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民俗文化進校園 學生積極參與讓文化傳承添魅力

民俗 螳螂拳 詠春拳 武術 中國文明網 2017-04-29

上腿、上背、疊羅漢……每週一、三下午4點半,當小夥伴們揹著書包放學回家時,三新小學近40名四、五年級的男同學則留了下來,在學校操場上練起了舞獅。跟他們一樣,仲愷高新區陳江街道的幸福小學、東樓小學、山下小學的小學生熱衷舞麒麟,成為學校的一項特色。翻滾、獨立勾腳、採青……一隻只麒麟聞聲起舞,時而左右擺頭,時而匍匐在地,時而騰空躍起,踢腿、舔身,神態各異。

此外,東樓小學還有一批學生在學習南派螳螂拳,這讓曾經有斷檔苗頭的南派螳螂拳後繼有人。近日,陳江街道南派螳螂拳暨第三期南派螳螂拳培訓班開班,三期培訓班下來,該校練拳的小學生達53人,其中女學生就有30人。我國擁有許多非物質文化遺產,然而隨著時間流逝,因“人亡藝絕”導致的文化傳承斷檔現象普遍。如今,傳統民俗通過一代又一代的小學生,注入了新的傳承血液,煥發了全新魅力。

惠州民俗文化進校園 學生積極參與讓文化傳承添魅力

東樓小學的孩子們在練南派螳螂拳。

三新小學:舞獅

校內先推廣詠春拳,後來又組建醒獅隊

記者在惠城區三新小學採訪時,放學後留在體育場上訓練的孩子們爭著要給記者展示自己的功夫:上腿、上背、疊羅漢……他們腰繫紅腰帶,健康的膚色、燦爛的笑容、堅毅的目光,表演時一絲不苟。

三新小學從去年上半年開始籌備成立校內醒獅隊,培養感興趣的學生學習舞獅。該校校長羅健泳介紹,全國上下都非常注重傳統民俗,醒獅作為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應該發揚傳承。去年上半年學校先推廣的是詠春拳,邀請東江詠春拳館的老師來校授課,通過先帶動一部分師生學習,然後以班級為單位全面學習,之後在體育大課間上全校鋪開,學校習武練拳有了一定氛圍。

“到了2016年秋季開學,我們綜合考慮,在四、五年級中召集感興趣的學生報名學舞獅。”羅健泳是惠州本地人,從小看醒獅表演長大,他認為現在城市裡的孩子們,可能偶爾在一些商業慶典活動中才能看到醒獅表演,隨著現代社會科技發展,將來孩子們可能越來越難接觸到傳統的東西,越來越不感興趣了。

惠州民俗文化進校園 學生積極參與讓文化傳承添魅力

三新小學的學生們練習舞獅基本功。

學生舞獅,不僅鍛鍊身體還能增強信心

“一些學校在素質教育方面追求特色教育,搞起了新奇的名堂。我們結合三新小學特點,本村村民小孩和異地務工人員子女就讀人數多,於是我們就抓身邊最傳統的東西。”他解釋,獅子是百獸之王、有王者之風,希望通過學舞獅讓孩子們從小學習強者精神,懂得自強自立。選中喜聞樂見的醒獅表演,這也是因其集觀賞性、娛樂性、強身健體於一體。為此,學校拿出經費請來專業教練授課,安排學校相關負責人陪同、督促學習。

“優秀的學生不一定就是指學習成績好的,學校有目的培養這批學生,他們是比較活躍的學生,通過各方建設,來把握學生的發光點,增強他們的信心,或許,他的人生就得以改變了。”分管這項工作並陪同練習的黃貴明副校長說。

家校溝通互相配合,讓打退堂鼓孩子堅持下去

學校一發出自願報名參與的號召,家長的積極性就爆棚。“我和丈夫開修車檔口,下午孩子放學後我們有時候顧不到,孩子不是玩手機就是看電腦。學校有這麼好的機會,我一定要讓他報名。”家長張女士笑著說,兒子從小就愛運動,他回家問是否可以報名學舞獅,看他饒有興趣,並且放學後至晚飯前一段時間確實疏於管理,她和丈夫於是立刻舉手贊成。“舞獅既是民間傳統,又能強身健體,放學後學這個再好不過了。”張女士說。

