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寧縣上青鄉農民肖九群:像君子一樣誠信創業

農民 農村 三農 畜牧業 東南網 2017-04-12
泰寧縣上青鄉農民肖九群:像君子一樣誠信創業

肖九群在為客戶撈魚。

東南網4日11日訊 (福建日報記者 黃琳斌 通訊員 邱燦旺 文/圖)泰寧縣上青鄉崇際村農民肖九群,一家6口人,原來生活主要靠夫妻倆種水稻謀生,入不敷出。

2014年,在鄉、村兩級幹部的鼓勵和支持下,他抓住村裡大力發展生態旅遊業的機會,養了土雞1000多隻。由於經驗不足,年終算下來,僅賺4000多元。

2015年,他租下小坑村152畝地,養了土雞1000多隻、土鴨500多隻、稻田魚8000多尾。當年,他的雞鴨魚大豐收,純利潤1.5萬多元,初步擺脫貧困。2016年,他進一步擴大養殖規模,並註冊成立“君揚”家庭農場,打算把雞鴨賣到大城市。他決心繼續像君子一樣踏踏實實做事、做生意。

泰寧縣崇際村農民肖九群,通過發展生態養殖走上脫貧致富路;他拆分姓名中的“群”字,以“君羊”諧音為自己的家庭農場取名“君揚”。他說——

“我要像君子一樣誠信創業”

“城鎮化”“扶持‘三農’”“消費習慣”……近日,記者來到泰寧縣上青鄉崇際村,農民肖九群談起創業脫貧的經歷,初中未畢業的他不時冒出一些“潮詞”,讓人刮目相看。

肖九群今年46歲,他一家6口人。父親患帕金森綜合徵,長年臥床,生活無法自理;母親年老體弱,自顧不暇;女兒就讀高中,患有甲狀腺疾病,動手術花費了數萬元;兒子年僅3歲多。以往,一家人的生活主要靠肖九群夫妻倆種點水稻和蔬菜維持,入不敷出。2013年,肖家被定為貧困戶。

初中輟學後,肖九群曾做過餅、開過店,工地幹過活、上山伐過木,還曾到泉州和廣州打過幾年工,這些經歷令他開了眼界。在村裡經營葡萄園的北京老闆張龍先生,曾招聘肖九群管理果園。在他眼中,肖九群比一般農民想法多,接受新觀念、新事物的能力較強,加上自身肯努力,才走上了脫貧致富路。

“這幾年,我每天看央視一套的新聞節目、七套的農業節目。我之所以會想到通過養土雞土鴨脫貧,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深深感到,中央對‘三農’的支持力度很大,而且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居民越來越重視養生,搞生態養殖這條路行得通!”肖九群信心滿滿。

遇挫不餒,試水生態養殖

崇際村地處碧水丹山之間,作為世界自然遺產、世界地質公園核心景區的上清溪,就位於該村境內,當地還擁有九龍潭等風景名勝區。

村委會主任李加良介紹,2014年,村裡正在鄉政府指導下,打造“水際崇際”,大力發展生態旅遊業。遊客來了,想吃土雞土鴨,當地飯店供不應求。於是鄉、村兩級幹部鼓勵肖九群抓住這個機會,養雞養鴨,並承諾給予資金、技術等方面的支持。

“其實2013年我就試養了幾十只土雞。當時我聽說隔壁村有人養烏鳳雞,就跑去學。但是因為養這種雞成本比較高,我怕萬一不成功,我們這樣的家庭情況承受不起,所以還是決定養普通的土雞,吃穀子米糠,成本比較低。”肖九群告訴記者,“當時我還有點不踏實,鄉里村裡的幹部跟我說了幾次後,我就打算放膽試試看。”

2014年,肖九群拿政府資助金3000元和2萬元的銀行貼息貸款,和表叔合股,租下林地30多畝,養了土雞1000多隻。“我想了很久,光種幾畝水稻,永遠脫不了貧。還是得靠自己拼搏,闖一闖終有希望。”他說,“我表叔養雞技術比我好,他主要出技術,我出錢。”

不過,叔侄兩人畢竟是頭一回養這麼多土雞,經驗仍顯不足。土雞放養在山林中,被雀鷂、黃鼠狼等偷吃了不少,雖然養的雞“土汁土味”,深受顧客青睞,全部售光,但由於成活率偏低,年終算下來,僅賺了4000多元。“做農業產業,做的是長遠的事,我本來就沒指望一兩年就賺錢。雖然2014年沒賺到什麼錢,但我認為主要是經驗不足。有了這一年的經驗,2015年我就有信心了。”創業初期受挫,肖九群沒有灰心。

2015年,肖九群決心大幹一場。他向農信社貸了5萬元,租下小坑152畝地,養了土雞1000多隻、土鴨500多隻、稻田魚8000多尾。為提高雞鴨魚的成活率,他吃住在山上,一心一意伺候這些小傢伙。鄉農技站也為他提供全程技術指導,他一打電話就派人上山現場察看。

功夫不負有心人。當年,他的雞鴨魚大豐收。因為純天然養殖,貨真價實,很多飯店主動聯繫他要求供貨。他的土雞每公斤賣到60元,土鴨50元,稻田魚40元。一年下來純利潤達1.5萬多元,初步擺脫了貧困。

進取不止,成立家庭農場

2016年6月,肖九群乘勝進取,又向銀行貸款8萬元,飼養土雞2000多隻、土鴨1000多隻、稻田魚1萬多尾。

記者來到他的山場。只見這裡是一條狹長的山谷,一條道路橫穿谷地,兩邊是田地和魚塘。春風習習,山泉淙淙,雞鳴犬吠,宛如置身世外桃源。

“你養了這麼多雞鴨魚,都是怎麼賣的呢?”記者問。

“我主要是通過同學、朋友、親戚口口相傳銷售,鄉政府也會通過微信助我一臂之力。”肖九群說。他打開微信,記者看到一個訂單:“明天你拿5只鴨子送到幼兒園,8點半到吧。”

一名鄉政府幹部介紹,肖九群被評為“2016年度鄉特色種養先進工作者”。政府鼓勵他脫貧後進一步提高經營管理水平,努力開展農業產業化經營,做大做強。不久前,肖九群註冊成立了“君揚”家庭農場。

記者好奇地問:“你為什麼要給農場起一個這麼文雅的名字呢?”

“把我名字的最後一個字‘群’拆開,就是‘君羊’。我給家庭農場起這個名字,意思是要發揚中國古代君子的精神特質,像君子一樣踏踏實實做事,做生意講信用。這也是我微信用的名字。”他解釋說。

村民李明保誇肖九群的信譽度很高:“假如你前一段時間向他訂貨,約定1公斤30元,現在市面漲價了,人家都賣40元了,他還是收你30元,絕對不多收。”

肖九群認為,講信譽、服務態度好是他的雞鴨魚賣得好的重要原因之一。他說:“做生意就是做口碑!”

談及今後發展,肖九群滿懷信心地說,他打算再去租100多畝田,繼續擴大養殖規模,目前正在和對方商談。另外,他也在考慮養殖規模擴大後,如何進一步打開銷路。“我最近在三明幾個地方走了一下,和一些農場主也談了一下,感覺農村的市場畢竟有限。城裡人比農村人更重視養生,消費能力也更強。”他說,他已和福州、泉州、廈門的朋友商談,考慮在城市設銷售點,賣他的土雞土鴨。

“以後事業做大了,我還考慮在農場安裝高清攝像頭,讓城裡人在手機上就能看到我農場養雞鴨魚的情況,放心消費。”他又冒出了一個新點子。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