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歐洲大陸西南端的伊比利亞半島上有兩顆“牙”:西班牙和葡萄牙。沿著一條大致南北方向的邊境線,國土面積大一些的西班牙主要分佈在伊比利亞半島的東部、葡萄牙則在半島的西部。五百多年前,這兩個最早開啟海外殖民地掠奪與擴張的老牌兒歐洲王國,在地球上也曾先後“劃”出三條南北方向的子午線,用以在東西方向上,劃分二者在全世界——是的,“全世界”——的勢力範圍,最早由天主教教皇親自劃定的那條子午線,常被後世稱為“教皇子午線”。這些今日看起來好像“蛇吞象”一般讓人貽笑大方的“劃片兒”子午線,卻曾經實實在在地深刻影響了世界的版圖與地緣政治格局,比如,直至今日,南美大陸上,巴西依然是唯一的葡萄牙語國家,而墨西哥和絕大部分的中南美洲國家則為西班牙語國家。


"

歐洲大陸西南端的伊比利亞半島上有兩顆“牙”:西班牙和葡萄牙。沿著一條大致南北方向的邊境線,國土面積大一些的西班牙主要分佈在伊比利亞半島的東部、葡萄牙則在半島的西部。五百多年前,這兩個最早開啟海外殖民地掠奪與擴張的老牌兒歐洲王國,在地球上也曾先後“劃”出三條南北方向的子午線,用以在東西方向上,劃分二者在全世界——是的,“全世界”——的勢力範圍,最早由天主教教皇親自劃定的那條子午線,常被後世稱為“教皇子午線”。這些今日看起來好像“蛇吞象”一般讓人貽笑大方的“劃片兒”子午線,卻曾經實實在在地深刻影響了世界的版圖與地緣政治格局,比如,直至今日,南美大陸上,巴西依然是唯一的葡萄牙語國家,而墨西哥和絕大部分的中南美洲國家則為西班牙語國家。


38期~瓜分世界的“教皇子午線”(上)——記1502年坎帝諾世界地圖

西班牙和葡萄牙在地球上曾先後“劃”出三條南北方向的子午線,紫色虛線為1493年劃定的教皇子午線

從公元1096年起,由西歐天主教國家發動的“十字軍東征”運動,開啟了基督教和伊斯蘭教世界之間長久的激烈碰撞。十五世紀初期,葡萄牙國王若昂一世率軍攻佔了伊斯蘭教在非洲最堅固的強大堡壘休達*。他的兒子、親王“航海家”恩裡克也熱衷於反伊斯蘭教,有過一個“聯合東方信基督教的國家,和西歐配合,東西夾攻中東、北非伊斯蘭教”的龐大計劃。這一“紙上談兵”帶來的美妙幻境卻深受羅馬教皇的讚賞,當時在位的天主教教皇尼古拉五世就公開宣告了他給葡萄牙的許諾:“凡尚未被(基督徒)佔領的土地,全部歸葡萄牙所有,任何人不得侵犯!”葡萄牙倒是沒有浪費這個“優惠政策”,在十五世紀下半葉強佔了多個西非穆斯林國家的大量領土。

*葡萄牙是歐洲各國中最早開始海外擴張、殖民歷史最為悠久的一國,從1415年攻佔北非休達到1999年澳門主權移交,殖民活動歷史長達近600年。

天主教教皇敢隨意伸手“指點江山”,也是有著“世俗”的原因的,在當時歐洲天主教的國家裡,人們篤信兩個觀點:第一,基督教王國有權力佔領異教徒的國土;第二,教皇有權力決定尚未被基督教統治者所佔領的土地的歸屬權。

1481年,堪稱葡萄牙歷史上最偉大國王之一的若昂二世登基了。早在當太子的時候他便接手了叔祖恩裡克王子的航海事業,成為了商人和航海家們的保護者,並致力於找到通往印度的航路,由於這種支持航海發現的開明政策,他被稱為“完美王子”(Príncipe Perfeito),即使在他登基以後,這個稱號也一直保留了下來,而他在王位上的所作所為確實無愧於這個稱號:葡萄牙王室把“征服並擴張王國的領土”和“全球傳播天主教”這兩件事兒,已經看作是自己獨家的“專營生意”。

然而,1492年初,阿拉貢王國的費迪南德二世和卡斯蒂利亞王國的伊莎貝拉一世聯合領導下的天主教勢力,擊潰了穆斯林摩爾人,阿爾罕布拉宮的最後一位蘇丹被趕出了伊比利亞半島,天主教雙王寶座之下,統一的西班牙王國初具雛形。同年,一位熱那亞的航海家——哥倫布——說服了西班牙王國資助他進行跨大西洋的探險之旅,他於8月3日出發,第二年3月15日返回西班牙,並堅信自己到達了亞洲富饒的印度。西班牙王國向當時的教皇亞歷山大六世提出要求,要教廷承認西班牙對於這塊新發現的土地擁有主權,這是對葡萄牙人“獨家生意”的挑戰。葡萄牙國王威脅說,根據兩國1479年的“阿爾卡蘇瓦什(Alcáçovas)條約”,加納利群島以南發現的所有土地都應該歸屬於葡萄牙,所以,哥倫布發現的那塊兒地方也不例外——都應該屬於我葡萄牙。


"

歐洲大陸西南端的伊比利亞半島上有兩顆“牙”:西班牙和葡萄牙。沿著一條大致南北方向的邊境線,國土面積大一些的西班牙主要分佈在伊比利亞半島的東部、葡萄牙則在半島的西部。五百多年前,這兩個最早開啟海外殖民地掠奪與擴張的老牌兒歐洲王國,在地球上也曾先後“劃”出三條南北方向的子午線,用以在東西方向上,劃分二者在全世界——是的,“全世界”——的勢力範圍,最早由天主教教皇親自劃定的那條子午線,常被後世稱為“教皇子午線”。這些今日看起來好像“蛇吞象”一般讓人貽笑大方的“劃片兒”子午線,卻曾經實實在在地深刻影響了世界的版圖與地緣政治格局,比如,直至今日,南美大陸上,巴西依然是唯一的葡萄牙語國家,而墨西哥和絕大部分的中南美洲國家則為西班牙語國家。


38期~瓜分世界的“教皇子午線”(上)——記1502年坎帝諾世界地圖

西班牙和葡萄牙在地球上曾先後“劃”出三條南北方向的子午線,紫色虛線為1493年劃定的教皇子午線

從公元1096年起,由西歐天主教國家發動的“十字軍東征”運動,開啟了基督教和伊斯蘭教世界之間長久的激烈碰撞。十五世紀初期,葡萄牙國王若昂一世率軍攻佔了伊斯蘭教在非洲最堅固的強大堡壘休達*。他的兒子、親王“航海家”恩裡克也熱衷於反伊斯蘭教,有過一個“聯合東方信基督教的國家,和西歐配合,東西夾攻中東、北非伊斯蘭教”的龐大計劃。這一“紙上談兵”帶來的美妙幻境卻深受羅馬教皇的讚賞,當時在位的天主教教皇尼古拉五世就公開宣告了他給葡萄牙的許諾:“凡尚未被(基督徒)佔領的土地,全部歸葡萄牙所有,任何人不得侵犯!”葡萄牙倒是沒有浪費這個“優惠政策”,在十五世紀下半葉強佔了多個西非穆斯林國家的大量領土。

*葡萄牙是歐洲各國中最早開始海外擴張、殖民歷史最為悠久的一國,從1415年攻佔北非休達到1999年澳門主權移交,殖民活動歷史長達近600年。

天主教教皇敢隨意伸手“指點江山”,也是有著“世俗”的原因的,在當時歐洲天主教的國家裡,人們篤信兩個觀點:第一,基督教王國有權力佔領異教徒的國土;第二,教皇有權力決定尚未被基督教統治者所佔領的土地的歸屬權。

1481年,堪稱葡萄牙歷史上最偉大國王之一的若昂二世登基了。早在當太子的時候他便接手了叔祖恩裡克王子的航海事業,成為了商人和航海家們的保護者,並致力於找到通往印度的航路,由於這種支持航海發現的開明政策,他被稱為“完美王子”(Príncipe Perfeito),即使在他登基以後,這個稱號也一直保留了下來,而他在王位上的所作所為確實無愧於這個稱號:葡萄牙王室把“征服並擴張王國的領土”和“全球傳播天主教”這兩件事兒,已經看作是自己獨家的“專營生意”。

然而,1492年初,阿拉貢王國的費迪南德二世和卡斯蒂利亞王國的伊莎貝拉一世聯合領導下的天主教勢力,擊潰了穆斯林摩爾人,阿爾罕布拉宮的最後一位蘇丹被趕出了伊比利亞半島,天主教雙王寶座之下,統一的西班牙王國初具雛形。同年,一位熱那亞的航海家——哥倫布——說服了西班牙王國資助他進行跨大西洋的探險之旅,他於8月3日出發,第二年3月15日返回西班牙,並堅信自己到達了亞洲富饒的印度。西班牙王國向當時的教皇亞歷山大六世提出要求,要教廷承認西班牙對於這塊新發現的土地擁有主權,這是對葡萄牙人“獨家生意”的挑戰。葡萄牙國王威脅說,根據兩國1479年的“阿爾卡蘇瓦什(Alcáçovas)條約”,加納利群島以南發現的所有土地都應該歸屬於葡萄牙,所以,哥倫布發現的那塊兒地方也不例外——都應該屬於我葡萄牙。


38期~瓜分世界的“教皇子午線”(上)——記1502年坎帝諾世界地圖

當時的教皇亞歷山大六世

為緩和西班牙和葡萄牙日益尖銳的矛盾,1493年5月4號,教皇詔令(Papal Bull Inter caetera )將亞速爾群島或佛得角群島以南和以西100裡格的(據考證當時教會認為亞速爾和佛得角的經度基本是一致的。當時1葡萄牙裡格約5,555.56米)子午線作為分割線,其以西任何新發現的土地歸天主教雙王(即西班牙王國)所有,這條大概位於西經38°左右的子午線,也就被稱為了“教皇子午線”。

在十五世紀末,英國、法國、荷蘭的海上崛起與全球爭霸暫時還沒有拉開大幕,全球的地理探索與伴隨的殖民擴張,主要還是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的天下,但即使這樣,葡萄牙人也並不滿意這條“教皇子午線”。