從選拔人員到聘請教練、挑選服裝、添置設備,2016年底舞獅訓練拉開序幕。2017年1月寒假後,有強度的集中訓練開始了。“那時候天氣冷,加上看到別的同學輕鬆過寒假,而自己枯燥地練習,醒獅隊的小隊友有的打退堂鼓了。”分管這項工作的黃貴明說,畢竟孩子們還小,正是好動愛玩的年紀,有退縮的想法也是正常的。參與這項工作的老師主動聯繫家長,溝通了解孩子最近的狀態。“老師,你不用擔心,今天晚上我就給他做思想工作,鼓勵他堅持下去。”家長們都表示要支持配合學校。

惠州民俗文化進校園 學生積極參與讓文化傳承添魅力

孩子們上臺表演舞獅後留影。

訓練了大半個寒假,8名學生登臺舞獅賀歲

市龍獅運動協會負責人趙康就是孩子們的專職教練。他介紹,年幼的孩子在學習醒獅表演中,接受能力、理解能力以及肢體力量方面都是較弱的。但是,從三新小學的嘗試來看,學生感興趣、家長很支持,加上校方對傳統文化的重視,為進一步傳承和發揚好舞獅這一門傳統技藝奠定了很好基礎。

經過大半個寒假的訓練,首次公開表演是在今年元宵節前。今年2月11日,2017年全國 “龍騰獅躍鬧元宵”大聯動活動(惠州站)在市區下埔濱江公園舉行,三新小學挑選出8名小學生,舞弄著4頭醒獅登臺賀歲。輾轉騰挪、迴旋閃撲,獅子的喜怒哀樂被模仿得惟妙惟肖。較之“大獅子”而言,“小獅子”雖少了幾分威猛,卻多了一些童趣。

“好多人看了表演後,紛紛跟孩子們合影,8名同學體會了一把小明星的感受。”羅健泳說,在濱江公園表演像是一劑強心劑,孩子們回來後,練習更加有勁了。在新學期開學第一天,學校有意讓醒獅隊展示了一場特色的開學儀式:在校門口,8名同學組成的4頭醒獅,或作揖迎接老師同學,或跟來往家長握手點頭,現場歡天喜地。校長表示,為了激勵孩子們學習醒獅,接下來會尋求更多的機會和舞臺讓孩子們多展示。

惠州民俗文化進校園 學生積極參與讓文化傳承添魅力

幸福小學的孩子們在舞麒麟。

幸福小學:舞麒麟

舞麒麟是當地一種傳統,孩子們在這種氛圍長大

在仲愷高新區陳江街道,東樓小學、幸福小學、山下小學的孩子們學習舞麒麟的場面壯觀,令人振奮。因為有著本土文化氛圍,舞麒麟在村民心中根深蒂固,村裡老一輩希望這一傳統文化後繼有人,還自發、義務當起了教練教後生仔。一代又一代,生生不息,就這樣進行著文化的傳承。

今年2月10日上午,陳江街道第三屆麒麟比賽在陳江文化廣場舉行,來自陳江各村各社區的18支隊伍登臺競技,他們用精湛的技藝、豐富多變的內涵展示了麒麟舞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獨特藝術魅力。

舞麒麟在陳江當地有多個派系,積澱豐厚。2月12日,陳江街道東樓村舉行元宵麒麟團拜大會,寓意新年開春,家人出去工作順利,財源滾滾。據介紹,麒麟團拜會始創於乾隆年間,歷史悠久,村裡2000多人有100多人都會舞麒麟。大會從上午9點開始,村頭設有麒麟隊接待客人,接到其他村過來參拜的麒麟隊,則鳴炮舞麒麟。東樓村民小組麒麟隊還帶領其從村頭一直舞至侯王宮,由領麒麟者領著麒麟靠右進宮、出宮團拜一圈,出來叩拜爐臺還禮。當天,有6個鄰村的麒麟隊過來參拜。各村麒麟全部到齊參拜完後,大家圍在一起交流技藝,麒麟對舞,打螳螂拳,鼓樂對奏。

村裡麒麟老師傅義務當教練教孩子們

“村裡舞麒麟的師傅們,自發義務前來授課。”幸福小學校長張建文介紹,最開始,師傅們熱心表示要教村裡的後生輩學舞麒麟,但是考慮到場地、管理問題,他建議還是以學校為單位,讓孩子們在校內學習,比回到村裡訓練更加規範。

從2016年4月開始,幸福小學組織小學生正規學習舞麒麟,目前麒麟隊成員約20人。“在我們這邊就讀的有一些是異地務工人員子女,但絕大多數是本村的孩子,逢年過節舞麒麟非常普遍,他們對這一傳統文化項目耳濡目染。”張建文說,當時徵集二~六年級學生加入學校麒麟隊,學生們覺得好玩報名踴躍,家長們也很支持。

