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農業不容易:找到6個原因,學會5大新模式 成功就在眼前

農業 三農 農村 種植業 農業行業觀察 2017-06-09

做農業不容易:找到6個原因,學會5大新模式  成功就在眼前

這幾天,國務院、財政部、農業部又給農業加了一把火。

其實,大家在說明一件事情:國家鐵了心的幫助他們扶持、做大!

其中,有2項政策發佈:

5月31日,農業部印發《關於推動落實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發展政策的通知》,旨在促進引導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持續健康發展,加快培育農業農村經濟發展新動能,壯大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其中明確提出,要創新融資模式,鼓勵利用PPP模式等方式,引導社會各類資本投資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

日前,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加快構建政策體系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正式發佈。《關於加快構建政策體系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意見》提出,到2020年,基本形成與世界貿易組織規則相銜接、與國家財力增長相適應的投入穩定增長機制和政策落實與績效評估機制,構建框架完整、措施精準、機制有效的政策支持體系,不斷提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適應市場能力和帶動農民增收致富能力,進一步提高農業質量效益、促進現代農業發展。

農業部今天表示,將從財政稅收、基礎設施建設、金融信貸等六方面,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

做農業不容易:找到6個原因,學會5大新模式  成功就在眼前

6大問題制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前行

其實,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一件在我國發展了20年多的。幾乎每年也出臺相關的政策好知道。但真正做起來的依然是那些產業化的大戶或者是農業集團化公司呢?

1、規模導致利潤空間縮小

說到底,農業還是靠規模化賺錢。規模化上不來,成本會增加、市場沒有優勢、核心競爭力弱。

就一個家庭農場來說,一年種植就是幾十畝。靠的依然是人工,全程機械化或者現代化的操作幾乎不可能。如此,導致成本上升,產品沒有優勢,在市場競爭很難取勝。

2、沒有人才與技術的紅利

任何一個行業或者項目,要做大還是要優秀的人才和領先的技術。否則形成不了核心競爭力。

縱覽當下,以家庭成員為主的家庭農場和以傳統農民為主的農民合作社:一缺人才;二缺技術。那麼,我們又要考什麼來提升經營水準和生產效率呢。

3、同質化嚴重

同質化現象在農業領域特別普遍。我國的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還是以種養為主,在種養項目或者產品上的差異化很小,一旦不能在經營思路上轉變,因此,賺錢的事情也只能想想而已。

4、缺錢

大戶、家庭農場、合作社想做大規模的方法就是投入,包括租地、購買農機設備、購買農資產品、僱人等等這些都要錢來解決。

然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融資能力弱或者缺少資產抵押等情況,因此在資本運作上處於被動。

這次《通知》的發佈未來國家將從財政稅收、基礎設施建設、金融信貸等六方面,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但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們的融資上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5、品牌化弱小

這個物慾縱橫的時代,很多人都喜歡“美好的東西”、“有價值的東西”、“能提升身份的事情”。

其實,就是品牌!品牌!品牌!

農業新型經營主體的個體品牌和產品品牌、信任度、口碑等層面不懼競爭性。

農業部數據顯示,目前,全國農戶家庭農場已超過87萬家,依法登記的農民合作社188.8萬家,農業產業化經營組織38.6萬個(其中龍頭企業12.9萬家),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超過115萬個。

反問一句,在這些個體裡,你能說起那幾個新型經營主體的名字和產品的特徵呢。

6、補貼是個坑

農業的補貼是農業經營中的一大特色。我國設定補貼的目的在於刺激發展。

但,等靠補貼的現象成為當前的詬病。

因此,想要幹好農業就必須要放棄“補貼思維”,而是專注搞產品和經營。

那麼,未來要關注那些呢?

