張國寶:當時有人給總理寫信,說杭州灣跨海大橋選址有問題

錢塘江 張國寶 經濟 交通 釋淨空 澎湃新聞 2018-12-11

杭州灣地區是我國經濟最發達,人口密度最大的地區,交通運輸繁忙。滬杭甬高速公路已經不堪重負。錢塘江的喇叭形河口是形成聞名天下錢塘湧潮的成因,但卻給交通帶來極大不便。從杭州灣南岸的寧波到上海,必須繞過錢塘江的喇叭形河口,要多繞行120公里。因此,浙江省人民政府一直想在杭州灣上建一座跨海大橋,形成以上海為中心的江浙滬兩小時經濟圈。但是對於這座長近40公里世界之最的跨海大橋,過去從工程技術和財力上想都不敢想。改革開放給浙江省帶來了勃勃生機,建造這座大橋已經成為可能。經過浙江省人民政府論證,正式上報到國家計委。國家計委又委託中國國際工程諮詢公司組織全國各方面專家進行論證,認為建設杭州灣跨海大橋可行。經國家計委辦公會議審議後,正式上報國務院審批。2001 年12月19日,國務院召開第118 次總理辦公會議,杭州灣跨海大橋項目是這次辦公會議審議的議題之一。我代表國家計委作了詳細彙報,但是總理辦公會議對杭州灣大橋建設提出了三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是,“杭州灣跨海大橋跨度大,地處杭州灣口,要對建橋後給杭州灣沿線港口的影響再作認真評估”。這個問題主要是針對杭州灣上的乍浦港提出來的。乍浦港在孫中山先生制定的建國方略世紀工程決策建設記述中被規劃為東方大港。因為橋址很靠近乍浦港,如果橋址建在乍浦港下游則對乍浦港今後的發展影響很大。我過去就多次聽說過孫中山的《建國方略》裡邊寫入了乍浦東方大港,還有三峽水電站,但是沒有見過正式資料,心裡總有點將信將疑,100多年前就能對重大工程項目作出這樣細緻準確的規劃真讓人驚歎。後來我從圖書館找到了《建國方略》,裡邊真有乍浦港和三峽水電站的清晰描述。

第二個問題是,“建設杭州灣跨海大橋對錢塘江觀潮會帶來什麼樣的影響”?因為錢塘觀潮自古以來已經成為一大知名的旅遊勝景,在此建橋會對錢塘江的潮汐產生什麼影響,的確應該科學論證搞清楚。

第三個問題是“工程設計方案,包括大橋通航淨空等還要慎重進行研究”。會議最後,朱鎔基總理總結說:“就這樣了。”根據總理辦公會議提出的問題,杭州灣跨海大橋項目要繼續論證評估,繼續補充材料。對於急迫想建設杭州灣跨海大橋併為此做了大量工作的寧波市來說,當然十分關注總理辦公會議的審議情況。他們通過自己的渠道打聽到總理最後說“就這樣了”,以為是通過了,慶祝酒也喝了。當我到達浙江寧波慈溪水路灣擬定的橋址,向寧波市計委和已經搭建的建設指揮部工作人員傳達需要繼續論證的幾個問題時,他們當時就蒙了,不是說“就這樣了”嗎?怎麼還要論證?好像是捱了當頭一棒。我向他們解釋,建設這樣一座跨海大橋是世界之最,是百年大計、千年大計,必須對總理辦公會提出的問題作深入細緻的科學論證,“磨刀不誤砍柴工”,這是儘快得到國務院批准的唯一正確做法。

張國寶:當時有人給總理寫信,說杭州灣跨海大橋選址有問題

杭州灣大橋位置示意圖。

浙江省、寧波市針對總理辦公會議提出的三個問題,認真組織設計論證部門在科學實驗的基礎上形成了一份4000字左右的報告交到了國家計委。這份報告對三個問題作出了回答。

第一個問題是杭州灣跨海大橋項目建設對沿線港口有沒有影響?