“有的學生已經從小學畢業上初中了,平時有訓練我喊他們一起來,他們仍然會回母校練習。”張建文認為傳統文化的東西應該從小就開始培養學習,如果說成年後再來學習,有的人會說工作忙,有的家裡又有事,訓練起來斷斷續續,很難有好的效果。

東樓小學:練南派螳螂拳

開公益培訓班,孩子們報名踴躍

跟幸福小學一樣,在東樓小學也有麒麟隊,此外還有本地特色的南派螳螂拳。東江村東樓村民小組歷來有習武傳統,其中南派螳螂拳在上世紀中期尤其盛行,後來隨著社會變遷該拳術逐漸衰落,甚至陷入傳承斷檔的境地。

近兩三年,經當地政府、村委和村民合力推動,南派螳螂拳公益培訓班於2015年在東樓小學正式開班延續至今,旨在通過政府引導和扶持的方式,讓本地的文化遺產得到保護和傳承。東樓村民小組以東樓小學為基礎單位,讓南派螳螂拳不斷補充新鮮力量,煥發新機。4月19日,第三期培訓班開班了,學生們報名踴躍,到今年為止,該校學習南派螳螂拳的小學生共53名,其中女生有30名。

每週三下午的體育課,東樓小學練拳的學生會跟著老師傅練拳。到了週五晚、週六晚,村裡在外讀初中、高中的學子們歸家,也趁休息時間一起練習,這時候東樓村民小組的大廟前就是活動場所。南派螳螂拳的學員中,最小的是小學三年級學生,男女都有。雖然一開始練拳有些枯燥,但絕大多數學生能夠堅持,家長特別鼓勵孩子們掌握這一傳統技藝。

期盼

盼有固定場所足夠資金推廣傳統文化

記者瞭解到,陳江當地政府每年會舉行大型的舞麒麟賽事,進一步推廣這項傳統技藝,政府或多或少也有一些資金投入。“陳江街道大力推廣麒麟舞,讓更多青少年瞭解民間傳統文化,使麒麟文化在推廣中得到普及。”陳江文化站一工作人員說。得益於有關部門的幫助,幸福小學獲得了一筆1萬元的經費支持。“我們省著點用,用於購買設備服裝,投入在學生學習舞麒麟中。”張建文說,畢竟費用有限,想要大規模鋪開暫不可能,到目前為止,小學生練麒麟舞的也控制在20名左右。

“困擾我們最大的問題還是場地,其次是資金。“東樓村民小組60歲的南派螳螂拳師傅洪錦滿說到將來的規劃,他最希望的是有一個固定武館場所,讓孩子們在練習時能遮風擋雨。他的說法也得到了東樓村民小組有關負責人洪彪鬆的證實:由於沒有一個室內的習武場所,遇到颳風下雨只能臨時通知大家取消練習,這樣無法保證練拳的規範和進度。“目前已經有了規劃圖紙,但不知道什麼時候動工建設。”他說。

記者獲悉,今年政府加大了對南派螳螂拳的扶持力度,特邀請仲愷高新區武術家協會兩名武術教練與東樓村民小組4名南派螳螂拳技藝傳承人一起給孩子們授課,也拿出經費補貼教練員。從今年4月起,每週三下午4點至5點在東樓小學對53名小學生進行培訓,每次培訓時長1小時;每週六下午4點至5點,在東樓小學對15名初中生進行培訓,每次培訓時長也是1小時。

與陳江多所小學推廣傳統技藝相比,惠城區三新小學推廣醒獅這門傳統技藝的力量顯得單薄。羅健泳的嘗試能走多遠他不知道,但他認為,傳統文化進校園光靠學校的努力還不夠,一要政府部門支持,搭臺幫解決師資的引進和培訓,還要有資金的投入;二要家長的理解與支持,有些家長難免會覺得學這個老土;第三,需要全社會共同營造傳統文化傳承的氛圍。

他山之石

昆明:將非遺編入鄉土教材推廣傳承

昆明市非遺進校園主題活動面向各中小學推廣,活動每兩年為一個週期進行評選表彰。昆明市將有計劃地把滇劇、花燈、扎染等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編入鄉土教材,與新課程實施相結合。並通過非遺進校園展演、開展“我是非遺傳承人”等活動,讓廣大未成年人在傳承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過程中陶冶道德情操,喚起孩子們“非遺傳承,人人蔘與”的責任意識和自覺意識。(文/圖 惠州日報 記者李芳娟)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