做農業不容易:找到6個原因,學會5大新模式  成功就在眼前

5大新農業經營模式成未來主流

說來說去!賺錢、致富才是農業新型經營主體們的終極目標。想要在農業領域賺到錢還是要發現領域的新趨勢與機會。未來,農業新型經營主體的發展將會在新業態、新趨勢下發展。

1、投資最小的農業模式:休閒農莊

生態休閒農莊是利用農業景觀資源和農業生產條件,發展觀光、休閒、旅遊的一種新型農業生產經營形態。也是深度開發農業資源潛力,調整農業結構,改善農業環境,增加農民收入的新途徑。在綜合性的休閒農業區,遊客不僅可觀光、採果、體驗農作、瞭解農民生活、享受鄉土情趣,而且可住宿、度假、遊樂。中國目前休閒農業發展的模式多種多樣,主要包括連片開發模式、“農家樂”模式、農民與市民合作模式等。

2、最有利於資源合理利用的農業模式:生態農業

生態循環農業核心理念是把傳統“資源—產品—汙染排放”的“單向單環式”的線性農業,改造成“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多向多環式”與“多向循環式”相結合的農業綜合模式。循環農業是一種通過廢棄物或廢舊物資的循環再生,達到生產和消費過程中投入的自然資源減少、向環境中排放的廢棄物減少、對環境的危害或破壞很小的農業,即低投入、高效率和低排放的農業。

做農業不容易:找到6個原因,學會5大新模式  成功就在眼前

3、最平等互利的農業模式:社區支持農業

社區支持型農業(CommunitySupportedAgri-culture,簡稱CSA),是農產品直接銷售的一種模式。消費者成為農場的用戶,支付預定款,並且承諾在農場整個生長季節給予支持,是一種農場(或農場群)及其所支持的社區之間實現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合作形式。要發展一個社區支持農業首先要尋找一個規模較大的農場,由於社區支持農業對食物要求是非常高的。

這一農業模式有別於傳統農業模式,生產者和消費者直接互動進行產品涉農信息服務大全的生產與銷售,雙方是平等的風險承擔者、收益所有者。目前世界各地都在試行這種農業模式,訂戶價格200~500元/年不等。

4、最高效益的農業模式:立體農業

立體農業是種植業、畜牧業與加工業有機聯繫的綜合經營方式,是農作物複合群體在時空上的充分利用。根據不同作物的不同特性,如高稈與矮稈、富光與耐蔭、早熟與晚熟、深根與淺根、豆科與禾本科,利用它們在生長過程中的時空差,合理地實行科學的間種、套種、混種、複種、輪種等配套種植,形成多種作物、多層次、多時序的立體交叉種植結構。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中國傳統的“四位一體”的庭院農業模型(例如:將雞、豬、沼、菜等生物組分整合成一個生態微循環系統)。其中,立體農業主要以下三種模式:

1、農田立體農業:草灌喬結合、果樹套種、農作物+經濟作物+中草藥;

2、菜地立體農業:設施菜地間套作、設施內空間立體利用、無土栽培工廠化;

3、綠化立體型:城市立體綠化是用花、草、藤本植物和樹木綠化城市建築的牆面、屋頂、陽臺、窗臺、棚架以及公共綠地的一切可利用的空間。

5、最具發展潛力的農業模式:有機農業

有機農業遵循自然規律和生態學原理,採用可持續發展、種養結合、循環再生的農業技術,在生產過程中禁止使用化學合成物的肥料、農藥、生長調節劑、添加劑等和轉基因產物,獲得具有安全性特徵的作物和產品。

中國產業信息研究網發佈的《2016-2020年中國有機食品市場調查與投資戰略研究報告》數據顯示,2014年我國有機食品市場規模為292億元,2015年我國有機食品市場規模為329.15億元,同比增長12.7%。

未來、有機食品、健康食品將會成為消費者熱點需求產品。作為農業老闆必須要關注農業大產業、大趨勢,還要腳踏實地做好經營。(於曉)

農業老闆、從業者、農村創業者、歡迎加入“農俠會”社群,群主微信:annibaobei0428

更多農業重磅新聞、產業報道、乾貨案例,500萬三農領域的行業人都在訂閱公眾號:nyguancha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