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歐也妮葛朗臺》開頭對於主題烘托的作用

歐也妮·葛朗臺 小說 文學 建築 八月鯨魚轉讓大海 2017-05-18

故事建構的發生時間在19世紀的上半葉,發生地點位於索爾城。在作者的筆下,索爾城的日常生活充斥在一種冷的暗色調之中。古老,富有歷史氣息的建築,在藝術家和遊人的心中是一片極好的景點和汲取靈感的地方,然而對於他人而言卻是陳舊不堪,早過建築正常年齡,逼近極限的歷史遺蹟。居住在此的人們,難免不受這種環境的影響,變得陳腐,保守。再聯繫到當時動亂多變的社會背景,無疑又使人們增添了亂中求安,苟且求生的心理。

在當時,面對作為新思想,新事物的資本主義的蓬勃發展,封建保守勢力變得驚恐不安,試圖通過多種手段,用盡一切力量來將其打壓下去,然而卻是無法阻擋的。失敗的結局已經註定。這種權力交換的過程在索爾城是有所體現的。在索爾城中居住的民眾裡,有農商,樹商,船商等等之類的人。這些人依靠交易經營,一步一步地進行資本積累,從而使自己愈發地富有。而這在資本主義沒有充分力量來與封建勢力對抗以前,他們的地位是十分低賤的,甚至這些人中大部分是受僱於莊主的農民。強大的封建貴族和領主是不會允許從事商業活動的人來與他們共分利益的。在這個偏僻小城發生的這些改變,正是哪個動盪時代力量權力交替的縮影。民眾通過經商使自己不斷富有,而曾經壓榨他們的貴族要麼屈從歷史趨勢選擇革新,要麼就是死守氣節退出舞臺。通過經商獲得大量財富的人們,慢慢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在他們看來,似乎一切都可以同金錢進行掛鉤。一塊箍桶鐵,一根木棒,類似細小的物品,都會觸動到他們內心那敏感的交易指針。誠然,這些看得見,摸得著的物體有其使用價值,用金錢進行衡量並沒有錯,但如果是親情,友情這些看不見的精神物質都能被用來買賣交易的話,確實是十分可怕的。一切都能以金錢衡量。用盡手段,唯利是圖。鄰居間的日常交談,如果以十二小時為例,除去兩小時的噓寒問暖式的人情問候,其它十個小時便是懷揣心思的試探聊天,試圖窺探他人的金錢隱私。金錢至上觀就這樣被活靈活現地演繹了出來。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在這樣的環境氛圍下,本書所主要描述的對象歐也妮·葛朗臺也不可避免地擁有著奢渴金錢的屬性,甚至為常人所不能及。對於此人的傳聞,索爾城的民眾是有所耳聞的,好人,精於計算,善於經商,愛財等特點是外界對於葛朗臺的評價,絕大部分的標籤都是與錢財有關的,這既是一種認可,也反映出當時一種帶有金錢味道的社會風氣。從他所居住的公館描寫中也能對葛朗臺的性格有一定的瞭解。擁有巨大家財,精打細算,名譽一方的他,住在一幢寒酸破舊,簡潔殘淡的房子之中,在某種意義上可以看出,這已不是簡單意義上的貪財,而是一種為財所奴的表現,即對金錢的迷狂。將葛朗臺該角色特點拔高突出,除了本身在小說中所處位置的重要性以外,還有以此作為當時崇尚物質利益的社會的人性縮影。從而為後來小說情節中葛朗臺千方百計壓榨他人進行了很好地說明。

在小說的一開始,作者巴爾扎克通過外部環境描寫和人文環境描寫,為小說營造了一個金錢價值超越倫理人情,追求利益至上的時代氛圍,使讀者能夠更好地理解在之後葛朗臺千方百計壓榨他人渴求金子的瘋狂行為,間接揭露資本積累的罪惡與偏執人性的墮落扭曲,使小說主題得到一定程度上的被解讀和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