葡萄牙國王若昂二世並不真的打算在哥倫布發現的新大陸同西班牙人開戰,但在這之前,葡萄牙探險家迪亞士已經探索到了非洲最南部的好望角,印度大陸已經遙遙在望,而“教皇子午線”的劃分,極有可能影響到葡萄牙人通向印度的航線。所以,既然教皇分的不合胃口,葡萄牙人就直接找西班牙人談。最終的結果,葡萄牙人把教皇劃定的子午線,又向西推移了270裡格,大約位於西經46°37'的南北子午線,成為兩國重新約定的勢力分界線:分界線以西歸西班牙王國,以東歸葡萄牙王國。西、葡兩國分別於1494年的的7月2日和9月5日簽署了該條約,條約議定地、西班牙的託德西拉斯小鎮,成為條約的名字,即《託德西拉斯條約》(Treaty of Tordesillas)。這是一份明顯同教皇的詔令不符的條約,但是1506年,教皇尤里斯二世還是以另一份教皇詔令的形式給與了追認。基於對王國擴張的野心和巨大利益的追求,西、葡兩國把教皇晾在了一邊,自己達成了條約,部分人習慣將條約中的那條子午線稱為“教皇分割線(Papal Line of Demarcation)",但準確的叫法應該為:“託德西拉斯子午線”。


"

歐洲大陸西南端的伊比利亞半島上有兩顆“牙”:西班牙和葡萄牙。沿著一條大致南北方向的邊境線,國土面積大一些的西班牙主要分佈在伊比利亞半島的東部、葡萄牙則在半島的西部。五百多年前,這兩個最早開啟海外殖民地掠奪與擴張的老牌兒歐洲王國,在地球上也曾先後“劃”出三條南北方向的子午線,用以在東西方向上,劃分二者在全世界——是的,“全世界”——的勢力範圍,最早由天主教教皇親自劃定的那條子午線,常被後世稱為“教皇子午線”。這些今日看起來好像“蛇吞象”一般讓人貽笑大方的“劃片兒”子午線,卻曾經實實在在地深刻影響了世界的版圖與地緣政治格局,比如,直至今日,南美大陸上,巴西依然是唯一的葡萄牙語國家,而墨西哥和絕大部分的中南美洲國家則為西班牙語國家。


38期~瓜分世界的“教皇子午線”(上)——記1502年坎帝諾世界地圖

西班牙和葡萄牙在地球上曾先後“劃”出三條南北方向的子午線,紫色虛線為1493年劃定的教皇子午線

從公元1096年起,由西歐天主教國家發動的“十字軍東征”運動,開啟了基督教和伊斯蘭教世界之間長久的激烈碰撞。十五世紀初期,葡萄牙國王若昂一世率軍攻佔了伊斯蘭教在非洲最堅固的強大堡壘休達*。他的兒子、親王“航海家”恩裡克也熱衷於反伊斯蘭教,有過一個“聯合東方信基督教的國家,和西歐配合,東西夾攻中東、北非伊斯蘭教”的龐大計劃。這一“紙上談兵”帶來的美妙幻境卻深受羅馬教皇的讚賞,當時在位的天主教教皇尼古拉五世就公開宣告了他給葡萄牙的許諾:“凡尚未被(基督徒)佔領的土地,全部歸葡萄牙所有,任何人不得侵犯!”葡萄牙倒是沒有浪費這個“優惠政策”,在十五世紀下半葉強佔了多個西非穆斯林國家的大量領土。

*葡萄牙是歐洲各國中最早開始海外擴張、殖民歷史最為悠久的一國,從1415年攻佔北非休達到1999年澳門主權移交,殖民活動歷史長達近600年。

天主教教皇敢隨意伸手“指點江山”,也是有著“世俗”的原因的,在當時歐洲天主教的國家裡,人們篤信兩個觀點:第一,基督教王國有權力佔領異教徒的國土;第二,教皇有權力決定尚未被基督教統治者所佔領的土地的歸屬權。

1481年,堪稱葡萄牙歷史上最偉大國王之一的若昂二世登基了。早在當太子的時候他便接手了叔祖恩裡克王子的航海事業,成為了商人和航海家們的保護者,並致力於找到通往印度的航路,由於這種支持航海發現的開明政策,他被稱為“完美王子”(Príncipe Perfeito),即使在他登基以後,這個稱號也一直保留了下來,而他在王位上的所作所為確實無愧於這個稱號:葡萄牙王室把“征服並擴張王國的領土”和“全球傳播天主教”這兩件事兒,已經看作是自己獨家的“專營生意”。

然而,1492年初,阿拉貢王國的費迪南德二世和卡斯蒂利亞王國的伊莎貝拉一世聯合領導下的天主教勢力,擊潰了穆斯林摩爾人,阿爾罕布拉宮的最後一位蘇丹被趕出了伊比利亞半島,天主教雙王寶座之下,統一的西班牙王國初具雛形。同年,一位熱那亞的航海家——哥倫布——說服了西班牙王國資助他進行跨大西洋的探險之旅,他於8月3日出發,第二年3月15日返回西班牙,並堅信自己到達了亞洲富饒的印度。西班牙王國向當時的教皇亞歷山大六世提出要求,要教廷承認西班牙對於這塊新發現的土地擁有主權,這是對葡萄牙人“獨家生意”的挑戰。葡萄牙國王威脅說,根據兩國1479年的“阿爾卡蘇瓦什(Alcáçovas)條約”,加納利群島以南發現的所有土地都應該歸屬於葡萄牙,所以,哥倫布發現的那塊兒地方也不例外——都應該屬於我葡萄牙。


38期~瓜分世界的“教皇子午線”(上)——記1502年坎帝諾世界地圖

當時的教皇亞歷山大六世

為緩和西班牙和葡萄牙日益尖銳的矛盾,1493年5月4號,教皇詔令(Papal Bull Inter caetera )將亞速爾群島或佛得角群島以南和以西100裡格的(據考證當時教會認為亞速爾和佛得角的經度基本是一致的。當時1葡萄牙裡格約5,555.56米)子午線作為分割線,其以西任何新發現的土地歸天主教雙王(即西班牙王國)所有,這條大概位於西經38°左右的子午線,也就被稱為了“教皇子午線”。

在十五世紀末,英國、法國、荷蘭的海上崛起與全球爭霸暫時還沒有拉開大幕,全球的地理探索與伴隨的殖民擴張,主要還是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的天下,但即使這樣,葡萄牙人也並不滿意這條“教皇子午線”。

葡萄牙國王若昂二世並不真的打算在哥倫布發現的新大陸同西班牙人開戰,但在這之前,葡萄牙探險家迪亞士已經探索到了非洲最南部的好望角,印度大陸已經遙遙在望,而“教皇子午線”的劃分,極有可能影響到葡萄牙人通向印度的航線。所以,既然教皇分的不合胃口,葡萄牙人就直接找西班牙人談。最終的結果,葡萄牙人把教皇劃定的子午線,又向西推移了270裡格,大約位於西經46°37'的南北子午線,成為兩國重新約定的勢力分界線:分界線以西歸西班牙王國,以東歸葡萄牙王國。西、葡兩國分別於1494年的的7月2日和9月5日簽署了該條約,條約議定地、西班牙的託德西拉斯小鎮,成為條約的名字,即《託德西拉斯條約》(Treaty of Tordesillas)。這是一份明顯同教皇的詔令不符的條約,但是1506年,教皇尤里斯二世還是以另一份教皇詔令的形式給與了追認。基於對王國擴張的野心和巨大利益的追求,西、葡兩國把教皇晾在了一邊,自己達成了條約,部分人習慣將條約中的那條子午線稱為“教皇分割線(Papal Line of Demarcation)",但準確的叫法應該為:“託德西拉斯子午線”。


38期~瓜分世界的“教皇子午線”(上)——記1502年坎帝諾世界地圖

《託德西拉斯條約》 Treaty_of_Tordesillas

1502年的“坎帝諾世界地圖”(也稱為“坎帝諾球體平面圖”, Cantino world map or Cantino planisphere),是世界現存的、最早反映了那條“託德西拉斯子午線”的世界地圖,也是最早的反映了大航海時代的先行者——葡萄牙人——向東方以及向西方的探索與發現的地圖。不過這個地圖的名字,卻來自一個意大利人——阿爾貝託·坎蒂諾(Alberto Cantino)。


"

歐洲大陸西南端的伊比利亞半島上有兩顆“牙”:西班牙和葡萄牙。沿著一條大致南北方向的邊境線,國土面積大一些的西班牙主要分佈在伊比利亞半島的東部、葡萄牙則在半島的西部。五百多年前,這兩個最早開啟海外殖民地掠奪與擴張的老牌兒歐洲王國,在地球上也曾先後“劃”出三條南北方向的子午線,用以在東西方向上,劃分二者在全世界——是的,“全世界”——的勢力範圍,最早由天主教教皇親自劃定的那條子午線,常被後世稱為“教皇子午線”。這些今日看起來好像“蛇吞象”一般讓人貽笑大方的“劃片兒”子午線,卻曾經實實在在地深刻影響了世界的版圖與地緣政治格局,比如,直至今日,南美大陸上,巴西依然是唯一的葡萄牙語國家,而墨西哥和絕大部分的中南美洲國家則為西班牙語國家。


38期~瓜分世界的“教皇子午線”(上)——記1502年坎帝諾世界地圖

西班牙和葡萄牙在地球上曾先後“劃”出三條南北方向的子午線,紫色虛線為1493年劃定的教皇子午線

從公元1096年起,由西歐天主教國家發動的“十字軍東征”運動,開啟了基督教和伊斯蘭教世界之間長久的激烈碰撞。十五世紀初期,葡萄牙國王若昂一世率軍攻佔了伊斯蘭教在非洲最堅固的強大堡壘休達*。他的兒子、親王“航海家”恩裡克也熱衷於反伊斯蘭教,有過一個“聯合東方信基督教的國家,和西歐配合,東西夾攻中東、北非伊斯蘭教”的龐大計劃。這一“紙上談兵”帶來的美妙幻境卻深受羅馬教皇的讚賞,當時在位的天主教教皇尼古拉五世就公開宣告了他給葡萄牙的許諾:“凡尚未被(基督徒)佔領的土地,全部歸葡萄牙所有,任何人不得侵犯!”葡萄牙倒是沒有浪費這個“優惠政策”,在十五世紀下半葉強佔了多個西非穆斯林國家的大量領土。

*葡萄牙是歐洲各國中最早開始海外擴張、殖民歷史最為悠久的一國,從1415年攻佔北非休達到1999年澳門主權移交,殖民活動歷史長達近600年。

天主教教皇敢隨意伸手“指點江山”,也是有著“世俗”的原因的,在當時歐洲天主教的國家裡,人們篤信兩個觀點:第一,基督教王國有權力佔領異教徒的國土;第二,教皇有權力決定尚未被基督教統治者所佔領的土地的歸屬權。

1481年,堪稱葡萄牙歷史上最偉大國王之一的若昂二世登基了。早在當太子的時候他便接手了叔祖恩裡克王子的航海事業,成為了商人和航海家們的保護者,並致力於找到通往印度的航路,由於這種支持航海發現的開明政策,他被稱為“完美王子”(Príncipe Perfeito),即使在他登基以後,這個稱號也一直保留了下來,而他在王位上的所作所為確實無愧於這個稱號:葡萄牙王室把“征服並擴張王國的領土”和“全球傳播天主教”這兩件事兒,已經看作是自己獨家的“專營生意”。

