浚縣善堂鎮朱中偉 沃野田疇繪藍圖

農民 三農 農村 小麥 河南經濟報 2017-03-27

河南經濟報記者 曹永飛 通訊員 張軍秀

驅車來到內黃縣國營林場老塔坡分場,眼前是一片綠油油的麥苗,一眼望不到邊,微風拂來,讓人禁不住為這面前長勢正旺的麥田叫好。這片莊稼的主人名叫朱中偉,是一名80後, 一個不甘平庸立志成為新型職業農民的年輕人。同時,他也是善堂信用社“立足三農,服務農業”支持農戶創業的先進典型。

朱中偉今年35歲,浚縣善堂鎮朱村人,十幾年前從衛校畢業,回家後卻棄醫務農,放下針管,掂起了鋤頭,從坐診臺走進風雨泥濘的地頭田間。他從流轉土地開始,走上了職業農民之路。“他這個人就是倔,認準的事十頭牛也拉不回來,讓他學醫原本是準備安排來接我班的,誰知道他放著好好的醫生不幹,卻做起了農民,真是白唸了那麼多年學”,提到這些,朱中偉的父親一肚子的不滿。

村裡人都說他愛折騰,天生就不安分,但就是這種不安於現狀的折騰讓朱中偉走上了職業農民之路,找到了實現人生價值的正確方向。2003年,朱中偉從浚縣衛校畢業回家幫父親經營診所,憑著科班畢業的專業知識和精湛的醫術,朱中偉很快便在村裡小有了名氣,成了附近村民看病的首選村醫。時常,他還會應邀出診提供上門服務,為那些病情嚴重不便出行的患者在家裡治療。有一次,朱中偉應邀來到善堂鎮王樓村一王姓老人家裡看病,一進門眼前的場景讓他的鼻子猛的一酸。王姓老人獨自斜躺在一張破舊的老式木床上,床邊的桌子上堆放著未洗的飯碗和菜盆,不大的屋子裡到處晾晒著剛收穫的花生,屋內一片狼藉。聽到有人進來,老人扶著床邊掙扎著爬起來,看到是朱中偉到來便很客氣的讓座。交談中,老人提起病情老淚縱橫。原來老人的老伴兒前幾年去世後,家裡就剩下老人獨居。老人有一個兒子全家長年在外打工,就春節回家幾天,一年到頭,裡裡外外,家裡的一切,老人只能自給自足。別的尚能過得去,家裡的近十畝地,卻讓老人越來越力不從心。近幾年來,隨著年紀的增長,老人身體大不如前,地裡的活都是硬撐著乾的,雖然現在都機械化了,但畢竟歲月不饒人,幹起活來是心有餘而力不足。老人的兒子也多次勸老人放棄種地,老人也想捨棄,但不種地就沒有了生活來源,考慮到兒子一家在外奔波不容易,不想在經濟上再給兒子增添負擔,所以就一直咬牙堅持著。老人的病是生生累出來的,說這話時老人呈現了一臉的無奈。

老人的事對朱中偉觸動很大,也成了他棄醫務農最終走上職業農民道路的決定性因素。是啊,農民的職責就是種地,不種地吃啥呢?如果不種地,那些上了年紀的農民怎麼辦呢?失去了年輕人的幫忙他們已經沒有了種地的能力,這是目前中國一個很現實的矛盾。該怎樣去化解這種矛盾呢?為此,朱中偉想了很多很多。他想到了十年寒窗學醫、想到了一個醫生的光明坦途、想到了經營紅火的診所、想到了妻子和孩子、想到了家庭,最後又想到了“土地流轉”。目前國家正在積極提倡新的農業種植模式“土地流轉”,隨著大量農民進城務工,農業規模化發展的迫切要求,這種新型的土地耕作方式一定會成為主流的土地耕種方式,從而代替現在“小而分散”的家族耕種模式,實現農業產業化、集約化、高產化。土地流轉後,既可以讓那些進城務工農民免去種地的後顧之憂,又能讓那些已喪失土地耕種能力上了年紀的農民得到一份穩定的土地承包收入,在不用勞作的前提下安享晚年。想到這些,朱中偉興奮不已,他那不安分的天性跳了出來,召喚著他棄醫務農。

