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生態環境明顯恢復 牧民生活水平全面提升——我省綜合施策草原生態保護成效凸顯(下)

農民 三農 農業 畜牧業 青海新聞網 2017-06-13

青海新聞網訊 長期以來,我省堅持生態立省戰略,強化生態保護與建設,在國家的大力支持下,實施了三江源生態保護建設等重大工程以及草原生態補獎等重大政策,通過農牧部門多策並舉,紮實推進,全省草原生態環境總體呈現出好轉趨勢,表現出“初步遏制,局部好轉”的態勢,多年植被覆蓋度明顯提高,草原載畜壓力指數明顯降低,生物多樣性增加,草原生態保護成效顯著。

草原生態環境明顯恢復

據省草原總站連年監測:通過認真實施草原生態補獎政策,嚴格落實禁牧和草畜平衡,全省草原植被蓋度和草產量明顯提高。草原植被蓋度由2010年的50.17 %提高到2015年的53.58 %;產草量從2010年的每畝159公斤提高到2015年的170公斤。草原植被蓋度保持穩定及趨於好轉的草原面積佔86.85 % 。核減牲畜570萬羊單位,牲畜超載率由2010年的35.79%下降到3.74% ,總體實現草畜平衡,尤其是2012年由於大幅減畜,降雨量充足,效果較為明顯。

依據退牧還草工程監測: 2011-2015年退牧還草工程區內外蓋度和鮮草產量對比明顯,增幅分別為7.86%和每畝57公斤,工程效益明顯。根據三江源生態保護建設一期工程評估和監測資料,三江源地區工程區內草原植被蓋度由2011年74.2%提高到2015年的77% ,鮮草產量每畝由175.06公斤增加到217.32公斤,每畝增加42.30公斤。

根據《青海湖流域生態環境保護與綜合治理工程年度草地監測項目》的5年監測結果:青海湖流域草地蓋度由2011年的55%提升至68% ,每畝鮮草產量由196.07公斤增加為207.58公斤。

全省草原鼠害危害面積從最高時的1.43億畝下降到2015年的8542萬畝,下降了67% ,危害面積大幅下降。大多數地區草地鼠蟲害由重度危害轉為中度或輕度危害,危害程度下降,控制效果十分明顯。

多年草原保護建設不僅恢復了草原植被和生產力,而且生態系統宏觀結構局部改善,草地生態退化得到遏制,水源涵養能力明顯提高。據監測:三江源地區水資源量增加84億立方米,溼地面積增加104平方公里,草原生態系統水源涵養量增加28.4億立方米,三江源頭千湖奇觀再現。青海湖水位9年上升。

三江源生態保護建設等重大工程以及草原生態補獎等重大政策的實施,使牧民的收入大幅提高,居住條件明顯改善,生活水平全面提升。 2016年牧民人均純收入達到8664元,比2010年增加3862.68元,增長124.3% 。其中:人均生態補獎收入3017元(第一輪草原補獎年人均為2588元)。全省牧區11.3萬戶享受遊牧民定居政策, 53萬多牧民定居在縣城、集鎮(鄉),形成173個定居社區。近6萬多戶牧民在遊牧活動中使用上了草原新帳篷,對天然草原的依賴程度不斷降低。同時,增進了藏區各民族團結和社會和諧穩定。

全省在核減570萬羊單位超載牲畜的基礎上,實現了“禁牧不禁養,減畜不減肉”,畜牧業產量大幅增加。 2016年全省牛、羊分別存欄553.05萬頭、 1416.45萬隻。牛羊出欄率分別比2010年提高5.1和10個百分點。 2016年全省牛羊肉總產達到30.24萬噸,比2010年增加9.46萬噸,其中向省外銷售6萬多噸。

保護草原生態依然任重道遠

雖然生態保護建設成效顯著,但全省中度以上退化草原治理率尚未達到退化面積的30% ,必須擴大範圍,長期堅持,方能實現“整體恢復,全面好轉,生態健康,功能穩定”的最終目標。

目前,全省草原生態總體惡化局面尚未根本扭轉,全省0.316億公頃草原實行了禁牧和草畜平衡,享受政策補助,但近0.067億公頃草原未納入補獎政策。隨著工業化、城鎮化的推進,草原資源和環境承受的壓力越來越大,鞏固保護草原生態建設成果任務依然艱鉅。再加上牧區產業結構單一,受各種條件制約,第二產業發展空間小,第三產業比重小,後續產業的發展困難。同時牧區組織化程度低,創新能力仍然不強,合作社組織運作水平不高。

全力推進草原生態保護,必須繼續實施好草原重大生態工程和政策。通過統籌謀劃草原保護建設,建立健全草原生態保護建設機制和草原區域治理體系。全面推行禁牧、休牧和草畜平衡制度,保護和恢復草原生態系統,提高草原生態產品生產能力,實現草原休養生息和永續利用。圍繞三江源、青海湖流域、祁連山流域等生態保護與治理工程,依據不同地區草原資源稟賦和功能定位,採取不同的治理措施,推進草原生態系統保護與修復,提升草原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和生態功能,築牢生態安全屏障。

推進綠色發展,還須實施財政、投融資、技術創新、草原基礎設施配套等扶持政策,鼓勵發展草畜聯動的生態產業。推進農牧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推進生態畜牧業試驗區建設,突出發展有機、綠色、無汙染畜產品,構建現代農牧業產業體系,走出一條生產發展、生活提高、生態和諧的可持續發展路子。以草牧業試點為抓手,統籌推進草業發展,促進轉型升級。堅持用科學技術推進草原生態保護建設,加強重大、關鍵技術的科研攻關,強化人工種草、草畜配套、草地改良、草原災害綜合防控,推進東西聯動、農牧結合,循環發展。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產、加、銷一體化,建立經濟、社會、生態協調發展的畜牧業生產新格局。

同時,要積極探索,不斷完善,健全草原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如草原產權制度、草原保護制度、草原監測預警制度、草原科學利用制度、草原監管制度。並嚴格落實草原補獎政策的“四掛鉤”績效考評制度,強化績效管理;建立草原重大生態建設工程成效與政府目標考核掛鉤績效考核機制,分解草原綜合植被蓋度和退化草原治理率兩項指標,健全生態考核體系;建立管護員履職與草原生態管護效果掛鉤的長效管護機制,實行動態管理,層級考核;探索建立草業科技研究和推廣的獎勵機制,加強科技攻關,推廣實用技術,提升草原生態保護建設水平。通過開展農牧民實用技術培訓,加大新型職業農牧民培訓力度,強化農牧民轉產專業培訓,提升農牧民素質,引導和鼓勵牧民到城鎮居住,從事非農產業,促進多領域就業,提高轉產收入。廣泛普及草原科技知識,落實《草原法》,完善相關規章制度,加強對草原徵用佔用審批監督,嚴格控制草原非牧使用,依法查處草原違法案件,鞏固草原生態建設成果,建設好草原生態屏障。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