然而,1492年初,阿拉貢王國的費迪南德二世和卡斯蒂利亞王國的伊莎貝拉一世聯合領導下的天主教勢力,擊潰了穆斯林摩爾人,阿爾罕布拉宮的最後一位蘇丹被趕出了伊比利亞半島,天主教雙王寶座之下,統一的西班牙王國初具雛形。同年,一位熱那亞的航海家——哥倫布——說服了西班牙王國資助他進行跨大西洋的探險之旅,他於8月3日出發,第二年3月15日返回西班牙,並堅信自己到達了亞洲富饒的印度。西班牙王國向當時的教皇亞歷山大六世提出要求,要教廷承認西班牙對於這塊新發現的土地擁有主權,這是對葡萄牙人“獨家生意”的挑戰。葡萄牙國王威脅說,根據兩國1479年的“阿爾卡蘇瓦什(Alcáçovas)條約”,加納利群島以南發現的所有土地都應該歸屬於葡萄牙,所以,哥倫布發現的那塊兒地方也不例外——都應該屬於我葡萄牙。


38期~瓜分世界的“教皇子午線”(上)——記1502年坎帝諾世界地圖

當時的教皇亞歷山大六世

為緩和西班牙和葡萄牙日益尖銳的矛盾,1493年5月4號,教皇詔令(Papal Bull Inter caetera )將亞速爾群島或佛得角群島以南和以西100裡格的(據考證當時教會認為亞速爾和佛得角的經度基本是一致的。當時1葡萄牙裡格約5,555.56米)子午線作為分割線,其以西任何新發現的土地歸天主教雙王(即西班牙王國)所有,這條大概位於西經38°左右的子午線,也就被稱為了“教皇子午線”。

在十五世紀末,英國、法國、荷蘭的海上崛起與全球爭霸暫時還沒有拉開大幕,全球的地理探索與伴隨的殖民擴張,主要還是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的天下,但即使這樣,葡萄牙人也並不滿意這條“教皇子午線”。

葡萄牙國王若昂二世並不真的打算在哥倫布發現的新大陸同西班牙人開戰,但在這之前,葡萄牙探險家迪亞士已經探索到了非洲最南部的好望角,印度大陸已經遙遙在望,而“教皇子午線”的劃分,極有可能影響到葡萄牙人通向印度的航線。所以,既然教皇分的不合胃口,葡萄牙人就直接找西班牙人談。最終的結果,葡萄牙人把教皇劃定的子午線,又向西推移了270裡格,大約位於西經46°37'的南北子午線,成為兩國重新約定的勢力分界線:分界線以西歸西班牙王國,以東歸葡萄牙王國。西、葡兩國分別於1494年的的7月2日和9月5日簽署了該條約,條約議定地、西班牙的託德西拉斯小鎮,成為條約的名字,即《託德西拉斯條約》(Treaty of Tordesillas)。這是一份明顯同教皇的詔令不符的條約,但是1506年,教皇尤里斯二世還是以另一份教皇詔令的形式給與了追認。基於對王國擴張的野心和巨大利益的追求,西、葡兩國把教皇晾在了一邊,自己達成了條約,部分人習慣將條約中的那條子午線稱為“教皇分割線(Papal Line of Demarcation)",但準確的叫法應該為:“託德西拉斯子午線”。


38期~瓜分世界的“教皇子午線”(上)——記1502年坎帝諾世界地圖

《託德西拉斯條約》 Treaty_of_Tordesillas

1502年的“坎帝諾世界地圖”(也稱為“坎帝諾球體平面圖”, Cantino world map or Cantino planisphere),是世界現存的、最早反映了那條“託德西拉斯子午線”的世界地圖,也是最早的反映了大航海時代的先行者——葡萄牙人——向東方以及向西方的探索與發現的地圖。不過這個地圖的名字,卻來自一個意大利人——阿爾貝託·坎蒂諾(Alberto Cantino)。


38期~瓜分世界的“教皇子午線”(上)——記1502年坎帝諾世界地圖

“坎帝諾世界地圖”1502年版及託德西拉斯子午線

十六世紀初,葡萄牙的首都里斯本是一個熱鬧的大都市,來自不同背景的人們匯聚到這裡尋找工作、財富或者信仰、榮耀。當然,也有許多來自其他王國的“臥底特工”,在收集著葡萄牙人遠航探險到達那些偏遠土地之後帶回來的祕密,其中,就包括了阿爾貝託·坎蒂諾,他是由費拉拉公爵埃科爾(Ercole I d'Este)特派到葡萄牙的,他的官方身份,是尋求合適的馬匹交易,他的真實任務,當然是為意大利半島的費拉拉公國祕密收集葡萄牙人所發現的一切航海與海外發現的信息。在1501年10月17日和18日坎蒂諾給公爵的兩封信中也體現出了他的“勤勉工作”,他在信中描述了葡萄牙探險家加斯帕(Gaspar Corte-Real)最近一次前往紐芬蘭(Terra Nova)的探險歸來後向葡萄牙國王曼努埃爾一世詳細彙報的情況。


"

歐洲大陸西南端的伊比利亞半島上有兩顆“牙”:西班牙和葡萄牙。沿著一條大致南北方向的邊境線,國土面積大一些的西班牙主要分佈在伊比利亞半島的東部、葡萄牙則在半島的西部。五百多年前,這兩個最早開啟海外殖民地掠奪與擴張的老牌兒歐洲王國,在地球上也曾先後“劃”出三條南北方向的子午線,用以在東西方向上,劃分二者在全世界——是的,“全世界”——的勢力範圍,最早由天主教教皇親自劃定的那條子午線,常被後世稱為“教皇子午線”。這些今日看起來好像“蛇吞象”一般讓人貽笑大方的“劃片兒”子午線,卻曾經實實在在地深刻影響了世界的版圖與地緣政治格局,比如,直至今日,南美大陸上,巴西依然是唯一的葡萄牙語國家,而墨西哥和絕大部分的中南美洲國家則為西班牙語國家。


38期~瓜分世界的“教皇子午線”(上)——記1502年坎帝諾世界地圖

西班牙和葡萄牙在地球上曾先後“劃”出三條南北方向的子午線,紫色虛線為1493年劃定的教皇子午線

從公元1096年起,由西歐天主教國家發動的“十字軍東征”運動,開啟了基督教和伊斯蘭教世界之間長久的激烈碰撞。十五世紀初期,葡萄牙國王若昂一世率軍攻佔了伊斯蘭教在非洲最堅固的強大堡壘休達*。他的兒子、親王“航海家”恩裡克也熱衷於反伊斯蘭教,有過一個“聯合東方信基督教的國家,和西歐配合,東西夾攻中東、北非伊斯蘭教”的龐大計劃。這一“紙上談兵”帶來的美妙幻境卻深受羅馬教皇的讚賞,當時在位的天主教教皇尼古拉五世就公開宣告了他給葡萄牙的許諾:“凡尚未被(基督徒)佔領的土地,全部歸葡萄牙所有,任何人不得侵犯!”葡萄牙倒是沒有浪費這個“優惠政策”,在十五世紀下半葉強佔了多個西非穆斯林國家的大量領土。

*葡萄牙是歐洲各國中最早開始海外擴張、殖民歷史最為悠久的一國,從1415年攻佔北非休達到1999年澳門主權移交,殖民活動歷史長達近600年。

天主教教皇敢隨意伸手“指點江山”,也是有著“世俗”的原因的,在當時歐洲天主教的國家裡,人們篤信兩個觀點:第一,基督教王國有權力佔領異教徒的國土;第二,教皇有權力決定尚未被基督教統治者所佔領的土地的歸屬權。

1481年,堪稱葡萄牙歷史上最偉大國王之一的若昂二世登基了。早在當太子的時候他便接手了叔祖恩裡克王子的航海事業,成為了商人和航海家們的保護者,並致力於找到通往印度的航路,由於這種支持航海發現的開明政策,他被稱為“完美王子”(Príncipe Perfeito),即使在他登基以後,這個稱號也一直保留了下來,而他在王位上的所作所為確實無愧於這個稱號:葡萄牙王室把“征服並擴張王國的領土”和“全球傳播天主教”這兩件事兒,已經看作是自己獨家的“專營生意”。

然而,1492年初,阿拉貢王國的費迪南德二世和卡斯蒂利亞王國的伊莎貝拉一世聯合領導下的天主教勢力,擊潰了穆斯林摩爾人,阿爾罕布拉宮的最後一位蘇丹被趕出了伊比利亞半島,天主教雙王寶座之下,統一的西班牙王國初具雛形。同年,一位熱那亞的航海家——哥倫布——說服了西班牙王國資助他進行跨大西洋的探險之旅,他於8月3日出發,第二年3月15日返回西班牙,並堅信自己到達了亞洲富饒的印度。西班牙王國向當時的教皇亞歷山大六世提出要求,要教廷承認西班牙對於這塊新發現的土地擁有主權,這是對葡萄牙人“獨家生意”的挑戰。葡萄牙國王威脅說,根據兩國1479年的“阿爾卡蘇瓦什(Alcáçovas)條約”,加納利群島以南發現的所有土地都應該歸屬於葡萄牙,所以,哥倫布發現的那塊兒地方也不例外——都應該屬於我葡萄牙。


38期~瓜分世界的“教皇子午線”(上)——記1502年坎帝諾世界地圖

當時的教皇亞歷山大六世

為緩和西班牙和葡萄牙日益尖銳的矛盾,1493年5月4號,教皇詔令(Papal Bull Inter caetera )將亞速爾群島或佛得角群島以南和以西100裡格的(據考證當時教會認為亞速爾和佛得角的經度基本是一致的。當時1葡萄牙裡格約5,555.56米)子午線作為分割線,其以西任何新發現的土地歸天主教雙王(即西班牙王國)所有,這條大概位於西經38°左右的子午線,也就被稱為了“教皇子午線”。

在十五世紀末,英國、法國、荷蘭的海上崛起與全球爭霸暫時還沒有拉開大幕,全球的地理探索與伴隨的殖民擴張,主要還是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的天下,但即使這樣,葡萄牙人也並不滿意這條“教皇子午線”。

