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國有多難,看張居正就知道,他治理的大明帝國是歷代王朝的縮影

明朝 張居正 中國古代史 中國歷史 白璧青錢 2017-06-07

《萬曆十五年》,《大明王朝1566》,《世上已無張居正》,《萬曆首輔張居正》,關於明朝和張居正等歷史書籍,影視劇一度火熱,在看了這些歷史書籍,影視劇後,總在思考一個問題:

要治理一個帝國到底有多難?

都說當皇帝好,看到皇帝每天處理政務,也不見多自在,平常人普通小事兒,還嫌棄操心呢,像朱元璋,雍正這樣的皇帝模範,更是敬業。

皇帝如果嫌累,撂桃子不幹,或者還沒有能力幹,就得大臣來,無論是書籍還是影視劇中,夏言,嚴嵩,徐階,高拱,張居正,無論賢良忠奸,皇帝不操心的時候,這些人都在絞盡腦汁的為著帝國的正常運轉操著心。

如果皇帝不管,大臣也不行,那這個國家只有完蛋了。

看到張居正為了大明帝國鞠躬盡瘁,面對這個已經延續了兩百多年的王朝,拿起改革的手術刀,一步一步為這個王朝做著手術續命,最後累死任上,忽然覺得,此刻的大明帝國就是中國曆代王朝的縮影。

治國有多難,看張居正就知道,他治理的大明帝國是歷代王朝的縮影

此刻的大明帝國,土地兼併嚴重,官場貪汙嚴重,行政效率低下,皇親勳貴,生活奢侈腐爛,抱成一團,而國家卻府庫貧瘠,百姓賦稅嚴重,邊疆軍事能力逐漸退化。

這正是整個中國曆代王朝統治到中後期的縮影,歷代王朝,開國艱難,前幾任君主知道開國艱難,或剛猛治國,或無為而治,都知道愛惜民力,輕徭薄賦,等到中期以後,發展下來的形勢就跟上述情形一樣,如有良主或名臣,改革興邦,根據社會情形,重新規劃,指定王朝發展政策,改掉多年弊端,王朝還有中興之處,帝國還能得以繼續延續,如果沒有,只能形勢繼續惡化,直到亡國。

歷史上出名的王安石變法也好,張居正改革也好,都屬於此例。

改革,變法,都是整頓帝國的弊端之處,無論田賦,軍事,吏治,重新規劃,最後的目的都是使得帝國機器能夠高效運轉,能夠使得賦稅重新歸繳國家,百姓安居樂業,最後達到富國強兵。

這中間牽扯到幾個因素,權,錢,田。

帝國行政效率下降,官員只知道貪汙享受,不知道辦差,整頓吏治,自然牽扯到權利。

帝國承平日久,封賞太盛,勳貴國戚所佔田地,日益增多,這些人的土地多,國家,百姓的土地就少,這些人靠著特權,又不繳納賦稅,國家財政,糧賦收入大減。這一點,在明朝的例子上尤其明顯,想想那個被李自成殺的那個守財奴福王就知道了。

也就是所謂的天下財富,上不在國,下不在民,就在這些勳親國戚,紳豪大戶裡。

治國有多難,看張居正就知道,他治理的大明帝國是歷代王朝的縮影

最坑爹的,這些人遇到國難的時候,一點兒不知道公忠體國,只知道愛惜自己的那點兒小財,這個在各朝各代都一樣,在明末,也是表現的最明顯。

所以,權,錢,田,這三者是聯繫到一起的,這些人就擰成一股勢力,也就是通常變法,改革中所稱的舊勢力,既得利益者。

改革雖然有利於國,但是不利於這些人的權利,財富,所以千方百計的阻撓改革。

看到王安石,張居正在位的時候,千方百計的與這些人鬥爭,為了增加國庫收入,為了富國強兵,為了安居百姓,真是操碎了心。

好不容易在位的時候為了帝國積攢了些家底,為帝國續上了命。

可是一旦下臺,就是政亡人息,被無情清算,背後還是上面這些人,仍舊為了一己之私,不顧國家。只有等到最後快亡國的時候,帝國好不容易續上的命,被這些人折騰到快死的時候,才能想起來帝國應該需要什麼樣的人,當初改革的這些人做的是對的,但是一切都為時已晚。

這是中國曆代王朝的縮影,治國有多難,看張居正就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