弄懂這8個歷史細節,你再聊《楚喬傳》就不像傻白甜了

明朝 宇文泰 元寶炬 中國古代史 劉三解 2017-06-18

週三寫了《蕩寇風雲》是一部三無歷史爛片,我在好幾個平臺上捱了罵,兩天時間變成了漢奸、美國間諜還有日本人,理由是為什麼只挑《蕩寇風雲》這樣的“用心”之作,怎麼不去罵罵《楚喬傳》、《上古風雲》?

看完了16集《楚喬傳》,覺得編劇歷史知識匱乏,《楚喬傳》的劇還是挺好看的。

弄懂這8個歷史細節,你再聊《楚喬傳》就不像傻白甜了

▲《楚喬傳》截圖,撒狗糧啦……

一句話總結下《蕩寇風雲》,就是“怕老婆明朝軍人打鬼子”

一句話總結下《楚喬傳》,就是“復仇女特工身後追來霸道總裁、貼心男閨蜜、小王爺……等等”

前者主角實有其人,還是民族英雄,不能說隨便換個時代背景接著打鬼子。換到清朝,讓戚繼光梳一頭大辮子打倭寇,那不是無知,而是缺德,所以《蕩寇風雲》或者說《戰神戚繼光》必須是一部歷史劇,也要拿歷史劇的標準來衡量

而後者,人物架空、背景架空、故事情節也全架空,完全是想象出來的武俠世界+瑪麗蘇故事,時代背景就是編劇手裡的破抹布,想擦哪裡擦哪裡,娛樂是它的本質,成人童話的流行絕不是因為它承載著怎樣的教育意義,而是它適應觀眾普遍的接受心理

換言之,主創具備高情商,摸到了核心受眾情感的G點。摸到了,觀眾愛看,沒處說理去,好嗎?

弄懂這8個歷史細節,你再聊《楚喬傳》就不像傻白甜了

▲《楚喬傳》劇照

既然如此,蹭熱點就不說人家歷史上的硬傷,反正全篇就沒有對的,以下內容是方便你出去和人談劇情的時候不會露怯:

(一)西魏

西魏承繼的是北魏的帝統。北魏皇族原姓拓跋,孝文帝改漢姓為“元”,一般上過高中歷史課的人,這個細節就錯不了。

不過北魏孝文帝改革之後的事,就沒有名詞解釋了,所以各種編劇大能的差距往往體現在會不會用百度搜索上。

在《楚喬傳》中,西魏的皇帝竟然吟誦了“孝靜皇帝”的詩,還擔心皇權旁落。

其實,孝靜皇帝是東魏皇帝元善見死後的諡號,他死於公元552年,站在西魏的立場上,這位皇帝同行,只能是“偽帝”,這個諡號是肯定不會叫的,畢竟天無二日嘛。

而西魏短暫的歷史上,總共只有三位皇帝,一個文帝元寶炬,死於公元551年,後面兩代分別是他兒子“廢帝元欽”、“恭帝元廓”,仨人一直是傀儡,從未被超越……

這三父子,元寶炬死時45歲,元欽死時30歲,元廓20歲時即退位,唯一符合劇中皇帝年齡段的就是元寶炬,可他比孝靜皇帝還早死一年,肯定沒法知道這個侄子的諡號,也不可能承認他的皇帝身份。

據說原著小說寫的是五代十國,那隻能是編劇做得改動,看來功課做得實在不夠。

弄懂這8個歷史細節,你再聊《楚喬傳》就不像傻白甜了

▲《楚喬傳》中的西魏皇帝,實在有點對不上號。

接下來,咱們說說北魏是怎麼變成東西魏的。

在課本上濃墨重彩的北魏孝文帝漢化改革,最終造成了北魏內部的文化分裂,北方草原的胡化舊部和南方漢地漢化的鮮卑皇族開始了激烈對抗,最終釀成了“六鎮起義”。

席捲整個北中國的戰亂,最後被“契胡”首領爾朱榮平定,這個契胡,陳寅恪先生說是羯人,和石勒、石虎是同族,也就是當年南匈奴帶著南下的中亞胡族。

這爾朱榮可不得了,廢立北魏皇帝還不夠,先把孝文帝的兒媳婦胡太后和廢帝一起沉了黃河,又把北魏的王公大臣召集到河陰(今河南省孟津縣),殺死一千三百多人,史稱“河陰之變”,這一棍子算是徹底打斷了北魏王朝的脊樑骨。