葡萄牙國王若昂二世並不真的打算在哥倫布發現的新大陸同西班牙人開戰,但在這之前,葡萄牙探險家迪亞士已經探索到了非洲最南部的好望角,印度大陸已經遙遙在望,而“教皇子午線”的劃分,極有可能影響到葡萄牙人通向印度的航線。所以,既然教皇分的不合胃口,葡萄牙人就直接找西班牙人談。最終的結果,葡萄牙人把教皇劃定的子午線,又向西推移了270裡格,大約位於西經46°37'的南北子午線,成為兩國重新約定的勢力分界線:分界線以西歸西班牙王國,以東歸葡萄牙王國。西、葡兩國分別於1494年的的7月2日和9月5日簽署了該條約,條約議定地、西班牙的託德西拉斯小鎮,成為條約的名字,即《託德西拉斯條約》(Treaty of Tordesillas)。這是一份明顯同教皇的詔令不符的條約,但是1506年,教皇尤里斯二世還是以另一份教皇詔令的形式給與了追認。基於對王國擴張的野心和巨大利益的追求,西、葡兩國把教皇晾在了一邊,自己達成了條約,部分人習慣將條約中的那條子午線稱為“教皇分割線(Papal Line of Demarcation)",但準確的叫法應該為:“託德西拉斯子午線”。


38期~瓜分世界的“教皇子午線”(上)——記1502年坎帝諾世界地圖

《託德西拉斯條約》 Treaty_of_Tordesillas

1502年的“坎帝諾世界地圖”(也稱為“坎帝諾球體平面圖”, Cantino world map or Cantino planisphere),是世界現存的、最早反映了那條“託德西拉斯子午線”的世界地圖,也是最早的反映了大航海時代的先行者——葡萄牙人——向東方以及向西方的探索與發現的地圖。不過這個地圖的名字,卻來自一個意大利人——阿爾貝託·坎蒂諾(Alberto Cantino)。


38期~瓜分世界的“教皇子午線”(上)——記1502年坎帝諾世界地圖

“坎帝諾世界地圖”1502年版及託德西拉斯子午線

十六世紀初,葡萄牙的首都里斯本是一個熱鬧的大都市,來自不同背景的人們匯聚到這裡尋找工作、財富或者信仰、榮耀。當然,也有許多來自其他王國的“臥底特工”,在收集著葡萄牙人遠航探險到達那些偏遠土地之後帶回來的祕密,其中,就包括了阿爾貝託·坎蒂諾,他是由費拉拉公爵埃科爾(Ercole I d'Este)特派到葡萄牙的,他的官方身份,是尋求合適的馬匹交易,他的真實任務,當然是為意大利半島的費拉拉公國祕密收集葡萄牙人所發現的一切航海與海外發現的信息。在1501年10月17日和18日坎蒂諾給公爵的兩封信中也體現出了他的“勤勉工作”,他在信中描述了葡萄牙探險家加斯帕(Gaspar Corte-Real)最近一次前往紐芬蘭(Terra Nova)的探險歸來後向葡萄牙國王曼努埃爾一世詳細彙報的情況。


38期~瓜分世界的“教皇子午線”(上)——記1502年坎帝諾世界地圖

費拉拉公爵畫像 Ercole_I_d'Este

1502年,坎帝諾成功地將一張地圖從葡萄牙“走私”到意大利,這,就是我們今天要說的“坎帝諾世界地圖”。早期對這張地圖的研究曾認為它是向某個葡萄牙製圖師定做的,但現在認為更合理的解釋是,這張地圖可能是當年做給某個貴族或官方客戶的,不過製成後不久就被坎帝諾私下重金收購了,坎蒂諾在1502年11月19日寫給他的守護神費拉拉公爵的一封信中說道,他為此地圖支付了12只金幣,這在當時是相當可觀的一個數字。地圖的背面有一些意大利文的題字“Cartade navigar per le Isole nouam trovate in le parte de India: dono AlbertoCantino al S. Duca Hercole”,翻譯過來的大意為“最近發現的島嶼的航海圖……,是印度的一部分,阿爾貝託·坎帝諾獻給艾克爾公爵”。1506年,意大利人卡維略(Nicolay de Caveri )完全參考了這張“1502坎帝諾世界地圖”,製作了卡維略地圖(Caverio Map),1507年,瓦爾德澤米勒正是用了這張卡維略地圖,製作了他那張著名的“千萬美元的出生證明”。(參我們上一期的公眾號。)


"

歐洲大陸西南端的伊比利亞半島上有兩顆“牙”:西班牙和葡萄牙。沿著一條大致南北方向的邊境線,國土面積大一些的西班牙主要分佈在伊比利亞半島的東部、葡萄牙則在半島的西部。五百多年前,這兩個最早開啟海外殖民地掠奪與擴張的老牌兒歐洲王國,在地球上也曾先後“劃”出三條南北方向的子午線,用以在東西方向上,劃分二者在全世界——是的,“全世界”——的勢力範圍,最早由天主教教皇親自劃定的那條子午線,常被後世稱為“教皇子午線”。這些今日看起來好像“蛇吞象”一般讓人貽笑大方的“劃片兒”子午線,卻曾經實實在在地深刻影響了世界的版圖與地緣政治格局,比如,直至今日,南美大陸上,巴西依然是唯一的葡萄牙語國家,而墨西哥和絕大部分的中南美洲國家則為西班牙語國家。


38期~瓜分世界的“教皇子午線”(上)——記1502年坎帝諾世界地圖

西班牙和葡萄牙在地球上曾先後“劃”出三條南北方向的子午線,紫色虛線為1493年劃定的教皇子午線

從公元1096年起,由西歐天主教國家發動的“十字軍東征”運動,開啟了基督教和伊斯蘭教世界之間長久的激烈碰撞。十五世紀初期,葡萄牙國王若昂一世率軍攻佔了伊斯蘭教在非洲最堅固的強大堡壘休達*。他的兒子、親王“航海家”恩裡克也熱衷於反伊斯蘭教,有過一個“聯合東方信基督教的國家,和西歐配合,東西夾攻中東、北非伊斯蘭教”的龐大計劃。這一“紙上談兵”帶來的美妙幻境卻深受羅馬教皇的讚賞,當時在位的天主教教皇尼古拉五世就公開宣告了他給葡萄牙的許諾:“凡尚未被(基督徒)佔領的土地,全部歸葡萄牙所有,任何人不得侵犯!”葡萄牙倒是沒有浪費這個“優惠政策”,在十五世紀下半葉強佔了多個西非穆斯林國家的大量領土。

*葡萄牙是歐洲各國中最早開始海外擴張、殖民歷史最為悠久的一國,從1415年攻佔北非休達到1999年澳門主權移交,殖民活動歷史長達近600年。

天主教教皇敢隨意伸手“指點江山”,也是有著“世俗”的原因的,在當時歐洲天主教的國家裡,人們篤信兩個觀點:第一,基督教王國有權力佔領異教徒的國土;第二,教皇有權力決定尚未被基督教統治者所佔領的土地的歸屬權。

1481年,堪稱葡萄牙歷史上最偉大國王之一的若昂二世登基了。早在當太子的時候他便接手了叔祖恩裡克王子的航海事業,成為了商人和航海家們的保護者,並致力於找到通往印度的航路,由於這種支持航海發現的開明政策,他被稱為“完美王子”(Príncipe Perfeito),即使在他登基以後,這個稱號也一直保留了下來,而他在王位上的所作所為確實無愧於這個稱號:葡萄牙王室把“征服並擴張王國的領土”和“全球傳播天主教”這兩件事兒,已經看作是自己獨家的“專營生意”。

然而,1492年初,阿拉貢王國的費迪南德二世和卡斯蒂利亞王國的伊莎貝拉一世聯合領導下的天主教勢力,擊潰了穆斯林摩爾人,阿爾罕布拉宮的最後一位蘇丹被趕出了伊比利亞半島,天主教雙王寶座之下,統一的西班牙王國初具雛形。同年,一位熱那亞的航海家——哥倫布——說服了西班牙王國資助他進行跨大西洋的探險之旅,他於8月3日出發,第二年3月15日返回西班牙,並堅信自己到達了亞洲富饒的印度。西班牙王國向當時的教皇亞歷山大六世提出要求,要教廷承認西班牙對於這塊新發現的土地擁有主權,這是對葡萄牙人“獨家生意”的挑戰。葡萄牙國王威脅說,根據兩國1479年的“阿爾卡蘇瓦什(Alcáçovas)條約”,加納利群島以南發現的所有土地都應該歸屬於葡萄牙,所以,哥倫布發現的那塊兒地方也不例外——都應該屬於我葡萄牙。


38期~瓜分世界的“教皇子午線”(上)——記1502年坎帝諾世界地圖

當時的教皇亞歷山大六世

為緩和西班牙和葡萄牙日益尖銳的矛盾,1493年5月4號,教皇詔令(Papal Bull Inter caetera )將亞速爾群島或佛得角群島以南和以西100裡格的(據考證當時教會認為亞速爾和佛得角的經度基本是一致的。當時1葡萄牙裡格約5,555.56米)子午線作為分割線,其以西任何新發現的土地歸天主教雙王(即西班牙王國)所有,這條大概位於西經38°左右的子午線,也就被稱為了“教皇子午線”。

在十五世紀末,英國、法國、荷蘭的海上崛起與全球爭霸暫時還沒有拉開大幕,全球的地理探索與伴隨的殖民擴張,主要還是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的天下,但即使這樣,葡萄牙人也並不滿意這條“教皇子午線”。

葡萄牙國王若昂二世並不真的打算在哥倫布發現的新大陸同西班牙人開戰,但在這之前,葡萄牙探險家迪亞士已經探索到了非洲最南部的好望角,印度大陸已經遙遙在望,而“教皇子午線”的劃分,極有可能影響到葡萄牙人通向印度的航線。所以,既然教皇分的不合胃口,葡萄牙人就直接找西班牙人談。最終的結果,葡萄牙人把教皇劃定的子午線,又向西推移了270裡格,大約位於西經46°37'的南北子午線,成為兩國重新約定的勢力分界線:分界線以西歸西班牙王國,以東歸葡萄牙王國。西、葡兩國分別於1494年的的7月2日和9月5日簽署了該條約,條約議定地、西班牙的託德西拉斯小鎮,成為條約的名字,即《託德西拉斯條約》(Treaty of Tordesillas)。這是一份明顯同教皇的詔令不符的條約,但是1506年,教皇尤里斯二世還是以另一份教皇詔令的形式給與了追認。基於對王國擴張的野心和巨大利益的追求,西、葡兩國把教皇晾在了一邊,自己達成了條約,部分人習慣將條約中的那條子午線稱為“教皇分割線(Papal Line of Demarcation)",但準確的叫法應該為:“託德西拉斯子午線”。


38期~瓜分世界的“教皇子午線”(上)——記1502年坎帝諾世界地圖

《託德西拉斯條約》 Treaty_of_Tordesillas

1502年的“坎帝諾世界地圖”(也稱為“坎帝諾球體平面圖”, Cantino world map or Cantino planisphere),是世界現存的、最早反映了那條“託德西拉斯子午線”的世界地圖,也是最早的反映了大航海時代的先行者——葡萄牙人——向東方以及向西方的探索與發現的地圖。不過這個地圖的名字,卻來自一個意大利人——阿爾貝託·坎蒂諾(Alberto Cantino)。


