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荒草菴”又名“黃草菴”,清官黃作孚曾經在山上隱居

明朝 嚴嵩 清朝 嶗山 楊繼盛 石頭大獅的膠澳筆記 2018-12-16
青島:“荒草菴”又名“黃草菴”,清官黃作孚曾經在山上隱居

浮山,屬嶗山支脈,在最西端,九峰並峙,相連如屛。浮山九個峰頭,計有西峰(平頂峰)、大學峰(虎踞峰)、二賢峰(馬虎石)、神筆峰(簸箕陽)、仙硯峰(浮山頂)、雛鳳峰(後老寨)、臥龍峰(前老寨)、浮山峰(老寨)、東峰(道士帽),當地又稱為"浮山九點"。

當地素有"浮山戴帽,下雨一瓢"的說法,據說浮山雲霧繚繞之時,十之八九就有降雨出現,靈驗非凡,彼時山巒如坐雲巔,浮於天際,"浮山"因此得名。有詩單說其中妙處,"疑是澤國蜃樓起,如築長城雉堞成"。

荒草菴,位於浮山南麓的徐家麥島村北側,如今作為浮山十景之一。此庵大約始建於明代永樂年間,據說當年選址的位置,在浮山一處荒草地,因此得名為"荒草菴",明代著名文士黃作孚罷官歸隱後,曾經選擇在此隱居,庵堂又名"黃草菴"。

《即墨縣誌》有記載說,當年荒草菴初建時,有地方上山東頭、麥島村、浮山後等八個村莊捐資興建。廟堂建成後,由道人日常管理。起初庵堂的規模很小,不過幾間房舍,後來有一位道士叫高知禮的,擔任荒草菴住持,他想要擴建庵堂,就四處奔波,甚至到南方江浙等富庶地區募化,終於募集到足夠的資金,將原先簡陋的房舍擴大了規模。荒草菴自永樂年間始建,到了清代後期達到鼎盛,成為當地百姓的主要祭祀和民俗活動場所。

青島:“荒草菴”又名“黃草菴”,清官黃作孚曾經在山上隱居

據民國時期的《膠澳發展備忘錄》記載,荒草菴有"道士三人,僕役四人。廟產土地四十三畝,荒山四五百畝,由寺觀自行管理,每年收入不菲"。可見廟產和進項頗為不少。最繁盛時期,荒草菴有正殿一間,配殿六間,道士房舍若干。

庵堂整體結構為回字形,正門在東南方向。正殿供奉南海觀音大士,左右分別為"天地水"三官殿和"天后"娘娘殿,東西廂房分別為"七神殿"和"閻君殿",正對面配殿祀護法神"武聖帝君"。據當地人說,村民們經常來此庵堂祭拜祈福,逢村裡有人過世,親屬也都要到荒草菴裡向神仙祭拜,為去世的家人"報個到"。

每年正月十六日,是廟會正日,周圍十里八鄉的人都來趕廟會,買玩意兒、踩高蹺、舞獅子等等,還有地方戲,熱鬧非凡,盡顯民俗之樂。小孩子在廟會上,向大人討要個玩具或者冰糖葫蘆,都是很快樂的事情。

《山東德邑村鎮志》記載,當年的德國殖民者也發現了這座隱藏在山谷深處的廟宇,並且在庵堂的南邊,建了一座測量用途的小屋。並且對這裡以及周邊的環境非常讚賞,當做是在青島郊遊的最佳選擇,成為"殖民地最美的景點之一"。

青島:“荒草菴”又名“黃草菴”,清官黃作孚曾經在山上隱居

上世紀三十年代,破舊的荒草菴迎來了它的最後一次大修,這次修葺,由住持道士劉陽明負責,他向社會募捐了資金,對破損的房舍進行全面整修。在他大刀闊斧的進行修繕時,一定想不到,他精心投入的廟宇,會在三十年後遭遇毀滅。

上世紀六十年代中期,荒草菴遭到毀壞,並禁止開展傳統民俗活動,持續上百年的正月廟會隨之消失。荒草菴年久失修,住持道人也被驅離,一度破敗不堪,無人問津。

與相隔不遠的朝陽庵相比,荒草菴的命運略好,它還保存下了三間房舍和三棵古銀杏樹。院中僅存的三棵銀杏樹,東側的兩棵一雌一雄,為夫妻樹,樹齡逾六百年,應當是荒草菴初建時栽植。院西側略小的一棵,據有關部門測算,也有五百年曆史。

