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格林沁在天津修築城外城,留下牆子河,70年代改造成地鐵一號線

僧格林沁在天津修築城外城,留下牆子河,70年代改造成地鐵一號線

(天津圖)

天津老城建於明代。到了清代,僧格林沁在天津城外又建成一道城牆,天津老城成了“城中城”。僧格林沁建的城牆外面有一道護城河,名為“牆子河”。後來天津開闢九國租界,隨著租界的發展,牆子河的位置成為中心城區。1970年天津修建地鐵,又利用了這段牆子河,直接排水、上蓋,改成地鐵。

清咸豐九年(1859),統兵大臣親王僧格林沁駐防天津,為抵禦英法聯軍入侵,藉助天津原有水域溝渠,在天津城外建了一道三十六裡的城牆,這道牆被稱為“牆子”。牆外聯通水渠,設營門十一座,各垛口排列抬槍、炮車等軍事裝備。

1881年,李鴻章任直隸總督時,認為天津居民增多,城區日漸擴大,必須依賴圍牆抵抗突發事件。於是加固圍牆,深挖壕溝,重修了十四座營門。

僧格林沁在天津修築城外城,留下牆子河,70年代改造成地鐵一號線

(僧格林沁)

這十四座營門分別是:正東銀寶門,稍北鎮遠門(俗稱山海門),稍南朝中門(俗稱直沽門),東南角凝暉門(俗稱樑家園門,今大營門),正南來薰門(今南營門),正南稍東厚德門(俗稱小南門,今小營門),正西西成門(俗稱四座墳門,今西營門),正西稍北三慶門,西北順軌門,正北西面保衛門,正北拱辰門(今北營門),偏西綏豐門(俗稱小北門),偏東叫翊運門(俗稱低門),東北角建魁門。

圍牆外的護城河規模不斷擴大,寬度為八米,北起紅橋區小西關通南運河,向東南在長江道與紅旗河交匯,再折向東經南豐路,在海光寺處與衛津河交匯,繼續向東沿南京路至海河中學附近入海河。

天津開埠後,圍牆被推倒剷平,只留下一條河,名為牆子河。英法租界第一次擴張,以及日租界、德租界的劃定,都是以海河和牆子河兩條自然邊界為界限。牆子河兩岸分別修築了兩條道路。南岸的道路稱小河道(英租界32號路);北岸的道路分三段,英租界部分今徐州道至營口道一段稱為圍牆道(英租界29號路),法租界部分今營口道至錦州道一段稱為甘領事路(法租界39號路);日租界部分今錦州道至南門外大街一段名為住吉街。

僧格林沁在天津修築城外城,留下牆子河,70年代改造成地鐵一號線

僧格林沁在天津修築城外城,留下牆子河,70年代改造成地鐵一號線

(牆子河)

1900年之後,英租界跨過牆子河開闢新區,被稱作“牆外推廣界”,包含現在的五大道地區。法租界越過牆子河,進入老西開一帶;日租界也把勢力延伸到今天的總醫院附近。隨著各國紛紛越界,牆子河慢慢從租界的邊界轉變為租界中心,兩岸綠樹成蔭,別墅洋樓林立,風光無限。

末代皇帝溥儀隨侍曾經回憶:“溥儀初到天津,先在大和旅館悶了一兩天,然後一溜煙到了現在鞍山道上的張園。平常張園的主人張彪的兒子張挺時不時過來陪他玩,還去牆子河打水鴨子。”溥儀來天津是20年代,那個時候的牆子河,一片郊野風光。

牆子河不算寬,大約只有二十多米,與海河相通,河中有刀魚,鯽魚、鯉魚,漁民駕船放魚鷹捕魚。河堤上種著槐樹,鑄鐵架的木長椅供人小憩。樹蔭下帶孩子玩的、遛鳥的、晒太陽的、下棋的比比皆是。夏季河邊草地有螞蚱,蛐蛐,青蛙,蛙聲、蟬鳴能傳出很遠,冬季河面結冰,孩子們滑冰嬉戲。

僧格林沁在天津修築城外城,留下牆子河,70年代改造成地鐵一號線

(牆子河)

