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上的村支書(十二)朱國平:一個村官憑啥連續15年上兩會?

農業 經濟 農民 環境汙染 人民日報社民生週刊 2017-03-26

春芽展新枝的三月,全國兩會如期而至。在近三千名人大代表和兩千多名政協委員中,有這麼一個群體,他們對基層民眾的民生需求最為了解,他們是和諧鄉村建設的引領者和踐行者,通過他們的經歷,我們看到了當下中國農村的發展與變革;通過他們的提案議案,我們聽到了當下中國農民的呼聲與願景。他們有一個共同的身份——村支書。

兩會期間,人民日報社《民生週刊》民生網(msweekly.com)和“民生週刊”微信公號(ID:msweekly),正式推出全國兩會特別策劃——“兩會上的村支書”。讓我們一起走近這個特殊的群體。今天的主角是全國人大代表、江蘇省鎮江市後巷鎮飛達村原黨委書記朱國平。

面對幢幢高樓,每個來到飛達村的人都不會想到,短短二十餘年間,這裡換了天翻地覆的模樣。

1992年,從江蘇省鎮江市後巷鎮高士橋村走出的年輕企業家朱國平下定決心要帶領全村村民發家致富。為此,他選擇從深圳回到了貧窮的故鄉。

“人不能忘本,”談及那次選擇,十二屆全國人大代表、鎮江市後巷鎮飛達村原黨委書記朱國平淡然地說,“我從小就是喝著這個村的水長大的,一個人富了沒什麼意義,我就是要帶領全村人致富。”

兩會上的村支書(十二)朱國平:一個村官憑啥連續15年上兩會?

朱國平圖/鄭智維

就是在那一年,高士橋村更名為飛達村。在朱國平的帶領下,飛達村成立了飛達工具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而他本人,則承擔著飛達公司董事長及飛達村黨支部書記的雙重角色。

從“五百”到“十萬”

回憶起當年回村時的場景,朱國平仍是歷歷在目。

“當年全村人均收入不足五百元,村裡沒電,沒公路,三分之一的小夥子都找不到對象。”朱國平看在眼裡,急在心上。要帶領村民致富,只有走企業化道路,以工代農,以工富農,讓村裡人都能自食其力,用自己的雙手創造財富。

到廠裡,朱國平就對員工講了三句話:憑良心做人,靠本事吃飯,按原則辦事。

經過20多年,在他的帶領下,全村人一步一個腳印,將飛達村這個鎮江市最貧困的村打造成了富裕村。曾經一窮二白的高士橋,建成了富甲一方的飛達工具城;蘆葦叢生的偏僻鄉野,被打造成了馳名中外的工具生產基地。

村民年人均收入由原來的不足五百元,攀升到現在的人均十幾萬元。

兩會上的村支書(十二)朱國平:一個村官憑啥連續15年上兩會?

△ 飛達村村貌

“村裡建起了鎮江市最大的二十萬變電所,柏油馬路燈火輝煌。以前村裡小夥兒找對象發愁,現在周邊的姑娘都想嫁來飛達村。”朱國平說。

如今的飛達村,已在原有基礎上並掉六個村。目前,全村面積4平方公里,原住民5500餘人,外來人口2萬多人,村裡建有三個工業園區。鄉鎮企業不僅讓本地人富了起來,同時也為很多外地人提供了就業崗位。

“口袋滿了,腦袋也要跟著富起來。”之後,朱國平又開始搞起了文化建設,一方面,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堅定村民思想信仰;另一方面,通過建設大型廣場、影劇院、博物館等豐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跟著黨的政策走

作為村支書,朱國平認為跟著黨的政策走至關重要。

兩會上的村支書(十二)朱國平:一個村官憑啥連續15年上兩會?兩會上的村支書(十二)朱國平:一個村官憑啥連續15年上兩會?

△ 江蘇飛達集團

看到大量鋼廠、焦炭等造成的霧霾汙染,朱國平開始思索著引進清潔能源、循環經濟的項目。2010年,他親自到意大利和德國進行考察,發現德國只有10%的中國式高煙囪,工廠都是花園式建築。

於是,他花高價從德國引進了垃圾廢鋼處理設備,對廢棄火車、汽車、家電進行回收處理,變廢為寶加工成新材料。然而,由於成本提高,難以和市場上生產劣質地條鋼的企業進行競爭,接連虧損了20多億元。

儘管遭遇虧損,作為全國人大代表的朱國平認為,履行職責不能停留在口頭上,而是應該落實到實際行動,為國家解決清潔能源的問題。

2016年,全國各地開始嚴厲打擊地條鋼,朱國平的企業一下從地獄到天堂,從原來的每天虧損到一天盈利五百萬元。

“只要跟著黨的路線方針走,遲早不會吃虧!”朱國平感慨地說。

從2003年開始至今,朱國平已連續當選三屆全國人大代表,今年是他本屆履職的最後一年。“作為一個企業家,既對社會有責任,也對百姓有責任,同時更要有當代表的責任。”他說。

人大代表為人民

每次到北京開會前期,朱國平都要接待很多群眾來訪。剛剛當選全國人大代表時,他將自己的手機號登到了報紙上。

曾經,在來北京前的十天裡,他就接待了從蘇北、安徽等地趕來的兩百多人。“他們大都來自貧困地區,很多人路費都是借的。”朱國平回憶說。在將每個人反映的問題認真記錄後,朱國平還給他們每個人準備了往返路費。僅這一項支出就達25000元。

今年,朱國平再次上交了五個提案,就環保、敬老及農村環境提出了建議。接受本刊採訪時,他感慨道:作為全國人大代表,既是至高無上的榮譽,更意味著沉甸甸的責任。

作為企業家,朱國平十餘年來一直在履行著社會責任:

累計投資2000餘萬元為村民改善生活環境,出資幾百萬元為村裡修建了飛達大道和幸福大道,出資38萬元為村裡鋪設了自來水管道,出資15萬元辦起了有線電視,出資3萬元辦起了老年活動室,出資5萬元改善了村辦小學、幼兒園設施……

此外,為使村裡的農業生產實現現代化,朱國平還為村裡添置了數十臺手扶拖拉機、大型聯合收割機等先進農業機械。

兩會上的村支書(十二)朱國平:一個村官憑啥連續15年上兩會?

2004年,朱國平出資350萬元,在後巷創辦了江蘇省首家民工子女學校――鎮江飛達光彩學校。據瞭解,這是江蘇省第一家由企業投資、專供外來職工子女就學的學校,佔地25畝,設6個年級12個班和兩個幼兒班,在這所學校就讀的學生不需要交納任何學費和書費。

如今,學校已經有800多名學生,從根本上解決了外來員工子女上學難的問題,讓這些孩子同樣能夠享受優質的教育。“有時經過學校,聽到學生們朗朗的讀書聲,我感到幸福和欣慰。”朱國平說。

------

出品:民生週刊新媒體事業部

記者:高丹丹、鄭智維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