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城建湖啟動自然村莊整村改造試點 改善農民居住條件

農村 農民 三農 農業 水產養殖 精選熱點資訊 2018-12-06

12月1日,忙完玻璃吸管加工的活,建湖縣恆濟鎮建河村村民謝玉勇走出老屋,照例去村部轉轉。村部背後是即將竣工的農民公寓,48套,其中就有他家一套。

謝家老屋,三間兩廚。謝玉勇在家加工玻璃製品十多年,如今吸納8位村民就業,在老屋旁自建300平方米廠房,年收入60萬元。口袋雖鼓,但生活少了質感。“吃飯、睡覺都和玻璃擠在一起,有廠房仍感覺是個作坊。到城裡買房離得遠,現在有農民公寓,抬腳上樓,邁步到廠,生活方便,掙錢舒心。”

“改善農民居住條件,讓農民過上與時代同步的現代城鎮生活,慢不得更等不得。”建湖縣委書記陳平說。推進農民集中居住,建湖縣“醒得早,起得快”,突破思維定勢,大膽創新,主動作為。自2013年起,建湖探路實施“三進一調”、危舊房改造等專項行動,到今年4月,在全省率先啟動自然村莊整村改造試點,拆除“斗子牆”,建起安居房。

推行集中居住一刻不能停

“平房佔82%,三間兩廚、空鬥牆,大都建於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全縣1811個自然村中,10戶以下分散村莊有近200個。”建湖縣住建局副局長王觀斌這樣為當地農村住房“畫像”。“當年,因政策引導農民向集鎮和中心村集聚,限制原址翻(改)建,如今,這些歷經三四十年風雨的老屋不僅與農村面貌格格不入,就連安全都無從談起。”

推進康居工程,一刻不能等!2013年,建湖啟動“三進一調”。農戶自願退宅還耕,宅基地交集體復墾。農戶可選擇貨幣結算、購買安置房(進縣城、進集鎮、進社區)、調換農村產權房。到2015年底,全縣拆除農村住房4048戶,縣城建成安置房8萬平方米,各鎮建成安置房67.2萬平方米。

2016年,阜寧“6·23”特大龍捲風災害襲來。責任重、壓力大,倒逼建湖快速作為,在鹽城率先啟動農村康居工程建設,推進農村危舊房改造和農民集中居住。“風災發生不到一週,建湖就組織200人頂著酷暑,對全縣15萬農戶住房情況開展入戶調查、安全鑑定。”建湖縣住建局村鎮科科長王軍說,只用兩個月,便建成一戶一檔。同時,以D、C級危房改造為“面”、重點道路沿線住房面貌改善為“線”、美麗宜居鄉村建設為“點”,既把“點、線、面”結合,又做新建集中居住點的“加法”,房屋拆除的“減法”。然而王軍依然憂心:這次共拆除6053戶危舊房,但對15萬農村住房而言,這只是一小部分,心依然提在嗓子眼。

推行集中居住,一刻不能停!今年4月,建湖再次瞄準“硬骨頭”,在全省率先啟動自然村莊整村改造試點工作,首批計劃改造一般村莊83個、拆除房屋5408戶,新建集中居住點11個。

搬不搬怎麼建,群眾說了算

“有衛生室、文化廣場,也有電商服務中心、公園和超市;綠化、亮化,汙水管網,地上該建的,地下該鋪的,政府出資,一樣不落。”站在建河村農民公寓旁,村黨總支書記俞進雷如數家珍。公寓建哪兒由群眾自己選,“緊鄰省道,到集鎮5分鐘,進材料出貨都方便。”

建河村擁有玻璃製品加工點63家,從業村民520人,線上線下年銷售6500萬元,加上豐饒水面帶活水產養殖業,建河村不僅是富裕村,還是“實心村”,許多年輕人選擇留村創業。“全村共拆除改造52戶危房,415戶老舊房整修出新。”恆濟鎮村建中心主任王勇說,村裡代建農民公寓,起初還擔心村民不積極,誰知公告一貼,48套遠不夠分,現在正規劃二期。

