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開港、祭湖、漁俗……盡在2017餘干“中國·鄱陽湖開湖民俗文化旅遊節”

民俗 鄱陽湖 漁業 上饒旅遊官方號 2017-06-16

鄱陽湖,是中國第一大淡水湖,也是江西兒女的母親湖。不僅有悠久歷史、秀麗風景和動人傳說,更有“靠湖吃湖,靠水吃水”的漁民兒女及其世代相傳的漁業習俗。北宋後期,餘干進士都頡就曾在《鄱陽七談》中說:鄱陽有“濱湖蒲魚之利”、“魚鮛禽畜之富”。

都頡的家鄉,餘干縣,自秦始置縣邑,有2200多年的歷史。餘干地處江西省東北部、鄱陽湖東南岸,水域面積640平方公里,是環鄱陽湖地區水域面積最大的縣份。江西5大河流之一,信江(餘水)貫穿縣域全境,餘水之乾的餘干也因此得名。

六月,開港、祭湖、漁俗……盡在2017餘干“中國·鄱陽湖開湖民俗文化旅遊節”

自古以來,生活在湖邊的餘干漁民,在與湖同呼吸、共命運的歲月裡,創造了自己賴以生存的物質文明,還在漁俗文化方面匠心獨具,是環鄱陽湖地區漁俗文化的代表。

其中,不得不提作為漁家盛事的“開港”。

“秋高水初落,鱗介滿沙脊。浩如太倉粟,寧複數以粒。紛紛漁舟子,疑若俯可拾。橫湖沉密網,脫漏百無十”(見北宋楊時《鄱陽湖觀打魚》), “脫漏百無十”的無節制捕撈狀態,使魚類資源驟減。為保護母親湖,至少從明神宗萬曆年間起,鄱湖區便有了“禁漁”與“開港”的制度和慣例。禁漁期約3個月之久。“禁港”結束後一般在農曆十二月中旬或下旬開放港口,也就是我們所知的“開港”。

延續百年的漁俗文化

六月,開港、祭湖、漁俗……盡在2017餘干“中國·鄱陽湖開湖民俗文化旅遊節”

攝影:周志農

開港是餘干縣冬至以後的一項大型的圍剿性的捕魚活動,江西省只有鄱陽湖信江下游才有這種生產活動。開港時,周圍幾個縣的漁民,幾千條船沿著一條港地毯式地向上遊風向陽,冬暖夏涼。全港水域長約2500米,寬約200米,潭深達10米,東有來自村莊和壠田的活水,南為沃土河床,西為廣闊的信江和一望無際的湖濱草洲,且潭底有無圍剿,船碰船,網碰網,井然有序地進行,並且一天捕撈後,都能上岸納稅交租(租港)。下泗潭位於餘干縣瑞洪鎮(原為梅溪鄉)傅家塘西頭村附近,背數滲泉。因此,即使是大旱之年,潭裡的魚兒也不受影響。特別是春夏之交,信江水漲,江水與鄱陽湖水連成一片,成群的鯉魚、鱖魚、鱤魚和鯿魚等優質魚類紛紛聚居潭中,故被漁民們贊為“最好的魚庫”。據《餘干縣文史資料》記載,下泗潭是餘干縣產魚最多的漁港,歷史上最高年產量達30萬公斤,列全省各漁港前茅,號稱“金港”。

一年一度的漁家盛事

六月,開港、祭湖、漁俗……盡在2017餘干“中國·鄱陽湖開湖民俗文化旅遊節”

攝影:周志農

六月,開港、祭湖、漁俗……盡在2017餘干“中國·鄱陽湖開湖民俗文化旅遊節”

攝影:周志農

下泗潭開港,曾是漁家們一年一度的大盛會。開港後,漁船均插上統一制發的小三角紅旗,按指揮部所定的地點和先後次序調潭、進潭。開港以鳴槍為號,從早晨6點開始,開港信號一響,千餘隻漁船立即如潮水般湧入下泗潭。千百張漁網幾乎同時撒開,如天女散花,鋪天蓋地,十分壯觀。幾分鐘後,湖面上的魚兒如落雪瀉銀一般,在一張張漁網中湧現。沉甸甸的漁網拉起來,白花花的魚兒活蹦亂跳。於是,漁民們趕緊點燃備好的爆竹。歡快的爆竹聲此起彼伏,響成一片,傳送著開港豐收的喜訊,直到下午4時許才收工“靜港”。這時,漁民們紛紛把漁船停泊在港岸邊,然後忙著晒網、補網和賣魚。下泗潭開港有個風俗,那就是不管是親戚朋友,還是熟人生客,無論到哪條船上,都會受到煮魚擺酒的招待,同慶豐收之樂。

鄱湖文化的重要部分

六月,開港、祭湖、漁俗……盡在2017餘干“中國·鄱陽湖開湖民俗文化旅遊節”

