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會文史》第九期:中國第一家實行承包制的地方國營企業——四會瓷廠10名工人承包企業引起全國強烈反響'

""《四會文史》第九期:中國第一家實行承包制的地方國營企業——四會瓷廠10名工人承包企業引起全國強烈反響

文明四會

"《四會文史》第九期:中國第一家實行承包制的地方國營企業——四會瓷廠10名工人承包企業引起全國強烈反響

文明四會

《四會文史》第九期:中國第一家實行承包制的地方國營企業——四會瓷廠10名工人承包企業引起全國強烈反響

1977年4月建成投產的廣東四會瓷廠,屬地方國營企業,投產後連年虧損。1981年2月,10名工人承包企業,效益顯著,扭虧為盈,全員勞動生產率比承包前提高4.7倍,工人收入是原來的3倍多。1982年12月26日《人民日報》以“連年虧損的四會瓷廠在主管部門決定關閉後,由10名工人承包經營,月月盈利”作了報道,消息傳出,全國反響。名不見經傳的四會瓷廠,成為全國第一家實行承包制的地方國營企業,成了我國工業企業改革的先鋒。

廣東省委辦公廳1983年1月18日《內部通報》第十一期,全文刊登了省經委的調查報告,並寫了按語:“地方國營四會縣瓷廠自1977年建成投產後,連年虧損,導致關停,後由廠裡10名工人集體承包,生產又搞活了。看來,實行承包責任制是搞活地方工業的一條路子,它和農村的聯產承包責任制一樣,具有強大的生命力。根據省委負責同志的意見,現將諸志信、黃兆英關於四會縣的一篇調查報告印發給縣級以上黨委負責同志參考。”四會瓷廠承包的舉動,《人民日報》、《中國工業經濟》等主流媒體紛紛報道。四會瓷廠成了我國第一家實行承包制的地方國營企業。關於四會瓷廠的新聞一時傳遍神州的大江南北。

那時的我,正是四會縣經濟委員會的一名幹部,對此事有比較真切的瞭解。

四會瓷廠是一間地方國營工業企業,縣政府投資40餘萬元,1977年4月建成投產,以生產日用瓷(如茶具等)為主,並生產部分衛生陶瓷(如坐式、蹲式便池和洗臉盆),投產後連年虧損,到1980年底共虧損26.36萬元。肇慶地區和四會縣根據工業調整的精神,決定從1981年1月1日起關閉四會瓷廠,當時該廠擁有固定資產原值43.64萬元,淨值38.86萬元,擁有職工107人,其中固定職工33人,臨時工74人,國家幹部7人,脫產管理人員18人。

決定關閉後,四會縣經委打算指定五、六個人看管工廠資產,預計每年支出管理費用五六千元,對富餘人員按政策進行處理:屬於臨時工的辭退回鄉,固定職工則分別安排到其他工廠。

決定關閉後,該廠江元、高火生等10名固定職工於1981年2月聯名上書四會縣經委,要求由他們承包經營三年,不用經委發工資。對此,縣委、縣政府表示支持,但當時對集體承包國營企業的做法還認識不足,縣經委怕犯方向錯誤,怕承包失敗影響壞。因此,只同意承包一年試一試。後來肇慶地委負責同志郭榮昌來四會檢查工作,認為包一年太短,提出一包三年。這樣,這個由10名工人集體承包國營小企業的新事物誕生了。

經發包和承包雙方協商後達成的集體承包協議書,明確規定:集體承包後,瓷廠的國營企業性質不變,只是在經營上由國家經營變為集體承包經營;在經濟上實行“盈利分成,虧損自負,一包三年”的原則,(承包後如有盈利,三成上交縣經委償還關閉前企業的債務,七成留企業,其中二成作職工福利基金,五成作職工獎金);集體承包後,仍繳納固定資產佔用費和流動資金佔用費,在成本中列支;集體承包後,多餘固定職工由經委調出另行安排,廠長由工人民主選舉,廠長指定管理人員;職工工資,獎金如何分配,由承包者自行決定。承包協議書從1981年5月1日起生效。

