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涼稻穀香:鏡頭記錄安徽郎溪鄉村十年秋收場景,變化令人感嘆
秋天涼稻穀香:鏡頭記錄安徽郎溪鄉村十年秋收場景,變化令人感嘆
秋天涼稻穀香:鏡頭記錄安徽郎溪鄉村十年秋收場景,變化令人感嘆
秋天涼稻穀香:鏡頭記錄安徽郎溪鄉村十年秋收場景,變化令人感嘆
秋天涼稻穀香:鏡頭記錄安徽郎溪鄉村十年秋收場景,變化令人感嘆
秋天涼稻穀香:鏡頭記錄安徽郎溪鄉村十年秋收場景,變化令人感嘆
秋天涼稻穀香:鏡頭記錄安徽郎溪鄉村十年秋收場景,變化令人感嘆
秋天涼稻穀香:鏡頭記錄安徽郎溪鄉村十年秋收場景,變化令人感嘆
秋天涼稻穀香:鏡頭記錄安徽郎溪鄉村十年秋收場景,變化令人感嘆
秋天涼稻穀香:鏡頭記錄安徽郎溪鄉村十年秋收場景,變化令人感嘆
秋天涼稻穀香:鏡頭記錄安徽郎溪鄉村十年秋收場景,變化令人感嘆
秋天涼稻穀香:鏡頭記錄安徽郎溪鄉村十年秋收場景,變化令人感嘆
秋天涼稻穀香:鏡頭記錄安徽郎溪鄉村十年秋收場景,變化令人感嘆
秋天涼稻穀香:鏡頭記錄安徽郎溪鄉村十年秋收場景,變化令人感嘆
秋天涼稻穀香:鏡頭記錄安徽郎溪鄉村十年秋收場景,變化令人感嘆
秋天涼稻穀香:鏡頭記錄安徽郎溪鄉村十年秋收場景,變化令人感嘆
秋天涼稻穀香:鏡頭記錄安徽郎溪鄉村十年秋收場景,變化令人感嘆
秋天涼稻穀香:鏡頭記錄安徽郎溪鄉村十年秋收場景,變化令人感嘆
秋天涼稻穀香:鏡頭記錄安徽郎溪鄉村十年秋收場景,變化令人感嘆
秋天涼稻穀香:鏡頭記錄安徽郎溪鄉村十年秋收場景,變化令人感嘆
秋天涼稻穀香:鏡頭記錄安徽郎溪鄉村十年秋收場景,變化令人感嘆
秋天涼稻穀香:鏡頭記錄安徽郎溪鄉村十年秋收場景,變化令人感嘆
秋天涼稻穀香:鏡頭記錄安徽郎溪鄉村十年秋收場景,變化令人感嘆
秋天涼稻穀香:鏡頭記錄安徽郎溪鄉村十年秋收場景,變化令人感嘆
魚眼觀塵
1/23 秋歌 秋天踏歌而來 一路揮灑汗水 我無限熱愛的詩歌遍地金黃 這真正的詩歌 多麼簡樸 多麼直截了當
2/23 天 又高又藍 風 又低又輕 豐收在望 詩人的淚掉在地上 秋天無法把真情隱藏
3/23 和母親通電話,得知收割機一時半會請不到,因為都想著趁這兩日天晴,收完稻子,減少損失,也好搶抓農時,種下油菜。前段時間連陰雨,許多長勢喜人的水稻倒伏,增加了收割難度。母親說,今年收割機收費高還難請到,視水稻倒伏程度和收割難度收費,正常收割每畝100元,倒伏不太嚴重的每畝150元,倒伏嚴重的每畝需200元。家中種有一畝半的口糧田,沒有倒伏,可是,不知何時才能請到收割機。天氣預報顯示,兩日後又有連陰雨。
4/23 小時候,我也會幫父母勞動,印象最深的是割稻和打稻,割稻是用鋸鐮刀(一種刀口像鋸齒的月芽形刀具)一把一把將水稻割下,一般一次割六蔸,雙手合作,一堆堆整齊地放在右邊,方便後續打稻(脫粒)時節省時間。圖為1998年秋收,安徽郎溪凌笪鄉張家灣村民用鐮刀收割水稻。
5/23 割稻時,上半身前傾90度,邊割邊慢慢往前移。一天下來,腰和大腿痠疼不已,這還不算,緊接著是打稻。圖為1998年秋收,安徽郎溪凌笪鄉張家灣村民在田間辛勤勞作。
