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鳥告訴我們滅絕不等於故事結束,只要環境合適,就可以重生

這種鳥告訴我們滅絕不等於故事結束,只要環境合適,就可以重生

滅絕是我們人類一直關注的話題,為了保持動物的多樣性,全球都在為瀕危物種做出努力。如果我們人類可以有“魔法”的能力,那麼最希望獲得也許就是“死而復生”。

最近,這種“魔法”真的照進了現實,一種不會飛的鳥居然在滅絕後重生了。

關於不會飛的鳥,我們第一時間想到應該是:鴕鳥、企鵝、弱翅鸕鶿,全球現存40種不會的鳥,今天的主角也是其中一員,學名為:白喉秧雞。

白喉秧雞,鳥如其名,喉部羽毛呈現白色,除此之外的羽毛顏色非常鮮明,呈現明亮的栗色,脖子和腳比較纖細,是一種不會飛行的鳥類。

這種鳥告訴我們滅絕不等於故事結束,只要環境合適,就可以重生

圖為:現在的白喉秧雞

白喉秧雞的生活簡直堪比八點檔電視劇,經歷兩次大起大落。

其祖先原先生活在馬達加期加,13.6-24萬年間,由於各種原因,部分祖先跋山涉水飛到了塞舌爾群島中的阿爾達布拉環礁,成為第一批訪客,由於這座環礁島物質非常豐富,也沒有鳥類的天敵,於是第一批訪客在這裡定居下來。

由於食物充足,沒有天敵,走幾步就能獲取食物,於是隨著時間的流逝,第一批訪客不斷進化,慢慢失去了飛行的能力,演變成了不會飛的白喉秧雞。

這種鳥告訴我們滅絕不等於故事結束,只要環境合適,就可以重生

13.6萬年前,幸福生活貌似走到盡頭了,一場大的洪水將這座棲息的小島淹沒了,這批訪客全部死亡滅絕。

故事到這裡並沒有結束,白喉秧雞似乎一直擁有“好運”。

10萬年前,世界處於冰河時代的控制之下,海平面下降,環礁重新出現在水面上。過了一段時間後,一件熟悉的事情又發生了。

白喉秧雞的後輩祖先再次從馬達加斯加起飛,飛到阿爾達布拉環礁,又是因為同樣的原因留下來生活,同樣的原因再次進化為不會飛行的白喉秧雞。

這種鳥告訴我們滅絕不等於故事結束,只要環境合適,就可以重生

圖為:會飛(右)和不會飛的白喉秧雞翼骨化石。

同一物種,不同的時間,因為同樣的原因,演變成同樣的進化趨勢,這種現象稱為“迭代進化”

這些結論是通過科學家們比對不同時期的白喉秧雞化石得出的。

在英國,朴茨茅斯大學和自然歷史博物館的科學家們對不同時期的白喉秧雞飛行和不能飛行的兩個種類進行了比對。

研究發現,在新島上發現的白喉秧雞,無論是翅膀骨骼還是腳骨骨骼,都朝著不會飛行的形態進化,曾今不會飛行的白喉秧雞,確定在滅絕後又重生了。

這種鳥告訴我們滅絕不等於故事結束,只要環境合適,就可以重生

圖為:被滅絕的白喉秧雞

自然歷史博物館鳥類古生物學家、首席研究員朱利安休姆認為:“第一批訪客滅絕後,在新島上發現的白喉秧雞化石,提供了無可辯駁的證據,表明白喉秧雞的成員曾是這個環礁上的殖民,也很可能來自馬達加斯加,而且最後都會演化成無法飛行。”

科學家們對於白喉秧雞大規模遷移的理由進行了大膽的猜測,認為長期生活在一個島上的生物,每個一段時間就會引發物種“人口爆發”或食物供不應求的情況,又或者是因為自然環境導致小島無法容納這麼多數量的“人口”,於是為了尋找更好的棲息地,白喉秧雞才開始從馬達加斯加向印度洋各個方向的大規模遷徙。

科學家們也認為,只要生活的小島的環境適合白喉秧雞生活,它們都會演化成不會飛行的“新物種”。

白喉秧雞的遭遇也蘊含著人生的哲學,無論如何,都要保持一顆隨時探索的心。白喉秧雞為了尋找更好的棲息地,進行多次大規模遷徙,努力帶來幸運,在經歷滅絕後,最終找到了物質豐富的島嶼。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