自工人集體承包經營後,在經營上,採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從而調動了勞動者的生產經營積極性。一是民主選舉廠長,由工人信得過的能人當廠長,行使生產指揮權。二是由廠長挑選人才,精簡了管理人員,壓縮了非生產人員。三是實行無限額計件工資和無限額分紅,徹底打破了吃“大鍋飯”、平均主義的分配製度。四是他們根據市場調查,調整了產品結構,生產適銷對路的產品。五是在生產技術和經營管理上進行了一些重要改革,克服了過去管理不善,物耗高,浪費大的現象。

由於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到位,使該廠生產面貌煥然一新。從1981年5月至1982年11月,工業總產值平均每月2.07萬元,比承包前45個月的平均6253元增2.3倍,平均每月上交稅金比承包前增4倍,企業扭虧為盈,19個月共盈利6.84萬元。產品質量顯著提高,正品率穩定在80%以上,比承包前高出30%。產品成本下降55.18%。全員勞動生產率成倍增長,承包前的1980年人均1073元,承包後的1981年5—12月人均2945元,1982年達6200元,比1980年提高4.7倍。職工收入也成倍增加,承包前人均每月收入50.03元,承包後1981年5—12月人均每月收入141.14元,1982年1一11月人均每月收入173.45元,是原來的3倍多。承包經營效果明顯。

四會瓷廠lO名工人集體承包獲得初步成功,縣經委覺得這畢竟是吃第一隻“螃蟹”,持“多做少講”的謹慎態度。而四會縣統計局卻出於好意,把承包瓷廠的事向上彙報。當時,全國農村改革取得重大突破,開始實行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工業改革向何處去?正是需要探索、解決的大問題。想不到的是,瓷廠的消息傳了出來,引起了強烈的反響。

首先是引起了領導決策層的高度重視。當時的肇慶地委負責同志郭榮昌指示,四會要解放思想,承包期一年太短,至少要承包三年,甚至更長一些。廣東省委省政府組織了有關部門,深入瓷廠進行調查研究。一個是省經委企管處來調查後,寫出了《集體承包救活一個關閉了的地方國營工廠》的調查報告給省委;一個是省財政廳派出工交財務處和財政研究室的聯合調查組,考察後寫了《工人承包四會縣瓷廠的調查》。省、地委負責同志還親自深入到企業進行了考察調研,認為四會縣瓷廠的承包經營符合工業改革的方向,批示推廣這個經驗,推動工業改革的深入。廣東省委辦公廳1983年1月18日《內部通報》第十一期,全文刊登了省經委的調查報告,並寫了按語。四會縣瓷廠10名工人承包企業的消息,在高層領導內部傳開了。

其次,各種宣傳媒體進行了廣泛的報道。1982年12月26日《人民日報》以“連年虧損的四會瓷廠在主管部門決定關閉後,由十名工人承包經營,月月盈利”為題作了報道;同一日,《南方日報》頭版以“十名工人承包工廠前後兩個樣”為題進行了報道,並加了按語:“四會縣瓷廠實行承包責任制,是解決官辦、官商作風,解決‘大鍋飯’的有效辦法,很值得提倡,特別是一些城鎮小工廠、小商店,更可以先行推廣。”接著,《中國工業經濟》1983年第5期“十名工人承包救活一個工廠”、《港澳經濟》1998年第十期“十名工人承包一個國營小企業的經驗”、《南方經濟》1983年第一期“四會瓷廠起死回生——10名工人承包一個國營小企業的經驗”、《經濟管理》1983年第4期“承包制使關停企業重新充滿生機”等的報道,使瓷廠的經驗廣為傳播。

再次,掀起了學習宣傳四會縣瓷廠經驗的熱潮。一段時期,全國各地的參觀考察團和調研採訪的人一批批湧向四會,企業應接不暇,縣政府只好成立一個臨時工作班子,負責接待和介紹情況。這樣,一個學習推廣四會瓷廠承包經驗的熱潮,由縣內傳到全國各地。四會瓷廠揚名全國,成為全國第一家由工人集體承包的地方國營企業,成了我國工業企業改革的先鋒。

