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得到一隻“麒麟”,古時此動物不常見,大明朝只出現過兩次

明朝 明成祖 中國古代史 中國歷史 左都御史 2017-07-07

公元1415年農曆十一月,明成祖朱棣在南京的奉天門舉行了盛大的歡迎儀式,來者是麻林國(位於今非洲坦桑尼亞)的貢使。大明之所以對此次朝貢異常重視,並不是因為麻林國遠隔萬里,而是因為麻林國的貢物,那是一隻非比尋常的麒麟。

朱棣得到一隻“麒麟”,古時此動物不常見,大明朝只出現過兩次

麒麟與龍、鳳、龜並稱為中國的四大靈獸,它的出現不僅代表祥瑞,還是長治久安、太平盛世的標誌。問題是,麒麟只是傳說中的神獸,這個世界並沒有真正的麒麟,那麼麻林國貢獻的到底是什麼動物呢?

漢代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說:“麒,仁獸也,麋身牛尾一角”,可見,我國古代對麒麟的定義有三大特點:鹿身、牛尾、一角。

早在1412年,榜葛剌國(今天的孟加拉國)就向大明進貢了一隻“麒麟”,馬歡在《瀛涯勝覽》一書中對榜葛剌國的麒麟進行了描述:“前二足高九尺餘,後兩足高約六尺,頭抬頸長一丈六尺,首昂後低,人莫能騎。頭上有兩肉角,在耳邊。牛尾鹿身,食粟、豆、麵餅。”

朱棣得到一隻“麒麟”,古時此動物不常見,大明朝只出現過兩次

馬歡所說的“麒麟”有這幾個特點:長脖子、雙角、牛尾、鹿身。這分明就是長頸鹿。當年宮廷畫師給“麒麟”作的畫像現在還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李李,通過此畫,我們也可以清楚地看出,那就是一隻長頸鹿。

長頸鹿有兩隻角,而古代傳說中的麒麟只有一隻角,況且,傳說中的麒麟也沒有那麼長的脖子。一般人都應該看出,長頸鹿雖與麒麟有相似之處,但並不是麒麟。

然而朝中的大臣沒人敢說是假的,一出皇帝新衣的戲劇就這樣上演了。大臣沈度在《瑞應麒麟頌》的序文中這樣寫道:“麒麟出榜葛剌國,表進於朝,臣民聚歡,欣喜倍萬。臣聞聖人有至仁之德,通乎幽明,則麒麟出......”

朱棣得到一隻“麒麟”,古時此動物不常見,大明朝只出現過兩次

大臣夏元吉則在《麒麟賦》的序文中寫道:“今年秋,麻林國復以麒麟來獻,其形色與古之傳記所載及前所獻者無異。臣聞麒麟,瑞物也,中國聖人則至。”

在南京奉天門的歡迎儀式上,這齣戲劇達到了高潮,文物群臣一起向皇帝稱賀道:“陛下聖德廣大,被及遠夷,故致此嘉瑞。”明成祖倒也很謙虛:“豈朕德所致,此皆皇考深仁厚澤所被及,亦卿等贊輔,故遠人畢來。繼今,宜益盡心秉德,進賢達能,輔朕為理,遠人來歸,未足恃也。”

朱棣得到一隻“麒麟”,古時此動物不常見,大明朝只出現過兩次

不說實話是因為大家都清楚所謂的麒麟正是皇帝希望出現的。明成祖說不定在心裡也清楚那不是一隻麒麟,但政治上需要,他也就睜隻眼閉隻眼了,畢竟他不惜巨資組建鄭和船隊遠下西洋是需要回報的。

由鄭和下西洋引起的萬國來朝,雖也盛大,但還不夠直觀,簡單地說,明成祖需要一個高度濃縮鄭和下西洋成果的直觀標誌。而由具有神祕色彩的麒麟來充當這個標誌再合適不過了。畢竟如果沒有鄭和的航海活動,麒麟是不可能出現在中國的,榜葛剌國的貢使是在鄭和的引領下前來貢獻的,麻林國也是因鄭和的到訪前來朝貢的。

朱棣得到一隻“麒麟”,古時此動物不常見,大明朝只出現過兩次

麒麟在政治上的意義非常重大:對內,它是太平盛世的標誌;對外,正如群臣拍馬屁說的那樣,是聖德被及遠夷的體現。這正是古代帝王苦苦追求的境界,即一統華夷,將朝貢體系推廣到整個天下。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