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居正《權謀殘卷》精析第二講—籌謀(1)

明朝 張居正 康熙 嚴嵩 臥龍崗主 臥龍崗主 2017-09-16

張居正《權謀殘卷》精析第二講—籌謀(1)

一代帝師,千古名相;十年崢嶸,半部殘書。《權謀殘卷》是明代權相張居正所作的一部權謀遺著,是其一生對權謀之術的所思所悟,今已殘缺,故稱權謀殘卷。此書是目前流傳下來唯一系統講述權謀之道的奇書。何謂權謀?機變權宜之法,立身處世之道也。欲成就事業者,不可不通權謀。無謀者,如韓信、周亞夫、岳飛之輩,縱有文韜武略驚世之才,也不過是落個身死人手;善謀者,如蕭何、張居正、曾國藩之屬,世事洞明,人情練達,進能兼濟天下,退能獨善其身,雖歷經大風大浪,終能屹立不倒。

張居正《權謀殘卷》精析第二講—籌謀(1)

作者說明:此篇為張居正《權謀殘卷》精髓章節之一,信息量巨大。對於本章,作者將分兩部分進行講解,此為第一篇。

1原文

(1)君子謀國,小人謀身。謀國者,先憂天下;謀己者,先利其身。蓋智者所圖者遠,所謀者深,惟其深遠,方能順天應人。

(2)守之伐之,不如以德伏之,宜遠圖而近取。

(3)見先機,善籌劃,聖王之舉事,考之於蓍龜,不如諦之於謀慮;炫之以武,不如伐之以義。察而後謀,謀而後動,深思遠慮,計無不中。

(4)為其諍,不如為其謀;為其死,不如助其生。

(5)羽翼既豐,何慮不翱翔千里。察人性,順人情,然後可趁,其必有諧。

2譯文

(1)君子所追求的,是造福一方的大事;而小人追求的,僅僅是自身的私利 。謀慮大事的人,眼光長遠,意志堅定,不為小利所惑;為自身謀慮的人,只看到眼前的蠅頭小利。這是因為智者志向深遠,所謀求的目標宏大。正因為志向的遠大,才能夠順應天意民心,成就一番事業。

(2)對於競爭對手,不可急於一時之爭,與其時刻防備或用手段對付,不如先用道義來穩住他們,然後步步為營,徐徐圖之,不能急於求成。

(3)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我們在做一件事之前,必須考察這件事的詳細背景和因果脈絡,在掌握充分資料的情況下,詳細計劃每一個步驟,思考每一個步驟可能出現的問題和解決方案。古代明君在出徵之前,與其用龜甲進行占卜,不如周密策劃進軍路線;與其向敵人炫耀武力,不如從道義上先使對方屈服。明察事情原委之後再去謀劃,謀劃之後再去行動,只有深謀遠慮,才能逐步實現目的。

(4)與領導相處,與其時常向其諍諫,不如為其做好謀劃;與其為他奮不顧身,不如為其謀劃出路。

(5)當一個人羽翼尚未豐滿的時候,必須謀劃自保之道,不能急於爭權奪利;當羽翼豐滿的時候,何愁不能夠翱翔千里呢?與人相處,要詳細考察他的喜好,然後順應他的慾望,迷惑對方,避免過早樹敵,趁此機會謀劃取勝之策,成功是順理成章。

3精髓要點講解:

(1)惟其深遠,方能順天應人

對於普通人來說,並非要大家都去關心國家大事,不在其位不謀其政,國家大事自有“肉食者”打理。作為普通公民,我們追求的是在自己的工作領域做到頂端。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慼慼,格局大小決定一個人的成就,如果一個人每天為寸尺小利斤斤計較,那怎麼會有精力去思考長遠計劃呢?因此,我們在工作中,不要計較一時之得失成敗,也不要與人爭一時的長短高下。要思考如何爭取多擔當一些工作、思考們在工作中能學到什麼經驗教訓、思考如何提高自身的素養和才幹。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2)守之伐之,不如以德伏之,宜遠圖而近取

