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銷迎“大年”蒜價高企埋隱憂 期待深加工

6月12日,第二屆國際(邳州)大蒜產業峰會上,印度尼西亞駐上海總領事館代總領事古巍然宣佈:“印尼年進口大蒜近50萬噸,價值約5億美元。印尼計劃開發550萬公頃大蒜種植區,逐步縮小進口量,到2033年實現自給。”消息一出,與會的數百名國內大蒜從業者不禁思考:“印尼市場佔國內出口總量的三成以上,未來中國的大蒜產業該往何處去?”

蒜價高企有隱憂

三年一週期,今年江蘇大蒜主產地邳州迎來“大年”,鄉村處處可見紅火的大蒜收儲場面。在宿羊山大蒜交易市場,老闆王偉正把剛收購分揀好的白蒜裝車,“這半月價格上漲很猛,銷售順暢。”

在我省大蒜出口龍頭企業——徐州黎明食品有限公司,記者看到,年冷藏5萬噸的恆溫庫裡,工人正加緊將收購的大蒜入庫。

邳州市副市長李世峰介紹,該市有30多萬人參與大蒜的購銷、加工,擁有大蒜經紀人5000多人。在外銷方面,黎明、青山等12家擁有自營出口權企業,去年出口大蒜25萬噸,創匯近2億美元。

“中國大蒜產業存在產銷脫節、價格大起大落等問題。”中國食品土畜進出口商會副會長徐小虎一針見血。記者採訪發現,以宿羊山鎮為核心的邳西北部片區是大蒜集中連片種植區,分散經營、小農戶與大市場矛盾突出。去年,同規格白蒜收購價不及今年的一半。回顧近5年的大蒜收儲,上漲時農戶盲目擴大規模,價格走低時又一鬨而散,造成周期性價格劇烈波動。每年,來自蘇魯豫皖四省的10萬起蒜大軍,聚集在邳州60多萬畝蒜地裡,一鏟一鏟挖出蒜頭,剪莖去須。“人工費每年按20%的速度增長,已佔成本的1/3強。”賈家村村民賈勇苦笑道:“‘蒜你狠’其實是‘蒜對人狠啊’!”

國家農業信息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中國工程院農業學部院士趙春江表示,作為大田經濟型作物,國內大蒜種植分散、模式多樣、規模複雜,信息化和智能化裝備技術應用嚴重不足。

呼喚標準化綠色種植

我省大蒜主產地已初步實現種植流程的標準化,出口基地內農戶必須嚴格按規定生產。目前,在海關備案,由中國質量認證中心認證的江蘇11.26萬畝優質出口大蒜GAP種植基地,全部由公司對基地和農戶進行“品種、生產資料、技術規程、監督管理、收購銷售”五統一管理。

“印尼市場對高品質、綠色無公害產品的需求巨大。”古巍然對邳州正在大力推進的果菜茶(邳州)有機肥替代化肥試點工作表現出很大的興趣。邳州市農業農村局局長徐友玉牽頭,推進“前茬作物秸稈粉碎還田+配方肥+生物有機肥+機械施撒”工作。

白口村有1000畝化肥替代核心區。農戶正在集中收集大蒜秸稈和根鬚等廢棄物,粉碎後用作化肥減量增效的原料。據統計,項目區內單位面積化肥用量較上年減少15%,有機肥施用量較上年增加20%。白口村、賈家村還建成300畝現代農業(蔬菜)產業技術體系廢棄資源利用創新團隊大蒜推廣示範基地,用有機肥替代無機肥,同時消化周邊規模養殖產生的畜禽糞便,促進循環農業的發展。

作為全國大蒜標準化生產示範區,邳州大蒜手持生態原產地保護證書,穩定國內、國際兩個市場的信心越來越足。

深加工打破消費“天花板”

我國大蒜出口品種單一,以初加工為主,利潤率不高。特別是在2017年,出口量創歷史新高,而創匯卻出現下降。為此,從去年開始,各地紛紛運用工業化理念,把“一頭蒜”打造成“一頭蒜的保健”,推動大蒜消費向高端攀升。

北京網庫信息技術股份有限公司江蘇大區總經理王亮介紹,去年以來,公司整合國內外市場信息,上線運營大蒜產業互聯網平臺。有了它,大蒜全產業鏈產品交易彷彿有了智慧的“大腦”。記者看到,平臺大屏上數據更新速度極快,每一秒都會顯示一條最新的實時採購、出售信息,一條條指向世界各地的移動箭頭,讓貨源流向一目瞭然……趙春江表示,在建立大蒜的“智慧”供應鏈方面,江蘇進行了有益的嘗試。

大蒜生產中,智慧農業、數字技術運用空間很大。例如,三維地形測量技術,讓耕作層更平坦,為機械採收創造條件;無人機遙感成像技術,實現水肥的實時監測;特種機械應用,讓“收穫、打捆、夾持、淨土”等一氣呵成。

本次會議期間,一款外皮完整、果肉黝黑、甜糯可口的發酵黑蒜製品,贏得交口稱讚。生產者把新鮮生蒜帶皮放在高溫高溼的發酵箱裡自然發酵,將生蒜中的刺激性蒜素轉化為無蒜臭、低刺激的含硫化合物,食用時不會產生難聞氣味,且營養豐富、美味可口,國內每斤售價超過60元。

還有一款大蒜啤酒,也引起關注。將大蒜在90℃至95℃環境中熱燙3至5分鐘,加清水後搗碎,按料液比加入食用酒精,室溫下浸泡脫臭,過濾即得大蒜汁,與普通啤酒勾兌即成蒜味啤酒,能降血壓、治療胃寒和失眠。

這些新產品的問世不無啟示——對大蒜資源進行深加工,市場前景無比廣闊。 本報記者 李 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