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務妍媚 樸雅堅慄——從中國茶葉博物館藏明代紫砂茶器說起

明朝 時大彬 藏茶 紫藝聯盟紫砂中華 2017-05-25

不務妍媚 樸雅堅慄——從中國茶葉博物館藏明代紫砂茶器說起

“茶至明代,不復碾屑,和香藥制團餅,此已遠過古人。近百年中,壺黜銀錫及閩豫瓷而尚宜興陶,又近人遠過前人處也。”周高起在《陽羨茗壺系》中開篇就講到了宜興紫砂茶器的興起離不開明代散茶瀹泡法的流行。

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九月,“上以重勞民力,罷造龍團,惟採芽茶以進。”團餅茶基本廢棄,代之以蒸青、炒青等散條形茶葉,飲用時亦不需要碾末羅篩,直接採用壺泡法和撮泡法。此舉還原並保持了芽茶原汁原味的特性,開啟了“千古茗飲之宗”,從此,壺和杯搭配的飲茶方式一直影響並延續至今。

不務妍媚 樸雅堅慄——從中國茶葉博物館藏明代紫砂茶器說起

明早期青花碗

明早期的茶壺基本上以景德鎮瓷壺為主,間或有其他材質如銀或錫。史料可考的紫砂壺製作始於金沙寺僧,他受了陶缸陶甕的匠人啟發,“摶其細土,加以澄練,捏築為胎,規而圓之,刳使中空,踵傳口柄蓋的,附陶穴燒成。”金沙寺僧具體何人已不可考,但至少我們可以得到如下資訊:其一,宜興製作陶缸及陶甕由來已久,宜興製作陶瓷的歷史最早可追溯到漢代,三國兩晉時期青瓷燒製可與越窯媲美。也就是說,從明初一直到正德年間的一兩百年間,宜興製陶工藝是一直存在的,只不過並未形成氣候,或者說紫砂器製作處於草創期,還沒形成自己的風格。其二,從金沙寺僧開始,宜興的製陶工藝有了質的飛躍,開始重視泥料的選擇,並對泥料進行澄練淘洗。製作的器型從普通的缸、甕等日用品開始向紫砂壺升級。其三,金沙寺僧製作紫砂壺是手工捏製的,把中間多餘的泥料掏空,最後接上口、柄、蓋和鈕,與後來的打泥片圍身筒是有所區別的。還有一條,當時的砂壺是直接與陶缸陶甕一起放在窯裡燒成。遺憾的是,金沙寺僧本人制作的紫砂器沒有留存下來。

不務妍媚 樸雅堅慄——從中國茶葉博物館藏明代紫砂茶器說起

明陳洪綬《高隱圖卷》(局部)

直接傳承金沙寺僧制壺技藝的是供春。據明代江陰士人周高起考證,供春是吳頤山的家僮,吳頤山早年在金沙寺讀書時,供春偷偷學會了寺僧的制壺技藝,並且在此基礎上有了改進。史載供春制壺時,“茶匙穴中,指掠內外,指螺紋隱起可按,胎必累按,故腹半尚現節腠。”說明供春已經借用茶匙作為工具,用手工結合的方法完成了紫砂壺的製作,由此也為我們留下了這個時期紫砂器鑑定的時代特徵,也就是早期的紫砂器內會有手指螺紋按印。當然,這個時期的紫砂器是和缸甕放在一起入龍窯燒製,難免會留下窯粘和草木灰形成的釉淚痕跡。一直到一代名匠李茂林開始,“壺乃另作瓦瓷,閉入陶穴。”開啟匣缽燒製的歷史。

中國茶葉博物館收藏了一些早期紫砂器,它們雖其貌不揚,但古拙樸雅,恰好見證了紫砂器製作從陶缸甕向成熟紫砂器過渡的階段。

不務妍媚 樸雅堅慄——從中國茶葉博物館藏明代紫砂茶器說起

圖一 明紫砂四系壺 吳遠明捐贈

不務妍媚 樸雅堅慄——從中國茶葉博物館藏明代紫砂茶器說起

圖一 底部 (底款為魚紋)

