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打場晒糧時開著拖拉機曾經是多麼的風光!

農民 種植業 三農 農業 許昌那些事兒 2018-12-19

“我們村1979年土地包產到戶。”華髮戶,今年56歲,是鄢陵縣南塢鎮秦崗村的一名普通村民,對於改革開放後村裡發生的改變,他至今記憶猶新。

華髮戶說,1979年他們村的土地包產到戶之後,村民們生產的積極性得到了大幅度提高。當時生活不富裕,但是為了種好地,幾戶人家合夥購買一頭牲口。到了農忙時,你家用完我家用。儘管勞動非常強度大,可是大家都知道,除了交公糧之外,剩下的都是自己的。

“1984年,我們村就有噴灌機了。那時候,人的思想也開始變得開放了。”華髮戶說,當時他們村人均土地將近3畝。種地時,犁地、澆地工作量大。1984年,他們村聽說上海有賣噴灌機的,條件比較好的幾家,就合夥跑到上海把噴灌機買了回來。當時,買噴灌機的那幾家,自己用完還往外租,著實也賺了一些錢。到了1988年,他們村基本上家家戶戶都用上了噴灌機。而且,村裡開始出現手扶拖拉機,種地用的牲口數量開始減少。華髮戶回憶,1991年左右,秦崗村種地就不再用牲口了,全部都是用手扶拖拉機或者四輪拖拉機。

在生活方面,青崗村村民一直到1985年左右,每天的口糧還是以粗糧、雜糧為主。當時每畝地的畝產只有250公斤左右。村民們住的房子,條件好的是青磚瓦房,但大部分都是低矮的土坯房。

1989年左右,由於用上了機械化的農機具,生產效率大幅度高,糧食的畝產也從原來的250公斤左右提高到400公斤左右。村民們家家戶戶都以吃白麵為主。進入1990年之後,村民們開始第一次翻修房屋,原來隨處可見的土坯房,都改造成了青磚瓦房。

“村民們房子翻修的比較早,不過村裡的路修的比較晚。”華髮戶說,他們村最早的時候就是土路,用於平時牲口、拖拉機經常碾壓,路面有兩條深深的溝壑。一下雨,整個村子就變得泥濘不堪。不等水乾,村民們根本出不了村。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1997年,秦崗村才開始把村裡的主要道路修成鋼渣路。

老照片:打場晒糧時開著拖拉機曾經是多麼的風光!

農村居民的房屋簡陋得很

老照片:打場晒糧時開著拖拉機曾經是多麼的風光!

1980年,鄢陵縣,美滿幸福一家人。張培林 攝

老照片:打場晒糧時開著拖拉機曾經是多麼的風光!

1982年,農民照相趕時髦。張培林 攝

老照片:打場晒糧時開著拖拉機曾經是多麼的風光!

1985年,農民拉著架子車喜售“愛國棉”。張培林 攝

老照片:打場晒糧時開著拖拉機曾經是多麼的風光!

1983年,脊樑、汗水、豐收糧。張培林 攝

老照片:打場晒糧時開著拖拉機曾經是多麼的風光!

1983年,翻晒新糧。張培林 攝

老照片:打場晒糧時開著拖拉機曾經是多麼的風光!

1984年,手扶拖拉機拖石磙打場。張培林 攝

老照片:打場晒糧時開著拖拉機曾經是多麼的風光!

1981年,村民新買到一臺手扶拖拉機,吸引了街坊四鄰前來觀看。杜振宇 攝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