在設計時,對大橋橋位和跨度、淨空已充分考慮到對沿線港口的影響。最終選擇的是對港口影響最小的乍浦方案,該方案避開了乍浦深水港發展區域,給乍浦港的遠期發展留有足夠的空間。橋址在乍浦港的上游,到乍浦港的船舶通航不受橋樑影響,也不會對通航帶來阻滯。根據交通部對杭州灣跨海大橋通航淨空的批覆,已經給遠期橋下通航能力的提高留著充分的餘地,也完全能滿足上虞港、杭州港等上游港口的需要。並且做了水利模型實驗,實驗分析結果表明,橋軸線上下游各500 米範圍內,漲落急流速變幅小於5%,4公里以外基本沒變化。因此,建橋對乍浦港及乍浦至秦山航道基本沒有影響,大橋也不會影響杭州灣沿線港口的運營和規劃建設。

第二個問題是杭州灣跨海大橋項目的建設對錢塘江觀潮有沒有影響?“八月十八潮,壯觀天下無”,“滔天濁浪排空來,翻江倒海山為摧”。錢塘江大潮以其壯觀的景象,名揚天下。她和南美洲巴西的亞馬遜河、印度的恆河並稱為世界著名的三大湧潮之地,被世人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蹟”。建造世界上最長的跨海大橋無疑將是一個世界奇蹟。大家擔心創造一個世界奇蹟的時候毀了另一個世界奇蹟。浙江省水利河口研究所的專家們的回答打消了這個顧慮。原來,湧潮是入海河流河口的一種特殊潮汐現象,是水位驟然升高的漲潮波前峰。錢塘江湧潮是世界上最典型的湧潮。

它的形成有兩大基本因素:一是杭州灣是典型的喇叭形海灣,河寬收縮率很大,外口寬達100公里,向內斷面僅為20公里。這一收縮使潮波能量積聚,潮差增大。二是錢塘江河口澉浦往上游沙坎堆積,河床迅速抬高,水深急劇變淺。錢塘江在高陽山(大橋推薦橋位上游約32公里)附近開始形成湧潮,高陽山即起潮點,湧潮在上溯過程中不斷髮展壯大,至海寧鹽官達到最大,成為天下奇觀錢塘江湧潮。那麼,這兩大因素會不會因為造橋而發生變化呢?為了獲得有充分說服力的科學依據,專家們採取了實體模型湧潮模擬方法進行研究。模型實驗數據全部自動採集,在實體模型中模擬出湧潮的形成和發展,以便準確地得到建橋前後潮頭高度的變化。經過無數次的實驗,通過專家組的鑑定,大橋對錢塘江大潮的影響為0—2釐米,錢塘江大潮的平均潮高為2—3米,也就是說大橋對大潮的影響在1%以內。2釐米的影響是微乎其微的,也是常人肉眼看不見的。

總理辦公會議關心的第三個問題是杭州灣跨海大橋項目的工程設計方案是否可行?報告認為,根據杭州灣特定的氣象、水文、地質等自然因素,建設杭州灣跨海大橋的條件是許可的,不存在不可克服的技術難題。依靠國內橋樑設計、施工隊伍和技術完全能夠將杭州灣跨海大橋高水平高質量地建成。當然,由於大橋總體上處於海洋性環境,大橋結構的耐久性和防腐措施是下一步工程設計中需要重點解決的問題。工程設計方案在可行性研究階段還將進一步優化。

我認真看了這份報告,認為這份報告是建立在科學論證實驗的基礎上,有很強的說服力。我知道上報這份報告的分量和責任。第一,這不是一個普通的工程,用現在的話來講稱得上世紀工程,所有參與這項工程的人都要對歷史負責。第二,這是在國務院審議提出問題後打回來的“二進宮”,如果再被國務院否決,擔任審查工作的國家計劃委員會和具體負責這項工作的我本人都難辭其咎。第三,我知道朱鎔基總理是清華大學的工程技術專業出身,工程基礎知識紮實,而且毫不留情面,如果自己沒搞懂,“以其昏昏,使人昭昭”順嘴亂說,被他抓住了很難下臺。我最後慎重地在這個報告上籤了字,真有下筆如千金之感。這份報告以國家計委〔2002〕499號文件上報到了總理手裡。現在,這份報告已經妥善地被保存在大橋的檔案室裡,它是大橋歷史的一個重要見證。現在大橋建成通車已經10年了,錢塘湧潮依舊,觀潮勝景絲毫沒有受到影響,實踐證明了當初論證的正確。