明紫砂四系壺(圖一),直口,上方微微有小盤口,弧肩,大鼓腹,近底處微內收。肩部有四個環形系,六方形流。整器古樸敦實,泥料是明代流行的磚紅泥,雖不是名家所制,但明代特徵明顯,且體量較大,是當時穿繩繫帶用來裝水或直接放在茶爐上燒煮的茶壺。最有趣的是壺底刻繪一條魚,技法拙樸,彷彿當時製作這個器物的陶工信手拈來之筆,饒有情趣。

不務妍媚 樸雅堅慄——從中國茶葉博物館藏明代紫砂茶器說起

圖二 明紫砂小圓壺 吳遠明捐贈

明紫砂小圓壺(圖二),壺小如香櫞,小直口,圓鼓腹,矮圈足。饅頭形蓋,上有算盤珠形蓋鈕,壺流為炮筒直流,小圈耳把。壺的造型似後來流行於東瀛的小巨輪珠。細觀內部,其成型工藝為打泥片圍身筒,兩片泥圍接痕跡明顯。泥料為天青泥,《陽羨茗壺系》中提到“天青泥出蠡墅,陶之變黯肝色”。說的就是明代人喜愛的天青泥。不過,此件小圓壺容量實在太小,推測該是用於陪葬的冥器。

供春之後,紫砂器製作工藝大大提升,經過明代四名家(董翰、趙良、袁錫和時鵬)的創新和積累,到時大彬的出現,達到第一個高峰。時大彬,號少山,據傳是時鵬的兒子。時大彬制壺特點可以用“不務妍媚,樸雅堅慄”八個字來概括。他擅長大器,不拘泥於細節,講究的是氣度韻味,以至於他的徒弟徐友泉晚年經常感嘆:“吾之精終不及時之粗也。”時大彬對紫砂文化史的最大貢獻是他摒棄了供春用木模協助製作紫砂器的做法,而改用打泥片鑲接法來完成紫砂製作。清初周容《宜興磁壺記》中記載:“時乃故入以砂,煉土克諧,審其燥溼展之,名曰土氈。割而登諸月有序,先腹,兩端相見,廉用媒土,土溼曰媒,次面與足,足面先後,以制之豐約定。足約則先面,足豐則先足,初渾然虛含為壺,先天,次開頸,次冒,次耳,次嘴,嘴後著戎也。體成,於是侵者剃之,驕者抑之,順者撫之,限者趁之,避者剔之,闇者推之,肥者割之,內外等。時後起數家,有徐友泉、李茂林,有沈君用。”這就是打泥片圍身筒、鑲身筒的基本技法,代代相承,至今宜興製陶一直沿用此技法,所以時大彬在紫砂發展史上的地位是無與倫比的。

不務妍媚 樸雅堅慄——從中國茶葉博物館藏明代紫砂茶器說起

圖三 明紫砂僧帽壺(殘)

不務妍媚 樸雅堅慄——從中國茶葉博物館藏明代紫砂茶器說起

圖三 底部(底部木章鈐印“癸丑□時大□”)

中國茶葉博物館收藏一件明代紫砂僧帽壺(圖三),雖是件殘器,但做工規整,全身透著古雅渾樸的氣息。僧帽壺最初因其形似僧人的帽子而得名,元代景德鎮窯首創青白釉瓷僧帽壺,明代永樂青花僧帽壺和明宣德寶石紅釉僧帽壺均為名品。茶博館藏僧帽壺造型為直口,口沿上翹,前低後高,鴨嘴形流,束頸,鼓腹,矮圈足稍外撇,壺蓋和曲柄均失,壺右半部分腹部以下也缺失。壺底用木章鈐印“癸丑□時大□”。因壺底下半部缺失,結合泥料及做工,推測這件僧帽壺應該是時大彬作品,癸丑年為明萬曆四十一年,即1613年。

