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墨江縣:如今的花山村,村民們幸福得像“花”一樣

編輯:本網編輯

雲南墨江縣:如今的花山村,村民們幸福得像“花”一樣

有機茶園。李漢勇 攝

六月的“哈尼之鄉”,山上有綠樹、地裡有綠色產業、山間有綠水,到處是一片綠意盎然的好景色。從通關鎮收費站出發,經過近2小時的環山公路,穿過一片片青翠茂密的山林,記者終於踏上了普洱市墨江哈尼族自治縣魚塘鎮花山村的土地。

寬敞平坦的水泥路,基本通到家家戶戶門口;村口的扶貧搬遷安置點內,一棟棟極具民族特色的嶄新民居整齊排列;村內乾淨整潔的人居環境,讓人瞬間耳目一新……自打響脫貧攻堅戰以來,這個有著306戶1483人的小村莊,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各級黨委政府的共同努力下,當地群眾過上了好日子,大家幸福得像“花”一樣。

今年1月21日,普洱市委書記衛星走進花山村大花山村民小組的楊進平和李曉飛家,詳細問詢了他們的家庭收入、產業發展等情況。在得知兩家搬進新房後,通過外出打工、養牛和養魚,大幅提高了家庭收入,衛星高興地說到,你們在黨和政府的幫扶下實現了脫貧,下一步還要通過勤勞致富過上更幸福的日子。

跟隨著全省脫貧攻堅的腳步,這個位於把邊江河谷地帶的邊遠村寨,徹底實現了舊貌換新顏,脫貧致富的道路也是越走越寬廣。

貧困村變成“希望村”,日子越過越紅火

花山村,曾經是一片令人嚮往的土地。這裡氣候適宜,稻穀可一年兩熟,有富餘的糧食,周邊村莊也流傳著“要吃要喝下花山”的說法。但後來隨著石門坎水電站的修建,庫區淹沒了村裡的部分土地,剩餘的大部分土地均種上了橡膠,曾經的“稻米村”變成了“橡膠村”。

近年來,隨著橡膠市場的持續低迷,村民們曾經充滿希望的橡膠林變成了“雞肋”。加之村內可耕作的土地有限、產業結構單一、村民無穩定來源等實際,花山村在2014年有建檔立卡貧困戶151戶600人,是一個典型的貧困面廣、貧困程度深的村寨。

花山村的脫貧致富路到底該怎麼走?這是一直以來始終困擾著當地領導幹部、駐村工作隊的眼前難題。除了引進庫區移民項目、美麗宜居項目等,他們還積極為花山村實施道路硬化、庭院硬化等基礎設施建設;在發展好橡膠這一傳統產業的基礎上,引進肉牛養殖,金銀花、花椒等產業種植,多渠道、全方位的促農增收。

“通過不斷的努力,花山村從原來的貧困程度深、扶貧成本高、脫貧難度大的貧困村,逐漸變成了有產業、有項目、有盼頭的‘希望村’。我們都堅信,不斷拓寬的致富路會讓日子越來越紅火!”花山村黨總支書記羅榮才笑著說到。

的確,如今的花山村,在駐村扶貧工作隊、當地黨員幹部的共同幫扶下,村民們的錢包變得越來越鼓,日子也越來越好過了。截至2018年底,全村已實現脫貧142戶578人,未脫貧1戶3人(動態管理識別後的數據),貧困發生率也降至0.2%。

他們是花山村的第1484個村民

進村組訪農戶、下田地同生產,他們放棄了大多數節假日,為的只是幫老百姓出主意、想辦法;他們走在村裡,除了在外求學的個別孩子,其他人都能準確地叫出他們的名字。他們,就是普洱市委辦公室派駐花山村的駐村扶貧工作隊,“因為我們就是花山人,是花山村的第1484個村民!”在他們的眼中,從來沒把自己當成“外人”。

當談起這支來自普洱市委辦的駐村工作隊,今年56歲羅榮才徹底打開了話匣子。“市委辦與花山村很有淵源,曾先後三次幫助我們。”羅榮才介紹說,自上世紀90年代開始到脫貧攻堅戰正式打響,普洱市委辦的工作人員曾先後三次來到花山村,開展駐點幫扶工作。

把百姓當親人,急群眾所急、想群眾所想,這是普洱市委辦駐村工作隊的一致態度,並且一直身體力行的為之努力著。

去年3月21日晚,一位村民慌慌張張地跑到村委會向駐村工作隊反映,她被鄰居家的狗咬傷了不知該怎樣處理。當駐村工作隊員瞭解到她患有心臟病時,迅速與鎮衛生院取得聯繫,連夜將她送到28公里外的鎮衛生院進行治療,並及時為她注射了狂犬疫苗。