等到爾朱氏垮臺,又一個權臣高歡要找“皇帝”的時候,偽裝田舍翁逃過“河陰之變”的北魏孝武帝元修才浮出了水面。這哥們最猛的不是權勢,而是愛好,他和自己的三個堂姐妹有染,一直冷落正宮皇后,也就是高歡的長女……

後來,這貨帶著最得寵的堂姐妹元明月和她的哥哥元寶炬西奔長安,投靠手握重兵的妹夫宇文泰。

不客氣地說,是元修的亂倫醜聞,讓名義上還統一的北魏裂成了兩半。

面對逃跑的女婿和失去的大義名分,高歡急眼了,直接另立新皇,並遷都鄴城,宇文泰也不想容忍元修的亂倫行為,兩人衝突越來越大,最終,元修被毒死,死時25歲。

“孝武”是宇文泰操縱的西魏政權給元修上的諡號,高歡操縱的東魏給他的諡號是“出”,可以稱為“北魏出帝”,這也是雙方共同“認可”的最後一個皇帝。

此後,宇文泰另立元寶炬為帝,與高歡扶立的元善見並立,這倆皇上,一個是魏孝文帝的孫子,另外一個是曾孫,說起來是叔侄,共同點是傀儡。

西魏這邊的元寶炬,李延壽的《北史》裡評價:

及躋大位,權歸周室。……文帝以剛強之質,終以守雌自寶。

就是說,元寶炬登基之後,權力全部被宇文家(周室)掌握,他雖然是個性格非常剛烈的人,但最後卻靠著退讓隱忍得了善終,很不容易。

當爹的不掙扎,不代表兒子不掙扎。

元寶炬之子元欽即位後,立宇文泰之女宇文雲英為皇后,兩人感情很好,元欽甚至不要任何妃嬪,然而權力的吸引力足夠大,元欽開始謀劃殺死權臣宇文泰,但是手裡沒有力量,就求助於自己的三位連襟,也就是宇文泰的另外三個女婿。

這些女婿在宇文泰的任命下分掌禁軍兵權,轉頭就把皇帝賣了,宇文泰憤而廢帝,很快殺死了元欽。宇文雲英不願獨活,也毅然追隨廢帝而死,妥妥的真愛。

可以說,歷史上的西魏仨皇帝,就是典型的杯具。

(二)宇文氏

弄懂這8個歷史細節,你再聊《楚喬傳》就不像傻白甜了

▲《楚喬傳》中的宇文家家主宇文灼,或許二房的柱國大將軍是宇文泰?

《楚喬傳》裡對於宇文氏的設定,脫胎於黃易的武俠小說《大唐雙龍傳》。所謂趙閥、魏閥、宇文閥,是把南北朝時期的“門閥”改造成了類似武林門派的家族。

這個改造挺有想象力,但是早在《大唐雙龍傳》裡,這個設定就有個邏輯悖論是:到底是武功重要,還是軍事、經濟、政治實力重要?

若是武功重要,怎麼也輪不到李閥的李淵來當皇帝,若是後者重要,寇仲、徐子陵行走江湖打怪升級又有什麼意義?

同樣的問題也出現在了《楚喬傳》中。

宇文家擁有國家級的諜報系統“諜紙天眼”,還有劇中仍未露面的,宇文玥的生父,柱國大將軍,西魏皇帝還想將禁軍一部的兵符交給宇文玥。

如果“諜紙天眼”有劇中渲染地那麼重要和強大……

如果“諜紙天眼”沒有劇中渲染地那麼重要和強大……

前者是耳目操於大族權臣之手,後者是徹底的耳聾眼瞎,對於皇權,結果有區別嗎?

弄懂這8個歷史細節,你再聊《楚喬傳》就不像傻白甜了

▲《楚喬傳》皇帝想用諜紙天眼核實燕北侯謀反細節,注意,“你的”。

所以,歷史上皇帝玩特務統治,都不會這麼玩,具體怎麼玩,下面再解釋。這裡先說說宇文氏的崛起。

宇文氏是鮮卑人中的匈奴遺種,也就是匈奴留在蒙古草原上的十餘萬落中的一部分,在鮮卑強大之後,自稱鮮卑人。在五胡亂華的大背景下,作為“胡”的一支,是以部落的形式,存在於北中國的政治版圖中。

