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縣易地扶貧搬遷讓貧困戶挪窮窩 過上新生活

農村 農村改革 三農 畜牧業 中國文明網 2017-06-29

新安地形——山高、嶺多、河谷碎,有“七嶺二山一分川”之說。如何讓山溝溝裡的貧困戶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

去年以來,新安縣加大精準識別力度,科學選址、健全配套,支持搬遷群眾發展特色種養等富民產業,改善搬遷群眾生產生活條件和發展環境。今年,新安縣計劃再安置710戶貧困戶,走出一條符合新安縣實際的易地扶貧搬遷之路。

精準識別·倒排工期·搬得出

“新房真氣派,角角落落都好看!”在新安縣城關鎮劉村村北頭,一排白牆紅瓦樓房嶄新挺立,剛剛搬進兩層嶄新小樓的劉村村貧困戶常洛偉,沒想到好日子來得這麼快。

劉村村位於城關鎮東部,地處丘陵,耕地少,水澆地更少,37名貧困群眾散落在“山窩窩”裡,吃飯基本靠天。

“以前住了30多年的土磚房,才三間屋。四面透風,手一敲,牆壁就‘掉渣渣’……”憶苦思甜,常洛偉話匣子就打開了,如今,樓上三間房,樓下主臥、客廳加廚房,住下一家六口綽綽有餘,以往門前的泥巴路,也變成了平坦的水泥路。

去年,劉村村通過“一進二看三算四議五公開六確定”的“六步法”,確定符合搬遷標準的貧困戶23戶,利用扶貧資金投資200餘萬元實行易地搬遷扶貧。再過不到一個月,23戶居住條件惡劣的貧困戶將全部住進新樓房。

通過精準識別、扶貧搬遷走出山溝溝的,不止常洛偉一家。

新安縣地處豫西淺山丘陵,地形複雜。一些山村貧困戶老宅子山高路遠、交通不便,生產生活條件惡劣,一方水土養活不了一方人。今年以來,新安縣安排易地扶貧搬遷710戶,涉及城關鎮、磁澗鎮、南李村鎮、鐵門鎮、石井鎮、五頭鎮、曹村鄉7個鄉鎮10個集中安置項目和1個分散安置項目。

早著手、早謀劃,倒排工期、督促建設。目前,各工程進展順利,4個安置點已經封頂,確保8月底所有安置點全部達到入住條件,9月底實現全部入住,讓710戶貧困戶全部搬進新房子。

科學選址·健全配套·穩得住

“搬出來,換了個活法!”最近,五頭鎮北溝村貧困戶王利心裡美滋滋的。

住了20多年山上磚窯房的她,在通過扶貧搬遷資金支持下,住進了五頭鎮中心社區嶄新的三室兩廳大房子。

“我一開始不願意離開老宅子,後來聽說政府要把我搬到鎮上,一點也沒猶豫!既能在鎮上打工,又能做些小生意,再也不想回老院子了。”王利笑盈盈地說。如今,王利的丈夫到附近工廠找了份輕鬆活,一個月拿到近2000塊工資,告別種糧靠天收的苦日子,全家脫貧指日可待。

故土難離,在一系列的未知與不確定面前,貧困戶格外需要一顆“定心丸”。如果選址不合理,搬遷去向與搬遷戶的謀生能力不適應,就會搬而難安、搬而難富,甚至返遷回流。

新安縣統籌考慮安置點的立地條件、資源承載、發展潛力、就業創業空間及生產生活配套等問題,堅決避開“貧窩挪困窩”,把公路沿線、中心村、城鎮近郊等發展條件好、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相對完備的地方,以及現代農業園區、工業園區、旅遊景區等產業園區周邊便於群眾就業的區域,作為安置項目選址的優先選擇。

同時,新安縣對扶貧搬遷村基礎設施全面改善提升,健全基礎設施,吸引產業聚集。

近年,南李村鎮懈寺村通過“整村推進、易地搬遷”,分散在6平方公里內的懈寺村村民住進了距離縣城僅5公里的現代化磚瓦新居。此外,村裡鋪設道路3.3公里、架設電線4公里,在改善村民生活條件的同時,為企業進駐“築巢”。

“建溫室大棚不能離城區太遠,當初就是相中這裡的地理位置和水、電、路基礎設施齊全。”大棚種植大戶侯旭輝說,近年,他投資300餘萬元,以每年每畝300公斤小麥的價格在村裡一次性承包了88畝地,建成19個櫻桃溫室大棚,讓部分村民不出村就有活可幹。

“三業”結合·多元發展·能致富

雨後的新安縣五頭鎮舜王社區,田裡的牡丹掛著露珠。貧困戶王宗幹起個大早,查看墒情、挖溝排水,幹勁十足。

舜王社區位於五頭鎮北部,由胡溝村、亮坪村、寺上村、包溝村4個貧困村合併而成,共計1648戶,貧困戶就有700多戶。

居住條件改善了,產業配套也得跟上。經過多方考察,廣泛徵求意見,村裡決定建設萬畝油用牡丹種植基地。去年,舜王社區成立了農業開發公司,將村民土地流轉到公司,種植萬畝油用牡丹,一子落而滿盤活。

王宗干將自家的5畝土地全部流轉出去,每年可拿到2000元的土地租金。同時,老兩口還承包了5畝油用牡丹田日常的除草、施肥等工作,每年可以拿到2000元工資。勤勞能幹的王宗幹還被任命為“田間管理員”,每年又可以獲得1.8萬元的工資收入。算下來,老兩口一年綜合收入2萬多元,和以前望天收不可同日而語!

扶貧搬遷既要“輸血”更要“造血”。新安縣將扶貧搬遷與種植業、養殖業、旅遊業“三業”結合,發展多元富民產業。

碾砰村的香菇種植、寺坡山村的古村遊、小河口村的山綿羊養殖……為讓貧困群眾能致富,各個扶貧搬遷村“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積極發展蔬菜、育苗等種植業,引進香菇、中藥材、牡丹等經濟作物,挖掘人文資源發展旅遊業,實現“一鄉一業”“一村一品”。

時下,新安縣易地搬遷扶貧產業配套還有幾個“壓箱底”的“法寶”:依託青要山及黃河黛眉山休閒度假區,引導景區範圍內貧困人口發展旅遊服務業,藉助小額貸款等政策融資平臺,鼓勵和扶持貧困戶發展規模養殖業,助力2019年實現整縣脫貧!(洛陽日報首席記者 張銳鑫 通訊員 郭建立 柳海洲)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