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啟隋唐的“五涼文化”是武威人創造的

琵琶 岑參 元稹 李益 武威百事幫 2017-05-20

武威只所以能成為“名邑”,首先是因為它資格老,歷史長。

武威能成“名邑”,還因為它有著獨特的風采,有著一些家喻戶曉名滿天下的東西。比如武威的兩大鎮城之寶,銅奔馬和西夏碑。前者是世人皆知的中國旅遊標誌,後者是研究西夏曆史文化的稀世珍寶。前者是漢武帝耀武揚威、弛逞疆場、讓中國第一次顯赫於世的象徵,後者是一個大夏民族在馬背上打了天下、創始文字的活的見證。還有開鑿於北涼的天梯山石窟。是中國所有石窟的鼻祖,後來北魏在大同開鑿雲崗石窟時,所用的能工巧匠就是從涼州的姑藏遷去的。再次次一些的,如民勤的沙米,古浪的髮菜,天祝雪域高原的白犛牛,也是頗具聲名的。這些東西也許並不一定就能代表武威這個城市,武威也並不只有這些東西,只不過它們最為膾炙人口罷了。

下啟隋唐的“五涼文化”是武威人創造的

更重要的是“名邑”武威有豐厚的歷史文化積累。西漢楊雄的《涼州箴》不消說了,唐宋的李白、三蘇不消說了,王維、杜甫、高適、岑參、杜牧、孟浩然、白居易、王之渙、元稹、李商隱、陸游、王翰、張籍等,哪一個和武威沒有瓜葛,哪一個沒有在細細品味武威葡萄名酒和解讀武威的城牆月亮後留下具有濃郁邊塞風味的膾炙人口的詩章?好多《涼州詞》從此成為千古絕唱就是無言的明證。事實上,武威城的名聲和風采就是因詩人們的絕句而令世人皆知的。有誰不知道“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王翰),“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王之渙)呢?只要呤著“邊雨過城頭,黃鸝上戍樓”,“涼州七裡十萬家,胡人半解彈琵琶”(岑參),“天山雪後海風寒,橫笛吹遍行路難”(李益),“吾聞昔日西涼州,人煙撲地桑拓稠”(元稹),“窮巷在喬木,深齋重古藤”(高適)等等名句,涼州城的風采就浮現眼前了。何況還有國家之寶武威漢簡,隴右學冠武威文廟,佛教聖地羅什寺、百塔寺、海藏寺,雷臺漢墓、靈鈞臺、皇娘娘臺、弘化公主墓及百餘件國家一級文物,哪一個不是歷史的見證?哪一個沒有“一肚子的故事”?所有這些也都不消說了。僅武威人自己創造的文化,自己培育的文人就令國人驚歎。獨具一格、上承建安、下啟隋唐的“五涼文化”是武威人創造的;五言詩的先河是涼州北朝詩人陰鏗先開的;唐玄宗、楊貴妃親自教習的宮廷舞《霓裳羽衣舞》——西涼伎樂,是武威人所創的;邊塞詩人的傑出代表,唐代大曆十大才子之一的李益是武威籍的;千載不衰、廣受歡迎的民間藝術獅子舞是武威產的;西方佛教文化是經武威消化而傳向內地的;何況,武威還是全國保存西夏文物最多的地方之一。有如此之多文化積累和創造的城市,天下又有多少呢?也就北京、西安、南京、成都幾個吧!

下啟隋唐的“五涼文化”是武威人創造的

這其中,我們隨便點出幾樣來品味,就會令人心弛神往,被武威文化的魅力深深打動。比如琵琶。雖然是由西域經河西傳入中原的,但武威對琵琶的傳入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唐詩中,描寫武威與琵琶的詩真是美不勝收,令人淘醉。孟浩然“渾成紫檀金屑文,作得琵琶聲入雲。”說明當時的武威,琵琶已十分普及。而唐詩中有關琵琶的描述,又多與武威直接相涉。如岑參“琵琶長笛曲向和,胡兒胡雛齊唱歌。”元稹《琵琶歌》:“涼州大遍最豪嘈”;張祜《王家琵琶》:“只愁拍盡涼州破,畫出風雷是撥聲。”這真是再生動不過的寫照。《敦煌琵琶》中的“掃弦”技法,即如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四弦一聲如裂帛”,便是這種“畫出風雷”的聲勢。再如劉景復《夢為吳泰伯作勝兒歌》:“今朝聞奏涼州曲,使我心中暗超忽。”可以相見,自漢唐以來,隨著西域及其他地區少數民族音樂的傳入,武威颳起了何等強勁的胡風。羌樂、胡聲、漢音在武威交流融匯,互相吸收孕化,形成了琵琶、羌笛奏鳴的主弦律。真不敢想象,如果沒有武威,中國民族音樂中將會缺少一種怎樣的美妙韻味。

下啟隋唐的“五涼文化”是武威人創造的

再如西涼樂,再如唐大麴,等等。如果你要把武威樂舞文化的藝術之根瞬間品嚐個夠,那麼你在武威知道了一切迷底後,最好去敦煌吧,那4500多身如雲、如風、如雪、如霧、如煙、如霞、如電、如蟬翼、如游龍、如驚鴻的大型經變飛天樂舞壁畫,會使你領略到羌樂、胡舞、胡戲的真涵。她們就是古絲稠之路上民族樂舞的真實寫照。然後,遙想當年武威城的歌舞盛況,你就可以聽到武威城裡胡琴、琵琶與羌笛的奏鳴了,你就可以看到涼州兒翩翩起舞的迷人魅力了。

下啟隋唐的“五涼文化”是武威人創造的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