而北中國留存的漢人世家大族,則是聚集生活在城堡(史稱塢堡)之中,以儒家經術傳家,又聚攏了大批的部曲、人力,把持州郡的政務、財源,支持他們參與各個少數民族的政權。

北魏政權,其實就是這樣的“軍”與“民”聯盟政權,主導者,就是壓倒性的武力。

西魏宇文氏的老闆是宇文泰,他爸爸宇文肱早死了,生了好幾個孩子,宇文泰前面還有宇文顥、宇文連、宇文洛生,也都死在了西魏建國前,大哥宇文顥留下了三個兒子,其中一位就是後來的權臣宇文護。

按照劇中那從明朝傳承下來的宗法嫡長的邏輯,宇文家這個大買賣,應該交給長房宇文顥的子孫嘛,可惜宇文泰死時,也只是請年長的侄子宇文護輔助自己年幼的兒子宇文覺。

宇文護雖然在西魏朝堂上獲得了比宇文覺還大的話語權,在逼迫西魏恭帝禪讓後,仍舊扶保宇文覺做了北周的開國皇帝。

至於宇文灼肯定是木有的,反正史書上沒寫宇文肱還有個瘸腿的大哥和一個愛殺婢女的三弟宇文席。

弄懂這8個歷史細節,你再聊《楚喬傳》就不像傻白甜了

▲《楚喬傳》中的三房老太爺宇文席。

至於宇文玥嘛,宇文泰的兒子名單如下,請自取自猜:

宇文毓(庶長子,母姚氏,北周第二任皇帝)、宇文震、宇文覺(嫡子,母元氏,北周第一任皇帝)、宇文邕(庶子,母叱奴氏,北周第三任皇帝)、宇文憲、宇文直、宇文招、宇文儉、宇文純、宇文盛、宇文達、宇文通、宇文逌

(三)諜紙天眼

不少人問,“諜紙天眼”存在嗎?歷史上有沒有這麼牛B的諜報組織?

這個問題,古人早就回答過。

清朝人俞正燮在《癸巳存稿·校事》寫道:

魏吳有校事官,似北魏之侯官,明之廠衛……或謂之典校,或謂之校曹,或謂之校郎,或謂之校官。

翻譯過來就是,三國時,魏國、吳國都有校事,北魏有侯官,明朝有東廠、西廠、錦衣衛,都是一個性質的組織。

曹魏時候的校事有多厲害呢?據《魏略》記載:

始太祖欲廣耳目,使盧洪、趙達二人主刺舉,洪、達多所陷人,故於時軍中為之語曰:不畏曹公,但畏盧洪,盧洪尚可,趙達殺我。

翻譯一下就是,太祖曹操廣設耳目,用盧洪和趙達管這事兒,他倆好陷害人,因此當時軍隊裡流傳著順口溜:不怕曹操,就怕盧洪,盧洪其實還算好的,要是趙達,那就直接殺我了。

這還是在軍中,後來曹操在朝堂上破獲了一次又一次地潛伏者的擁漢叛亂,總結說:

吾爪牙之臣無遏奸防謀者。

換個說法就是,幫我砍人的小弟裡,就沒有能替我阻擋奸謀案件的人。

這兩句話合起來,就是這種“諜報組織”在當時的歷史形象:

耳目爪牙。

所以,校事無論在曹魏還是孫吳,都為世家重臣所不齒。

曹魏的黃門侍郎程曉鄙稱校事為“校事區區”,孫吳的驃騎將軍步騭稱校事呂壹為“小人因緣銜命”,在當時,世家大族出身的名士,都不屑於擔當校事,曹操的看法也是用君子不能盡心打小報告,所以不如用小人。

這種心態,曹、孫兩家並無二致,都以出身低微之人,直接向君主彙報,掌握朝野可能反叛者的信息。

當然,曹魏和孫吳後來都在重臣的壓力下廢除了校事制度,孫吳到孫皓時又恢復了校事和彈曲官,直到吳國滅亡。

三國時的校事,其實仍是探聽傳聞,再以肉刑拷問的方式,獲取臣民的錯處,直接告知皇帝,只是帶有特務的性質,而不能算是真正的情報組織。

再說北魏的侯官,他們的行動手段,就有點類似於真正的特務了。

弄懂這8個歷史細節,你再聊《楚喬傳》就不像傻白甜了

▲《楚喬傳》宇文玥給星兒講解“諜者”。

這支力量屬於北魏內朝侯官曹,故稱侯官,全部由鮮卑“國人”擔任,最多時達1000多人。

這些人隱瞞自己的特務身份,有各種公開身份做掩護,但是又串行於官署之間,窺探百官的錯處。

一旦發現線索,就可以抓捕、拷問,甚至就地處決,這個權力甚至比明朝的廠衛還要大(後者還需要正規法司走程序),因為北魏是一個民族統治的國家,鮮卑人相對於漢人,終究是少數民族,就有非常強的不安全感,擔心被反叛,所以特務統治非常猖獗。