我們每個人都會遇到競爭對手,與其時刻防備,處處針對,不如示之以德、服之以理。有時候,我們和對手不僅是競爭關係,也是合作伙伴關係。如果競爭雙方都能以大局為重,競爭有道,不僅不會兩敗俱傷,反而會互相成就。退一步說,如果形勢真的到了兩者必去其一的地步,我們也要戒急用忍,沉住氣,喜怒不形於色,不給對方把柄,先佔據道義上的高峰,爭取大部人的支持,以有道伐無道,步步為營,等待時機。“察人性,順人情,然後可趁,其必有諧”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3)為其諍,不如為其謀;為其死,不如助其生

我們每個人不可能一出道就是領導,我們必須有領導提拔,才會成為領導。如何與領導相處,這裡歷來人們普遍關心的話題。張居正給出了他的意見,那就是“為其諍,不如為其謀;為其死,不如助其生”。也就是說,當領導想做一件事的時候,我們即便是意見相悖,也不要爭論不休,引起反感。我們只要盡到規勸責任就可以了。我們真正要做的是,為領導好好謀劃,盡全力幫他把要做的事辦好;如果這件事實在不可為之,我們既不能輕易放棄,也不能奮不顧身替領導擋槍,而是尋求變通之道,爭取把失敗後的損失降到最小

4案例:

(1)惟其深遠,方能順天應人—雍正的深謀遠慮

康熙兒子眾多,諸子為了皇位爭奪不休,康熙為此焦頭爛額,但是又沒辦法制止。諸皇子為了爭得大位,各使手段、互相傾軋,唯有四阿哥胤禛反而是經常閉門不出,整日拜佛唸經,做出一副“寧靜以致遠,淡泊以明志”的超然物外之態。此外,胤禛處處講求大局,經常主動承擔其他皇子不願意承擔的任務,不懼艱難;對於康熙提出的問題,也回答的很有見地,讓康熙逐漸看到了他的政治才能。胤禛真的沒有謀位之心嗎?當然不可能,但他深諳“夫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的道理,不與諸位皇子爭一時長短,最終贏得康熙的好感。

(2)守之伐之,不如以德伏之,宜遠圖而近取

嚴嵩和徐階同任內閣大學士共事近十年,因徐階曾經是嚴嵩政敵夏言的門生,因而嚴嵩對徐階多陷害。徐階深知嚴嵩聖眷正隆,難與爭鋒,且親眼目睹了夏言、楊繼盛、沈練與嚴嵩公開對抗而遭殺身之禍的悲劇,唯一選擇只有忍耐和等待機會。於是裝聾作啞,從不與嚴嵩爭執,表面上十分恭順。嚴嵩兒子嚴世蕃對他多行無禮,他也忍氣吞聲,謹慎處事。漸漸使嚴嵩放鬆了對徐階的警惕。嘉靖四十一年後,嚴嵩逐漸失去了皇帝的眷戀,徐階也逐漸得到了世宗的信任,羽翼豐滿。於是蒐羅證據,一招制敵,先是用謀反的罪名,使嚴世蕃被皇帝處死,而後逼迫嚴嵩退休,悽慘死去。

(3)為其諍,不如為其謀;為其死,不如助其生

李世民和魏徵的君臣際遇令人稱道。但實際上,百分之九十九的皇帝不可能有李世民的胸懷,以魏徵的方式與領導相處是非常危險的。納蘭明珠是康熙朝一代權相,深受康熙器重,勢傾朝野。其為官之道,就在於“為其諍,不如為其謀;為其死,不如助其生”。納蘭明珠自康熙年幼起就一直跟隨在康熙身邊,與康熙建立了深厚情誼,善於揣測聖意,作出迎合之舉。明珠從不與康熙爭論對錯,僅僅是委婉提出意見。當康熙議撤三藩、收復臺灣、出兵抗俄時,大多數重臣都持反對意見,唯有明珠堅定地站在康熙一邊,支持康熙的各種政治決策,並積極籌劃,為平三藩、統一臺灣、抗擊沙俄立下大功。因此受到康熙皇帝極大的器重和信任,康熙皇帝凡是有重大決策,都會找明珠商議。雖然與索額圖相互傾軋,遭朋黨之禍,罷官免職,但最後依然官復原職。相對於索額圖被康熙處死,已算是全身而退。職場之上,我們也要緊緊跟隨領導的旗幟和步伐,想其所想,謀其所圖,才能開闢事業的康莊大道。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