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幫我們保持住心靈生活的水準

哲學在生活中不能派上實際用場,不等於它和生活沒有關係。哲學與生活究竟是什麼關係呢?我的回答是:哲學本身就是生活,它是一種生活方式。對此雅斯貝爾斯有一個很好的說法:哲學的生活是靈魂在世間生活的方式,這是哲學思考的最終意義之所在。

哲學幫我們保持住心靈生活的水準

現代人的精神處境有兩個顯著特點:一是虛無主義,信仰的普遍失落;二是物質主義,商業化潮流席捲天下,影響到生活方式、精神生活、人際關係各個方面。在此情形下,有精神追求的人感到困惑、苦悶、彷徨。針對西方人基督教信仰的失落這一情況,雅斯貝爾斯曾經指出,對於已經不相信宗教但仍然需要信仰的現代人來說,哲學是唯一的避難所,其意義在於鼓勵人們尋找非宗教的信仰。我也認為,哲學一方面尋求信仰,另一方面又具有探索性質,它的這個特點也許能夠使之成為處於困惑中的現代人的最合適的精神生活方式。

在精神生活方面,哲學至少能為現代人提供以下幫助:

第一,哲學使我們在沒有確定信仰的情況下仍能過一種有信仰的生活。廣義的宗教精神和廣義的哲學精神是相通的,兩者皆是超驗的追思。在狹義上,它們便有了區分,宗教在一個確定的信仰中找到了歸宿,哲學卻始終走在尋找信仰的途中。哲學完全不能保證我們找到一個確定的信仰,它以往的歷史甚至業已昭示,它的矛盾的本性決定了它不可能提供這種信仰。然而,它的弱點同時也是它的長處,尋找信仰而又不在某一個確定的信仰上停下來,正是哲學優於宗教之所在。哲學使我們保持對某種最高精神價值的嚮往,我們不能確知這種價值是什麼,我們甚至不能證實它是否確實存在,可是,由於我們為自己保留了這種可能性,我們的整個生存便會呈現不同的面貌。

第二,哲學使我們在信仰問題上持一種寬容的態度。意識形態弱化,價值多元,無統一信仰,這是現代的一個事實。我對這個事實持積極的評價,歡迎信仰上的去中心化、個體化。

信仰本來就應該是個人的自由選擇,求統一必然導致壓迫和盲從。因此,我認為,想用某一種學說(例如儒學)統一人們的思想,重建大一統的信仰,不但是行不通的,也是不應該的。哲學恰恰就反對任何人以現代救世主自居,而只是鼓勵每一個人自救,自己尋求自己的信仰。哲學所關注的是人類那些最基本的精神價值,而任何宗教信仰中真正有價值的部分也都是對這些基本價值的維護和堅守,教義之爭或者發生於其他問題上,或者是由於違背了這些基本價值。哲學的思考有助於把人們的目光引導到哲學基本價值上來,促使有不同宗教信仰的人求同存異,和平共處。

哲學幫我們保持住心靈生活的水準

第三,哲學的沉思給了我們一種開闊的眼光,使我們不致沉淪於勞作和消費的現代旋渦,仍然保持住心靈生活的水準。在現代社會中,生存競爭十分激烈,人們尤其青年人往往會面臨精神追求與生存競爭之間的衝突,為此感到困惑。

一個人在精神方面投入太多,必然會疏於物質的追求。在利益的競爭中,面對惟利是圖的奸人,品行好的人也很容易吃虧。對於這個問題,我也拿不出更好的解決辦法。我們也許只能這樣想:如果精神追求真正是出於內心的需要,那麼,我們理應甘願承擔為此不得不付出的代價,包括物質利益方面可能遭受的損失。

事情取決於你看重什麼,僅僅是實際利益,還是人生的總體質量。在這方面,哲學能夠使我們對人生的總體質量有一個正確的判斷力,對於世俗意義上的成敗有一種比較超脫的態度,在競爭中為自己保留內在的自由。

當然,這不妨礙在可能的情形下,對精神需要和生存需要儘量兼顧。我贊成哈耶克的意見:由市場決定報酬是公正的,不能根據品行來決定,品行無權索取物質報酬。

不過,我相信,在現代的市場競爭中,綜合素質是更加重要的,其中也包括精神素質。市場上的大手筆往往出自精神視野寬闊的人,玩弄小伎倆的人雖能得逞於一時,但決沒有大出息。

哲學幫我們保持住心靈生活的水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