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亞洲除了誠品,還有這家書店是愛書人的聖地

蔦屋書店 誠品書店 亞洲 資本論 餘大滿書房 2017-04-29

在亞洲除了誠品,還有這家書店是愛書人的聖地

一本好書的閱讀除了給人心靈共鳴外,還能令人體會到一種醍醐灌頂般的感覺。增田宗昭的《知的資本論:蔦屋書店的經營之道》就是這樣一本好書。

文/餘大滿(頭條號:餘大滿書房)

蔦屋書店,是增田宗昭在1983年創立的書店,三十多年來,該書店已經發展成了規模達1400多家的圖書、唱片和電影DVD連鎖店。增田宗昭獨特的經營理念,給傳統實體書店的發展帶來了全新的生機和廣闊的出路。

增田宗昭創辦蔦屋書店的1983年,是日本出版業走下坡路的時代。隨身聽、便攜CD機和掌上游戲機的出現,佔用了越來越多年輕人的閱讀時間。而在這個時候,增田宗昭卻逆流而上,創辦了蔦屋實體書店。在後來互聯網電子商務的大發展環境下,蔦屋書店也依舊遊刃有餘,在大潮流下做好有效轉型,實現進一步的擴大發展。

是什麼原因讓原本被看衰的實體書店煥發新的生機?這樣的問題值得所有實體書店經營者們深思,而在這本《知的資本論》中卻給了我們應有的答案。

在亞洲除了誠品,還有這家書店是愛書人的聖地表現這些物品於其中的生活方式。

在書中,增田宗昭給我們的消費定義了三個發展階段,而我們現在就處在這第三個階段。在這個階段中,能給客戶帶來價值的只有“提案力”,提案也只有在可視化之後才有價值,也就是設計。在作者看來,“顧客價值”和“生活方式提案”就是現在企業發展理念的核心,也就是說,一個企業只有懂得顧客需求和設計,才能做好的企業發展運營。增田宗昭的蔦屋書店就是基於這樣的理念發展下去的。在他看來:蔦屋的商品從來不是書、雜誌甚至DVD這些實物,而是表現這些物品於其中的生活方式。

正如喬布斯賣給人們的不是蘋果產品這樣的硬件,而是通過蘋果產品才能展開的生活方式一樣。增田宗昭的蔦屋書店不再是一個個圖書賣場,而是一個廣闊的生活空間。在這裡你體驗的不光光是書、文創產品以及咖啡飲料,還有電影、音樂、書籍中呈現出的生活方式。這種將感官體驗和實體商品結合在一起的方式就是蔦屋書店完整的商品模式,值得現在所有傳統實體書店經營者學習借鑑。

就像吳曉波曾說的:“世上本無夕陽的產業,而只有夕陽的企業和夕陽的人。”同理,世上也從來沒有夕陽的書店,只有夕陽的書店經營者和經營方式。又正如增田宗昭所強調的:人們通常容易選擇隨大流,但是我們可能更需要獨立思考,能夠從事物本質出發,找到那些“大流”人忽視的機會。同樣的道理,在面對大多數人普遍看衰的實體書店,發現實體書店所特有的“即時性”和“直接性”兩大特點,立足於此打造以書店為載體的生活體驗館,又何嘗不是傳統實體書店的出路之一呢?

在亞洲除了誠品,還有這家書店是愛書人的聖地世上本無夕陽的產業

在我的記憶中,傳統的實體書店就是一個個圖書賣場,在那裡只能買到書,而買不到生活體驗。隨著電子商務的發展,電子閱讀的興起,傳統實體書店開始舉步維艱。而蔦屋書店的經營成功,卻給傳統實體書店的發展指明瞭道路,也許轉型不一定是逃避原有的平臺,迴歸產品本質,才是轉型的根本要義。

讀罷此書,看到蔦屋書店經營方式的成功,我深刻地感受到實體書店的春天或許已經來臨。現如今,越來越多的人願意回到實體書店中,而吸引他們的最大因素就是對文化氛圍的體驗,在這樣的時尚驅動下,書是最好的媒介,書店是最有氣質的文化交流的空間。我們可以看到閱讀的迴歸,書店的回暖,這無疑是這個喧囂急躁的世界中最溫暖的事情之一。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