不務妍媚 樸雅堅慄——從中國茶葉博物館藏明代紫砂茶器說起

圖四 明紫砂僧帽壺 李長平收藏

不務妍媚 樸雅堅慄——從中國茶葉博物館藏明代紫砂茶器說起

圖五 明紫砂僧帽壺(周季山制)李長平收藏

關於紫砂僧帽壺,杭州華夏紫砂博物館的李長平先生收藏了兩件,其一無款(圖四),其二有“周季山制”款識(圖五)。無款僧帽年代更早,當是紫砂僧帽壺之鼻祖。這件紫砂僧帽壺造型與常見的僧帽壺不同,內嵌式蓋,口沿做成微微上翹的花瓣,每片花瓣均鏤雕三個小孔作為裝飾,垂腹,外撇式雙層臺圈足,鴨嘴形流,倒把。泥料有明顯的銀質細砂顆粒,符合《陽羨茗壺系》中關於明代泥料“上有銀沙閃點,迨碙砂和制”的特點。而另一件周季山款識的僧帽壺泥料相對細膩,造型與明宣德寶石紅釉僧帽壺相類似,年代符合文獻關於周季山為天啟、崇禎間人的記載。茶博館藏的僧帽壺標本的泥料剛好介於兩者之間,壺頸較周季山款僧帽更短。對於落款,也符合時大彬早期用木印款的特點:“鐫壺款識,即時大彬初倩能書者落墨,用竹刀畫之,或以印記,後竟運刀成字。”

不務妍媚 樸雅堅慄——從中國茶葉博物館藏明代紫砂茶器說起

圖六 明紫砂金錢如意壺(用卿款)

陳用卿也是明代制壺名家,周高起把他列入“雅流”的名列,史載“陳用卿,與時同工,而年技俱後,負力尚氣。……式尚工緻,如蓮子、湯婆、缽盂、圓珠諸制,不規而圓,已極妍飭,款仿鐘太傅帖意,落墨拙,落刀工。”明代名士張岱《陶庵夢憶》中稱:“宜興罐,以供春為上,時大彬次之,陳用卿又次之。”雖然與時大彬水準相比稍遜一籌,但從陳用卿留下的一些作品來看,也不負“雅流”之名。中國茶葉博物館的明紫砂金錢如意壺(圖六)就是其中之一。壺造型敦厚古樸,脣口,寬頸,長鼓腹,內凹式底。三彎式流,壺蓋貼泥片裝飾四葉如意紋,壺鈕為鏤雕銅錢紋。壺身正面刻行草“瓦瓶新汲三泉水,紗帽籠頭手自煎”詩句,落款為草書“丁丑年 用卿”。陳用卿系天啟崇禎年間人,這件金錢如意壺的製作年代就是明崇禎十年(1637)。“瓦瓶新汲三泉水,紗帽籠頭手自煎”出自明四家之一的文徵明之手,在其《蘭石圖並詩合卷》書畫作品中有“手培蘭蕙兩三栽,日暖風和次第開。久坐不知香在室,推窗時有蝶飛來。分得春芽穀雨前,碧雲間裡帶芳鮮。瓦瓶自汲三泉水,紗帽籠頭手自煎”的題跋,用在紫砂壺上也是恰到好處。

不務妍媚 樸雅堅慄——從中國茶葉博物館藏明代紫砂茶器說起

圖七 明紫砂圓壺

不務妍媚 樸雅堅慄——從中國茶葉博物館藏明代紫砂茶器說起

圖七 底部(底款:花晨月夕 舍此不可)

茶博館藏還有幾件明代紫砂壺,雖不是出自名家之手,但也樸拙可愛。明紫砂圓壺(圖七),直口,矮頸,圓形鼓腹,內凹底。炮管流,曲柄,盔式蓋,大圓鈕。整壺採用明代流行的磚紅泥製作,壺身佈滿細細的桂花砂,珠粒隱隱,更自奪目。整器觀之,如一披紅色袈裟的老衲,盤跏趺坐於蒲團之上,淡定穩重。壺底鈐印“花晨月夕 舍此不可”八字雙行楷書款。花晨月夕特指美好的時光和景物。清代汪汝謙的《畫舫約》有“花晨月夕,如乘彩雲而登碧落”之句。王復禮的《茶說》則曰:“花晨月夕,賢主嘉賓,縱談古今,品茶次第,天壤間更有何樂?”可見,花晨月夕,以紫砂壺來啜飲茗茶,乃天下一大樂事也。

