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安在全省率先推行“河長制” 守望清水碧波

農村 漁業 農業 三農 南通熱線 2017-04-30

地處裡下河地區的海安,境內水網密佈,河道眾多,多年前遭遇管理難題,不少河道水生態環境呈現惡化態勢。2013年,該縣在全省率先成立“河長制”辦公室,積極推行和創新“河長制”工作機制。4年過去了,如今走進海安,水清、岸綠、景美,水鄉風光讓人陶醉。

“河長”管護所有河道

作為被水利部第一批命名的全國河湖管護體制機制創新試點縣,海安縣積極推行和創新“河長制”工作機制,在全縣等級河道管理上,實行屬地行政首長負責制,縣政府領導擔任市、縣級河道“河長”,各區(鎮)、各村主要負責人擔任鎮、村級河道“河長”,實行分級掛鉤負責管理。目前,海安的1217條等級河道共有近4000名河長作為第一責任人,負責河道的日常管護。

河道的環境治理工作如何管,曾經是個大難題。“河長制”最大程度整合了各方力量,使治水網絡密而不漏,提高了水環境治理的行政效能。在試點“河長制”之初,海安縣即制訂了以縣政府分管負責人為組長,水利局、財政局、環保局等部門為成員的縣河道管護聯席會議制度,實現了“一龍管水,多龍參與”的聯動治水機制。

“我們的工作要接受老百姓監督。”曲塘鎮副鎮長賈伯平是三級河道先進河的河長,他的職責包括河面清潔、河坡整潔、河道通暢、無汙水直排、打擊非法捕撈等。河道邊會設立公示牌,留下“河長”的職務和聯繫方式,群眾一旦發現偷排等問題,可以隨時聯繫“河長”舉報。“只要一有空我就到先進河來轉轉,作為第一責任人要對整條河道負責。”賈伯平說。

政府社會力量齊發動

26日,老通揚運河崔母段,保潔船“高經一號”和“海安保潔002號”正在河面打撈垃圾。垃圾輸送帶正一刻不停地把打撈上來的垃圾、水草等傳送到岸上,再由保潔員按照水草、生活垃圾、可回收垃圾等種類進行分類。沒人能想到,這條碧波盪漾的河道在3年前是個“垃圾河”。“3公里長的河面上基本看不到水,都是垃圾和水草,巡邏艇根本開不過去。”海安縣水利局副局長章本林介紹。

崔母村緊鄰泰州市姜堰區白米鎮,每天有大量垃圾從上游順流而下。“在推行‘河長制’的過程中,我們還注重政府力量和社會力量的融合。”章本林說,為了讓老通揚河重現碧波,縣水利局與社會保潔單位正式簽訂協議,對全縣34條一二級及通航三級河道全面實施市場化運作、機械化保潔,三四級河道則實施人工保潔。為杜絕垃圾順流而下,水利部門在白米鎮和崔母村之間設下垃圾攔截點,打撈上來的垃圾經過分類,白色垃圾用以發電,可用廢品得到回收,各類水草集中堆放發酵無公害化處理,動物屍體消毒深埋,徹底改變了水生植物封河的現象。

既要水清更要河美

“實施‘河長制’,不但要水清,更要岸綠、景美、人和。”海安縣農村環境綜合整治領導組辦公室副主任王開鈞介紹。

海安開發區農村和社會事業局工作人員儲建峰介紹,為打造“清水工程”升級版,海安開發區先後投入110萬元,在景觀河道集聚區的16條河道中採取浮床種植水生花卉,在紅星河、東石河、東屏河等16條景觀河道內,種植適合水生的花卉,既可以扮靚河道,又能吸收水中的富養成分、減少懸浮物質,增加水體的透明度。

作為全國養殖大縣,海安縣利用“河長制”實施平臺,全面推廣“以河養河”河道長效管理新機制,對溝塘進行管理,宜養魚的養魚、不宜養魚的種植經濟植物(如種植藕、菱),並推廣水上種植、水下養魚新模式。今年放養魚苗564萬尾,42.8萬斤,全縣共有1665條河道實施了以河養河,為全縣農民增收1000萬元,減少河道保潔經費300萬元。

記者 袁曉婕 黃凱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