真正集中國古代特務組織之大成者的還是明朝廠衛。

因為錦衣衛為世職,緝事廠又是以太監統領,所以在使用的手段上,更長期、更深入的多,通俗地說,已經從盯事兒進化到盯人了,所以才有明朝初年和末年那麼多廠衛對大臣“瞭如指掌”的故事。

比如《明史·刑法志》裡說:

以故事無大小,天子皆得聞之。家人米鹽猥事,宮中或傳為笑謔,上下惴惴無不畏打事件者。

就是說,大事小情,廠衛只要感興趣,都會報告給皇帝,一些小事兒笑談也沒有隱私,怎麼做到?

明朝東廠的規矩是每個月初一,員工集中抽籤,有去法司衙門聽審,監視錦衣衛審訊的,叫“聽記”;有去各個城門和京師各衙門去查訪的,叫“坐記”;幾處信息彙總上交,就叫“打事件”。

這個“打事件”不但是聽,還鼓勵北京城裡的城狐社鼠來告密,也就是線人,他們提供線索之後,東廠抓捕嫌疑人刑訊。

不過請注意,此時的諜報組織,本身就是國家合法的爪牙,用不著什麼暗殺,直接陷害人入罪明殺就好了,對於境外的諜報活動,也並沒有形成什麼模式,往往還是靠天吃飯,不必想象太過。

直到清末、民國時代,中國軍政體系的防諜、諜報工作仍近乎為零,民國軍閥混戰時期,甚至有靠著報紙公開報道來指揮作戰的事情發生,同樣,各軍本應絕密的軍事部署也很容易在報紙上看到……電報、電話、文件,幾乎無密可保。

中國真正專業的諜報組織的建立,要到國共合作時期到蘇聯集中學習諜報技術之後,無論是國民黨,還是共產黨,老師都是蘇聯的情報機構。

所以,“諜紙天眼”真就是個想象。

(四)細節

(1)家紋、族徽,這是日本和歐洲血統貴族的特產,藉以識別譜系。

弄懂這8個歷史細節,你再聊《楚喬傳》就不像傻白甜了

弄懂這8個歷史細節,你再聊《楚喬傳》就不像傻白甜了

《楚喬傳》人獵場帳篷和高臺上都有鹿角標誌,因屬於宇文家,或許是主創安排的標誌。

北魏拓跋珪時代,曾經以少昊氏,也就是東夷之後的名義改官名為鳥官,也就是把某個官職叫成某個鳥,可也沒有整出鳥紋來,突厥人倒是有金狼旗和金牛旗代表突厥、鐵勒,但也是整個民族的標識,而不是某個家族的紋飾。

在南北朝到隋唐,區分士族和寒庶的手段是“士族志”、“姓氏錄”,乃至於官方的戶籍,當時的戶籍登記和今天不一樣,要寫明高祖父到本人在歷代當過什麼官,以及和誰家通過婚的情況。

其中,妻子身份分三種:嫡妻、繼室、妾;子女的身份分兩種:嫡子、庶子。

還要標註是否有犯法的情況,是否有士庶雜婚的情況,如果有則要免除士族身份和待遇。

這種嚴格的官方文書制度,就封建時代的歐洲和日本的小樣,根本造不出來,所以只能靠各個貴族家族自行保存相關譜系、文件,等到有糾紛的時候,請出專門的譜系學家進行考證鑑定。

在平時,他們體現自己貴族身份的標識就是家紋、族徽等物件。

(2)宇文懷等人射箭的姿勢都不對

弄懂這8個歷史細節,你再聊《楚喬傳》就不像傻白甜了

弄懂這8個歷史細節,你再聊《楚喬傳》就不像傻白甜了

弄懂這8個歷史細節,你再聊《楚喬傳》就不像傻白甜了

《楚喬傳》中人獵場一幕,前兩個是步射,燕洵和宇文懷都是地中海射法,最後一個是騎射,這姿勢……

弄懂這8個歷史細節,你再聊《楚喬傳》就不像傻白甜了

▲中國古代通用的射箭姿勢細節。

拉弓射箭的射法有地中海射法,有蒙古式射法,前者是四指拉弓,後者是攢指成鳳眼拇指控弦,因為中國古代複合弓的形狀、性能與西方單體弓不同,因此主要使用蒙古式射法,也有人稱漢式射法。