說幹就幹,就從流轉土地開始,朱中偉開啟了一個新型職業農民的道路。

“頭三腳難踢”,萬事開頭難。創業之初,朱中偉由於缺乏經驗,不是給農作物打藥不及時,就是在藥量的控制上出了錯。曾有過一畝地花生半畝地被藥物打死;噴施除草劑用藥過重結果草和莊稼一併被“除掉”;長勢正好的小麥因澆水不當被凍死等種種窘事。都說莊稼活不用學,人們咋著咱咋著,其實種地也很有學問。冬小麥,秋花生,一年兩季的莊稼,從選種子播種到施肥打藥,從田間管理到搶收搶種,一個循環週期下來,哪一個環節都不能出現紕漏,任何的疏忽和麻痺,都可能造成減產、低產,甚至絕收。這也是他在後來不斷的實踐中慢慢悟出的經驗。同時,朱中偉也由一個“門外漢”成為了入門者、內行人,成為了一個熟練掌握農業技術的標準農民。

2015年,在將家裡流轉的近30畝土地種好的基礎上,他又看上了內黃縣國營林場老塔坡分場的100畝土地,準備擴大承包規模。在投入了3萬元承包費,購買了一輛東方紅拖拉機、一輛“谷王牌”小麥聯合收割機後,出現了資金短缺。後來他通過朋友找到了正在開展“支技農戶創業”活動的善堂信用社,說明了他承包土地擴大經營規模走職業農民道路的想法,想尋求10萬元貸款的支持作為後期投資。

面對滿懷信心,立志創業的朱中偉,善堂信用社很是重視。迅速派人進行調查,開展了實地的土地勘察,鑑別了土地承包經營合同的真偽,還到村裡深入瞭解了他的個人口碑和信譽狀況,經過一系列詳實準確的貸前調查後,判定他符合貸款發放條件,決定給其發放一年期10萬元扶助資金一筆。同時,還把他列為了當年善堂信用社支持農戶創業的典範。

得到了信用社的資金支持後,朱中偉底氣更足了,幹事創業的勁頭也提到了新的高度。那片承包地原是老塔坡分場的一片林地,樹林成材後被伐掉,雖地勢平坦,裡面卻有大量遺留的樹根和碎木枯枝,不清除的話根本無法開墾。有了資金支持後他從村裡找了幾個棒勞力來幫忙整理,在地裡沒日沒夜的幹,累了就地而臥,渴了喝口涼水,在地裡整整幹了20天。當一片平整、乾淨、充滿生機的土地出現在他們面前時,他們喜極而泣,100畝地,20天來了個大翻新,這不能說不是一個壯舉。接下來,朱中偉買來了農具、種子、化肥等,在這片古老又是新墾的土地上開始了夢的起航。

雖然那是一片剛開墾的貧瘠土地,但在朱中偉的辛勤努力下,第一年就有了小收穫,小麥和花生兩季收成毛收入達到8萬元。第二年,他又繼續加大了土地治理,兩季毛收入突破了10萬元。今年已是第三個年頭,朱中偉說有了前兩年的底子,土地的質量已有了很大提升,預計今年的收成會更高。

一個人的一生如果能遇到一兩個貴人,那是人生最大的幸事。朱中偉說他的貴人就是善堂信用社,沒有善堂信用社的支持他只能“望地興嘆”,沒有那10萬元貸款“雪中送炭”,他也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不可能有今天的收入,更不會有今天的成績。

2017年,在善堂信用社的繼續支持下,朱中偉又有了新的打算,註冊了浚縣眾邦農業開發有限公司,計劃到中牟縣再承包200畝土地,擴大經營面積。朱中偉為自己設計了這樣的未來:有那麼一天,他可以同時經營幾千畝土地,裡面種滿瓜果蔬菜,還有大片的紅棗、花生等各式農作物。土地流轉後的農民,有勞動能力和幹活意願的都可以來這兒幹活兒掙工資,沒有勞動能力的年邁農民可以收入一份土地承包費而在家裡悠閒的安度晚年。農田裡大型的噴灌設備、施藥用的無人飛機、一臺臺聯合收割機等現代化農業機械,在千里沃野上各展拳腳,繪製著自己的宏偉藍圖……

思想是行動的先導,夢想就在前方,只要擼起袖子加油幹,我們有理由相信朱中偉的職業農民之路在信用社的支持下會越走越寬,越走越長遠。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