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亞市農業局黨員幹部下基層、訪農戶、進田間指導

農民 農村 三農 合作社 三亞新聞網 2017-06-13

三亞市農業局黨員幹部下基層、訪農戶、進田間開展幫扶指導

馬腳村的特殊黨課

“本地菜長勢好,且原生態、無汙染,要趕緊註冊商標、創立品牌、做出特色!”6月10日11時許,經過一夜雨水的滋潤,三亞市育才生態區馬腳村常年蔬菜基地內,蕨根菜等各式綠葉蔬菜在陽光下舒展茂葉、展露光澤,來自三亞市農業局以及育才生態區、馬腳村等黨員幹部,與當地村民一同淌著泥水、步入田間,考察蔬菜種植情況,並現場“開班授課”,指導村民如何發展產業、規範經營。

“老師們”來自該市農業局各相關部門,從種養技術、產業發展、品牌意識、物流配送、安全生產等多方面進行業務培訓,與當地村民展開深入溝通交流。尤為特別的是,授課者胸前均佩戴著一枚黨徽,三亞市農業局的50餘名黨員通過“戴黨徽,亮身份”方式,積極開展“黨員活動日”活動,結合工作實際,分組深入村莊、田野,開展農村環境衛生整治、扶貧工作、農業生產等授課指導,以期通過樹立黨建標杆,打造特色志願服務品牌,為民眾帶來實實在在的福利。

黨建的成果,直接體現在馬腳村村民生活的改善。馬腳村道路旁一棵大榕樹下,一條蜿蜒村路通向了當地村民董子蒙的“幸福農場”。村路的盡頭是一座300餘平方米的養鴿大棚,千餘隻鴿子的唧唧覓食聲,董子蒙聽起來頗為悅耳。“我們的鴿子原生態,好多城裡人專程來訂,鴿子供不應求,每個月能賣300多隻,年收入能有六、七萬元!”董子蒙是當地人交口稱讚的返鄉大學生,畢業後於2013年成立了三亞育才大榕樹養殖農民合作社,帶領當地村民共同發展山雞、鴿子等養殖產業,至今已有20多名貧困戶在合作社模式的幫扶下順利脫貧。

“發展產業一是要有技術、銷路,但內生動力也尤為重要。”董子蒙介紹,合作社還成立了黨支部,共有6名黨員,通過“黨支部+農民合作社+農戶”的發展模式,讓黨員亮身份、做表率,帶領農戶致富。

“養鴿棚要加固,海南臺風頻發,要修建防颱風的養鴿場地。”“通往農場的路要好好修整,建截流溝,安全生產也很重要。”……董子蒙創新農戶合作發展模式,三亞市農業局各相關部門幹部多次入村指導。6月10日,該局的黨員“老師”們再次來到董子蒙合作社中,現場授課教學。

這堂特殊黨課,令不少村民受益匪淺,現場提問不斷,不一會兒功夫,董子蒙等馬腳村村民的筆記本上便密密麻麻記下了諸多關鍵“知識點”。

“在我們眼中,馬腳村是大山裡寶貴的‘福地’,坐擁好山好水好資源,卻曾苦於無科學的發展規劃。”馬腳村委會黨支部書記董景武感嘆道。

如今,村裡來了一群特殊的黨員“老師”,通過打造“黨員活動日”品牌活動,為村裡發展產業、改變村貌、脫貧致富等工作帶來實實在在地幫扶指導,成為村民的好導師、好幫手。

“我們將建立起長效機制,引入社會優質資源,將三亞農村的好山好水好資源推介出去,同時通過黨員亮身份、做公益等多樣形式,與農戶形成紐帶,帶領村民發展產業,以黨建促村建,打造三亞農業品牌。”三亞市農業局副局長馮永傑說。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