38期~瓜分世界的“教皇子午線”(上)——記1502年坎帝諾世界地圖

“坎帝諾世界地圖”1502年版及託德西拉斯子午線

十六世紀初,葡萄牙的首都里斯本是一個熱鬧的大都市,來自不同背景的人們匯聚到這裡尋找工作、財富或者信仰、榮耀。當然,也有許多來自其他王國的“臥底特工”,在收集著葡萄牙人遠航探險到達那些偏遠土地之後帶回來的祕密,其中,就包括了阿爾貝託·坎蒂諾,他是由費拉拉公爵埃科爾(Ercole I d'Este)特派到葡萄牙的,他的官方身份,是尋求合適的馬匹交易,他的真實任務,當然是為意大利半島的費拉拉公國祕密收集葡萄牙人所發現的一切航海與海外發現的信息。在1501年10月17日和18日坎蒂諾給公爵的兩封信中也體現出了他的“勤勉工作”,他在信中描述了葡萄牙探險家加斯帕(Gaspar Corte-Real)最近一次前往紐芬蘭(Terra Nova)的探險歸來後向葡萄牙國王曼努埃爾一世詳細彙報的情況。


38期~瓜分世界的“教皇子午線”(上)——記1502年坎帝諾世界地圖

費拉拉公爵畫像 Ercole_I_d'Este

1502年,坎帝諾成功地將一張地圖從葡萄牙“走私”到意大利,這,就是我們今天要說的“坎帝諾世界地圖”。早期對這張地圖的研究曾認為它是向某個葡萄牙製圖師定做的,但現在認為更合理的解釋是,這張地圖可能是當年做給某個貴族或官方客戶的,不過製成後不久就被坎帝諾私下重金收購了,坎蒂諾在1502年11月19日寫給他的守護神費拉拉公爵的一封信中說道,他為此地圖支付了12只金幣,這在當時是相當可觀的一個數字。地圖的背面有一些意大利文的題字“Cartade navigar per le Isole nouam trovate in le parte de India: dono AlbertoCantino al S. Duca Hercole”,翻譯過來的大意為“最近發現的島嶼的航海圖……,是印度的一部分,阿爾貝託·坎帝諾獻給艾克爾公爵”。1506年,意大利人卡維略(Nicolay de Caveri )完全參考了這張“1502坎帝諾世界地圖”,製作了卡維略地圖(Caverio Map),1507年,瓦爾德澤米勒正是用了這張卡維略地圖,製作了他那張著名的“千萬美元的出生證明”。(參我們上一期的公眾號。)


38期~瓜分世界的“教皇子午線”(上)——記1502年坎帝諾世界地圖

1506年,意大利人卡維略完全參考了這張“1502坎帝諾世界地圖”,製作了卡維略地圖

這幅地圖以豐富的地理信息為主,圖上的插畫不多,但明顯都是精心挑選主題之後繪製的。那個時代地中海沿岸兩個著名的城市被重點描繪了出來——威尼斯和聖城耶路撒冷,埃及亞歷山大的燈塔則被“放倒”在地圖上。紅海真的被描成了橘紅色。在非洲大陸上,西非黃金海岸的位置,描繪的是葡萄牙精緻的艾爾米娜城堡(Castello da Mina),還有非洲中部神祕的、傳說中為尼羅河源頭的月亮山脈,南非大陸好望角的桌山,以及沿著西非海岸的那一堆堆石頭和十字架,據說那是迪亞士等人在1480's年代探索時留下的印記。在北非大陸,傳說中阿特拉斯山(Atlas)的位置標繪著卡洛斯山脈的字眼(Montes Claros en Affrica),這個字眼右下部的文字,充滿了那個時代的印記,大意是說“(這裡)努比亞國王的土地,他不斷向祭司王約翰宣戰,是穆斯林摩爾人、也是基督徒的大敵”。


"

歐洲大陸西南端的伊比利亞半島上有兩顆“牙”:西班牙和葡萄牙。沿著一條大致南北方向的邊境線,國土面積大一些的西班牙主要分佈在伊比利亞半島的東部、葡萄牙則在半島的西部。五百多年前,這兩個最早開啟海外殖民地掠奪與擴張的老牌兒歐洲王國,在地球上也曾先後“劃”出三條南北方向的子午線,用以在東西方向上,劃分二者在全世界——是的,“全世界”——的勢力範圍,最早由天主教教皇親自劃定的那條子午線,常被後世稱為“教皇子午線”。這些今日看起來好像“蛇吞象”一般讓人貽笑大方的“劃片兒”子午線,卻曾經實實在在地深刻影響了世界的版圖與地緣政治格局,比如,直至今日,南美大陸上,巴西依然是唯一的葡萄牙語國家,而墨西哥和絕大部分的中南美洲國家則為西班牙語國家。


38期~瓜分世界的“教皇子午線”(上)——記1502年坎帝諾世界地圖

西班牙和葡萄牙在地球上曾先後“劃”出三條南北方向的子午線,紫色虛線為1493年劃定的教皇子午線

從公元1096年起,由西歐天主教國家發動的“十字軍東征”運動,開啟了基督教和伊斯蘭教世界之間長久的激烈碰撞。十五世紀初期,葡萄牙國王若昂一世率軍攻佔了伊斯蘭教在非洲最堅固的強大堡壘休達*。他的兒子、親王“航海家”恩裡克也熱衷於反伊斯蘭教,有過一個“聯合東方信基督教的國家,和西歐配合,東西夾攻中東、北非伊斯蘭教”的龐大計劃。這一“紙上談兵”帶來的美妙幻境卻深受羅馬教皇的讚賞,當時在位的天主教教皇尼古拉五世就公開宣告了他給葡萄牙的許諾:“凡尚未被(基督徒)佔領的土地,全部歸葡萄牙所有,任何人不得侵犯!”葡萄牙倒是沒有浪費這個“優惠政策”,在十五世紀下半葉強佔了多個西非穆斯林國家的大量領土。

*葡萄牙是歐洲各國中最早開始海外擴張、殖民歷史最為悠久的一國,從1415年攻佔北非休達到1999年澳門主權移交,殖民活動歷史長達近600年。

天主教教皇敢隨意伸手“指點江山”,也是有著“世俗”的原因的,在當時歐洲天主教的國家裡,人們篤信兩個觀點:第一,基督教王國有權力佔領異教徒的國土;第二,教皇有權力決定尚未被基督教統治者所佔領的土地的歸屬權。

1481年,堪稱葡萄牙歷史上最偉大國王之一的若昂二世登基了。早在當太子的時候他便接手了叔祖恩裡克王子的航海事業,成為了商人和航海家們的保護者,並致力於找到通往印度的航路,由於這種支持航海發現的開明政策,他被稱為“完美王子”(Príncipe Perfeito),即使在他登基以後,這個稱號也一直保留了下來,而他在王位上的所作所為確實無愧於這個稱號:葡萄牙王室把“征服並擴張王國的領土”和“全球傳播天主教”這兩件事兒,已經看作是自己獨家的“專營生意”。

然而,1492年初,阿拉貢王國的費迪南德二世和卡斯蒂利亞王國的伊莎貝拉一世聯合領導下的天主教勢力,擊潰了穆斯林摩爾人,阿爾罕布拉宮的最後一位蘇丹被趕出了伊比利亞半島,天主教雙王寶座之下,統一的西班牙王國初具雛形。同年,一位熱那亞的航海家——哥倫布——說服了西班牙王國資助他進行跨大西洋的探險之旅,他於8月3日出發,第二年3月15日返回西班牙,並堅信自己到達了亞洲富饒的印度。西班牙王國向當時的教皇亞歷山大六世提出要求,要教廷承認西班牙對於這塊新發現的土地擁有主權,這是對葡萄牙人“獨家生意”的挑戰。葡萄牙國王威脅說,根據兩國1479年的“阿爾卡蘇瓦什(Alcáçovas)條約”,加納利群島以南發現的所有土地都應該歸屬於葡萄牙,所以,哥倫布發現的那塊兒地方也不例外——都應該屬於我葡萄牙。


38期~瓜分世界的“教皇子午線”(上)——記1502年坎帝諾世界地圖

當時的教皇亞歷山大六世

為緩和西班牙和葡萄牙日益尖銳的矛盾,1493年5月4號,教皇詔令(Papal Bull Inter caetera )將亞速爾群島或佛得角群島以南和以西100裡格的(據考證當時教會認為亞速爾和佛得角的經度基本是一致的。當時1葡萄牙裡格約5,555.56米)子午線作為分割線,其以西任何新發現的土地歸天主教雙王(即西班牙王國)所有,這條大概位於西經38°左右的子午線,也就被稱為了“教皇子午線”。

在十五世紀末,英國、法國、荷蘭的海上崛起與全球爭霸暫時還沒有拉開大幕,全球的地理探索與伴隨的殖民擴張,主要還是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的天下,但即使這樣,葡萄牙人也並不滿意這條“教皇子午線”。

葡萄牙國王若昂二世並不真的打算在哥倫布發現的新大陸同西班牙人開戰,但在這之前,葡萄牙探險家迪亞士已經探索到了非洲最南部的好望角,印度大陸已經遙遙在望,而“教皇子午線”的劃分,極有可能影響到葡萄牙人通向印度的航線。所以,既然教皇分的不合胃口,葡萄牙人就直接找西班牙人談。最終的結果,葡萄牙人把教皇劃定的子午線,又向西推移了270裡格,大約位於西經46°37'的南北子午線,成為兩國重新約定的勢力分界線:分界線以西歸西班牙王國,以東歸葡萄牙王國。西、葡兩國分別於1494年的的7月2日和9月5日簽署了該條約,條約議定地、西班牙的託德西拉斯小鎮,成為條約的名字,即《託德西拉斯條約》(Treaty of Tordesillas)。這是一份明顯同教皇的詔令不符的條約,但是1506年,教皇尤里斯二世還是以另一份教皇詔令的形式給與了追認。基於對王國擴張的野心和巨大利益的追求,西、葡兩國把教皇晾在了一邊,自己達成了條約,部分人習慣將條約中的那條子午線稱為“教皇分割線(Papal Line of Demarcation)",但準確的叫法應該為:“託德西拉斯子午線”。


38期~瓜分世界的“教皇子午線”(上)——記1502年坎帝諾世界地圖

《託德西拉斯條約》 Treaty_of_Tordesillas

1502年的“坎帝諾世界地圖”(也稱為“坎帝諾球體平面圖”, Cantino world map or Cantino planisphere),是世界現存的、最早反映了那條“託德西拉斯子午線”的世界地圖,也是最早的反映了大航海時代的先行者——葡萄牙人——向東方以及向西方的探索與發現的地圖。不過這個地圖的名字,卻來自一個意大利人——阿爾貝託·坎蒂諾(Alberto Cantino)。


