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納悶了,為啥這老頭不讓我認自己的親爹,非得管伯父叫爸爸?

中國歷史上最會玩的皇帝恐怕要屬明武宗朱厚照了,這位天子對傳統帝國的舊制度非常不滿,厭惡紫禁城裡受拘束的生活,放縱恣睢地活了一輩子。雖然一生女人無數,但是朱厚照也沒有為朱姓皇室留下子嗣。

正德十六年(1521)三月十四日,朱厚照駕崩了,留下了一個帝位虛懸的帝國。繼承人危機是傳統帝制中國最嚴重的危機之一,武宗非但無子,就連兄弟也沒有,因為他父親孝宗朱祐樘是史上唯一搞一夫一妻的皇帝,搞得自己香火不旺,只有朱厚照一個兒子,其實繼承人危機這個時候就埋下了。

朱厚照英年早逝,大明朝政暫時由大學士楊廷和、皇太后張氏、武宗生前信任的宦官三方共掌,其中最具實力的是掌控帝國行政系統的楊廷和。如何解決帝位虛懸的問題?三方協商,最後求諸於太祖皇帝留下的《皇明祖訓》,其中有這樣一句:“凡朝廷無皇子,必兄終弟及,須立嫡母所生者,庶母所生雖長不得立。”

皇帝納悶了,為啥這老頭不讓我認自己的親爹,非得管伯父叫爸爸?

明武宗

中國帝位繼承一般是“父死子繼”的邏輯,這樣能保證帝系一以貫之,“兄終弟及”是殷商時代留下的母系傳統,其帝系容易發生偏移,譬如趙宋太祖、太宗。楊廷和等人以武宗的名義草擬了一份遺詔,裡面對帝位安排做了這樣的解釋:“朕紹承祖宗丕業十有七年,深惟有孤先帝付託,惟在繼統得人,宗社先民有賴,皇考孝宗敬皇帝親弟興獻王長子聰明仁孝,德器夙成,倫序當立,遵奉《祖訓》‘兄終弟及’之文告於宗廟,請於慈壽皇太后與內外文武群臣合謀同詞,即日遣官迎取來京嗣皇帝位。”

大明決定以“兄終弟及”的辦法解決繼承人問題,但是究竟是誰和誰的兄弟關係就必須要解釋清楚,上文中提到了“孝宗敬皇帝親弟興獻王”,很明顯兄弟關係是從孝宗那裡論,興獻王是孝宗朱佑樘的親弟弟,兄終弟及是從這裡論的。興獻王朱祐杬是憲宗朱見深的第四子,孝宗朱佑樘是第三子,二人是親兄弟。不過,正德十四年(1519),興獻王就薨逝了,其子朱厚熜繼位。遺詔中說興獻王長子即朱厚熜。

皇帝納悶了,為啥這老頭不讓我認自己的親爹,非得管伯父叫爸爸?

模範夫妻:明孝宗和張皇后

朱厚熜是武宗朱厚照的堂弟,而非親弟弟,“兄終弟及”按理不該是他,所謂“兄終弟及”應該說的是興獻王繼承孝宗皇位,而朱厚熜又繼承興獻王的皇位。這樣一來,就必須要給並未當過皇帝的興獻王追授一個皇帝身份了,猶如明初建文帝要給父親懿文太子朱標追認一個孝康皇帝的身份一樣。

武宗死後第二天,當年三月十五日,朝廷派定國公徐光祚、壽寧侯張鶴齡、駙馬都尉崔元、大學士樑儲、禮部尚書毛澄、太監谷大用等前往興國藩封之地湖北安陸迎接興王朱厚熜,到北京即皇帝位。

幾乎是攝政的楊廷和在朱厚熜進京之前,改變了想法,或許他擔心外藩進京不好控制,也或許是擔心孝宗-武宗這一系後繼無人,於是決定重新解釋“兄終弟及”這句話,將其詮釋為朱厚熜繼承朱厚照的皇位,堂弟的身份解釋成親弟弟,朱厚熜是孝宗朱祐樘的侄子,這樣解釋就勢必成為孝宗的兒子。如此一來,人家親爹怎麼辦?

皇帝納悶了,為啥這老頭不讓我認自己的親爹,非得管伯父叫爸爸?

