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互助縣農村葬禮:區別於很多地方儀式,很有特色
青海互助縣農村葬禮:區別於很多地方儀式,很有特色
青海互助縣農村葬禮:區別於很多地方儀式,很有特色
青海互助縣農村葬禮:區別於很多地方儀式,很有特色
青海互助縣農村葬禮:區別於很多地方儀式,很有特色
青海互助縣農村葬禮:區別於很多地方儀式,很有特色
青海互助縣農村葬禮:區別於很多地方儀式,很有特色
青海互助縣農村葬禮:區別於很多地方儀式,很有特色
青海互助縣農村葬禮:區別於很多地方儀式,很有特色
青海互助縣農村葬禮:區別於很多地方儀式,很有特色
鄉土大爆料
1/9 互助縣沙塘川裡西寧18公里,該地為漢族為主,葬禮也為河湟漢族相同,又保持了古老喪俗。這是拍自沙塘川鎮王姓人家的葬禮。
2/9 成孝禮。就是給孝子及眷屬戴孝。此禮與其他地方所不同的,是要給大孝子(亡者長子)“背大繩”。意思是,亡者死因不明,要等亡者的外家人“骨髑的主兒”(如亡者是女性則是孃家人)來,驗明死因後,才能入殮,此前要把孝子捆起來,等待“骨髑的主兒”發落。
3/9 這是背了大繩後的孝子。麻繩挽成葵花型,綁在身上,象徵捆綁。繩下壓一紙,紙上寫:“哀哀吾父,生我劬勞,欲報之德,昊天罔極”,這四句話源自《詩經》之《蓼莪》。大繩只有在骨髑的主兒“擺威”後才能解下來。
4/9 守靈。亡者的遺體停放為頭南腳北。過去老正房大多為三間,中間叫“堂間”,有四扇門,人亡後,將中間兩扇打開,將亡人頭朝外停放在門內靈床上,門口掛一帷幔,上粘奠字,下放靈桌、燒紙盆。孝男孝女男左女右分跪靈床兩旁。
5/9 棺材和金匣在沙塘川一帶,還盛行在棺內套“金匣”(圖中籃色小棺)的習俗。金匣即一薄板小棺材,入殮時,將遺體裝入“金匣”,再將“金匣”裝入棺材。這一習俗源自過去的“棺槨齊全”,過去的棺槨齊全裡外三層,分別為:槨、棺、金匣。槨是用厚木板做成的一個大罩子,待棺木入土後罩在棺上面。
6/9 棺頭。這是棺材和“金匣”的頭。棺頭繪亡者靈魂在陰間的“寢宮”,棺板頭和棺底畫有牡丹。金匣頭上也繪牡丹,而棺後繪蓮花,這在青海民間叫“頭枕牡丹,腳踩蓮花”。蓋上寫“乾元亨利貞” 。畫在棺的兩幫上的龍是“四爪龍”,就是畫棺材的匠人在畫龍爪時,只畫了四個指頭,而不是五個。民間以為四個指頭的龍不是真龍,是草龍。過去說,五指真龍屬皇帝專用,不能畫在百姓的棺材上的,說畫上去“壓不住”。
7/9 請亡。在盛孝後的當天下午,在先生或道士的引導下,孝子們頭頂“橋布”,到村口去行“請亡”儀式。就是把家族裡所有亡故者的靈魂請到家裡來,和新的亡靈共享供奉。民間以為亡者靈魂從陰間到陽間要過一條河,沒有橋,他們是過不來的,孝子們頭頂“橋布”,意思是用孝子們用身體做橋墩,頭頂橋板,搭了一座臨時的橋,讓亡魂回家。期間,家人還向看熱鬧的相親們“舍散”饅頭以及菸酒,表示行善。
8/9 題銘旌。銘旌,又稱功名牌。用紅綢長段,過去請有“功名”的名人雅士題寫,寫亡者的官銜及生平業績,若無,則只寫亡者名諱和生卒年月。題寫後掛於院中,埋葬時覆蓋在棺蓋。
9/9 擺威。“擺威”,在青海有些地方也叫“擺歪”,是河湟漢族喪禮上一重要議程。即請亡者的外家人代表(要是亡者為女性則是孃家人)來“說話”,人數不定,或三個、或五個,這些人被稱為“骨髑的主兒”。簡稱“骨主”,骨髑的主兒一般於埋葬的頭天下午來。喪家要哭迎。骨主來後先不奠紙,也不戴孝,喪家炒四個菜請骨主吃飯休息,然後喪主命孝子們跪於堂下,再鄭重地請骨主“說話”。
2017-05-08

更多精彩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