“四會瓷廠10名工人承包企業”的舉動,為全國工業企業改革產生了重要的影響,意義深遠。

【作者:時任四會縣經濟委員會幹部,後任主任--盧學棠】

"《四會文史》第九期:中國第一家實行承包制的地方國營企業——四會瓷廠10名工人承包企業引起全國強烈反響

文明四會

《四會文史》第九期:中國第一家實行承包制的地方國營企業——四會瓷廠10名工人承包企業引起全國強烈反響

1977年4月建成投產的廣東四會瓷廠,屬地方國營企業,投產後連年虧損。1981年2月,10名工人承包企業,效益顯著,扭虧為盈,全員勞動生產率比承包前提高4.7倍,工人收入是原來的3倍多。1982年12月26日《人民日報》以“連年虧損的四會瓷廠在主管部門決定關閉後,由10名工人承包經營,月月盈利”作了報道,消息傳出,全國反響。名不見經傳的四會瓷廠,成為全國第一家實行承包制的地方國營企業,成了我國工業企業改革的先鋒。

廣東省委辦公廳1983年1月18日《內部通報》第十一期,全文刊登了省經委的調查報告,並寫了按語:“地方國營四會縣瓷廠自1977年建成投產後,連年虧損,導致關停,後由廠裡10名工人集體承包,生產又搞活了。看來,實行承包責任制是搞活地方工業的一條路子,它和農村的聯產承包責任制一樣,具有強大的生命力。根據省委負責同志的意見,現將諸志信、黃兆英關於四會縣的一篇調查報告印發給縣級以上黨委負責同志參考。”四會瓷廠承包的舉動,《人民日報》、《中國工業經濟》等主流媒體紛紛報道。四會瓷廠成了我國第一家實行承包制的地方國營企業。關於四會瓷廠的新聞一時傳遍神州的大江南北。

那時的我,正是四會縣經濟委員會的一名幹部,對此事有比較真切的瞭解。

四會瓷廠是一間地方國營工業企業,縣政府投資40餘萬元,1977年4月建成投產,以生產日用瓷(如茶具等)為主,並生產部分衛生陶瓷(如坐式、蹲式便池和洗臉盆),投產後連年虧損,到1980年底共虧損26.36萬元。肇慶地區和四會縣根據工業調整的精神,決定從1981年1月1日起關閉四會瓷廠,當時該廠擁有固定資產原值43.64萬元,淨值38.86萬元,擁有職工107人,其中固定職工33人,臨時工74人,國家幹部7人,脫產管理人員18人。

決定關閉後,四會縣經委打算指定五、六個人看管工廠資產,預計每年支出管理費用五六千元,對富餘人員按政策進行處理:屬於臨時工的辭退回鄉,固定職工則分別安排到其他工廠。

決定關閉後,該廠江元、高火生等10名固定職工於1981年2月聯名上書四會縣經委,要求由他們承包經營三年,不用經委發工資。對此,縣委、縣政府表示支持,但當時對集體承包國營企業的做法還認識不足,縣經委怕犯方向錯誤,怕承包失敗影響壞。因此,只同意承包一年試一試。後來肇慶地委負責同志郭榮昌來四會檢查工作,認為包一年太短,提出一包三年。這樣,這個由10名工人集體承包國營小企業的新事物誕生了。

經發包和承包雙方協商後達成的集體承包協議書,明確規定:集體承包後,瓷廠的國營企業性質不變,只是在經營上由國家經營變為集體承包經營;在經濟上實行“盈利分成,虧損自負,一包三年”的原則,(承包後如有盈利,三成上交縣經委償還關閉前企業的債務,七成留企業,其中二成作職工福利基金,五成作職工獎金);集體承包後,仍繳納固定資產佔用費和流動資金佔用費,在成本中列支;集體承包後,多餘固定職工由經委調出另行安排,廠長由工人民主選舉,廠長指定管理人員;職工工資,獎金如何分配,由承包者自行決定。承包協議書從1981年5月1日起生效。

自工人集體承包經營後,在經營上,採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從而調動了勞動者的生產經營積極性。一是民主選舉廠長,由工人信得過的能人當廠長,行使生產指揮權。二是由廠長挑選人才,精簡了管理人員,壓縮了非生產人員。三是實行無限額計件工資和無限額分紅,徹底打破了吃“大鍋飯”、平均主義的分配製度。四是他們根據市場調查,調整了產品結構,生產適銷對路的產品。五是在生產技術和經營管理上進行了一些重要改革,克服了過去管理不善,物耗高,浪費大的現象。

