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求邀眾賞 瀟灑做頑仙

蒲松齡 藝術品 曹雪芹 李贄 柴埠溪奇石根藝 2017-06-14

不求邀眾賞 瀟灑做頑仙

曹雪芹在一首《自題畫石詩》中說:“愛此一拳石,玲瓏出自然。溯源應太古,墮世又何年?有志歸完璞,無才去補天。不求邀眾賞,瀟灑做頑仙。”點出這塊頑石的來歷,它的根源本來尊貴,詳溯其源當是出自太古的大荒山(即長白山)山巔,遙想當年是何等的榮耀,只是今日才矇蔽塵埃,埋沒於蓬蒿之中。現雖欲返璞歸真,但又不願去攀結那些豪門權貴,於萬般無奈之中,才求諸筆墨文字,冀圖得到諸如《紅樓夢》中的空空道人之類的仙人去傳述其一番歷歷可數的心跡罷了。 可見,奇石,傳承的是文明,玩的是欣賞,蘇東坡就曾寫下這樣的石語:“石樂人樂,以石作樂;石身人身,以石修身;石性人性,以石養性;石道人道,以石養道。”泰戈爾的詩句:“不是槌的打擊,乃是水的載歌載舞,使卵石臻於完美。”可見,它能使賞石者從美的自然景色和勝境的感受中,最終得到心靈的陶冶和精神的享受。

賞石和讀書一樣,都樂在其中,但讀書更多的是樂在志趣中,而賞石則更多的是樂在情趣中。覓石,是講緣份的;玩石是講心境的;賞石,是講文化的。

《道德經》說:“信言不美,美言不信。”意指真實的話未經加工,所以不美妙動聽,辭藻華美的言辭、文章,內容往往不真實。而奇石身上最值得我們欣賞的一點,就是“真”。莊子講自然無為,所謂“素撲而天下莫能與之爭美”(《天道》),即崇尚天然。他提出“法天貴真”,要求“反真”,即返樸歸真,以天然的真為美,他認為,萬物能順其自然而活動,保持它的本然狀態,就是最美的,最理想的。蒲松齡所追求的真美內涵,即純真,沒有絲毫人為的造作。“嬰兒”、“赤子”,《老子》最早提出,其特徵就是純真無慾。晚明一些進步思想家和文學家所追求的也就是這種嬰兒 、赤子的純真人性美。李贄講童心,要求“絕假純真”;蒲松齡喜愛嬰寧,崇尚灌仲孺,贊賞其“天真與赤子同其爛漫”,與晚明一些進步思想家和文學家所追求的純真人性美是一脈相承的。對於賞石者而言,視覺的鈍化就如同雙眼被矇住。它意味著失去了與自然的視覺溝通,沒有了感覺,情感和心智就更無從談起了。奇石文化是人類文化的遺產和結晶,具有較高的審美價值,和藝術有著密切的聯繫。而各人的審美趣味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表現出來,則取決於社會的文化程度、開放程度、和民族文化傳統的兼融性。

在很多人看來,如果一個人不能與世界建立起一種美的關係,那麼他的人生必然會是蒼白的、刻板的,沒有生機和活力的。探尋奇石的美就是一種自我的解放和自由,人才能擺脫日常生活中的斤斤計較和瑣屑無聊,達到一個美輪美奐,令人沉醉的自由世界。這也就是人們為什麼喜歡奇石 的原因。它們將人的心靈和身體投放到一個更為自由、寬鬆和快樂的世界。可以使人認識到人的本性就是自由、平等的;可以使人完善,建立起正確的人生觀,以自由的、純真的心態面對世界。每當我們站在自然風光面前,大自然所帶給我們的震撼,是任何藝術品都無法比擬的。與古玩字畫等人為文化藝術品相比,唯有在奇石面前,我才能體會到“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的忘我境界。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