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性別視角下的中國男排“宿命”

社會性別視角下的中國男排“宿命”

2016男排奧運會落選賽上的中國男排(FIVB官方網站圖)

日前和認識不久的一位90後女生吃飯,席間她說喜歡足球運動員舍甫琴科。我頗意外,因為舍甫琴科年齡不小,鼎盛期在90年代末,怎麼會讓一個90後女生那麼關注。之後瞭解到,因為這位朋友中學期間的一個密友曾經每天買體育報,密友看完,她就隨手拿來消遣無聊,以至於成為半個足球專家。而據她說,使她能長期堅持關注足球的,是舍甫琴科和卡卡的顏值。聊到此,她就感嘆,如今兩人容顏不再。我就說,男運動員顏值最高的球類項目,排球應該算一個,你可以試試觀看排球,國內外的都可以。她答說:“啊,男人打排球,總覺得好娘啊!”“鬧,又來了!這不是我第一次聽到這樣的說法了!”我在心裡這麼想。我跟她說,其實排球很暴力啊,它是唯一一個徒手以扣球砸人的運動,球速可以是足球籃球的幾十、上百倍!聽到此,她表情顯得有些懵懂,仍說就是覺得男人打排球感覺好怪。

或許因為中國女排多年來成績出色、媒體對女排的覆蓋度高,在不少中國人的觀感中,排球是女性化的。即使上面提到的這位女生沒有經歷過女排五連冠,但是五連冠仍然持續影響著中國的排球文化、影響著年輕人對排球的性別化觀感。

社會性別視角下的中國男排“宿命”

(2016瑞士女排精英賽官網圖)

在中國,男生從事或參加排球運動,往往需要面臨一個關於性別特質的拷問。人們往往會若有所思地說,“哦,你打排球啊?!”為什麼男生打籃球、踢足球就不會引起這種感慨?這種感慨,除了折射人們對排球所持的性別刻板印象之外,還反映出排球參與者的少數化和邊緣化處境。而這兩個方面,是密切相關的。中國女排的過於突出,成為男排的這種處境的直接原因之一。而更深層次的原因,在於人們長期身處、內化的不均衡的社會性別結構。確實,國人對女排相當歡迎和待見;可是,當男排被視作“娘”的時候,這個和女性特質關聯的“娘”字是貶義的。女性可以拼、可以張揚,男性不可以弱、不可以優雅。而這又是在多年來對女排的推崇、褒揚中逐漸形成、強化的。

所以,男排的蕭條處境,可以從性別氣質的角度加以理解。在一般的論述中,性別刻板印象促成了體育中的男尊女卑。而對中國排球運動來說,性別刻板印象反而造成了一個另類的事實:在人們的觀念中,男人打排球不夠體面。男性氣質被貶抑,成為男排事業得不到充足社會資源的重要原因。

社會性別視角下的中國男排“宿命”

(FIVB官方網站圖)

從某種角度來說,中國競技女排事業持續高歌猛進,得益於男排遭受的貶抑。在行政和市場的雙重助推下,更多的資源和支持流向女排運動員和隊伍的打造過程。而只要女排繼續保持優秀,男排的處境終究難以改變,因為不管是行政主管方還是市場主體,都能夠從女排的成績中獲取足夠的紅利。男排很“娘”的社會話語,恰到好處地契合了這種不顯眼的機制,因而得到廣泛的傳播和複製。

在日本,也是女排成績始終優於男排,但以我的觀察,日本的男排比賽,人氣似乎比女排還高一些。在日本,即使男排運動員眉毛越修越精緻、成績越來越不上臺面,觀眾仍然不改熱情,特別是,在看臺上吶喊最賣力的正是女性觀眾,構成了一種性別化的體育觀賞。我的那位女性朋友,她對男子足球的消費(觀看和關注也是一種消費),和一般男性足球迷的關注點明顯不同,因而也有著很強的性別色彩。那麼,為何她不用這種性別化的消費方式來看待男子排球呢?

社會性別視角下的中國男排“宿命”

(FIVB官方網站圖)

因此,用性別的框架分析中國男排的“宿命”,對體育政策的啟發在於:如何通過改變排球特別是男排的性別話語來讓男排得到更多的資源支撐。大家對排球的性別觀感變了,才會有男排的健康發展。而對排球的性別觀感的變化,一方面,有賴於整體社會性別角色定式觀念的突破,以及人們對多元化的性別特質的寬容,另一方面,也有賴於行政主管方放鬆對女排的掌控,以及伴隨的市場主體對投資女排之回報的更為理性化的期待。

(本文發表於2016年6月。作者:Max Li,上海人,排球迷。上海交通大學法學碩士、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學博士,研究方向:體育與性別)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