由於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到位,使該廠生產面貌煥然一新。從1981年5月至1982年11月,工業總產值平均每月2.07萬元,比承包前45個月的平均6253元增2.3倍,平均每月上交稅金比承包前增4倍,企業扭虧為盈,19個月共盈利6.84萬元。產品質量顯著提高,正品率穩定在80%以上,比承包前高出30%。產品成本下降55.18%。全員勞動生產率成倍增長,承包前的1980年人均1073元,承包後的1981年5—12月人均2945元,1982年達6200元,比1980年提高4.7倍。職工收入也成倍增加,承包前人均每月收入50.03元,承包後1981年5—12月人均每月收入141.14元,1982年1一11月人均每月收入173.45元,是原來的3倍多。承包經營效果明顯。

四會瓷廠lO名工人集體承包獲得初步成功,縣經委覺得這畢竟是吃第一隻“螃蟹”,持“多做少講”的謹慎態度。而四會縣統計局卻出於好意,把承包瓷廠的事向上彙報。當時,全國農村改革取得重大突破,開始實行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工業改革向何處去?正是需要探索、解決的大問題。想不到的是,瓷廠的消息傳了出來,引起了強烈的反響。

首先是引起了領導決策層的高度重視。當時的肇慶地委負責同志郭榮昌指示,四會要解放思想,承包期一年太短,至少要承包三年,甚至更長一些。廣東省委省政府組織了有關部門,深入瓷廠進行調查研究。一個是省經委企管處來調查後,寫出了《集體承包救活一個關閉了的地方國營工廠》的調查報告給省委;一個是省財政廳派出工交財務處和財政研究室的聯合調查組,考察後寫了《工人承包四會縣瓷廠的調查》。省、地委負責同志還親自深入到企業進行了考察調研,認為四會縣瓷廠的承包經營符合工業改革的方向,批示推廣這個經驗,推動工業改革的深入。廣東省委辦公廳1983年1月18日《內部通報》第十一期,全文刊登了省經委的調查報告,並寫了按語。四會縣瓷廠10名工人承包企業的消息,在高層領導內部傳開了。

其次,各種宣傳媒體進行了廣泛的報道。1982年12月26日《人民日報》以“連年虧損的四會瓷廠在主管部門決定關閉後,由十名工人承包經營,月月盈利”為題作了報道;同一日,《南方日報》頭版以“十名工人承包工廠前後兩個樣”為題進行了報道,並加了按語:“四會縣瓷廠實行承包責任制,是解決官辦、官商作風,解決‘大鍋飯’的有效辦法,很值得提倡,特別是一些城鎮小工廠、小商店,更可以先行推廣。”接著,《中國工業經濟》1983年第5期“十名工人承包救活一個工廠”、《港澳經濟》1998年第十期“十名工人承包一個國營小企業的經驗”、《南方經濟》1983年第一期“四會瓷廠起死回生——10名工人承包一個國營小企業的經驗”、《經濟管理》1983年第4期“承包制使關停企業重新充滿生機”等的報道,使瓷廠的經驗廣為傳播。

再次,掀起了學習宣傳四會縣瓷廠經驗的熱潮。一段時期,全國各地的參觀考察團和調研採訪的人一批批湧向四會,企業應接不暇,縣政府只好成立一個臨時工作班子,負責接待和介紹情況。這樣,一個學習推廣四會瓷廠承包經驗的熱潮,由縣內傳到全國各地。四會瓷廠揚名全國,成為全國第一家由工人集體承包的地方國營企業,成了我國工業企業改革的先鋒。