攝影:周志農

明代人吳守為曾有一首詩,生動地記錄了開港的盛景:“漁人湖上陣魚麗,結隊連舟十里圍。擊楫鳴榔同戰鼓,煙蓑雨笠是征衣。水廉鑽破金鱗竄,浪錦翻開玉鬣飛。網撒網收循序進,回來較勝獵禽歸。”而漁民捕魚歸來的歡樂情景,則可以用唐代詩人王勃在《滕王閣序》的名句來形容:“漁舟唱晚,響窮彭蠡之濱。”下泗潭開港時,沿岸還會蓋滿臨時貨篷,供應漁業生產的各種用具和日用百貨。大大小小的食品攤販星羅棋佈,叫賣聲、吆喝聲、討價還價聲此起彼伏,白天人群熙攘,晚上燈火輝煌,就像一個日夜不散的大集市。有時,指揮部還會放映電影或請劇團演出,沿港水陸到處人聲鼎沸,煞是壯觀。擁有悠久歷史的開港活動是鄱湖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為漁樵文化甚至整個鄱湖文化的完整性,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2008年,“開港”被列入餘干縣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存續狀況

六月,開港、祭湖、漁俗……盡在2017餘干“中國·鄱陽湖開湖民俗文化旅遊節”

攝影:周志農

一、遺忘

作為一種民俗,上世紀80年代初期,藉助人與自然的力量,時光老人終於把在餘干縣興起並延續了400多年之久的“開港”,開港這百年傳統的民俗,隨著開港的摒棄,開湖政策的實施,被很多人遺忘在歷史角落,永久性地扔進了歲月的長河,最終湮沒於世。如今,餘干縣年青一代的漁家,已經很難拼湊有關“開港”的點滴記憶。只有少數老漁民,才能在午後氤氳的香菸中,咀嚼那些曾經與自己息息相關的盛事場景。

六月,開港、祭湖、漁俗……盡在2017餘干“中國·鄱陽湖開湖民俗文化旅遊節”

攝影:周志農

二、斷層

除了魚類資源逐年減少之外,導致開港活動逐年消失的原因主要有:1、程序繁瑣複雜;2、現代捕撈手段,讓傳統漁業生產習慣相形見絀,包括開漁節在內的許多漁俗活動無形中進入自然淘汰之列。3、傳統觀念影響帶來職業的歧視。民諺有云:“世上什麼苦,打魚磨豆腐。”長輩不願意後代繼承,後輩不想從長者手上承接,於是出現斷層和淡化。以至無法傳承。隨著九十年代陣子網、電子網興起,屢禁不絕,加之河床變遷,傳統捕撈法受到嚴重衝擊,年青一代漁民紛紛洗腳上岸。近年來大型採沙船的長駐,更加劇了魚類資源的流失,百舸爭流的開港盛況難再。再加上開港習俗涉及的人員眾多,環節繁鎖,保護、傳承成了一個大難題,甚至到了瀕臨消失的危險境地。但也還是有類似於餘澤英這樣的青年人有志於將開港活動傳承下去。

六月,開港、祭湖、漁俗……盡在2017餘干“中國·鄱陽湖開湖民俗文化旅遊節”

攝影:周志農

三、拯救

縣政府文化主管部門、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重視鄱陽湖開港習俗的傳承與保護工作,不但將此申報了縣非遺名錄,還扶助傳承人發展這一文化旅遊產業。縣政府擬將“鄱陽湖開港習俗表演區”定在鄱陽湖康山景區旅遊開發區中心,進行文化旅遊產業化經營。

六月,開港、祭湖、漁俗……盡在2017餘干“中國·鄱陽湖開湖民俗文化旅遊節”

為了讓鄱陽湖漁獵文化的瑰寶——開港習俗得於延續,為了讓子孫後代能領略到鄱陽湖開港風情,今年經文化局批准,史徵路等人牽頭成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通過積極申請,使“開港”得到市裡認可,成功列入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以尊重歷史,順應時代潮流為前提,將傳統開港習俗進行還原。

同時非遺協會在越合傳媒的幫助下,用網絡直播等互聯網+宣傳手段把 “開港”還原和復興,變成一年一度、普天同樂的“開漁節”商業項目,在搶救、挖掘民間漁業文化的同時,為開港注入了新的時代內涵,希望在各級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共同推動我縣的旅遊、文化、農業等產業,將開港列入省級、甚至國家級非遺項目進行保護和傳承,讓這朵鄱湖奇葩愈開愈豔,更好地為鄱陽湖的漁業和旅遊事業作出更大貢獻!

縣政府文化主管部門重視鄱陽湖開港習俗的傳承與保護工作,不僅協助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將此申報了縣非遺名錄,還扶助傳承人發展這一文化旅遊產業。縣政府擬將“鄱陽湖開港習俗表演區”定在投資20個億的鄱陽湖康山景區旅遊開發區中心,進行文化旅遊產業化經營,充分挖掘開港價值。

2017餘干“中國·鄱陽湖開湖民俗文化旅遊節”將於2017年6月20日在餘干縣康山大堤舉辦,活動期間你可以領略到餘干忠臣廟及水神祭祀文化;漁民開湖、祭湖習俗;餘干漁俗文化。

敬請期待

.....

湖水滔滔,歲月如歌。漁樵文化是鄱湖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餘干鄱陽湖開港習俗又是漁樵文化裡比較有特色的一項,為漁樵文化甚至整個鄱湖文化的完整性,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基於我省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建設和對發展鄱陽湖生態旅遊業的重視,鄱陽湖開港習俗(以鄱陽湖開漁節為主要活動形式),作為一種有開發價值和潛力的文化產業項目,它的搶救、挖掘、傳承和保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價值和豐富的經濟價值。

出品:上饒市旅遊發展委員會信息中心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