38期~瓜分世界的“教皇子午線”(上)——記1502年坎帝諾世界地圖

“坎帝諾世界地圖”1502年版及託德西拉斯子午線

十六世紀初,葡萄牙的首都里斯本是一個熱鬧的大都市,來自不同背景的人們匯聚到這裡尋找工作、財富或者信仰、榮耀。當然,也有許多來自其他王國的“臥底特工”,在收集著葡萄牙人遠航探險到達那些偏遠土地之後帶回來的祕密,其中,就包括了阿爾貝託·坎蒂諾,他是由費拉拉公爵埃科爾(Ercole I d'Este)特派到葡萄牙的,他的官方身份,是尋求合適的馬匹交易,他的真實任務,當然是為意大利半島的費拉拉公國祕密收集葡萄牙人所發現的一切航海與海外發現的信息。在1501年10月17日和18日坎蒂諾給公爵的兩封信中也體現出了他的“勤勉工作”,他在信中描述了葡萄牙探險家加斯帕(Gaspar Corte-Real)最近一次前往紐芬蘭(Terra Nova)的探險歸來後向葡萄牙國王曼努埃爾一世詳細彙報的情況。


38期~瓜分世界的“教皇子午線”(上)——記1502年坎帝諾世界地圖

費拉拉公爵畫像 Ercole_I_d'Este

1502年,坎帝諾成功地將一張地圖從葡萄牙“走私”到意大利,這,就是我們今天要說的“坎帝諾世界地圖”。早期對這張地圖的研究曾認為它是向某個葡萄牙製圖師定做的,但現在認為更合理的解釋是,這張地圖可能是當年做給某個貴族或官方客戶的,不過製成後不久就被坎帝諾私下重金收購了,坎蒂諾在1502年11月19日寫給他的守護神費拉拉公爵的一封信中說道,他為此地圖支付了12只金幣,這在當時是相當可觀的一個數字。地圖的背面有一些意大利文的題字“Cartade navigar per le Isole nouam trovate in le parte de India: dono AlbertoCantino al S. Duca Hercole”,翻譯過來的大意為“最近發現的島嶼的航海圖……,是印度的一部分,阿爾貝託·坎帝諾獻給艾克爾公爵”。1506年,意大利人卡維略(Nicolay de Caveri )完全參考了這張“1502坎帝諾世界地圖”,製作了卡維略地圖(Caverio Map),1507年,瓦爾德澤米勒正是用了這張卡維略地圖,製作了他那張著名的“千萬美元的出生證明”。(參我們上一期的公眾號。)


38期~瓜分世界的“教皇子午線”(上)——記1502年坎帝諾世界地圖

1506年,意大利人卡維略完全參考了這張“1502坎帝諾世界地圖”,製作了卡維略地圖

這幅地圖以豐富的地理信息為主,圖上的插畫不多,但明顯都是精心挑選主題之後繪製的。那個時代地中海沿岸兩個著名的城市被重點描繪了出來——威尼斯和聖城耶路撒冷,埃及亞歷山大的燈塔則被“放倒”在地圖上。紅海真的被描成了橘紅色。在非洲大陸上,西非黃金海岸的位置,描繪的是葡萄牙精緻的艾爾米娜城堡(Castello da Mina),還有非洲中部神祕的、傳說中為尼羅河源頭的月亮山脈,南非大陸好望角的桌山,以及沿著西非海岸的那一堆堆石頭和十字架,據說那是迪亞士等人在1480's年代探索時留下的印記。在北非大陸,傳說中阿特拉斯山(Atlas)的位置標繪著卡洛斯山脈的字眼(Montes Claros en Affrica),這個字眼右下部的文字,充滿了那個時代的印記,大意是說“(這裡)努比亞國王的土地,他不斷向祭司王約翰宣戰,是穆斯林摩爾人、也是基督徒的大敵”。


38期~瓜分世界的“教皇子午線”(上)——記1502年坎帝諾世界地圖

西非黃金海岸的位置,描繪的是葡萄牙精緻的艾爾米娜城堡(Castello da Mina)

這張古老的“坎帝諾世界地圖”當初由六張上等的羊皮紙膠合而成,在費拉拉公國的杜卡爾圖書館大概保存了90多年,直到教皇克萊門特八世將其轉移到意大利摩德納古城的另一座宮殿中。兩個多世紀後,即1859年,宮殿曾被洗劫一空,“坎蒂諾世界地圖”也一同消失了。同年,摩德納的埃斯滕斯圖書館的董事朱塞佩·博尼在古城裡的一家肉店中發現了它,現在,這張“1502年坎蒂諾世界地圖”被收藏在摩德納古城中的埃斯滕斯圖書館(Biblioteca Estense)。

“坎帝諾世界地圖”,在十六世紀初具有很高的現實意義和戰略價值。那時,世界未知的陸地與海洋被大量探索、地理信息迅速地、翻倍地增長,這張地圖就顯示了詳細的和最新的戰略性信息。它啟蒙了意大利人,還有那麼多土地和海洋對於意大利人來說仍然是未知的;地圖上豐富的地理與航路信息,對當時意大利城邦共和國與葡萄牙的商業貿易關係的影響也不應被低估。


"

歐洲大陸西南端的伊比利亞半島上有兩顆“牙”:西班牙和葡萄牙。沿著一條大致南北方向的邊境線,國土面積大一些的西班牙主要分佈在伊比利亞半島的東部、葡萄牙則在半島的西部。五百多年前,這兩個最早開啟海外殖民地掠奪與擴張的老牌兒歐洲王國,在地球上也曾先後“劃”出三條南北方向的子午線,用以在東西方向上,劃分二者在全世界——是的,“全世界”——的勢力範圍,最早由天主教教皇親自劃定的那條子午線,常被後世稱為“教皇子午線”。這些今日看起來好像“蛇吞象”一般讓人貽笑大方的“劃片兒”子午線,卻曾經實實在在地深刻影響了世界的版圖與地緣政治格局,比如,直至今日,南美大陸上,巴西依然是唯一的葡萄牙語國家,而墨西哥和絕大部分的中南美洲國家則為西班牙語國家。


38期~瓜分世界的“教皇子午線”(上)——記1502年坎帝諾世界地圖

西班牙和葡萄牙在地球上曾先後“劃”出三條南北方向的子午線,紫色虛線為1493年劃定的教皇子午線

從公元1096年起,由西歐天主教國家發動的“十字軍東征”運動,開啟了基督教和伊斯蘭教世界之間長久的激烈碰撞。十五世紀初期,葡萄牙國王若昂一世率軍攻佔了伊斯蘭教在非洲最堅固的強大堡壘休達*。他的兒子、親王“航海家”恩裡克也熱衷於反伊斯蘭教,有過一個“聯合東方信基督教的國家,和西歐配合,東西夾攻中東、北非伊斯蘭教”的龐大計劃。這一“紙上談兵”帶來的美妙幻境卻深受羅馬教皇的讚賞,當時在位的天主教教皇尼古拉五世就公開宣告了他給葡萄牙的許諾:“凡尚未被(基督徒)佔領的土地,全部歸葡萄牙所有,任何人不得侵犯!”葡萄牙倒是沒有浪費這個“優惠政策”,在十五世紀下半葉強佔了多個西非穆斯林國家的大量領土。

*葡萄牙是歐洲各國中最早開始海外擴張、殖民歷史最為悠久的一國,從1415年攻佔北非休達到1999年澳門主權移交,殖民活動歷史長達近600年。

天主教教皇敢隨意伸手“指點江山”,也是有著“世俗”的原因的,在當時歐洲天主教的國家裡,人們篤信兩個觀點:第一,基督教王國有權力佔領異教徒的國土;第二,教皇有權力決定尚未被基督教統治者所佔領的土地的歸屬權。

1481年,堪稱葡萄牙歷史上最偉大國王之一的若昂二世登基了。早在當太子的時候他便接手了叔祖恩裡克王子的航海事業,成為了商人和航海家們的保護者,並致力於找到通往印度的航路,由於這種支持航海發現的開明政策,他被稱為“完美王子”(Príncipe Perfeito),即使在他登基以後,這個稱號也一直保留了下來,而他在王位上的所作所為確實無愧於這個稱號:葡萄牙王室把“征服並擴張王國的領土”和“全球傳播天主教”這兩件事兒,已經看作是自己獨家的“專營生意”。

然而,1492年初,阿拉貢王國的費迪南德二世和卡斯蒂利亞王國的伊莎貝拉一世聯合領導下的天主教勢力,擊潰了穆斯林摩爾人,阿爾罕布拉宮的最後一位蘇丹被趕出了伊比利亞半島,天主教雙王寶座之下,統一的西班牙王國初具雛形。同年,一位熱那亞的航海家——哥倫布——說服了西班牙王國資助他進行跨大西洋的探險之旅,他於8月3日出發,第二年3月15日返回西班牙,並堅信自己到達了亞洲富饒的印度。西班牙王國向當時的教皇亞歷山大六世提出要求,要教廷承認西班牙對於這塊新發現的土地擁有主權,這是對葡萄牙人“獨家生意”的挑戰。葡萄牙國王威脅說,根據兩國1479年的“阿爾卡蘇瓦什(Alcáçovas)條約”,加納利群島以南發現的所有土地都應該歸屬於葡萄牙,所以,哥倫布發現的那塊兒地方也不例外——都應該屬於我葡萄牙。


38期~瓜分世界的“教皇子午線”(上)——記1502年坎帝諾世界地圖

當時的教皇亞歷山大六世

為緩和西班牙和葡萄牙日益尖銳的矛盾,1493年5月4號,教皇詔令(Papal Bull Inter caetera )將亞速爾群島或佛得角群島以南和以西100裡格的(據考證當時教會認為亞速爾和佛得角的經度基本是一致的。當時1葡萄牙裡格約5,555.56米)子午線作為分割線,其以西任何新發現的土地歸天主教雙王(即西班牙王國)所有,這條大概位於西經38°左右的子午線,也就被稱為了“教皇子午線”。

在十五世紀末,英國、法國、荷蘭的海上崛起與全球爭霸暫時還沒有拉開大幕,全球的地理探索與伴隨的殖民擴張,主要還是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的天下,但即使這樣,葡萄牙人也並不滿意這條“教皇子午線”。

