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廣覆蓋 解急難 兜底線 湖北織密覆蓋城鄉的社會救助網'

農村 湖北 交通 人生第一份工作 扶貧參考 2019-08-31
"

困難群眾平時可領取低保,患病時可獲得醫療救助,遭遇特殊困難時還可申請臨時救助……黨的十八大以來,一張覆蓋荊楚城鄉、託底保障的“安全網”正密密地編織著,努力讓每一位困難群眾都能求助有門、受助及時。

我省社會保障體系在廣覆蓋、解急難、兜底線上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據省民政廳相關負責人介紹,黨的十八大以來,省委、省政府直面困難群眾痛點,社會救助工作跨越式發展,底線民生安全網不斷密實,救助水平不斷提升,困難群眾獲得感不斷增強,在保障改善民生、促進公平正義、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目前,我省各項社會救助標準領先中部,高於全國平均水平。

廣泛覆蓋 低保標準領跑中部

低保制度是社會救助的基礎性制度。資金再緊,低保標準仍逐年遞增,不斷提升基本民生保障標準。2019年,全省城鄉低保標準分別達到每人634元/月和5594元/年,分別比2012年增長92%和237%,保障標準領跑中部、高於全國平均水平。

截至今年5月,全省共有34.7萬人享受城市低保,131.7萬人享受農村低保,24.98萬人享受農村五保。我省還建立健全保障標準量化調整機制,按不低於上年度城鄉居民人均消費支出的一定比例調整公佈年度城鄉低保標準、農村五保供養標準,城鄉低保標準年均增長率穩定在7%、10%左右。完善社會救助和保障標準與物價上漲掛鉤的聯動機制,確保困難群眾生活水平不因物價上漲而降低。

我省密集出臺完善了一系列解民憂、惠民生、暖民心的重大政策措施,全國率先以政府規章的形式制定《湖北省社會救助實施辦法》,到提請省人大修訂《湖北省農村五保供養條例》,再相繼印發規範性文件,部署開展重特大疾病醫療救助,健全臨時救助制度,統籌城鄉特困人員救助供養等工作,不斷完善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員供養、自然災害受災人員救助、孤兒救助等基本生活救助制度,以及醫療救助、臨時救助等專項救助制度,覆蓋全省困難群眾的社會救助體系逐步健全,各項救助制度實現了城鄉全覆蓋,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員供養城鄉一體,醫療救助和臨時救助取消了城鄉差別。

從2015年起,省級財政在每年安排不少於11億元補助各地統籌用於各類社會救助的基礎上,專項安排22億元補助資金用於保障建檔立卡貧困人口中全省農村低保、五保對象補助水平的提高,有力保障了各項社會救助政策有效落實。

兜底保障 助力精準脫貧攻堅戰

近年來,全省民政部門結合工作職責,綜合運用民政政策,整合項目資源,統籌資金使用,全力服務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為我省扶貧攻堅決戰決勝貢獻民政力量。

全面加強農村低保制度與扶貧開發政策在標準、對象、管理、信息等方面的有效銜接。

自2016年起,所有縣(市、區)農村低保標準動態高於國家扶貧標準,並對納入低保後生活仍有困難的老年人、未成年人、重度殘疾人和重病患者按不低於當地低保標準20%的比例增發補助金,確保符合條件的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可以通過兜底保障穩定解決基本生活困難問題。

目前,農村低保對象、五保對象與建檔立卡貧困人口信息實現精準對接,兩類對象情況明、數據準,真正做到應保盡保、應扶盡扶。截至2018年底,全省86.1萬建檔立卡的貧困人口納入農村低保、五保政策兜底範圍,其中有1.12萬殘疾人。

高度重視易地扶貧搬遷戶後續基本生活保障工作,截至2018年底,全省易地扶貧搬遷戶中有19.5萬人及時納入農村低保、五保範圍。

臨時救助 危急時刻救急難

如何讓遭遇意外變故的困難群眾得到及時救助?近年來,臨時救助猶如一場場“及時雨”,潤澤困難群眾。

目前,全省已建立“救急難”救助體系,困難群眾遭遇火災、交通事故、重大疾病等意外變故,導致基本生活暫時出現嚴重困難,均可以向當地民政部門申請臨時救助。

以低保為核心的社會救助體系,主要認定依據是戶籍、家庭收入和財產狀況,因而在解決急難性、支出型貧困問題,以及流動人口遇到的突發性、臨時性、緊迫性基本生活困難問題上存在短板。省民政廳負責人介紹,臨時救助制度正是彌補這些短板,健全託底性民生保障制度。

每一個小小片段,都見證著一份溫潤民心的情懷,刻錄著我省提升“民生溫度”的孜孜追尋。

一張張質樸的笑臉是百姓最真切的禮讚,一個個溫馨的民生故事表達著興奮和喜悅。當低保戶拿到逐年遞增的救助金,背後是社會救助、保障標準與物價上漲掛鉤的聯動機制;當重症慢病患者拿到報銷的醫療費,臉上綻放笑容,背後是重特大疾病醫療救助制度的快步推進;當遭遇急難,申請到臨時救助金的時候,背後是社會救助制度的發展壯大……

隨著救助政策的覆蓋面不斷擴大,救助水平的穩步提升,底線民生保障的福祉不斷增進。

2018年4月,我省印發了《關於積極推行政府購買服務加強基層社會救助經辦服務能力的實施意見》,開啟了社會救助“物質上兜底、人文上關懷、精神上慰藉”的新徵程,困難群眾在物質保障、生活照料、精神慰藉、心理疏導、能力提升和社會融入上的差異性、多樣化需求將不斷得到更大滿足。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