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知道丨含著金湯匙出生的楊凌 自貿區時代將如何承擔國家使命?

農村 農村改革 三農 農業 西部網 2017-04-30

秦知道丨含著金湯匙出生的楊凌 自貿區時代將如何承擔國家使命?

楊凌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範區,自二十年前黨中央、國務院批准設立之日起,就承擔著依靠科技示範和產業化帶動,推動我國乾旱半乾旱地區農業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國家使命。

2010年,國務院明確提出,要把楊凌建設成為乾旱半乾旱地區現代農業科技創新的重要中心、農業科技創業推廣服務的重要載體、現代農業產業化示範的重要基地、國際農業科技合作的重要平臺、支撐和引領乾旱半乾旱地區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力量。

2017年4月,國務院正式批覆中國(陝西)自由貿易試驗區,楊淩示範區被整體納入陝西自貿區,也將是全國唯一以農業發展為主要特色的自由貿易試驗區。

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範區+自由貿易試驗區,站在新的歷史起點,“雙區疊加”的楊凌,將怎樣承擔國家使命?

手握科技創新王牌 打通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最後一公里

秦知道了解到,在中國品牌價值評價中,“楊凌農科”品牌測評價值達661.9億元,位列全國區域品牌第二名;“楊凌農高會”品牌測評價值達615.99億元,位列中國農業區域品牌價值第一名。

品牌價值的大幅提升,得益於楊凌手握“農業科技創新”這張王牌。

楊凌主動面向世界農業科技前沿、國家糧食安全重大戰略需求,發起成立“121”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和全國高校新農村發展研究院“兩個聯盟”、“第六產業”研究中心、中美食品安全研究中心等60多個創新平臺,以大協作、大聯合作戰的方式,加快推進關鍵領域農業科技聯合攻關。

2016年,楊凌科學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佔生產總值比重達5.6%,進入全國先進地區行列;科技成果和專利申報量累計達到3081件,發明專利授權量609件,萬人發明專利數全省第一、全國領先;累計審(認)定動植物新品種150個以上。

為了打通農業科技轉化推廣的“最後一公里”,楊凌通過大學、產業鏈、科技培訓、科技特派員、展會、媒體等“六種推廣模式”,建立了國家植物品種權交易、國家農業技術轉移、農產品質量認證、檢驗檢測、農業大數據等“六個中心”。

每年楊凌還會設立農業科技推廣專項資金,累計在18個省(區)建成示範推廣基地277個,年均推廣效益160億元以上、推廣面積超過6000萬畝,受益的農民群眾6000萬人左右。

辦公住房全免費 楊凌以最大誠意吸引海內外科創人才

科技的創新,說到底還是人才的聚集。打造全國“農”字頭“雙創”高地,讓各類人才在楊凌“創新無約束、創業無門檻”,為創業幹事者搭建“一間一場一園一街”全鏈條創業孵化載體。楊凌正在以最大的誠意向海內外科技創新人才廣發邀請函。

為了吸引更多農業科技人才,楊凌出臺了一攬子支持歸國留學人員、大學生、農民工創新創業的政策措施,特別是鼓勵大學生創業的優惠政策,是目前國內實惠度最高、支持力度最大的大學生創新創業政策。

楊淩示範區黨工委書記郭社榮在陝西省委外宣辦等部門舉辦的新聞發佈會上對媒體表示,“大學生創業在楊凌來,辦公用房,辦公條件保障,辦公設施配套都是免費的。”

據瞭解,大學生如果帶著項目到楊凌創業創新,將獲得楊凌十萬元的貼息貸款資金。此外,楊凌還給每位在楊凌創業的大學生提供一套住房,這套住房先借五年,實現了創新創業階段性目標,這套住房就獎勵給創業者。

這些政策郭社榮曾在全國的大學校長會議上做過介紹,來參加會議的近50名大學校長,他們在其他地方都沒有聽到有這樣的政策。正是由於有了這樣的優惠政策,一大批懷揣夢想的大學生實現了創業夢。

被譽為世界農業科技奧林匹克盛會的楊凌農高會,也已成功舉辦23屆,每年都吸引160多萬來自世界各地的政府官員、農業科技人員、農民朋友參展參會,交易洽談總額累計突破5000多億元。

全要素“武裝農業” “楊凌科技”成脫貧攻堅利器

楊凌作為中國的“農業第一城”,而農業問題始終離不開農民問題。

圍繞破解“未來誰種地”問題,楊凌累計為全國18個省區培訓農民36萬人次,探索建立全國獨有的農民技術職稱評審標準體系,全國11000多名農民獲得了楊凌頒發的被視為“農業科技身份證”的技術職稱證書,成為紮根在現代農業生產一線的“土專家”。

一大批“持證上崗”的楊凌農民,被聘請到全國各地甚至到國外當起了農業技術員,走上了靠技術致富之路。此外,楊凌還建立了實時連接15省區的遠程農業科技服務平臺,實現了“專家不出門、技術送田間”。

2016年楊凌實現了陝西省內56個國定貧困縣示範基地全覆蓋,今年將實現秦巴山區75個貧困縣示範基地全覆蓋,今後將陸續在呂梁山區、六盤山區等國家扶貧重點片區和新疆、西藏建設楊凌基地。去年11月,中央電視臺《焦點訪談》欄目以“楊凌農業讓人沒想到”為題,對農業科技示範推廣的“楊凌經驗”作了專題報道,引起國內外農業科技界的廣泛關注。

“楊凌科技”這張名片正在成為陝西乃至全國打贏脫貧攻堅戰的一件“利器”。

秦知道還發現,楊凌充分利用科技、信息、金融等要素資源“武裝農業”,推動農業供給側改革。

現在,楊凌正在發展以農業電商、農業物聯網為重點的“智慧農業”。以前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現在動動手機就能“遙控”種地,農業實現了“環境可測、生產可控、質量可溯”。近五年楊凌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連續全省領先,去年達到14959元,今年計劃達到16160元。(記者 張澍田)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