同時,駐村工作隊員還對該村民進行心理疏導,並對狗主人作了批評教育,有效避免了鄰里之間矛盾的產生。此後的幾個星期內,每到打針的前一天,駐村隊員都會打電話提醒她,直到所有疫苗注射完成。因為工作隊員無微不至的關心和幫助,以前十分靦腆的大嬸也熱情的跟他們打起了招呼。

在開展駐村幫扶工作中,這樣的小事還有很多,而每件小事也像山間的一朵小花一樣,慢慢地開在了當地百姓的心中。

在不斷昇華幹群“魚水情”的同時,駐村工作隊還為花山村群眾脫貧致富謀劃產業思路。通過協調爭取,相關單位為花山村開展橡膠期貨保險業務,農戶們享受到了30餘萬元的賠付金。同時積極籌集產業發展資金,發放晚熟芒果苗10080株、金銀花苗89980株、花椒苗7500株,幫助農戶發展綠色生態特色種植產業。

扶貧還需扶志與扶智。駐村工作隊在積極開展感恩教育的同時,還組織相關單位進村開展肉牛養殖、橡膠採割、豬(雞)養殖等專業技術培訓,組織村民參加建築工匠培訓、殘疾人專項培訓等實用技能學習,為脫貧攻堅提供智力支持,有效激發了貧困群眾的內生動力。

他們放棄了節假日和雙休日,五加二、白加黑地幹工作;他們遠離家人奔赴他鄉,全年有300多天住在村上……花山村,這個播灑汗水和希望的地方,就是他們的家鄉。

牽著牛鼻子,走出了致富路

日前,記者走進花山村墨江勇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所屬的生態肉牛繁殖養殖示範基地,該基地負責人蔡兵正忙著清理水槽、添加草料……“目前,基地內共存欄母牛60頭、育肥牛60頭和小犢牛38頭,肉牛養殖項目有效帶動花山村的277戶村民受益。”蔡兵說。

在2017年,衛星為花山村協調項目資金400萬元用於該村的脫貧攻堅工作,其中部分資金被用於發展肉牛養殖業。作為墨江縣首例採取股本金運作模式的產業發展扶持項目,運用“龍頭企業+產業合作社+銷售平臺(互聯網+)”的經營模式,採取“資金變股金,農民持股份、得收益”的工作思路探索向前推進。

據介紹,為創新發展模式、有效管理和使用項目資金,花山村成立了金色田園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採取“股份合作經濟”的模式,將全部建檔立卡戶及大部分非建檔立卡戶納入合作社,並引進墨江勇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帶動肉牛養殖業的發展。該項目自實施以來,共存欄肉牛236頭、已出欄140頭,產值達260萬元利潤56萬元。按照協議,每戶社員能從合作社獲得的年收益達1000餘元。

今年1月21日,衛星到墨江縣花山村調研脫貧攻堅工作時要求,要認真研究如何實現標準化、規模化養殖,如何打造品牌等問題,培育壯大專業合作社、龍頭企業、養殖大戶等新型經營主體,通過入股分紅、寄養託養等方式建立利益聯結機制,提高產業扶貧的組織化程度,確保貧困群眾穩定脫貧持續增收。

通過肉牛養殖,不僅能實現村級集體經濟年收入15萬元,還可實現合作社社員年分紅20萬元。同時,為花山村村民解決固定就業4人,臨時工200人以上,並通過種植優質牧草訂單回購方式,使部分農戶實現畝均0.2萬元的種草收入。

“由於養殖肉牛市場比較穩定、收益相對要高,比種養殖其它產業經濟效益來得快,所以大部分村民很樂意養牛。”蔡兵表示,在合作社的帶動下,如今村裡已有部分村民開始自行散養肉牛,甚至有幾戶村民已養殖超過了20頭肉牛。

近年來,在各級黨委政府的關心支持和掛鉤扶貧單位的大力幫扶下,花山村立足優勢資源,結合市級產業發展專項資金,按照“短期有效益、中長期有保障”的思路,確立了短期集中發展生態肉牛養殖等養殖產業、中期規模化發展金銀花等特色產業、長期堅持發展橡膠和垂釣旅遊業的扶貧產業體系,帶動貧困群眾依靠產業發展實現增收致富,進一步助推貧困群眾實現精準脫貧。

雲南網記者 姬祥虎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