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批國產摩托上線,別隻關注參數,懸掛才是摩托車的終極“玄學”

摩托車 BMW 汽車 阿超品機車 2019-01-29

大家都知道,一輛車的加速性能好不好,發動機性能肯定是最為重要的。但現實的路面複雜多變,想要真正成為一臺快車,操控絕對不能拖後腿,懸掛的性能同樣至關重要。隨著摩托車的不斷進化,懸掛的結構已是多種多樣,特性也各有不同,對於普通摩友而言已是略顯深奧,對於進階玩家則更是一門“玄學”。

大批國產摩托上線,別隻關注參數,懸掛才是摩托車的終極“玄學”

從基本功能來講,摩托車懸掛其實很簡單。一是吸收來自路面的顛簸、震動,保障騎手和乘客的舒適性;二是為轉向等操控提供支撐、保證輪胎的貼地性,以提升操控性能。常見的摩托車懸掛的典型配置是前輪採用雙前叉,後面則是單筒或雙筒減震器。

大批國產摩托上線,別隻關注參數,懸掛才是摩托車的終極“玄學”

不過“典型”配置更多的是滿足基本需求,想要在舒適性或操控性上更上一層樓,或是滿足特殊的車身結構甚至是美觀上的要求,懸掛的結構就必須進行一番“腦洞大開”的設計,今天就主要從結構上來聊聊一些“典型”之外的“主流”的懸架。

前懸玩得溜的代表:寶馬

遠程杆前叉

大批國產摩托上線,別隻關注參數,懸掛才是摩托車的終極“玄學”

遠程杆前叉(Telelever)是寶馬摩托車的招牌之一。粗看與常規正立式前叉沒什麼區別,其實結構大不一樣。常規前叉兼顧減震和轉向,而Telelever則將2個功能分離開來,前叉的剛性也大幅提高,另一個優點是在猛烈制動時顯著減少車頭俯衝,讓防抱死制動系統工作得更順暢,增強車體平穩性和騎手的掌控能力。

雙杆前叉

大批國產摩托上線,別隻關注參數,懸掛才是摩托車的終極“玄學”
大批國產摩托上線,別隻關注參數,懸掛才是摩托車的終極“玄學”

雙杆前叉(Duolever)同樣是將減震和轉向分離的代表,它在結構上相比Telelever更為創新,重量也更輕10%。其特點是能夠提供非常明晰的路感,特別是在高速運行時方向感非常強烈,給騎手足夠的信心,在高速猛烈制動時,也不會出現明顯的車頭俯衝效應。

大批國產摩托上線,別隻關注參數,懸掛才是摩托車的終極“玄學”

在前懸結構上,還有如VESPA這樣的單搖臂結構,但這種結構強度和穩定性上通常並不適合重型機車。

後懸架才是真正的“玄學”所在!

相比前懸結構的相對“單一”,後懸的佈置形式就更加“多姿多彩”了。

大批國產摩托上線,別隻關注參數,懸掛才是摩托車的終極“玄學”

最為常見的是復古車型和低端車型常用的雙減震器式,搖臂的長度和質量、彈簧的剛度和減震的阻尼,這幾個參數基本決定了懸掛的特性。

大批國產摩托上線,別隻關注參數,懸掛才是摩托車的終極“玄學”

而運動型車的後懸掛則常採用單減震,其搖臂可分為雙搖臂和單搖臂,減震的佈置也可分為中置和偏置。這類懸掛通常在減震與車架或擺臂的鏈接處增加了一組連桿機構,而這組連桿機構就是真正的玄學所在。

大批國產摩托上線,別隻關注參數,懸掛才是摩托車的終極“玄學”

“簡簡單單”的連桿被玩出了不同“花樣”,連桿的佈置型式和減震的鏈接位置,都會讓後輪的響應特性截然不同。這多出來的連桿到底有什麼用呢?借用一張汽車懸架的動圖給大家“意會”一下。

大批國產摩托上線,別隻關注參數,懸掛才是摩托車的終極“玄學”

如果將上圖看做是車頭向左的摩托車的後懸掛,左側就類似普通“搖臂式”,右側相類似於“連桿搖臂式”。可以看出兩者“輪胎”中心的運動軌跡有著明顯區別。需要注意的是圖中是雙搖臂,運動軌跡與摩托車的單搖臂並不完全相同。

大批國產摩托上線,別隻關注參數,懸掛才是摩托車的終極“玄學”
大批國產摩托上線,別隻關注參數,懸掛才是摩托車的終極“玄學”

由於安裝空間等原因,這種“連桿”還可以進行各種演變,比如鈴木天浪的後懸就因此採用了臥置式減震器。

大批國產摩托上線,別隻關注參數,懸掛才是摩托車的終極“玄學”

同樣還有如同寶馬K1200這樣的平行連桿,連桿機構與後襬臂“平行”,同時分擔後襬臂的受力。

不同的驅動形式,不同的佈局要求,不同的特性需求,甚至是重心的考量,都會讓搖臂連桿式後懸掛變成 “攻城獅”們奇思妙想的最佳載體。出了以上各種形式的後懸結構之外,在摩托車的發展過程中,還湧現出非常多的天馬行空的設計。在結構的多變之外再加上不同的彈簧和阻尼特性,這樣就真正的讓懸掛成摩托車的終極“玄學”。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