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間不見一個英雄,不見一個豪傑——倪瓚的世界和那些無用的樹

月有陰晴圓缺,人有高矮胖瘦。那麼,樹呢?

當然它們也有粗有細,有高有低,有枯有榮,而在元朝人倪瓚創造的理想世界中,那幾株樹卻似乎總是一樣。

它們生長在太湖附近的江河、湖泊的岸邊,恐是缺乏人照料,也或是生於河灘邊的亂石堆裡,其下土壤貧瘠的緣故,總是擺出一副清瘦乾枯的樣子,雖然挺拔但絕不會枝繁葉茂。倪瓚的樹不像荊浩筆下那些苦大仇深的松樹——它們抱節自屈、偃截巨流、掛岸盤溪、披苔裂石——似乎身為一名松樹,總得奮鬥、抗爭一番才不枉費此身,才能把自己的價值做到最大化。

而倪瓚的樹,它們就跟倪瓚本人一樣,根本沒有一丁點要求進步、要求被組織考察的想法。它們又迂又懶,其根部那麼隨意地從陂陀之中冒出,身段也沒有刻意一波三折地扭曲、佈滿滄桑的苔蘚。最頂端伸向天空的那些枝椏,雖然內斂、矜持,但也顯得任意與隨性,透著一種蕭瑟、一種凜冽。

天地間不見一個英雄,不見一個豪傑——倪瓚的世界和那些無用的樹

幽澗寒鬆圖 倪瓚 故宮博物院藏

這些樹不能為路人遮陰蔽日,也完全無法用作建築材料,如果真用它們來做傢俱,恐怕連張像樣的板凳也做不出來;若是砍回家一捆用來燒火做飯吧,生長於江河邊的它們過於潮溼,估計都難以點燃。

但,倪瓚這個傢伙卻特別鍾情於描繪這類樹,它們三三兩兩、或者四五成群,至多也不超過八株,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現在他的畫作中,它們不帶任何功能性的現實作用,只是在江岸邊挺立著,自顧自地美麗著,成為倪瓚出品的品牌標識,若那會兒有知識產權一說的話,不知這個傢伙是否會為它們註冊個商標。

但我想也不會,因為這個傢伙太懶了。

壹 白雲自可怡悅

人們常說倪瓚的畫中只有兩種季節——秋季和冬季,之所以會有這種印象,與這些蕭瑟、凜冽的樹所營造的意境分不開的。如果你讀過倪瓚所作的那首《折桂令》,想必對他的內心世界會有更多一份瞭解,在其中他寫道:

“候門深何須刺謁,白雲自可怡悅。到如今世事難說。天地間不見一個英雄,不見一個豪傑。”

在這首元曲中,倪瓚表現出對世俗、對官場的極度失望和厭惡。實際上他本人也一直拒絕入仕、經商,保持著精神上高貴的“潔癖”。

天地間不見一個英雄,不見一個豪傑——倪瓚的世界和那些無用的樹

容膝齋圖 倪瓚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倪瓚(公元1301-1374年),在被後人譽為“元四家”中,與王蒙為同一輩人。他比黃公望小32歲,比吳鎮小20多歲。倪瓚初名倪珽,字泰宇,別字元鎮,號雲林子、荊蠻民、幻霞子。

他從小出生於殷富之家,有關他生活中潔癖的傳聞已經有太多的傳說和演繹,後人也以“有無倪瓚論清濁”,意思是若家裡沒有收藏幾幅倪瓚的畫,或者畫中沒有倪瓚的風格、意趣,這人便品格不高。到如今,倪瓚的畫越來越少,要真正收藏一幅倪瓚對絕大部分人來說都不現實。比如在2019年6月4日晚間的保利春拍上,出現過倪瓚一幅《墨竹圖》,該圖作於1364年,尺幅為66.5×32cm,最終以6325萬元的價格成交,但這並不妨礙我們喜愛和欣賞他。

天地間不見一個英雄,不見一個豪傑——倪瓚的世界和那些無用的樹

倪瓚 《墨竹圖》

生活中的“潔癖”,也被倪瓚帶到了創作中,他的山水畫很少敷色,除了表現為簡淡的墨色、疏淡清遠的意境外,更體現在他所描繪的山、水就是純粹的山與水,其中沒有任何的人物、車馬、舟船、鳥獸,最多也就有一個簡單的茅屋,這孑然孤立的棚子中,空空如也,彷彿很久無人光顧。

倪瓚認為,所有那些用於點景的人物、車馬、舟船、鳥獸都顯得俗氣。倪瓚並不像其他山水畫家一樣,為我們講述有關漁、樵、耕、讀的一類故事,他刻意抹去了繪畫敘事性,為我們呈現他偶爾突發的心靈場景,因此後人也都認為他的畫最難臨摹和仿造,一個人偶然出現在腦海中臆想的理想化的風景,怎麼能從技術上進行精準地複製呢?