2002年4月,好消息終於來了:國務院再次召開審議會議通過了杭州灣跨海大橋的立項。在會上因為我事先做足了功課,對總理和其他國務院領導提出的問題都一一作答,通過了“考試”。僅僅過了一個星期,收到國務院總理辦公會議紀要後,國家計委就立即正式轉發了。這次寧波市的具體工作人員真的是一顆懸著的心落了地,估計又有人喝醉了。

然而,好事多磨,事情卻沒有就此結束。浙江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我印象是浙江大學一位民主黨派校長給朱鎔基總理寫信說,杭州灣跨海大橋選址有問題。信中反映,這個大橋的選址破壞了周恩來總理選定的錢塘江潮汐發電的地址。這可是個大問題。因為錢塘江的湧潮很有名,當時考慮在錢塘江建一個潮汐發電站完全有可能。朱鎔基總理叫我再到現場看看,浙江省必須對此有一個說法。我正好要到秦山核電站去,我把寧波市計委主任殷志遠和杭州灣跨海大橋指揮部負責人王勇請到秦山來,我告訴他們:浙江省一位人大領導給朱鎔基總理寫信,反映大橋的選址破壞了當年周恩來總理選定的潮汐發電站站址,希望你們把情況搞清楚。

信中提出的問題因為涉及周恩來總理,所以很尖銳。信裡還算了一筆經濟賬。根據他們的估算,造潮汐發電站每年能有幾億元收入,現在因為造大橋就會讓這筆鉅額收益打了水漂。而且,他們認為大橋將對整個杭州灣生態環境帶來嚴重破壞。信中最嚴重的一條是:周恩來總理美好的設想在造此橋之後將會變為空想。因此,寫信者要求朱鎔基總理緊急叫停建造杭州灣跨海大橋,不要對子孫後代留下無窮後患。朱鎔基總理批示:“請國家計委閱處。”我把信的複印件交給了他們。

聽到這個消息,當地領導再一次蒙圈了,馬上組織各方面專家開緊急會議。專家們聽後說:是有這麼回事。在1958年左右,有人提出浙江的錢江潮是世界上最好的潮汐能,可以利用潮汐發電。當時周恩來總理很贊同,就說:這裡要留好位置。不過,這個位置並不是指具體的某一點,而是泛指一個區域,這個區域離現在跨海大橋的選址還有5公里,並不在大橋的位置。另外,按照目前世界上潮汐發電的趨勢來看,總的還是處於試驗摸索階段。法國曾經搞過一個世界上最大的潮汐發電工程,2.4萬千瓦,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後來浙江台州搞了個0.32萬千瓦,成了全國之最,世界第三。杭州灣潮汐電站的規模是百萬等級的,要建造這麼大電站還有很多難題。而且潮汐發電成本相當高,大大超過火力發電及其他能源發電的價格,目前還無法推廣應用。而且,如果要在此建潮汐發電站還必須築一個大壩,潮水來了通過渦輪機發電。但是,如果真的在這裡攔座大壩,對整個上游的生態將會造成嚴重影響,因為富春江一帶下來的泥沙都是通過杭州灣帶出去的,杭州灣的泥沙也是通過這裡進出。造了大壩,整個杭州灣的生態都會發生變化,這後果才是不堪設想,而且可能真的要影響到錢塘觀潮的奇觀了。

他們將專家會的意見迅速整理成一份材料。但是,這畢竟是浙江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有影響的社會人士反映的問題,他們同時向時任浙江省委書記李澤民作了彙報,因李澤民書記還是浙江省人大常委會主任,親自聽取這位副主任的意見,並且將專家們的意見轉告給他,再次徵求他的看法。這位副主任後來表示,他並不是潮汐發電方面的專家,這些意見也是他聽到有人議論,並未對問題認真研究,最後他對建設杭州灣跨海大橋表示支持。當我接到這份報告時剛從秦山到杭州,很驚訝這一問題處理如此之迅速。我拿著材料翻看了幾段說:“我同意這些意見,但是必須由省計委形成正式文件為依據,你們用正式的文件報到國家計委,由我們再報國務院。”