6/23 打稻時,用腳踩動打稻機(一種老式脫粒機,最早需用人力作為動力),抱一小捆稻穀在機器上不停地翻來覆去脫粒,腳踩得慢,上面用於脫粒的滾筒就慢了,稻穀就難打下,所以必須一直用力踩,手腳並用,勞累程度讓人難以忍受。圖為1999年秋收,村民用較原始的打稻機脫粒。
7/23 其實,父母很少讓上學的我們參與勞動。不知何時,收割機開始在村莊的田野裡轟鳴。以往,10多畝水稻,一家人齊心協力,也得好多天才能完成,有時候還要請親戚或村鄰幫忙。現在,收割機幾個小時就能搞定。圖為1999年,安徽郎溪凌笪鄉張家灣村民用收割機收割水稻,彼時,收割機械還較為龐大笨重,不太適合在丘陵地區農田裡作業。
8/23 不過,很快就有了適合丘陵地區的小型收割機。
9/23 2010年9月24日,村民將收穫的稻穀從田裡扛到路邊,再裝車運回家(有些農田手扶拖拉機無法開到田裡,只得靠人力搬運到路邊)。
10/23 2011年9月22日,村民趙滿意悠閒的坐在手扶拖拉機上看著不遠處收割機作業。
11/23 現代化農業機械的應用,不僅改變了傳統耕作模式,極大的提高了勞動效率,降低了勞動強度,同時又解放了大批勞動生產力,使廣大農民徹底告別了面朝黃土背朝天的歷史。
12/23 每年秋收時節,在外打工的年輕村民都會回家忙秋收。圖為2011年9月22日,村民陳紅亮在田間搬運稻穀。
13/23 2010年9月21日,村裡種田的老把式,看著田間作業的收割機,感慨萬千。
14/23 收割機、手扶拖拉機、小貨車往來穿梭,村民們將收穫的稻穀一袋袋搬上車運回家。
15/23 2011年9月22日,老人在田間拾穗。收割機遺漏的稻穗,被老人們一點點撿起。
16/23 2011年9月22日,村民胡彩雲在田間忙碌。
17/23 珍惜糧食,顆粒歸倉。2011年9月22日,田間拾穗的老人。
18/23 2010年9月21日,村民將水稻秸稈紮起,準備運回再利用。以前,稻草也是寶,不僅是燒飯的柴火、耕牛越冬的糧草,也可用來修補草屋的房頂,墊床保暖------村民是萬萬捨不得付之一炬的。現在,稻草在田間不能燒,運回家需要人搬車運,卻又沒多大用處,成了麻煩,很少有人再利用。
19/23 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快,許多村莊已不再是原來意義上的村莊。大部分村民常年外出打工,將田地流轉給了種田大戶,自己僅留下口糧田。
20/23 傳統的農耕方式已漸行漸遠,用相機定格下的勞作場景,已漸漸成了一種見證。
21/23 2015年10月4日,安徽郎溪凌笪鄉張家灣村民組,忙碌的秋收場景。
22/23 2017年10月1日,安徽郎溪凌笪鄉張家灣村民組,豐收的田野,美麗的家園。
23/23 每到農忙時節,我就喜歡行走在田野裡,體味父老鄉親的辛苦和快樂。我喜歡秋天的味道,喜歡田野裡收割後稻秸稈和泥土散發出的濃濃的氣息。那是鄉村的味道,那是成長的記憶,那是記得住的“鄉愁”。更多內容請關注公眾號“魚眼觀塵”。
2017-10-10

更多精彩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