葡萄牙國王若昂二世並不真的打算在哥倫布發現的新大陸同西班牙人開戰,但在這之前,葡萄牙探險家迪亞士已經探索到了非洲最南部的好望角,印度大陸已經遙遙在望,而“教皇子午線”的劃分,極有可能影響到葡萄牙人通向印度的航線。所以,既然教皇分的不合胃口,葡萄牙人就直接找西班牙人談。最終的結果,葡萄牙人把教皇劃定的子午線,又向西推移了270裡格,大約位於西經46°37'的南北子午線,成為兩國重新約定的勢力分界線:分界線以西歸西班牙王國,以東歸葡萄牙王國。西、葡兩國分別於1494年的的7月2日和9月5日簽署了該條約,條約議定地、西班牙的託德西拉斯小鎮,成為條約的名字,即《託德西拉斯條約》(Treaty of Tordesillas)。這是一份明顯同教皇的詔令不符的條約,但是1506年,教皇尤里斯二世還是以另一份教皇詔令的形式給與了追認。基於對王國擴張的野心和巨大利益的追求,西、葡兩國把教皇晾在了一邊,自己達成了條約,部分人習慣將條約中的那條子午線稱為“教皇分割線(Papal Line of Demarcation)",但準確的叫法應該為:“託德西拉斯子午線”。


38期~瓜分世界的“教皇子午線”(上)——記1502年坎帝諾世界地圖

《託德西拉斯條約》 Treaty_of_Tordesillas

1502年的“坎帝諾世界地圖”(也稱為“坎帝諾球體平面圖”, Cantino world map or Cantino planisphere),是世界現存的、最早反映了那條“託德西拉斯子午線”的世界地圖,也是最早的反映了大航海時代的先行者——葡萄牙人——向東方以及向西方的探索與發現的地圖。不過這個地圖的名字,卻來自一個意大利人——阿爾貝託·坎蒂諾(Alberto Cantino)。


38期~瓜分世界的“教皇子午線”(上)——記1502年坎帝諾世界地圖

“坎帝諾世界地圖”1502年版及託德西拉斯子午線

十六世紀初,葡萄牙的首都里斯本是一個熱鬧的大都市,來自不同背景的人們匯聚到這裡尋找工作、財富或者信仰、榮耀。當然,也有許多來自其他王國的“臥底特工”,在收集著葡萄牙人遠航探險到達那些偏遠土地之後帶回來的祕密,其中,就包括了阿爾貝託·坎蒂諾,他是由費拉拉公爵埃科爾(Ercole I d'Este)特派到葡萄牙的,他的官方身份,是尋求合適的馬匹交易,他的真實任務,當然是為意大利半島的費拉拉公國祕密收集葡萄牙人所發現的一切航海與海外發現的信息。在1501年10月17日和18日坎蒂諾給公爵的兩封信中也體現出了他的“勤勉工作”,他在信中描述了葡萄牙探險家加斯帕(Gaspar Corte-Real)最近一次前往紐芬蘭(Terra Nova)的探險歸來後向葡萄牙國王曼努埃爾一世詳細彙報的情況。


38期~瓜分世界的“教皇子午線”(上)——記1502年坎帝諾世界地圖

費拉拉公爵畫像 Ercole_I_d'Este

1502年,坎帝諾成功地將一張地圖從葡萄牙“走私”到意大利,這,就是我們今天要說的“坎帝諾世界地圖”。早期對這張地圖的研究曾認為它是向某個葡萄牙製圖師定做的,但現在認為更合理的解釋是,這張地圖可能是當年做給某個貴族或官方客戶的,不過製成後不久就被坎帝諾私下重金收購了,坎蒂諾在1502年11月19日寫給他的守護神費拉拉公爵的一封信中說道,他為此地圖支付了12只金幣,這在當時是相當可觀的一個數字。地圖的背面有一些意大利文的題字“Cartade navigar per le Isole nouam trovate in le parte de India: dono AlbertoCantino al S. Duca Hercole”,翻譯過來的大意為“最近發現的島嶼的航海圖……,是印度的一部分,阿爾貝託·坎帝諾獻給艾克爾公爵”。1506年,意大利人卡維略(Nicolay de Caveri )完全參考了這張“1502坎帝諾世界地圖”,製作了卡維略地圖(Caverio Map),1507年,瓦爾德澤米勒正是用了這張卡維略地圖,製作了他那張著名的“千萬美元的出生證明”。(參我們上一期的公眾號。)


38期~瓜分世界的“教皇子午線”(上)——記1502年坎帝諾世界地圖

1506年,意大利人卡維略完全參考了這張“1502坎帝諾世界地圖”,製作了卡維略地圖

這幅地圖以豐富的地理信息為主,圖上的插畫不多,但明顯都是精心挑選主題之後繪製的。那個時代地中海沿岸兩個著名的城市被重點描繪了出來——威尼斯和聖城耶路撒冷,埃及亞歷山大的燈塔則被“放倒”在地圖上。紅海真的被描成了橘紅色。在非洲大陸上,西非黃金海岸的位置,描繪的是葡萄牙精緻的艾爾米娜城堡(Castello da Mina),還有非洲中部神祕的、傳說中為尼羅河源頭的月亮山脈,南非大陸好望角的桌山,以及沿著西非海岸的那一堆堆石頭和十字架,據說那是迪亞士等人在1480's年代探索時留下的印記。在北非大陸,傳說中阿特拉斯山(Atlas)的位置標繪著卡洛斯山脈的字眼(Montes Claros en Affrica),這個字眼右下部的文字,充滿了那個時代的印記,大意是說“(這裡)努比亞國王的土地,他不斷向祭司王約翰宣戰,是穆斯林摩爾人、也是基督徒的大敵”。


38期~瓜分世界的“教皇子午線”(上)——記1502年坎帝諾世界地圖

西非黃金海岸的位置,描繪的是葡萄牙精緻的艾爾米娜城堡(Castello da Mina)

這張古老的“坎帝諾世界地圖”當初由六張上等的羊皮紙膠合而成,在費拉拉公國的杜卡爾圖書館大概保存了90多年,直到教皇克萊門特八世將其轉移到意大利摩德納古城的另一座宮殿中。兩個多世紀後,即1859年,宮殿曾被洗劫一空,“坎蒂諾世界地圖”也一同消失了。同年,摩德納的埃斯滕斯圖書館的董事朱塞佩·博尼在古城裡的一家肉店中發現了它,現在,這張“1502年坎蒂諾世界地圖”被收藏在摩德納古城中的埃斯滕斯圖書館(Biblioteca Estense)。

“坎帝諾世界地圖”,在十六世紀初具有很高的現實意義和戰略價值。那時,世界未知的陸地與海洋被大量探索、地理信息迅速地、翻倍地增長,這張地圖就顯示了詳細的和最新的戰略性信息。它啟蒙了意大利人,還有那麼多土地和海洋對於意大利人來說仍然是未知的;地圖上豐富的地理與航路信息,對當時意大利城邦共和國與葡萄牙的商業貿易關係的影響也不應被低估。


38期~瓜分世界的“教皇子午線”(上)——記1502年坎帝諾世界地圖

託德西拉斯條約子午線及巴西 局部

在1502年,這張地圖上描述的“託德西拉斯子午線”,已經不算是個祕密了。但是除了那個子午線,這張地圖還有許多地理信息引人注目,在那個時代,這些是具有戰略價值的地理信息,比如:

  • -它是現存的最早描繪了葡萄牙探險家佩德羅·阿爾瓦雷斯·卡布拉爾在1500年探索的巴西海岸、並留下了碎片化的岸線記錄,描繪了歐洲人對巴西海岸線的最初的瞭解;
  • -它描繪了大西洋非洲海岸和印度洋沿岸大量準確而詳實的地理細節;
  • -它還繪製出了北美東海岸弗羅裡達半島和加勒比海群島的輪廓;
  • -它是現存最早的的根據天文觀測到的緯度來描繪地理位置的“緯度海圖”(在非洲以及巴西和印度的部分地區),包含了關於航海製圖探索和演變的獨特歷史信息。

我們先來說說,這張地圖中的巴西海岸線、印度海岸線與葡萄牙人的故事。葡萄牙探險家佩德羅·阿爾瓦雷斯·卡布拉爾(這是一個人,不是三個人),通常被視為第一位發現了巴西的歐洲人。


"

歐洲大陸西南端的伊比利亞半島上有兩顆“牙”:西班牙和葡萄牙。沿著一條大致南北方向的邊境線,國土面積大一些的西班牙主要分佈在伊比利亞半島的東部、葡萄牙則在半島的西部。五百多年前,這兩個最早開啟海外殖民地掠奪與擴張的老牌兒歐洲王國,在地球上也曾先後“劃”出三條南北方向的子午線,用以在東西方向上,劃分二者在全世界——是的,“全世界”——的勢力範圍,最早由天主教教皇親自劃定的那條子午線,常被後世稱為“教皇子午線”。這些今日看起來好像“蛇吞象”一般讓人貽笑大方的“劃片兒”子午線,卻曾經實實在在地深刻影響了世界的版圖與地緣政治格局,比如,直至今日,南美大陸上,巴西依然是唯一的葡萄牙語國家,而墨西哥和絕大部分的中南美洲國家則為西班牙語國家。


38期~瓜分世界的“教皇子午線”(上)——記1502年坎帝諾世界地圖

西班牙和葡萄牙在地球上曾先後“劃”出三條南北方向的子午線,紫色虛線為1493年劃定的教皇子午線

從公元1096年起,由西歐天主教國家發動的“十字軍東征”運動,開啟了基督教和伊斯蘭教世界之間長久的激烈碰撞。十五世紀初期,葡萄牙國王若昂一世率軍攻佔了伊斯蘭教在非洲最堅固的強大堡壘休達*。他的兒子、親王“航海家”恩裡克也熱衷於反伊斯蘭教,有過一個“聯合東方信基督教的國家,和西歐配合,東西夾攻中東、北非伊斯蘭教”的龐大計劃。這一“紙上談兵”帶來的美妙幻境卻深受羅馬教皇的讚賞,當時在位的天主教教皇尼古拉五世就公開宣告了他給葡萄牙的許諾:“凡尚未被(基督徒)佔領的土地,全部歸葡萄牙所有,任何人不得侵犯!”葡萄牙倒是沒有浪費這個“優惠政策”,在十五世紀下半葉強佔了多個西非穆斯林國家的大量領土。

*葡萄牙是歐洲各國中最早開始海外擴張、殖民歷史最為悠久的一國,從1415年攻佔北非休達到1999年澳門主權移交,殖民活動歷史長達近600年。

天主教教皇敢隨意伸手“指點江山”,也是有著“世俗”的原因的,在當時歐洲天主教的國家裡,人們篤信兩個觀點:第一,基督教王國有權力佔領異教徒的國土;第二,教皇有權力決定尚未被基督教統治者所佔領的土地的歸屬權。