“四會瓷廠10名工人承包企業”的舉動,為全國工業企業改革產生了重要的影響,意義深遠。

【作者:時任四會縣經濟委員會幹部,後任主任--盧學棠】

《四會文史》第九期:中國第一家實行承包制的地方國營企業——四會瓷廠10名工人承包企業引起全國強烈反響

資料來源:四會人民政協

本期編輯:歐慧娟

"《四會文史》第九期:中國第一家實行承包制的地方國營企業——四會瓷廠10名工人承包企業引起全國強烈反響

文明四會

《四會文史》第九期:中國第一家實行承包制的地方國營企業——四會瓷廠10名工人承包企業引起全國強烈反響

1977年4月建成投產的廣東四會瓷廠,屬地方國營企業,投產後連年虧損。1981年2月,10名工人承包企業,效益顯著,扭虧為盈,全員勞動生產率比承包前提高4.7倍,工人收入是原來的3倍多。1982年12月26日《人民日報》以“連年虧損的四會瓷廠在主管部門決定關閉後,由10名工人承包經營,月月盈利”作了報道,消息傳出,全國反響。名不見經傳的四會瓷廠,成為全國第一家實行承包制的地方國營企業,成了我國工業企業改革的先鋒。

廣東省委辦公廳1983年1月18日《內部通報》第十一期,全文刊登了省經委的調查報告,並寫了按語:“地方國營四會縣瓷廠自1977年建成投產後,連年虧損,導致關停,後由廠裡10名工人集體承包,生產又搞活了。看來,實行承包責任制是搞活地方工業的一條路子,它和農村的聯產承包責任制一樣,具有強大的生命力。根據省委負責同志的意見,現將諸志信、黃兆英關於四會縣的一篇調查報告印發給縣級以上黨委負責同志參考。”四會瓷廠承包的舉動,《人民日報》、《中國工業經濟》等主流媒體紛紛報道。四會瓷廠成了我國第一家實行承包制的地方國營企業。關於四會瓷廠的新聞一時傳遍神州的大江南北。

那時的我,正是四會縣經濟委員會的一名幹部,對此事有比較真切的瞭解。

四會瓷廠是一間地方國營工業企業,縣政府投資40餘萬元,1977年4月建成投產,以生產日用瓷(如茶具等)為主,並生產部分衛生陶瓷(如坐式、蹲式便池和洗臉盆),投產後連年虧損,到1980年底共虧損26.36萬元。肇慶地區和四會縣根據工業調整的精神,決定從1981年1月1日起關閉四會瓷廠,當時該廠擁有固定資產原值43.64萬元,淨值38.86萬元,擁有職工107人,其中固定職工33人,臨時工74人,國家幹部7人,脫產管理人員18人。

決定關閉後,四會縣經委打算指定五、六個人看管工廠資產,預計每年支出管理費用五六千元,對富餘人員按政策進行處理:屬於臨時工的辭退回鄉,固定職工則分別安排到其他工廠。

決定關閉後,該廠江元、高火生等10名固定職工於1981年2月聯名上書四會縣經委,要求由他們承包經營三年,不用經委發工資。對此,縣委、縣政府表示支持,但當時對集體承包國營企業的做法還認識不足,縣經委怕犯方向錯誤,怕承包失敗影響壞。因此,只同意承包一年試一試。後來肇慶地委負責同志郭榮昌來四會檢查工作,認為包一年太短,提出一包三年。這樣,這個由10名工人集體承包國營小企業的新事物誕生了。

經發包和承包雙方協商後達成的集體承包協議書,明確規定:集體承包後,瓷廠的國營企業性質不變,只是在經營上由國家經營變為集體承包經營;在經濟上實行“盈利分成,虧損自負,一包三年”的原則,(承包後如有盈利,三成上交縣經委償還關閉前企業的債務,七成留企業,其中二成作職工福利基金,五成作職工獎金);集體承包後,仍繳納固定資產佔用費和流動資金佔用費,在成本中列支;集體承包後,多餘固定職工由經委調出另行安排,廠長由工人民主選舉,廠長指定管理人員;職工工資,獎金如何分配,由承包者自行決定。承包協議書從1981年5月1日起生效。

自工人集體承包經營後,在經營上,採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從而調動了勞動者的生產經營積極性。一是民主選舉廠長,由工人信得過的能人當廠長,行使生產指揮權。二是由廠長挑選人才,精簡了管理人員,壓縮了非生產人員。三是實行無限額計件工資和無限額分紅,徹底打破了吃“大鍋飯”、平均主義的分配製度。四是他們根據市場調查,調整了產品結構,生產適銷對路的產品。五是在生產技術和經營管理上進行了一些重要改革,克服了過去管理不善,物耗高,浪費大的現象。

