鑄造於明代、兩米多高的大鐘!許昌人還知道大鐘街麼?

明朝 清朝 社會 許昌報業傳媒集團 2017-06-13

鑄造於明代、兩米多高的大鐘!許昌人還知道大鐘街麼?

如今的大鐘街 記者 黃增瑞 攝

閱讀提示

魏都區西大街道辦事處德科苑社區位於老城區中心地帶,地理位置十分優越,個體經濟發展迅速。魏都區委、區政府原來的辦公場所在該社區。歷史上,那裡是城隍廟,裡面曾有一口大鐘。每當鐘聲響起,許昌城內的人聽得一清二楚,因此有了大鐘街。那麼,這口大鐘的故事和傳說都有哪些?大鐘街居住著哪些人?6月8日,我們找到多位老市民,聽他們講述大鐘街的來歷和故事。

記者進社區與您面對面

(總第一百八十七站) 西大街道辦事處 德科苑社區

社區名片

社區名稱:德科苑社區

隸屬單位:魏都區西大街道辦事處

社區主任:李靜

採訪地點:大鐘街

分包社區幹部:西大街道辦事處副主任陳琳

基本情況:

魏都區西大街道辦事處德科苑社區北至西大街,南至人民路,西至榆柳街,東至古槐街,整個社區為長方形。其位於老城區中心地帶,門店林立,餐飲業、服務業十分發達。

魏都區委、區政府原來的辦公場所在德科苑社區轄區內,這裡還有魏都區公療醫院、市古槐街小學、市八中等。

德科苑社區目前不涉及曹魏古城建設,但該社區位於曹魏古城中軸的中心地帶,其轄區內有老城區23號地,也就是魏都區委、區政府原來的辦公場所。隨著政府對23號地進行開發建設,新的項目必將與曹魏古城相映生輝,成為一個亮點。

大鐘街因城隍廟內有報時的大鐘而得名

6月8日上午,記者沿東大街向西,走到西大街與榆柳街交叉口向左拐,就到了魏都區西大街道辦事處德科苑社區。

南大街北段,施工人員正對沿街門店進行立面仿古改造。在曹魏古城南城門項目所在地,工地上一片繁忙的景象。

隨著曹魏古城的建設以及老城區的改造,一些即將消失的街道、廠院和門店將成為時代的印記。德科苑社區的大鐘街,就是這樣一條街道。當日,德科苑社區主任李靜帶著記者來到大鐘街。

大鐘街的入口有兩米多寬,兩側是粉刷了黃色塗料的牆。越往裡走,路越寬。路南側有一棟20世紀六七十年代建造的兩層小樓。

進入大鐘街西口,就到了魏都區公安分局家屬院。大鐘街從這裡向右拐到市場后街。因為這裡屬於老城區23號地,所以數百米長的道路兩側已經被圍牆圍住。

1990年出版的《許昌地名志》記載,大鐘街原名大王廟街。清朝中葉,因該街緊臨大王廟(市八中院內),故名大王廟街。清末,因街內有報時的大鐘(“文革”期間被毀),改名大鐘街至今。

大鐘被掛在城隍廟,農曆初一、十五撞鐘

古槐街居委會原副主任郭淑香告訴記者,她小時候,聽老人們講城隍廟內鐘樓上掛的大鐘,是被一陣黑色的旋風颳來的。“當然,這只是一個傳說。”郭淑香笑著說,大鐘的鐘體和灞陵橋景區關帝廟內鐘樓裡的相似,上面有繁體字,還刻有鳥獸。

當時,只要鐘聲響起,聲震四方,清脆悅耳,整個許昌城的人都聽得清清楚楚。

85歲的胡玉臣回憶,這口大鐘放在城隍廟裡,每逢農曆初一、十五,廟裡的和尚就會撞鐘,提醒人們來這裡燒香拜佛。每天早晨,大鐘也會響起,給人們報時。這口鐘兩米多高,三個人抱不過來,撞鐘的木槓兩個人才能拉動。

文化學者李彬凱介紹,城隍廟內的大鐘是在城隍廟建好後鑄造的。據推算,城隍廟始建於明代,建好後就有了大鐘。由此可見,大鐘應該鑄造於明代。

李彬凱清楚地記得,大鐘上用繁體字記載著大鐘的用途、重量和製造廠家。大鐘最早在城隍廟的最後一個大殿內,被掛在一個四面有門的鐘樓裡,撞鐘時聲音傳向四面八方。

“破四舊”時 ,大鐘被成塊切割留遺憾

李彬凱回憶,“文革”之初“破四舊”(破除舊思想、舊文化、舊風俗、舊習慣)時,紅衛兵安排人爬到掛大鐘的亭子上,使用電焊等工具,把大鐘一塊塊切割。至此,有著數百年曆史的大鐘永遠消失在人們的視野中。

81歲的老居民張秀榮說,她原來住在大鐘街東邊、市古槐街小學以西位置。附近有一口井,但井裡面的水非常苦,人不能喝,只能洗菜、洗衣服。

在大鐘街西段路南,曾有一個大坑,附近是一個亂墳崗。日軍攻佔許昌期間,不少被打死的日軍埋在這個大坑裡面。城隍廟內的城隍像和大鐘,曾被人扔到這個大坑裡多年。

後來,大鐘被人運到城隍廟東邊一個30多米高的土塔上。土塔上建有一個亭子,大鐘就吊在亭子的下方。把大鐘吊在高處,敲鐘時聲音傳得遠,起到“警報器”的作用,可以提醒市民避險。

如今,隨著老城區的改造,只有幾百米長的大鐘街剩下半截。不久的將來,這條老街將徹底消失。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市民會更加懷念這條曾經陪伴他們多年的老街。(記者 黃增瑞 楊佳倩)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