除了茶壺,紫砂罐是明代人普遍使用的儲茶器。關於藏茶,明人有自己的見解:“藏茶宜燥又宜涼,溼則味變而香失,熱則味苦而色黃。……藏茶宜高樓,宜大甕,包口用青箬。甕宜覆,不宜仰,覆則諸氣不入。晴燥天,以小瓶分貯用,又貯茶之器,必始終貯茶,不得移為他用。小瓶不宜多用青箬,箬氣盛亦能奪茶香。”在明代,茶葉罐除了景德鎮瓷罐外,就是宜興紫砂罐了,這在明代人的筆記中均可找到依據。屠隆《考槃餘事》中寫道:“又買宜興新堅大罌,可容茶十斤以上者洗淨,焙乾聽用。”張謙德《茶經》下篇“論器”中提到:“茶瓶,或杭州,或宜興所出,寬大而厚實者,貯芽茶,乃久久如新,而不減香氣。”徐渭更是在《某伯子惠虎丘茗謝之》一詩中提到:“虎丘春茗妙烘蒸,七碗何愁不上升。青箬舊封題穀雨,紫砂新罐買宜興。”

不務妍媚 樸雅堅慄——從中國茶葉博物館藏明代紫砂茶器說起

圖八 明絞泥六方茶葉罐 吳遠明捐贈

不務妍媚 樸雅堅慄——從中國茶葉博物館藏明代紫砂茶器說起

圖九 明絞泥加釉瓜稜罐 吳遠明捐贈

中國茶葉博物館收藏的明絞泥六方茶葉罐(圖八),小直口,斜肩,六方形罐體。泥料是明代典型的磚紅泥,肩部及六方形腹部以不規則絞泥作為裝飾,整器粗樸有致。這類小茶葉罐方便時時取用,正如王象晉《茶譜》中提到的:“日用所須,貯小罌中,箬包苧扎,亦勿見風。”還有一件明絞泥帶釉瓜稜罐(圖九),非常罕見。紫砂絞泥工藝借鑑了瓷器的絞胎工藝,瓷器上的絞胎工藝主要流行於唐代和宋代,到元代以後基本消失。此絞泥罐造型也特殊,是明代晚期流行的瓜稜形,絞泥工藝運用在這件罐上,表現力非常強,特別是罐口到罐腹上半部還上了一層透明釉,越發顯得如行雲流水般美麗。

不務妍媚 樸雅堅慄——從中國茶葉博物館藏明代紫砂茶器說起

圖十 明末清初紫砂六方罐

館藏紫砂六方罐(圖十),年代應該在明末清初,直口,折肩,六方體腹到底部漸收,帶蓋,肩下上腹部六個轉折角處裝飾大如意紋,給端莊大氣的罐體增添了幾分嫵媚之感。平底上裝飾三個謦形小矮足,也使得罐體更加挺拔俊朗。值得一說的是,這件紫砂罐的泥料不是常見的紫泥和朱泥,泥料帶些淡墨色,而且摻了細細的黃金砂。《陽羨茗壺系》裡提到的“細土淡墨色”說的就是這種泥料。茶葉罐容量大,應該是盛放平時不經常取用的茶葉,密封性能特別好。

經過金沙寺僧的智慧和巧手,宜興的紫泥從普通日常的陶缸陶甕中脫胎換骨,又經供春、時大彬等名家的創新和提升,無論製作工具、泥料選擇、創作技法還是燒製工藝都在不斷改進,最終在明代中晚期開出紫砂藝術之花,並形成明代紫砂器“不務妍媚,樸雅堅慄”的時代風格,對清代及後世的茶文化、紫砂文化產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


關注公眾號:

紫砂中華

專注紫砂實力派

紫砂界首家全網營銷服務商

業界最知名的紫砂交流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