在他這類理想化的場景中,其實一直是有位(或數位)主角的,這就是他的樹。

這些樹,經常出現在他經典的三段式——一江兩岸構圖的前方,成為近景中最重要的景觀,他將這些毫無實用功能的樹木,安排在畫面最重要位置,成為倪瓚美學建構中不可或缺的元素。這與他深受老莊哲學的影響有關。

在觀看倪瓚所描繪這些樹木時,讓人聯想到了老子的有關“無為”的理論,也或者莊子所謂“無用”的思考。老子在《道德經》中提出:“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而莊子在《逍遙遊》中則提出了“無用之用”的哲學思想。

實際上,對於出身於那個時代的、社會地位極為低下的江南文人們來說,採用老莊之道以全身保性、超脫現實,尋求心靈自由,是唯一的合理選擇。倪瓚從小就受到這些思想的薰陶,據說他哥哥為他請的第一位家庭教師就是一位道士。成年之後,他的交往之中也有很多道家的朋友,比如上面提及的那幅《墨竹圖》便是為道士許士雍所作。有研究者認為,倪瓚對於儒釋道三家的追求,有著明顯的時間區分,他早年好儒、中年好道,晚年追求輪迴轉世的佛家思想。

倪瓚曾經為鄭思肖所做的“無根蘭”題詩一首(有關內容可參見本號文章《大宋孤臣鄭思肖的一國之香:不俗不豔不媚不屈的無根之花》),詩云:

“秋風蘭惠比為茅,南國淒涼氣已消。只有所南心不改,淚泉和墨寫離騷。”

天地間不見一個英雄,不見一個豪傑——倪瓚的世界和那些無用的樹

虞山林壑圖 倪瓚 美國大都會博物館藏

從這首題畫詩中也可以看出,他對現實社會生活的徹底失望,倪瓚畫中這類主角——毫無用處的樹,便折射他對時代的態度,也折射出他所信仰的哲學觀點:不因為人們是否需要它們、將它們看成有用的工具而活著,他們的存在,即是自己的目的。人們說倪瓚畫中透露出來的“潔淨”,在很大程度上,便是這種毫無功利心的精神追求。

貳 居然相對六君子,正直特立無偏頗

最典型的有關這類樹的描繪,莫過於收藏於上海博物館的這幅《六君子圖》了。此圖縱61.9釐米、橫33.3 釐米。畫面大部分為寬闊的江景,六株姿態各異的樹玉立於岸邊的陂陀之上。

六株樹木分別為:鬆、柏、樟、楠、槐、榆。除了這組樹木的群像、簡單交代岸邊山峰、岩石之外,整個畫面再無其他。隨著時間推移,紙張已經泛黃,若是我們想到倪瓚剛擱筆之時,這些描繪在雪白紙張上造型簡潔的樹木、坡石,將會呈現出一種多麼寒荒、幽淡、空靈的氣韻。

天地間不見一個英雄,不見一個豪傑——倪瓚的世界和那些無用的樹

倪瓚《六君子圖》

此圖作於元至正五年(公元1345年),這時的倪瓚大約46歲。他在圖左側的自提中敘述了此畫的創作背景:他應一個叫廬山甫先生之求所作的畫。這段文字也見證了他虛心向黃公望請教的一段佳話,那時的黃公望已經是77歲的老人,作為全真教中的名人,德高望重,即將進入他的藝術巔峰時期,再過兩年,黃公望便開始創作他的傳世名作——《富春山居圖》。

倪瓚或許是剛開始嘗試這類樹木的畫法,還顯得不太自信,他解釋說自己作畫時已經很疲憊了,“只得勉以應之。大痴老師見之必大笑也。”而事實上,在這幅畫作的上部,我們可以看到黃公望對倪瓚的讚許,他題跋道:

“遠望雲山隔秋水,近看古木擁坡陀。居然相對六君子,正直特立無偏頗。大痴贊雲林畫。”