牆子河上有十六座小橋,按順序依次是徐州道橋、平安橋、湖北路橋、鄭州道橋、新華路橋、成都道橋、河北路橋、山西路橋、耀華橋、張莊大橋、獨山路橋、錦州道橋、哈密道橋、鞍山道橋、萬全道橋、海光寺橋。

湖北路橋又叫戈登橋,是西式風格拱形水泥橋。橋南端(今鄭州道湖北路口)曾是大太監小德張親自構思設計的中西合璧城堡式建築,院內大花園有荷花池、假山、涼亭。鐵鑄的涼亭尖上有避雷針,有飛機形風向儀。院內種著太平花,每年春秋各種花果樹木竟相爭豔、景色迷人。如今只剩殘牆。

紅學家周汝昌與藏書家黃裳,上中學時都在南開中學,同班、同宿舍,每晚餐後,二人走出校門到牆子河邊散步,一路上的話題主要是《紅樓夢》。評劇藝術家新鳳霞回憶:“我小時候,冬天北風捲雪,出去喊嗓子都是黑著天,頂著星星去,出了太陽回來。帶著一個小竹籃子,去八里臺子,牆子河,路過火車道,可以給父親撿點煤核來。”

僧格林沁在天津修築城外城,留下牆子河,70年代改造成地鐵一號線

僧格林沁在天津修築城外城,留下牆子河,70年代改造成地鐵一號線

(牆子河0

沿牆子河兩岸居民越來越多,牆子河慢慢成了排汙河,水質變差。1925年,英租界工部局提出引南運河水對牆子河進行沖洗的方案;1936年,天津農會也提出同樣的設想,但這兩次構想都沒能實現。1946年,牆子河終於進行了一次疏浚,為時不久卻又成了臭河溝,河水烏黑髮臭,蚊蠅滋長,河面上漂浮著垃圾、樹枝等雜物。

50年代,天津市提出要除掉金鐘河和牆子河兩大衛生障礙,計劃今後逐年在牆子河兩岸種植花木,美化市容。西營門橋附近建起了一處小廣場,矗立著一座烈士紀念塔,塔頂上是解放軍烈士塑像,左手執槍,右手高舉手榴彈,雙目炯炯注視東南方。解放天津時,正是從這條路衝入市區的。

經過多次清淤整治,水質有所改善,河中放遊船,供人盪舟遊覽。1951年8月的一天,兩位熱心觀眾請蘇文茂和常寶霆划船逛公園。幾個人一起乘車來到牆子河,那時水上公園有船在牆子河邊迎接遊客,遊客可以乘船入園。幾個人上了小船,不一會兒船就駛入了水上公園的湖裡。

僧格林沁在天津修築城外城,留下牆子河,70年代改造成地鐵一號線

(牆子河)

僧格林沁在天津修築城外城,留下牆子河,70年代改造成地鐵一號線

(牆子河上面的地鐵站)

但是隨著工業的發展,牆子河附近建起了電線廠、啤酒廠、糕點加工廠、畜牧機械廠、燈泡廠,煙囪林立,濃煙滾滾,再加上附近居民的生活廢水,牆子河的確難以承受。

70年代,牆子河沿線修建地鐵,牆子河從海光寺至大營門這一段被填平,上面建成了一條大道,名為勝利路,也是因為解放天津從這裡進城,這是當時橫貫天津東西最寬的馬路。後來勝利路這個名字改成了南京路。

剩餘部分的牆子河陸續改建為暗渠,當時保留在地面的只有三元村至紅旗河這一段,稱“西牆子河”。此後,牆子河在海光寺以西的長江道部分也被填平,只留下小西關到長江道這一段河道。2000年,廢牆子河、復康河、紅旗河、西牆子河、南運河等五條舊河道首尾貫通,連成總長18.5公里的新河,從三岔河口引來海河活水,徹底清除臭河汙染,改稱“津河”。(文:何玉新)

僧格林沁在天津修築城外城,留下牆子河,70年代改造成地鐵一號線

僧格林沁在天津修築城外城,留下牆子河,70年代改造成地鐵一號線

(畫家筆下的牆子河)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