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二代 記憶中的回望 38年前的淮北已滄海桑田更加美好

朋友圈 社會 淮北熱線 2017-05-16

淮二代 記憶中的回望 38年前的淮北已滄海桑田更加美好

原淮北城區一角

淮二代 記憶中的回望 38年前的淮北已滄海桑田更加美好

原淮北東山路施工現場

淮二代 記憶中的回望 38年前的淮北已滄海桑田更加美好

淮北綜合通信樓工程開工

人生苦短,歲月無情。不經意間就走過了那麼多個春夏秋冬。遙想少年時節居然又是38年前的事情,還有38年前的淮北-----那座丘陵、那片綠野、那條蜿蜒的河流、那座孤獨的廟宇,以及相山腳下層次錯落的屋舍和那幾條橫豎交匯的道路-----這就是那年的淮北-----記憶中已經模糊輪廓卻那麼清新的淮北。

淮北市又名濉溪市,大概是始建於上個世紀的58年,因地下有煤田,先有了煤礦後有了城市,鐵路是為運輸煤炭和物資修建的,在60年代初才通了客運火車,一批批拓荒者從各地彙集到這裡,主要的群體大概是淮南、蚌埠、上海和周邊地區的人們。管理幹部和技術人員都是經組織派調而來,大量的工人群體都是揹著簡單的行囊從農村走來,當初的濉溪地處皖北,也是安徽比較貧窮的地區,有了這個城市和散佈方圓數十里的礦區,幾年時間,當地的人們就有了新的盼頭。幾輩子的農民離開了土地走進了煤田,村落裡的家家戶戶也都有一些到礦上吃供應糧,拿工資的礦工。生活發生著變化,厚重的原住人的文化潛移默化地滲透到外來人口的衣食住行上,直至上個世紀70年代區域性的方言都沒有形成,難怪人們常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吶。

我父親58年從軍隊轉業,一家子便隨父親從北京來到濉溪礦務局,當時還叫“籌備處”,記得那時住在三堤口,生活條件十分不便。後來相山的住房蓋好後,家裡就搬到相山,住在哪片俗稱“六棟房子”的地方,再後來又搬到當時唯一的一片樓群“四棟樓”居住了。那個時候,濉溪市區(相山)的人口充其量也就6、7萬人,恐怕還要將相城公社的人口計算在內。我從小入托在礦務局幼兒園,6歲時上的礦務局小學,3年級時轉到實驗小學,畢業後便到市一中學習。那時的孩子們沒有太多的誘惑,街面上也沒有多少商店,最早只有一家供銷社和一家菸酒門市部,還有一家上海小吃部,一家電影院,都集中在當時僅有的十字路口之處,(現在的淮海路和孟山路交口),真叫做:一條馬路兩盞燈,一個喇叭全市聽。那時的孟山路還沒有名稱,路狹窄,其實就是沿著洩洪的水溝形成的小路,(現在的孟山路是用厚重的水泥板鋪蓋在溝上築成了一條路罷了)。誰也不承想,幾十年過去了,濉溪已經出落成一座中型城市,當初的同學少年已經是兩鬢斑白,繞膝弄兒的五六十歲的人了。

我是在上個世紀69年參軍服兵役時走出了淮北,38年間基本上一兩年就會回去一趟,變化最大的還是這十幾年,每次回去,都想尋找熟悉的面孔,尋找熟悉的地址,尋找孩兒時“捉迷藏”待過的地方,尋找山坡上那幾棵杏樹幾棵石榴樹,還有那種“橘生淮北”的枳子樹。

06年5月回趟淮北專程為父母掃墓,看到陵園內那麼多熟悉的“叔叔、伯伯”們的墓碑,心中感慨萬分,一代拓荒者的歸宿,靜靜地只有山風為伴,攜著哀思縷縷-----。

驅車離開陵園,沿著一條山路拐進一片樹林,駐車舉目,一陣驚喜悠然沖淡了低沉的心情,眼前這片林子間隙有序地長滿了高高大大的杏樹,原來朋友特意將車子開到他的一位親戚承包的果樹園裡,讓我親手摘取樹上的杏果,品嚐早熟的酸甜。為了當面表示謝意,我執意請出朋友的親戚,一位60開外的老農,黝黑的臉上橫著一道道皺紋,堆著憨厚的笑容,操著一口地道的淮北方言:“摘吧、摘吧,高興就好。”我驅身就近,一邊問好一邊說道:“大爺,這片杏林應該有好幾個品種吧”。說完便依著孩時的記憶,從杏葉的形狀上辨別出那棵是“笆斗杏”,那棵是“水蜜杏”,那棵是“麥黃杏”。老農聽著笑著,點著頭,一隻手掬起那隻當地人常用的旱菸袋,含著暗黃的玉質菸袋嘴(我斷定是一段上好的老玉)攥著黃銅菸袋鍋,叭嗒叭嗒地吐著煙霧,這個形象太熟悉了,還有那雙手,暗黑的掌紋,像是一段風吹日晒的老木。由於事先並無準備,已經摘下的果實無處存放,索性學著孩時的樣子,把襯衣紮在腰間,將果實放在裡面。連聲說著“謝謝”,並匆匆與老農道別。老農微微挪動腳步,微笑著,揮揮手。我探出車窗大聲說:“大爺,你老保重,明年我來看你”

一段山路猛然的顛簸將紅黃相間的杏子灑落在車廂內。離開了那片林子,留下了一片回憶。

淮二代 記憶中的回望 38年前的淮北已滄海桑田更加美好

原淮北一馬路與孟山路交叉口

淮二代 記憶中的回望 38年前的淮北已滄海桑田更加美好

原淮北新華巷舊宅

淮二代 記憶中的回望 38年前的淮北已滄海桑田更加美好

原淮北發電廠建設工地

淮二代 記憶中的回望 38年前的淮北已滄海桑田更加美好

現做淮北發電廠

淮二代 記憶中的回望 38年前的淮北已滄海桑田更加美好

原相山路 那時還不堵車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