由於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到位,使該廠生產面貌煥然一新。從1981年5月至1982年11月,工業總產值平均每月2.07萬元,比承包前45個月的平均6253元增2.3倍,平均每月上交稅金比承包前增4倍,企業扭虧為盈,19個月共盈利6.84萬元。產品質量顯著提高,正品率穩定在80%以上,比承包前高出30%。產品成本下降55.18%。全員勞動生產率成倍增長,承包前的1980年人均1073元,承包後的1981年5—12月人均2945元,1982年達6200元,比1980年提高4.7倍。職工收入也成倍增加,承包前人均每月收入50.03元,承包後1981年5—12月人均每月收入141.14元,1982年1一11月人均每月收入173.45元,是原來的3倍多。承包經營效果明顯。

四會瓷廠lO名工人集體承包獲得初步成功,縣經委覺得這畢竟是吃第一隻“螃蟹”,持“多做少講”的謹慎態度。而四會縣統計局卻出於好意,把承包瓷廠的事向上彙報。當時,全國農村改革取得重大突破,開始實行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工業改革向何處去?正是需要探索、解決的大問題。想不到的是,瓷廠的消息傳了出來,引起了強烈的反響。

首先是引起了領導決策層的高度重視。當時的肇慶地委負責同志郭榮昌指示,四會要解放思想,承包期一年太短,至少要承包三年,甚至更長一些。廣東省委省政府組織了有關部門,深入瓷廠進行調查研究。一個是省經委企管處來調查後,寫出了《集體承包救活一個關閉了的地方國營工廠》的調查報告給省委;一個是省財政廳派出工交財務處和財政研究室的聯合調查組,考察後寫了《工人承包四會縣瓷廠的調查》。省、地委負責同志還親自深入到企業進行了考察調研,認為四會縣瓷廠的承包經營符合工業改革的方向,批示推廣這個經驗,推動工業改革的深入。廣東省委辦公廳1983年1月18日《內部通報》第十一期,全文刊登了省經委的調查報告,並寫了按語。四會縣瓷廠10名工人承包企業的消息,在高層領導內部傳開了。

其次,各種宣傳媒體進行了廣泛的報道。1982年12月26日《人民日報》以“連年虧損的四會瓷廠在主管部門決定關閉後,由十名工人承包經營,月月盈利”為題作了報道;同一日,《南方日報》頭版以“十名工人承包工廠前後兩個樣”為題進行了報道,並加了按語:“四會縣瓷廠實行承包責任制,是解決官辦、官商作風,解決‘大鍋飯’的有效辦法,很值得提倡,特別是一些城鎮小工廠、小商店,更可以先行推廣。”接著,《中國工業經濟》1983年第5期“十名工人承包救活一個工廠”、《港澳經濟》1998年第十期“十名工人承包一個國營小企業的經驗”、《南方經濟》1983年第一期“四會瓷廠起死回生——10名工人承包一個國營小企業的經驗”、《經濟管理》1983年第4期“承包制使關停企業重新充滿生機”等的報道,使瓷廠的經驗廣為傳播。

再次,掀起了學習宣傳四會縣瓷廠經驗的熱潮。一段時期,全國各地的參觀考察團和調研採訪的人一批批湧向四會,企業應接不暇,縣政府只好成立一個臨時工作班子,負責接待和介紹情況。這樣,一個學習推廣四會瓷廠承包經驗的熱潮,由縣內傳到全國各地。四會瓷廠揚名全國,成為全國第一家由工人集體承包的地方國營企業,成了我國工業企業改革的先鋒。

“四會瓷廠10名工人承包企業”的舉動,為全國工業企業改革產生了重要的影響,意義深遠。

【作者:時任四會縣經濟委員會幹部,後任主任--盧學棠】

《四會文史》第九期:中國第一家實行承包制的地方國營企業——四會瓷廠10名工人承包企業引起全國強烈反響

資料來源:四會人民政協

本期編輯:歐慧娟

《四會文史》第九期:中國第一家實行承包制的地方國營企業——四會瓷廠10名工人承包企業引起全國強烈反響"《四會文史》第九期:中國第一家實行承包制的地方國營企業——四會瓷廠10名工人承包企業引起全國強烈反響

