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丨95歲老人堅持千里趕來銀川,只為完成這個心願!

農村 社會 銀川晚報 銀川晚報 2017-08-02

7月24日下午,一老一少出現在西橋北巷老付修鎖攤位前,詢問鳳凰北街派出所的地址,原來他們是在尋找一個叫周旭安的老人,但是多方查找沒有結果。

此時,本報市民記者蘇獻文剛好路過,他熱心陪伴老人一路尋找。

在蘇獻文和熱心市民的幫助下,兩位老人最終見了面,蘇獻文用手中的相機記錄下了這次32年後的探尋與重逢。

關注丨95歲老人堅持千里趕來銀川,只為完成這個心願!

千里尋友,巧遇市民記者串起“線頭”

這位老人名叫何文幹,來自陝西涇陽,今年已95歲高齡。

他這次在75歲的兒子和孫子、孫女婿的陪同下專程來銀川,是為了尋找周旭安和其他在靈武農場一起工作過的老同事。

正巧的是,蘇獻文認識的人中,唐徠小區居民李鳴的父母都在靈武農場工作過。

到李鳴家裡見面一問,李鳴父母正好都是何文幹當年的同事,他們也知道周旭安的情況,這讓從陝西涇陽驅車700多公里來銀尋友的何文幹老人看到了希望。

關注丨95歲老人堅持千里趕來銀川,只為完成這個心願!

25日早晨,大家陪著何文幹來到了85歲的周旭安所住的小區,剛一下車,在路邊等候的周旭安就迎了上去,雙手緊握,分外驚喜。

兩位耄耋老人激動得連樓也顧不得上,就在路邊拉起手聊天,暢敘情誼。

周旭安動情地說:“真沒想到,你年齡這麼大了,這麼遠的路,這麼熱的天,還從千里之外來看我,提前也沒法聯繫……這情誼與子期和伯牙的相比都不差。”

他們是寧夏農墾最早的“開荒牛”

何文乾和周旭安相識於1949年。當時,何文幹在西北農學院(現西北農業大學)水利系就讀,周旭安則在學院機房工作。

當時接到西北農林部通知,學院要選拔5個人到北京參加農業部拖拉機訓練班,兩人被同時選上,成了同班同學,從此兩人結下了深厚的情誼。

1950年兩人來到靈武,成為靈武農場的開拓者,也是寧夏農墾最早的開荒者。

關注丨95歲老人堅持千里趕來銀川,只為完成這個心願!

當時,何文幹負責農場規劃設計基建,周旭安是機耕大隊隊長。在一片荒涼的鹽鹼灘上,何文幹主持開渠引水,周旭安和夫人雷芳雲(現年84歲)開拖拉機墾荒種田。

經過了共同學習、共同開拓、共同艱苦創業的何文乾和周旭安,和當年大批的建設者一起,為農墾事業立下了汗馬功勞,也加深了情如兄弟的友誼。

1959年,何文幹調離了靈武農場,到寧夏農耕局勘探隊工作,周旭安後來當了靈武農場場長,期間兩人經常見面,互相看望。

1985年,何文幹離開寧夏,回到陝西涇陽老家,從此兩人再未謀面。2013年,何文幹回過一次寧夏,本想能見到周旭安,但由於身體原因沒能如願。

故地重遊,憶往昔崢嶸歲月稠

在周旭安家,周老和老伴雷芳雲將早已準備好的西瓜等水果和寧夏特產端上來盛情招待,大家邊吃邊聊。

西瓜還未吃完,兩人就決定一起去看看他們當年並肩工作的地方,再看看老朋友。

關注丨95歲老人堅持千里趕來銀川,只為完成這個心願!

說走就走,到了靈武農場,老人們不但吃了“林場飯”,還見到了老同事蔣生俊,大家一起懷舊,以茶代酒,話農場往事,嘆歲月崢嶸,情緒高漲地回憶當年寧夏農墾第一個林場的誕生。

隨後,幾位老人又興致勃勃地走進田間,在何文幹當年親自參與規劃設計的農場渠暢敘當年。

最後,三位老人深情合影後才依依不捨地分開各自回返。

26日晚,何文幹老人的孫女婿發來短信,說他們護送老人已經順利安全到家。

至此,九旬老人千里尋友的旅途畫上了圓滿的句號。

本報市民記者蘇獻文全程跟蹤記錄了感人的過程,以此向那些當年為寧夏建設事業奉獻了青春的老人們致敬。

記者申雷/文市民記者蘇獻文/圖

銀川市新聞傳媒集團

編輯 馬玥

關注丨95歲老人堅持千里趕來銀川,只為完成這個心願!關注丨95歲老人堅持千里趕來銀川,只為完成這個心願!

為老人的情誼點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