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古拉二世認為俄國需要專制,布爾什維克革命後全家被殺

眾所周知,俄羅斯帝國有著悠久而深厚的專制主義傳統,其社會結構與歐洲近似:最上層是沙皇為首的大共同體,中層是貴族組成的小共同體,底層是小地主、農民和農奴。縱觀英美等國的現代化歷程,基本遵循的是先法治、後民主的變革次序。受限於當時的政治、經濟、社會環境和民眾觀念的水位,彼得一世、葉卡捷琳娜二世、亞歷山大一世未能實施和開啟這一變革。其中,最根本的核心在於,這些獨裁君主未能意識到,他們的獨裁和集權本身,才是改革最大的阻礙。對權力的貪婪和戀棧,只能貽誤改革的最佳時機,最後引發激烈的社會動盪,統治者也不得不自嘗惡果。

尼古拉二世認為俄國需要專制,布爾什維克革命後全家被殺

尼古拉二世認為,俄國需要專制

1904年的惡果,社會運動風起雲湧。學生和工人舉行遊行示威,自由主義者組織活動,要求實施憲政改革。內政大臣米爾斯基建議沙皇尼古拉二世讓步,接受選舉產生的立法機構:“如果您不接受,那麼變化就會以革命的形式發生。”但尼古拉二世認為,俄國需要專制。他宣稱,“我永遠不會同意代議制政府,因為我認為它對上帝託付給我的人民有害。”

尼古拉二世任命維特伯爵實施改革,1905年10月17日,尼古拉二世當著溫特和堂兄尼古拉沙的面,簽署了一份文件實施君主立憲制,授予全民公民權利,組建兩院制議會。但是,托洛茨基在聖彼得堡指揮革命,尼古拉二世決心實施嚴酷的反革命行動,逮捕了托洛茨基和聖彼得堡的蘇維埃人員。同時,沙皇還鎮壓了一些革命黨和工人起義(與蘇聯的鎮壓相比,算是非常溫和。鑑於現狀,尼古拉二世向維特提出,必須保持自己的獨裁統治,這迫使維特1906年辭職。

尼古拉二世認為俄國需要專制,布爾什維克革命後全家被殺

維特伯爵的改革受到尼古拉二世的掣肘

其後,尼古拉二世委任斯托雷平為內政大臣。1907年2月20日,第二屆杜馬開幕,它比第一節更加激進。斯托雷平和沙皇決定解散杜馬,6月3日,警察包圍了塔夫利宮,逮捕了許多布爾什維克和孟什維克分子。斯托雷平計劃以政治變革修改選舉法,縮小選舉範圍,產生了由貴族和商人主宰的第三屆杜馬,支持半憲政、半沙皇統治的“十月十七日聯盟”在杜馬中佔多數。社會民主黨從15萬黨員只剩下不到1萬。由於布爾什維克的活動越來越激進,現在不得人心。許多布爾什維克迴歸了普通人的生活,列寧流亡到了瑞士和奧地利。但是,尼古拉二世對於改革並不真心贊成,他採取兩面三刀的手段對待斯托雷平,使得後者在1911年3月5日再度辭職,但尼古拉二世不批准。9月1日,斯托雷平被刺殺,9月5日在醫院死亡。次日上午,尼古拉二世在他的床前祈禱,反覆說:“原諒我!”

尼古拉二世認為俄國需要專制,布爾什維克革命後全家被殺

斯托雷平領導改革,但尼古拉二世對他兩面三刀

但是,布爾什維克不會原諒尼古拉二世。1918年7月17日凌晨2點,在以東800英里烏拉爾山區葉卡捷琳堡的伊帕季耶夫宅邸,尼古拉二世夫婦和四個女兒、一個兒子,全部被布爾什維克黨人帶領的10名武裝部下殺死,羅曼諾夫家族留在俄羅斯的其他人,也有很多被布爾什維克處死。直到1998年7月17日,俄羅斯總統葉利欽才為尼古拉二世一家平反昭雪。

彼得一世、葉卡捷琳娜二世、亞歷山大一世未能開啟先法治後民主的政治體制變革,只改經濟和其他方面,拒絕最為核心的政治體制改革,使得俄羅斯繼續循環於專制統治的怪圈,至今仍未完成現代化,也沒有建立真正的民主。可以預見,只要專制和威權統治沒有徹底根除,俄羅斯就會被羅曼諾夫皇朝的夢魘繼續困擾。

尼古拉二世認為俄國需要專制,布爾什維克革命後全家被殺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