文明四會

《四會文史》第九期:中國第一家實行承包制的地方國營企業——四會瓷廠10名工人承包企業引起全國強烈反響

1977年4月建成投產的廣東四會瓷廠,屬地方國營企業,投產後連年虧損。1981年2月,10名工人承包企業,效益顯著,扭虧為盈,全員勞動生產率比承包前提高4.7倍,工人收入是原來的3倍多。1982年12月26日《人民日報》以“連年虧損的四會瓷廠在主管部門決定關閉後,由10名工人承包經營,月月盈利”作了報道,消息傳出,全國反響。名不見經傳的四會瓷廠,成為全國第一家實行承包制的地方國營企業,成了我國工業企業改革的先鋒。

廣東省委辦公廳1983年1月18日《內部通報》第十一期,全文刊登了省經委的調查報告,並寫了按語:“地方國營四會縣瓷廠自1977年建成投產後,連年虧損,導致關停,後由廠裡10名工人集體承包,生產又搞活了。看來,實行承包責任制是搞活地方工業的一條路子,它和農村的聯產承包責任制一樣,具有強大的生命力。根據省委負責同志的意見,現將諸志信、黃兆英關於四會縣的一篇調查報告印發給縣級以上黨委負責同志參考。”四會瓷廠承包的舉動,《人民日報》、《中國工業經濟》等主流媒體紛紛報道。四會瓷廠成了我國第一家實行承包制的地方國營企業。關於四會瓷廠的新聞一時傳遍神州的大江南北。

那時的我,正是四會縣經濟委員會的一名幹部,對此事有比較真切的瞭解。

四會瓷廠是一間地方國營工業企業,縣政府投資40餘萬元,1977年4月建成投產,以生產日用瓷(如茶具等)為主,並生產部分衛生陶瓷(如坐式、蹲式便池和洗臉盆),投產後連年虧損,到1980年底共虧損26.36萬元。肇慶地區和四會縣根據工業調整的精神,決定從1981年1月1日起關閉四會瓷廠,當時該廠擁有固定資產原值43.64萬元,淨值38.86萬元,擁有職工107人,其中固定職工33人,臨時工74人,國家幹部7人,脫產管理人員18人。

決定關閉後,四會縣經委打算指定五、六個人看管工廠資產,預計每年支出管理費用五六千元,對富餘人員按政策進行處理:屬於臨時工的辭退回鄉,固定職工則分別安排到其他工廠。

決定關閉後,該廠江元、高火生等10名固定職工於1981年2月聯名上書四會縣經委,要求由他們承包經營三年,不用經委發工資。對此,縣委、縣政府表示支持,但當時對集體承包國營企業的做法還認識不足,縣經委怕犯方向錯誤,怕承包失敗影響壞。因此,只同意承包一年試一試。後來肇慶地委負責同志郭榮昌來四會檢查工作,認為包一年太短,提出一包三年。這樣,這個由10名工人集體承包國營小企業的新事物誕生了。

經發包和承包雙方協商後達成的集體承包協議書,明確規定:集體承包後,瓷廠的國營企業性質不變,只是在經營上由國家經營變為集體承包經營;在經濟上實行“盈利分成,虧損自負,一包三年”的原則,(承包後如有盈利,三成上交縣經委償還關閉前企業的債務,七成留企業,其中二成作職工福利基金,五成作職工獎金);集體承包後,仍繳納固定資產佔用費和流動資金佔用費,在成本中列支;集體承包後,多餘固定職工由經委調出另行安排,廠長由工人民主選舉,廠長指定管理人員;職工工資,獎金如何分配,由承包者自行決定。承包協議書從1981年5月1日起生效。

自工人集體承包經營後,在經營上,採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從而調動了勞動者的生產經營積極性。一是民主選舉廠長,由工人信得過的能人當廠長,行使生產指揮權。二是由廠長挑選人才,精簡了管理人員,壓縮了非生產人員。三是實行無限額計件工資和無限額分紅,徹底打破了吃“大鍋飯”、平均主義的分配製度。四是他們根據市場調查,調整了產品結構,生產適銷對路的產品。五是在生產技術和經營管理上進行了一些重要改革,克服了過去管理不善,物耗高,浪費大的現象。