嘉靖帝

朱厚熜到北京,即將進入紫禁城的時候,楊廷和又玩了一招,他命禮部給朱厚熜安排的入城禮儀是皇太子的規格。很明顯,楊廷和是想矮化朱厚熜,也欺負人家不是北京人。朱厚熜雖然年輕,但也不是傻蛋,回敬一句:“遺詔以吾嗣皇帝位,非皇子也。”楊廷和還想堅持以太子之禮迎接新皇帝進城,但是碰了釘子。最終,朱厚熜是以天子排場,從大明門進進了紫禁城,在奉天殿即皇帝位。

朱厚熜當時只有十五歲,但很有個性和主見,對朝臣擬定的“紹治”年號都沒看上,而是用了自己想的“嘉靖”,看來是想有一番作為。嘉靖帝即位後第五天,便下令禮部集議興獻王崇祀典禮。楊廷和沒有等廷議,也就是朝臣集體會議,就以首輔權威命禮部尚書毛澄做出一個決定:宜尊孝宗曰皇考,稱興獻王為皇叔考興國大王,母妃為皇叔母興國太妃。

這是啥意思?就要朱厚熜改宗,認孝宗朱祐樘為老爸,管自己的老爸老媽叫叔叔、嬸嬸。這不是割裂人家的骨肉親情嗎?皇家人也是人,誰都不是沒有感情的政治動物!皇帝給禮部的回覆是一句:“父母可更易者是耶?”

皇帝納悶了,為啥這老頭不讓我認自己的親爹,非得管伯父叫爸爸?

楊廷和

楊廷和引經據典,年輕的嘉靖帝並無太多反對的資源。正在無奈之際,新科進士張璁上了一份《議大禮疏》,用了孝道為武器,支持新皇帝。張璁在奏疏中說:

臣等伏讀武宗皇帝遺詔雲:‘朕皇考親弟興獻王長子聰明仁孝,倫序當立,迎取來京嗣皇帝。’謂之嗣皇帝位,是繼武宗皇帝之統,初無為孝宗皇帝之子之說,至皇帝登極之日,始變其說,以皇上為孝宗之子,繼孝宗之統,使皇上違武宗皇帝之詔,背獻皇帝之恩,遂致父子君臣皆失其道。

值得注意的是,張璁在文中已經將嘉靖帝的父親興獻王稱為獻皇帝。張璁還說:“夫獻皇帝實孝宗親弟,雖未嘗有天下以傳皇上,而皇上之有天下,實以獻皇帝之子也;高皇帝雖未嘗以天下授皇上,皇上之有天下,實以高皇帝之訓也。”張璁的解釋合情合理,把遺詔上的“兄終弟及”解釋的很合情理。

皇帝納悶了,為啥這老頭不讓我認自己的親爹,非得管伯父叫爸爸?

張璁

武宗遺詔中只講了“惟在繼統得人”,也就是有合適的人繼承大明的皇統,而並沒有講“繼嗣”的問題。楊廷和等人的主張其實是讓嘉靖繼嗣,而不是純粹的繼統,就是“承武宗皇帝之統”,就必須“嗣孝宗皇帝之後”。楊廷和等人堅持這樣做,或許是對已故孝宗和武宗皇帝的感情所致,但的確又陷嘉靖皇帝於不孝的尷尬境地了。

張璁的上疏對新皇帝而言,無疑是救命稻草,高興地說:“此論一出,吾父子必終可完也。”隨後,嘉靖帝頒佈手敕,準備尊已故父親為“興獻皇帝”,還在世的母親蔣氏為“興獻皇后”,祖母邵氏為皇太后。

年輕的皇帝已經這麼下令了,首輔楊廷和又當如何呢?楊廷和還真是有底氣,竟然敢將皇帝手諭封還,絕不奉詔。楊閣老控制的紀檢部門科道官員還紛紛上疏彈劾張璁,奏疏都寫得殺氣騰騰。嘉靖帝也並非強硬到底,派人好生與楊廷和商議,還給禮部尚書毛澄送去黃金厚禮,希望能通融一下。

皇帝的低姿態,並未換來文官集團的讓步,楊廷和的執念又將給帝國和他自己帶來什麼呢?年輕的嘉靖帝又如何挑戰這已經跋扈失控的官僚集團呢?事情還沒完,敬請期待後文分享!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