弄懂這8個歷史細節,你再聊《楚喬傳》就不像傻白甜了

▲“分鬃射”的典型動作,看起來有點像撅屁股,其實是身體前傾讓過馬頭

而且,蒙古式射法中向前方騎射,姿勢為所謂“分鬃射”,也就是上半身向側面前傾,這是為了馬上射箭時避開馬頭的干擾。

弄懂這8個歷史細節,你再聊《楚喬傳》就不像傻白甜了

▲2014年土耳其Biga傳統弓大賽上選手騎射,土耳其弓比中國弓傳統弓短小,明代開元弓即自其改造,明以前的中國弓和清弓體型更大。

另外,就是根據射擊目的的不同,張弓拉弦的拉距姿勢,有三種,一種是小架,類似於現代射箭比賽,拉弦至臉頰,利於短箭射準、射遠;一種是大架,類似於日本弓道,拉弦至耳後,利於長箭破甲,戰陣威力大;還有一種是平架,利於開重弓、瞄準穩定。

《楚喬傳》裡諸位的姿勢,硬套,只能是古代的小架,還不怎麼標準,要是真射,手指神馬的,估計少不了受傷吧。

(3)西魏時的文字已有隸書、楷書,劇中都是篆字。

弄懂這8個歷史細節,你再聊《楚喬傳》就不像傻白甜了

▲《楚喬傳》劇中看情報,滿篇都是篆字,還不是卷軸,單頁。

秦漢之交,已經有漢隸,之後日常書信,不可能都是電腦打印出來的篆字,到了漢末鍾繇創楷書,後漢劉德升創行書,這兩種書寫字體也是大流行,西魏是北朝了,在北魏之後,北魏字體出現了“魏碑”,沒有理由日常生活把早已不流行的篆字拿出來,這又不是春秋戰國劇。

弄懂這8個歷史細節,你再聊《楚喬傳》就不像傻白甜了

▲《龍門二十品》拓片,即北魏龍門二十方石碑,是“魏碑”書法的典範之作,魏碑“上可窺漢秦舊範,下能察隋唐習風”,是經典字體,今天電腦字體裡還有。

弄懂這8個歷史細節,你再聊《楚喬傳》就不像傻白甜了

▲這叫卷軸裝

另外,南北朝時期戶籍已經用紙捲了,也就是類似今天書畫卷軸式樣的紙張,所以古書稱“卷”,就是這種東西,而劇中還滿是竹簡和布書,讓人詫異主創搞錯了西魏的歷史時段了?難道以為是公元前500年?

(4)魏國十三皇子封裕王,這個封號不靠譜。

弄懂這8個歷史細節,你再聊《楚喬傳》就不像傻白甜了

▲《楚喬傳》劇照,裕王出場

皇子封王,是從西漢劉邦開始的,這種封叫裂土分茅,也就是有王爵,有領土,有官署,是正經立國。

在法律上,這些皇子封王的國,就是一個個次一等的國家,所以他們是國王,他們的封地就是封國。

因此,從漢到魏晉,封王的王號,要麼是單字的“國名”,比如趙、齊、楚、樑,這是為了標識封地區域,不會出現封趙王,封地在江南的情況;要麼就是雙字的“郡國名”,比如河間、淄川、濟北、琅琊、東海等等,都是封地為郡。

這種情況,直到唐代才改變,即定親王、嗣王、郡王等級別,但都屬於“封而不建”,也就是說,有封號爵位可以領取對應的收入,但是不建國,自然也就沒有對應的封國,王號和封地之間不再存在聯繫。

因此,唐朝的親王,就有類似“裕王”這種吉利話王號,比如唐玄宗的兒子,有永王、延王、懷王、信王、義王、壽王,這些就怎麼攀都攀不上古代的國名了。

所以,“裕王”出現在唐之後,不奇怪,出現在唐之前,奇怪。

這也寫了不少了,回頭再看再補,咱們雖然說古裝傳奇劇沒必要較真,但真心說:

懶癌得治!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