由於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到位,使該廠生產面貌煥然一新。從1981年5月至1982年11月,工業總產值平均每月2.07萬元,比承包前45個月的平均6253元增2.3倍,平均每月上交稅金比承包前增4倍,企業扭虧為盈,19個月共盈利6.84萬元。產品質量顯著提高,正品率穩定在80%以上,比承包前高出30%。產品成本下降55.18%。全員勞動生產率成倍增長,承包前的1980年人均1073元,承包後的1981年5—12月人均2945元,1982年達6200元,比1980年提高4.7倍。職工收入也成倍增加,承包前人均每月收入50.03元,承包後1981年5—12月人均每月收入141.14元,1982年1一11月人均每月收入173.45元,是原來的3倍多。承包經營效果明顯。

四會瓷廠lO名工人集體承包獲得初步成功,縣經委覺得這畢竟是吃第一隻“螃蟹”,持“多做少講”的謹慎態度。而四會縣統計局卻出於好意,把承包瓷廠的事向上彙報。當時,全國農村改革取得重大突破,開始實行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工業改革向何處去?正是需要探索、解決的大問題。想不到的是,瓷廠的消息傳了出來,引起了強烈的反響。

首先是引起了領導決策層的高度重視。當時的肇慶地委負責同志郭榮昌指示,四會要解放思想,承包期一年太短,至少要承包三年,甚至更長一些。廣東省委省政府組織了有關部門,深入瓷廠進行調查研究。一個是省經委企管處來調查後,寫出了《集體承包救活一個關閉了的地方國營工廠》的調查報告給省委;一個是省財政廳派出工交財務處和財政研究室的聯合調查組,考察後寫了《工人承包四會縣瓷廠的調查》。省、地委負責同志還親自深入到企業進行了考察調研,認為四會縣瓷廠的承包經營符合工業改革的方向,批示推廣這個經驗,推動工業改革的深入。廣東省委辦公廳1983年1月18日《內部通報》第十一期,全文刊登了省經委的調查報告,並寫了按語。四會縣瓷廠10名工人承包企業的消息,在高層領導內部傳開了。

其次,各種宣傳媒體進行了廣泛的報道。1982年12月26日《人民日報》以“連年虧損的四會瓷廠在主管部門決定關閉後,由十名工人承包經營,月月盈利”為題作了報道;同一日,《南方日報》頭版以“十名工人承包工廠前後兩個樣”為題進行了報道,並加了按語:“四會縣瓷廠實行承包責任制,是解決官辦、官商作風,解決‘大鍋飯’的有效辦法,很值得提倡,特別是一些城鎮小工廠、小商店,更可以先行推廣。”接著,《中國工業經濟》1983年第5期“十名工人承包救活一個工廠”、《港澳經濟》1998年第十期“十名工人承包一個國營小企業的經驗”、《南方經濟》1983年第一期“四會瓷廠起死回生——10名工人承包一個國營小企業的經驗”、《經濟管理》1983年第4期“承包制使關停企業重新充滿生機”等的報道,使瓷廠的經驗廣為傳播。

再次,掀起了學習宣傳四會縣瓷廠經驗的熱潮。一段時期,全國各地的參觀考察團和調研採訪的人一批批湧向四會,企業應接不暇,縣政府只好成立一個臨時工作班子,負責接待和介紹情況。這樣,一個學習推廣四會瓷廠承包經驗的熱潮,由縣內傳到全國各地。四會瓷廠揚名全國,成為全國第一家由工人集體承包的地方國營企業,成了我國工業企業改革的先鋒。

“四會瓷廠10名工人承包企業”的舉動,為全國工業企業改革產生了重要的影響,意義深遠。

【作者:時任四會縣經濟委員會幹部,後任主任--盧學棠】

《四會文史》第九期:中國第一家實行承包制的地方國營企業——四會瓷廠10名工人承包企業引起全國強烈反響

資料來源:四會人民政協

本期編輯:歐慧娟

《四會文史》第九期:中國第一家實行承包制的地方國營企業——四會瓷廠10名工人承包企業引起全國強烈反響《四會文史》第九期:中國第一家實行承包制的地方國營企業——四會瓷廠10名工人承包企業引起全國強烈反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