張國寶:當時有人給總理寫信,說杭州灣跨海大橋選址有問題

杭州灣跨海大橋。

真的是一波三折。這時正面臨政府換屆,浙江省、寧波市希望能趕在政府換屆前國務院最後批准可行性研究報告。可就在這關鍵時刻,在中國人民歡度春節前又一封信遞到朱鎔基總理面前。這回寫信的卻是一位美籍華人、橋樑專家,在江澤民同志任上海市委書記、朱鎔基同志任上海市市長時曾向他諮詢過上海的楊浦大橋和南浦大橋建設。信的內容稱,如果杭州灣跨海大橋讓他們諮詢,採用輕質混凝土結構,可以節省投資。但是他們在和寧波市商談時要價很高,要在節省的投資中提成很大一部分,比國內的設計費用高出很多,因此未能和寧波市達成協議,就直接反映到了總理那裡。朱鎔基總理批示:“請家寶同志處。”時任國務院副總理溫家寶批示:“請國家計委處理。”把此事的處置權交給了國家計委。我和這家公司沒有直接接觸,但是間接處理與這家公司有關的問題已經好幾次了,對這家公司有一定的瞭解。在審批潤揚長江大橋時也發生了同樣的問題,同樣直接告狀到了總理那裡。美籍華人這家諮詢公司要按斜拉橋型建設,而國內交通部門要按懸索橋建設,各不相讓,甚至紅了臉,總理收到信後也很生氣,批示讓我處理。我夾在中間著實難辦。我還是採納了國內交通部門的意見。後來彙報時總理問起此事,我回答說大家的意見都充分聽取採納了。因為潤揚長江大橋在長江主航道上的橋型是懸索橋,一跨到底,而到達北岸世業洲後再到揚州的北汊河道跨度小,採用了斜拉橋。但這件事確實讓我費了腦筋。我收到溫家寶副總理的批示後,覺得這個美籍華人諮詢公司與寧波市的分歧屬於技術和商務條件範疇,應由項目業主權衡後自行決斷。寧波市也與中國國際工程諮詢公司商量,實事求是地把情況如實報告給朱鎔基總理和溫家寶副總理。以後此事不再被提起。

2003年2月,國務院第151次總理辦公會議批准了杭州灣跨海大橋的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2003年11月正式開工,2007年6月貫通,2008年5月1日通車。杭州灣跨海大橋南起錢塘江南岸的浙江省寧波慈溪市,全長36公里,到達錢塘江北岸的浙江省嘉興市海鹽縣。北與上海過江通道——蘇通長江大橋相連接,形成了我國北起黑龍江的同江市,南到海南三亞的同三南北高速公路大通道。在建設過程中克服的種種艱難險阻遠比我講述的審批論證過程中的波瀾起伏要複雜得多。要知道,當時我國連海上打樁船都沒有,在施工中遇到錢塘江沉積地帶的天然氣雞窩礦,打出一團火來等等未曾預料的工程難題。要感謝我國廣大的工程技術人員和建橋勞動者付出的聰明才智和辛勞。杭州灣跨海大橋的論證建設過程經歷了浙江省李澤民書記、呂祖善省長,寧波市張蔚文市長,金德水市長(後來任浙江大學黨委書記),邵佔維副市長(2013年3月在任杭州市市長期間參加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心臟病突發英年早逝)。我有幸經歷了這座世界長橋的論證立項的全部過程,把其中的小故事寫出來與大家分享。

2012年青島膠州灣大橋建成,杭州灣跨海大橋長度降為世界第二。

(本文講述人張國寶曆任國家計劃委員會、國家發展計劃委員會、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國家能源局局長,2011年後任中國國際經濟技術交流中心副理事長,清華大學教授、低碳實驗室主任。本文選自人民出版社2018年9月出版的《篳路藍縷——世紀工程決策建設記述》)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