“搬不搬?建哪裡?在得到80%以上群眾認可和支持後方可實施。嚴禁違背農民意願,損害農民利益。”王觀斌說,政策引導的同時,群眾自願始終是必須堅守的原則。放棄宅基地選擇貨幣化結算、進城進鎮選購限價安置房、到集中居住點新建住房、差別化補償安置、對五保戶等特殊困難群體實行託底安置……靈活的政策滿足農民多樣化的選擇。

走進九龍口鎮梅蘇村集中居住點,一期、二期已住滿,三期剛封頂,四期正在建,五期規劃中。九龍口鎮黨委委員、梅蘇村黨委書記李書虎說,梅蘇村由3個自然村合併而成,共1260戶,前後拆遷3批。“剛開始群眾不支持,我們幫助‘算好賬’,帶大家外出‘現場看’,眼見心動,再推不難。”

“拆舊房,搬新家,這二樓100平方米,我只補差價6000元。”二期住戶陳光榮說,以前沒想過會住上好房子。如今,田地流轉有收入,他和100多位村民在村苗木基地打工,年收入近兩萬元。“同熟悉的人住一個小區,在熟悉的田地裡幹活,60多歲還能有兩項收入,這日子,既像進了城市,又如回了老家。”

“建集中居住點,農民自己聘請施工單位,我們牽頭做擔保。不願集中居住的,一戶不強拆。”李書虎說,梅蘇村西北角,至今仍有一戶堅持住在原地,村裡也就“隨他意”。

用新舉措打開新局面

集中居住讓農民生活邁向高質量,也促進集體增收。記者發現,按新增耕地指標,村裡將得到每畝1萬元獎補。恆濟鎮恆東村試點村莊改造,新增耕地350畝,一次性獲得獎補350萬元,同時350畝耕地流轉年收入近30萬元,全部作為村級積累。

推進集中居住一舉多贏,但還有瓶頸亟待突破。建湖15萬農村住房,改造面廣量大,資金投入高達100多億元,僅靠地方財力幾無可能。目前,通過市場化交易佔補平衡土地指標是獲取資金主要渠道,但建湖每年的交易量不超1000畝,難以支撐集中居住點建設。對此,王觀斌呼籲,希望省級層面,能在財政專項資金和涉農政策整合上給予傾斜支持。

另外,集中居住點建設用地難保障。想建的地方沒有土地。集中居住點的建設,需要綜合考慮群眾意願、生活習慣、作業半徑,以及基礎設施配套等問題,但實施起來難度大。

“開展解放思想大討論活動,就是要跳出思想觀念的侷限,破除思想層面的束縛,抓重點、解難點、疏堵點、破痛點,用新思想引領新實踐,用新舉措打開新局面。”在王觀斌看來,辦法總比困難多,創新舉措,破除瓶頸,建湖將全力打贏推進農村集中居住這場硬仗。

馬上就評

多點有人情味的“隨他意”

推進集中居住,建湖並沒有強迫農民搬遷,而是尊重農民意願,在制度設計和具體方案上都給農民以多種選擇,對想不通、不想搬的個別農戶甚至做到了“隨他意”,不僅兼顧了效率和公平,還很有人情味,讓政策安排顯得理性、智慧。

在蘇北推進住房建設和集中居住,事關農民的長遠利益,是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必須抓緊抓實、幹出成效。但是,一切都需從實際出發、從農民的需求出發,堅決不能幹“行也行、不行也行”的事。像建湖這樣,在推進集中居住進程中,“上”能摸準社會發展規律和全面小康建設大局,“中”能在產業發展和搬遷選址結合,在貨幣結算、購買安置房、調換農村產權房等方面創新切實可行的好辦法,“下”能帶著群眾看、幫著群眾算、把握好群眾心理,值得學習。 (周靜文 卞小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