天地間不見一個英雄,不見一個豪傑——倪瓚的世界和那些無用的樹

倪瓚《六君子圖》細部1

天地間不見一個英雄,不見一個豪傑——倪瓚的世界和那些無用的樹

倪瓚《六君子圖》題跋部分1

天地間不見一個英雄,不見一個豪傑——倪瓚的世界和那些無用的樹

倪瓚《六君子圖》題跋

天地間不見一個英雄,不見一個豪傑——倪瓚的世界和那些無用的樹

倪瓚《六君子圖》黃公望的題畫詩

因黃公望這句“居然相對六君子”,此圖被稱為《六君子圖》。倪瓚對黃公望的讚譽非常珍惜,在此後他完成了另一幅《雲山秋水》圖後,就在畫中題識中直接引用了黃公望的詩意——遠望雲山隔秋水,近看古木擁坡陀,而在另一幅《遠望雲山隔秋水》圖中題款時,則直接全錄了黃公望讚譽他的這首詩。

後人評價此圖中的六棵樹稱它們:行列修挺,疏密掩映、位置得宜,並且它們生在在平地,倪瓚採用平遠構圖,依然呈現出氣象蕭索的意境。細觀倪瓚對這組樹木的描繪,在用筆時輕而鬆,燥筆多,潤筆少,墨色簡淡。

天地間不見一個英雄,不見一個豪傑——倪瓚的世界和那些無用的樹

倪瓚《六君子圖》細部2

天地間不見一個英雄,不見一個豪傑——倪瓚的世界和那些無用的樹

倪瓚《六君子圖》細部3

天地間不見一個英雄,不見一個豪傑——倪瓚的世界和那些無用的樹

倪瓚《六君子圖》細部4

天地間不見一個英雄,不見一個豪傑——倪瓚的世界和那些無用的樹

倪瓚《六君子圖》細部5

從畫樹木的具體技法中分析,在《六君子圖》中,倪瓚對於樹木的處理還顯得繁瑣,這從他對樹幹的反覆皴擦以及對樹葉的點染來看,他都做得一絲不苟,但這與他晚年更為成熟時期的作品相比,稍顯刻意。而在此圖中,對頂部樹枝的處理,也並不像他晚年時期那樣率性、簡潔,對於樹葉和松針,也依然有淡墨勾勒、渲染的痕跡,還沒有出現來自李成筆法中的那些蟹爪。

倪瓚的繪畫實踐和理論觀點,對之後明清畫壇、甚至當今我們的審美都有很大影響,在董其昌時代,明代江南人以有無收藏他的畫而分雅俗。正是在這幅《六君子圖》上方,董其昌留下了題跋:“雲林畫雖寂寥,小景自有煙霞之色,非畫家者流縱橫俗狀也。此幅有子久詩,又倪迂稱子久為師,俱所創建,真可寶也。壬寅重九後二日觀。董其昌。”

倪瓚本人和他所畫的這些“無用之樹”,為什麼能夠打動人,成為一種經久不衰的藝術經典?我想借引用一些現代美學觀點做簡要總結,大家恐怕便更容易理會。

美感起源於形象的直覺,如果一位木匠、一位樵夫看見一顆松樹,他們眼中對這顆松樹的進行價值衡量時難免會帶有功利性,看它能不能燒柴、能不能做傢俱。但如果我們不帶功利性地欣賞它,讓他與我們實際生活保持一種適當距離,就會發現它的美。

天地間不見一個英雄,不見一個豪傑——倪瓚的世界和那些無用的樹

秋亭嘉樹圖 倪瓚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這種美感基於樹木本身的形象,它們本身具有可欣賞性,其次也來源於我們自己將自己的感情寄託於它,移情於它,認為它代表了自己一些感情。

倪瓚所採用的藝術創作方式,正是超脫了現實功能世界的羈絆,創造出一個屬於自己的純粹意象世界,因此我們欣賞它時,也應該擺脫現實功利世界的原則,隔著合適的距離去欣賞這些獨自美麗的樹。

附錄:

倪瓚其他作品

天地間不見一個英雄,不見一個豪傑——倪瓚的世界和那些無用的樹

漁莊秋霽圖 上海博物館藏

天地間不見一個英雄,不見一個豪傑——倪瓚的世界和那些無用的樹

《小山竹樹圖》

天地間不見一個英雄,不見一個豪傑——倪瓚的世界和那些無用的樹

《水竹居圖》國家博物館藏

天地間不見一個英雄,不見一個豪傑——倪瓚的世界和那些無用的樹

《遙望雲山隔秋水圖》

天地間不見一個英雄,不見一個豪傑——倪瓚的世界和那些無用的樹

《江岸望山圖》臺北故宮藏

天地間不見一個英雄,不見一個豪傑——倪瓚的世界和那些無用的樹

《溪山圖》上海博物館藏

天地間不見一個英雄,不見一個豪傑——倪瓚的世界和那些無用的樹

《楓落吳江圖》臺北故宮藏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