1481年,堪稱葡萄牙歷史上最偉大國王之一的若昂二世登基了。早在當太子的時候他便接手了叔祖恩裡克王子的航海事業,成為了商人和航海家們的保護者,並致力於找到通往印度的航路,由於這種支持航海發現的開明政策,他被稱為“完美王子”(Príncipe Perfeito),即使在他登基以後,這個稱號也一直保留了下來,而他在王位上的所作所為確實無愧於這個稱號:葡萄牙王室把“征服並擴張王國的領土”和“全球傳播天主教”這兩件事兒,已經看作是自己獨家的“專營生意”。

然而,1492年初,阿拉貢王國的費迪南德二世和卡斯蒂利亞王國的伊莎貝拉一世聯合領導下的天主教勢力,擊潰了穆斯林摩爾人,阿爾罕布拉宮的最後一位蘇丹被趕出了伊比利亞半島,天主教雙王寶座之下,統一的西班牙王國初具雛形。同年,一位熱那亞的航海家——哥倫布——說服了西班牙王國資助他進行跨大西洋的探險之旅,他於8月3日出發,第二年3月15日返回西班牙,並堅信自己到達了亞洲富饒的印度。西班牙王國向當時的教皇亞歷山大六世提出要求,要教廷承認西班牙對於這塊新發現的土地擁有主權,這是對葡萄牙人“獨家生意”的挑戰。葡萄牙國王威脅說,根據兩國1479年的“阿爾卡蘇瓦什(Alcáçovas)條約”,加納利群島以南發現的所有土地都應該歸屬於葡萄牙,所以,哥倫布發現的那塊兒地方也不例外——都應該屬於我葡萄牙。


38期~瓜分世界的“教皇子午線”(上)——記1502年坎帝諾世界地圖

當時的教皇亞歷山大六世

為緩和西班牙和葡萄牙日益尖銳的矛盾,1493年5月4號,教皇詔令(Papal Bull Inter caetera )將亞速爾群島或佛得角群島以南和以西100裡格的(據考證當時教會認為亞速爾和佛得角的經度基本是一致的。當時1葡萄牙裡格約5,555.56米)子午線作為分割線,其以西任何新發現的土地歸天主教雙王(即西班牙王國)所有,這條大概位於西經38°左右的子午線,也就被稱為了“教皇子午線”。

在十五世紀末,英國、法國、荷蘭的海上崛起與全球爭霸暫時還沒有拉開大幕,全球的地理探索與伴隨的殖民擴張,主要還是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的天下,但即使這樣,葡萄牙人也並不滿意這條“教皇子午線”。

葡萄牙國王若昂二世並不真的打算在哥倫布發現的新大陸同西班牙人開戰,但在這之前,葡萄牙探險家迪亞士已經探索到了非洲最南部的好望角,印度大陸已經遙遙在望,而“教皇子午線”的劃分,極有可能影響到葡萄牙人通向印度的航線。所以,既然教皇分的不合胃口,葡萄牙人就直接找西班牙人談。最終的結果,葡萄牙人把教皇劃定的子午線,又向西推移了270裡格,大約位於西經46°37'的南北子午線,成為兩國重新約定的勢力分界線:分界線以西歸西班牙王國,以東歸葡萄牙王國。西、葡兩國分別於1494年的的7月2日和9月5日簽署了該條約,條約議定地、西班牙的託德西拉斯小鎮,成為條約的名字,即《託德西拉斯條約》(Treaty of Tordesillas)。這是一份明顯同教皇的詔令不符的條約,但是1506年,教皇尤里斯二世還是以另一份教皇詔令的形式給與了追認。基於對王國擴張的野心和巨大利益的追求,西、葡兩國把教皇晾在了一邊,自己達成了條約,部分人習慣將條約中的那條子午線稱為“教皇分割線(Papal Line of Demarcation)",但準確的叫法應該為:“託德西拉斯子午線”。


38期~瓜分世界的“教皇子午線”(上)——記1502年坎帝諾世界地圖

《託德西拉斯條約》 Treaty_of_Tordesillas

1502年的“坎帝諾世界地圖”(也稱為“坎帝諾球體平面圖”, Cantino world map or Cantino planisphere),是世界現存的、最早反映了那條“託德西拉斯子午線”的世界地圖,也是最早的反映了大航海時代的先行者——葡萄牙人——向東方以及向西方的探索與發現的地圖。不過這個地圖的名字,卻來自一個意大利人——阿爾貝託·坎蒂諾(Alberto Cantino)。


38期~瓜分世界的“教皇子午線”(上)——記1502年坎帝諾世界地圖

“坎帝諾世界地圖”1502年版及託德西拉斯子午線

十六世紀初,葡萄牙的首都里斯本是一個熱鬧的大都市,來自不同背景的人們匯聚到這裡尋找工作、財富或者信仰、榮耀。當然,也有許多來自其他王國的“臥底特工”,在收集著葡萄牙人遠航探險到達那些偏遠土地之後帶回來的祕密,其中,就包括了阿爾貝託·坎蒂諾,他是由費拉拉公爵埃科爾(Ercole I d'Este)特派到葡萄牙的,他的官方身份,是尋求合適的馬匹交易,他的真實任務,當然是為意大利半島的費拉拉公國祕密收集葡萄牙人所發現的一切航海與海外發現的信息。在1501年10月17日和18日坎蒂諾給公爵的兩封信中也體現出了他的“勤勉工作”,他在信中描述了葡萄牙探險家加斯帕(Gaspar Corte-Real)最近一次前往紐芬蘭(Terra Nova)的探險歸來後向葡萄牙國王曼努埃爾一世詳細彙報的情況。


38期~瓜分世界的“教皇子午線”(上)——記1502年坎帝諾世界地圖

費拉拉公爵畫像 Ercole_I_d'Este

1502年,坎帝諾成功地將一張地圖從葡萄牙“走私”到意大利,這,就是我們今天要說的“坎帝諾世界地圖”。早期對這張地圖的研究曾認為它是向某個葡萄牙製圖師定做的,但現在認為更合理的解釋是,這張地圖可能是當年做給某個貴族或官方客戶的,不過製成後不久就被坎帝諾私下重金收購了,坎蒂諾在1502年11月19日寫給他的守護神費拉拉公爵的一封信中說道,他為此地圖支付了12只金幣,這在當時是相當可觀的一個數字。地圖的背面有一些意大利文的題字“Cartade navigar per le Isole nouam trovate in le parte de India: dono AlbertoCantino al S. Duca Hercole”,翻譯過來的大意為“最近發現的島嶼的航海圖……,是印度的一部分,阿爾貝託·坎帝諾獻給艾克爾公爵”。1506年,意大利人卡維略(Nicolay de Caveri )完全參考了這張“1502坎帝諾世界地圖”,製作了卡維略地圖(Caverio Map),1507年,瓦爾德澤米勒正是用了這張卡維略地圖,製作了他那張著名的“千萬美元的出生證明”。(參我們上一期的公眾號。)


38期~瓜分世界的“教皇子午線”(上)——記1502年坎帝諾世界地圖

1506年,意大利人卡維略完全參考了這張“1502坎帝諾世界地圖”,製作了卡維略地圖

這幅地圖以豐富的地理信息為主,圖上的插畫不多,但明顯都是精心挑選主題之後繪製的。那個時代地中海沿岸兩個著名的城市被重點描繪了出來——威尼斯和聖城耶路撒冷,埃及亞歷山大的燈塔則被“放倒”在地圖上。紅海真的被描成了橘紅色。在非洲大陸上,西非黃金海岸的位置,描繪的是葡萄牙精緻的艾爾米娜城堡(Castello da Mina),還有非洲中部神祕的、傳說中為尼羅河源頭的月亮山脈,南非大陸好望角的桌山,以及沿著西非海岸的那一堆堆石頭和十字架,據說那是迪亞士等人在1480's年代探索時留下的印記。在北非大陸,傳說中阿特拉斯山(Atlas)的位置標繪著卡洛斯山脈的字眼(Montes Claros en Affrica),這個字眼右下部的文字,充滿了那個時代的印記,大意是說“(這裡)努比亞國王的土地,他不斷向祭司王約翰宣戰,是穆斯林摩爾人、也是基督徒的大敵”。


38期~瓜分世界的“教皇子午線”(上)——記1502年坎帝諾世界地圖

西非黃金海岸的位置,描繪的是葡萄牙精緻的艾爾米娜城堡(Castello da Mina)

這張古老的“坎帝諾世界地圖”當初由六張上等的羊皮紙膠合而成,在費拉拉公國的杜卡爾圖書館大概保存了90多年,直到教皇克萊門特八世將其轉移到意大利摩德納古城的另一座宮殿中。兩個多世紀後,即1859年,宮殿曾被洗劫一空,“坎蒂諾世界地圖”也一同消失了。同年,摩德納的埃斯滕斯圖書館的董事朱塞佩·博尼在古城裡的一家肉店中發現了它,現在,這張“1502年坎蒂諾世界地圖”被收藏在摩德納古城中的埃斯滕斯圖書館(Biblioteca Estense)。

“坎帝諾世界地圖”,在十六世紀初具有很高的現實意義和戰略價值。那時,世界未知的陸地與海洋被大量探索、地理信息迅速地、翻倍地增長,這張地圖就顯示了詳細的和最新的戰略性信息。它啟蒙了意大利人,還有那麼多土地和海洋對於意大利人來說仍然是未知的;地圖上豐富的地理與航路信息,對當時意大利城邦共和國與葡萄牙的商業貿易關係的影響也不應被低估。


38期~瓜分世界的“教皇子午線”(上)——記1502年坎帝諾世界地圖

託德西拉斯條約子午線及巴西 局部

在1502年,這張地圖上描述的“託德西拉斯子午線”,已經不算是個祕密了。但是除了那個子午線,這張地圖還有許多地理信息引人注目,在那個時代,這些是具有戰略價值的地理信息,比如:

  • -它是現存的最早描繪了葡萄牙探險家佩德羅·阿爾瓦雷斯·卡布拉爾在1500年探索的巴西海岸、並留下了碎片化的岸線記錄,描繪了歐洲人對巴西海岸線的最初的瞭解;
  • -它描繪了大西洋非洲海岸和印度洋沿岸大量準確而詳實的地理細節;
  • -它還繪製出了北美東海岸弗羅裡達半島和加勒比海群島的輪廓;
  • -它是現存最早的的根據天文觀測到的緯度來描繪地理位置的“緯度海圖”(在非洲以及巴西和印度的部分地區),包含了關於航海製圖探索和演變的獨特歷史信息。

我們先來說說,這張地圖中的巴西海岸線、印度海岸線與葡萄牙人的故事。葡萄牙探險家佩德羅·阿爾瓦雷斯·卡布拉爾(這是一個人,不是三個人),通常被視為第一位發現了巴西的歐洲人。


38期~瓜分世界的“教皇子午線”(上)——記1502年坎帝諾世界地圖

坐落於巴西的卡布拉爾雕像

(待續)

榮耀艦隊 / 橙湖工作室 作品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