1998年,庵堂遺址被地方列為文保單位。如今庵外最熱鬧的地方,無過於那口神泉,據當地百姓傳說,此泉水寒冬不凍、大旱不竭,一年四季水位不變,能醫治百病,至今還有不少群眾帶工具到此取水飲用,絡繹不絕。

青島:“荒草菴”又名“黃草菴”,清官黃作孚曾經在山上隱居

那位隱居荒草菴的名士,叫黃作孚(1516-1586),他字汝從,號訒齋,是即墨望族黃氏族人。因賢孝聞名鄉里,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進士(在即墨正史記載的第九位進士),名副其實的"天子門生",他的恩師是同為即墨藍氏望族的名士藍田。

說起來,即墨黃氏一族能人輩出,著名的明代萬曆年間兵部尚書加太子太保、褒贈"四世一品"的名人黃嘉善,是黃作孚的子侄輩。黃嘉善的父親黃作聖與黃作孚為親兄弟,他們一共兄弟五人,黃作孚排行第二,黃作聖排行第四。黃作孚一支,文化傳家,後代黃宗昌、黃坦等等都是即墨名人。

黃作孚中進士以後,初任兵部觀政(進士及第後並不立即授官,被派遣至六部九卿等衙門實習政事),後出任高平知縣。他潔身自好,對官場蠅營狗苟、盤根錯節的風氣憤恨不已。當兵部員外郎楊繼盛彈劾嚴嵩被害後,黃作孚對權奸嚴嵩更是恨之入骨。他作為新晉進士,按例到相府拜見嚴閣老,卻在嚴嵩門前大聲唸誦楊繼盛臨死前的詩稿,嚴嵩知道他是個人才,想要拉攏為己下,對他的行為沒有追究。

青島:“荒草菴”又名“黃草菴”,清官黃作孚曾經在山上隱居

後來黃作孚出任高平知縣,嚴嵩安排宴席,親自為他送行,邀請時卻遭到了黃作孚嚴詞拒絕。這一次,黃作孚的不給面子,終於讓嚴嵩勃然大怒。官場中想要做掉某人,那是一件非常簡單的事情,嚴嵩安排手下到山西暗中活動,策動黃作孚的下屬誣告陷害。

黃作孚終被罷官,擔任高平令不過兩年。在高平任上的二年裡,黃作孚"不辭焦勞,有就厥功",《高平縣誌》記載說,他"臨政寬緩,任人不疑",有著開明的施政理念和唯賢是舉的用人觀。

罷官後,黃作孚輕裝卸任,返回鄉里,隨身行李不過衣服書籍,回鄉路費是同事拼湊的,兩年清知府,貧困如斯。黃作孚走時,高平鄉里百姓前來送行,對他留戀不已。黃作孚回鄉後樂善好施,為故鄉做了不少好事,他選擇隱居在浮山深處,醉心山水,終生不仕。

青島:“荒草菴”又名“黃草菴”,清官黃作孚曾經在山上隱居

"浮山雄海畔,乘興一登臨。拂草尋幽徑,攀蘿陟峻岑。水天連共遠,島嶼接還深。縱覽乾坤闊,擎杯發嘯吟。"這首詩,名為《浮山朝海庵》,是黃作孚的作品。這個朝海庵,又稱為朝陽庵。與荒草菴一樣,朝陽庵也有黃作孚活動的印跡。

其實荒草菴和朝陽庵相距不遠,朝陽庵面朝大海,日夜浮波,可以陶冶情操;荒草菴地處幽僻,日月穿梭,更適宜居住修行。應該說,這位即墨名士的眼光是獨到的。

清代遺老,流落青島避居的萊陽書法家、前清禮部侍郎、翰林院學士王垿,在浮山遊歷時,深感黃作孚在荒草菴的境遇,曾經寫下詩句:"黃公遺蹟留銀杏,異世芳名猶在不?",深切緬懷這位前明的名士。

"石頭大獅的膠澳筆記"的所有的故事和靈感都來自小編故鄉,如果有什麼意見和想法,歡迎留言討論。

("石頭大獅的膠澳筆記"——原創文章)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