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一個地級市,原先只是下屬縣級市的一部分,後來反而超越上來

提起山東威海,想必很多人都知道,這是個美麗的海濱城市,乾淨、精緻,不像青島那麼喧騰雜亂。過去,人們又習慣地把威海稱為威海衛,後面帶個“衛”字,這意味著這裡曾是明朝衛所駐地。對明史稍微熟悉的朋友想必都知道,衛所制度是明朝的軍隊制度,有點類似於唐朝的府兵制。

山東一個地級市,原先只是下屬縣級市的一部分,後來反而超越上來

美麗的威海

衛所駐地一般都是戰略要地,遍佈全國。洪武時代,朱元璋為了加強海防,防禦倭寇、海盜,沿山東半島至浙江,建立了大批海防衛所,威海衛即是其一。據《明實錄》記載,威海衛建於洪武三十一年,清雍正年間裁撤,乾隆《威海衛志》上面說:

明洪武三十一年,析文登縣辛、汪、都三裡立威海衛。永樂元年建城,領左、前、後三所,總部系山東都司兼轄屬寧海州。

山東一個地級市,原先只是下屬縣級市的一部分,後來反而超越上來

明朝四大名衛

從上面地方誌材料的記載看,威海衛最初衛城是從文登縣下面鄉里分割出來的。真是滄海桑田,如今文登僅僅是威海地級市下轄的一個縣級行政單位,先是文登縣級市,後來是威海市文登區。

明初從文登縣擇地建威海衛西距煙臺港水路87公里,東距成山角水路40公里,三地構成山東半島東北端的海防前哨陣地。威海衛灣又是不凍良港,港闊水深,三面環山,灣口向東,南北兩岸相距約7公里。劉公島屹立在港口東側,距北岸僅兩公里,為港區的天然屏障。

山東一個地級市,原先只是下屬縣級市的一部分,後來反而超越上來

威海衛古城圖

劉公島和日島將灣口分為北口和南口,鉅艦出入暢行無阻,是優良軍港。劉公島山勢險峻,主峰旗頂山海拔153米,居高臨下,足以俯視航道。島的沿岸大部為懸崖峭壁,附近海面明礁暗石星羅棋佈,水深浪急,形勢險要。威海衛地理位置顯要,是歷來兵家爭奪海上控制權的必爭之地。

明朝政府在此築建衛城,足見戰略眼光,取名威海衛,也就是“威震海疆”之意。清乾隆年間所修《威海衛志》,稱其為“東垂一厄塞”,“可以興屯禦侮”,“為東隅屏藩”。

山東一個地級市,原先只是下屬縣級市的一部分,後來反而超越上來

朱元璋

威海衛所處的海灣,是優良的港口,是山東半島沿海航行、停泊的必經之地,是重要的軍事通道,控制了這裡也就掌控了山東沿海航線的咽喉,同時這裡交通便利,一旦在此登陸,即可南指文登縣,控制山東半島的最南端,截斷整個沿海的海運。

威海衛東至海一里,至劉公島水面十里,南至文登縣九十里,西至寧海州一百二十里,北至海十里。至登州府三百三十里,至濟南一千二百六十里,至順天府二千二百里。百尺崖所北至威海四十里,南至文登五十里,東至榮成八十里,西至寧海一百四十里。

山東一個地級市,原先只是下屬縣級市的一部分,後來反而超越上來

明朝軍隊

劉公島是威海衛的屏障,是海運航線上的鎖鑰之地。但是明初似乎並沒有在其上駐軍把守,僅僅把居民遷入內地,以至於後來有倭寇、海賊佔為據點,對抗官府。

永樂四年,倭寇揚帆於劉公島,聲言攻百尺崖千戶所,然而卻又突然進攻威海衛,威海衛指揮使率軍,並動員“鄉城門夫壯丁,力死堵截”。三日之後,在援軍的幫助下,這一次倭寇之擾終於平息。

山東一個地級市,原先只是下屬縣級市的一部分,後來反而超越上來

倭寇

平心而論,這一次防守反擊打得並不成功。威海衛面對於遠洋航海而來的倭寇,盡全衛之力,連門夫壯丁都動員起來,只能死守三日等待援軍,不禁令人對威海衛衛所軍隊的戰鬥力產生疑問。

要知道威海衛並不是一個難守的地方,其衛城所在地形複雜,建造十分堅固。

山東一個地級市,原先只是下屬縣級市的一部分,後來反而超越上來

劉公島海軍公所

從這一次明軍作戰特點可以看出,大明軍隊的衛所制度並不適宜海戰,其制度設計相當不合理。軍屯性質的沿海衛所,卻要負責海上、陸地的雙重防務,並且要自耕自種,在需要的時候還要服從中央的調遣,抽調軍隊參加其他地區的戰爭。這種做法極大的消耗了衛所軍隊的戰鬥力,使其無法完成其應有的作用。

山東一個地級市,原先只是下屬縣級市的一部分,後來反而超越上來

威海衛之戰

明代晚期之後,威海衛的軍事作用逐漸褪去。雍正十三年,清廷改衛設縣,威海衛被取消,復歸文登縣。到了清末。李鴻章打造北洋水師的時候,威海再次興盛起來,成為北洋水師的軍港,劉公島是北洋水師的重要基地,有“不沉的戰艦”之譽,與遼東半島的旅順,互成犄角之勢,拱衛京畿。

但是,甲午慘敗之後,這一切都化為烏有······

又是倭寇,真是歷史的弔詭!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