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一次科舉,北方學子竟全部落第,主考官是否舞弊至今成謎

明朝 朱元璋 中國古代史 中國歷史 明史 國家人文歷史 2018-11-29

文 | 郭曄旻

洪武三十年(1397),大明迎來了三年一度的丁丑科二月會試。誰也未曾料到,這一場考場盛事,最終竟落到殺得人頭滾滾的科場大案的地步。考官王府紀善(官職名)白信蹈等人下獄論死;年屆八旬的主考官,翰林學士劉三吾雖然僥倖逃得性命,也難免戍邊的下場。這就是後世所稱的明初“南北榜”大案。

明朝的一次科舉,北方學子竟全部落第,主考官是否舞弊至今成謎

早在洪武十七年(1384),作為明朝開國皇帝的朱元璋就頒行了“科舉成式”,確立了明代科舉制度的三級考選之制,即由地方鄉試到全國會試再到皇帝親自主考殿試的入仕三階梯,並以此為各級仕進之人選官授職的依據。這一帶有“皇明祖訓”性質的規定在此後一直相沿不變,成為科舉史上行之達數百餘年事實上的“永制”。明代給予取錄的進士以極高的榮譽,其中一甲授進士及第,二甲授進士出身,三甲授同進士出身。其中一甲之狀元授修撰,一甲之榜眼和探花分授編修,成為實質上的翰林官員。

洪武三十年的丁丑科二月會試,共取錄了宋琮等51名士子。經三月廷試後,又宣佈“以福建陳為狀元”。事情的蹊蹺在於,此榜所錄取全是南方人,北方人無一中式,因此也稱為“南榜”。北方落第舉子一時“口語籍籍”“鹹蜚語噪之”,放出謠言指責主考官劉三吾“南人,私其鄉”,因而製造了一場科場弊案。

這實在是冤枉了劉三吾與其他考官。實際上,劉三吾是茶陵(今湖南茶陵)人,而會試第一名宋瓊是泰和(今江西泰和)人,廷試第一名陳安是閩縣(今福建福州)人,第二名尹昌隆是吉安(今江西吉安)人,第三名劉仕諤是會稽(今浙江紹興)人。他們與主考官既不同府更不同縣,連一個省都不是,如何談得上是“私其鄉”呢。何況,劉三吾“為人慷慨,不設城府,自號坦坦翁,至臨大節,屹乎不可奪”,連朱元璋都曾經感嘆,“得三吾晚”,這樣純粹的一介儒生,怎麼可能借科舉考試來冒死舞弊。更不用說,當時,胡(惟庸)、藍(玉)黨獄已發,文字獄大興。朱元璋已經把元老重臣接二連三地屠殺殆盡。其罪名之荒謬,株連之廣泛,手段之殘酷,直令朝堂上下的大小臣僚惶惶如驚弓之鳥,劉三吾手下一班人豈會熟視無睹,頂風作案?

明朝的一次科舉,北方學子竟全部落第,主考官是否舞弊至今成謎

劉三吾像

事實證明這些考官確實也是經得起審查的。輿論傳入宮中之後,朱元璋特命侍讀張信等12名儒臣複閱試卷,複查結果認為劉三吾並未舞弊違法,維持原榜不變。按說事情到此應該告一段落。誰知北方舉人中又有人上疏告張信等人和劉三吾暗中勾結,故意將北方士子的劣等試卷呈送皇帝審閱,肆行欺騙。朱元璋聞訊更是惱羞成怒,下令處死白信蹈、張信等考官,狀元陳等人遣戍,劉三吾以年老免死充軍。隨後朱元璋親自閱卷,簡單粗暴地欽定錄取了任伯安等61人,並在當年六月發榜,以山東韓克忠為第一。此次上榜者竟全為北方人士(包括四川籍6人),故而又稱“北榜”。

後來的《明史》編纂者認為這就是一起確鑿無疑的科場舞弊,“科場弊竇既多,議論頻數。自太祖重罪劉三吾等,永宣間大抵帖服。”考慮到《明史》成於清代,而清代科舉弊案几乎成了家常便飯,每次都要殺得人頭滾滾,清代史臣有這樣的看法似乎並不足為怪。不過,“當局者迷”在這裡倒也不一定成立,明代的當事人恐怕都很清楚“南北榜”是一場冤案。若非如此,劉三吾就不會在朱元璋去世後不久立即得到比較公正的待遇,被建文帝從流放地召還京城了。

明朝的一次科舉,北方學子竟全部落第,主考官是否舞弊至今成謎

南京科舉博物館藏《明狀元圖考》

其實,造成“南北榜”中北方士子全部落第的原因非常簡單。元末的大戰亂,主要發生在中原一帶。百姓在亂世中求生尚且不易,如何專心於四書五經?客觀而言,當時的北方文教水平確實不及南方,這是朱元璋無法依靠屠刀所能改變的事實。洪武年間(包括南北榜最後錄取的61名北士)各科進士共867人,其中南人620人,佔71%。即使是在“南北榜”案大開殺戒之後,從1399年至1424年之間的9榜進士中,共錄取進士1938名,其中南直隸(今江蘇、安徽、上海市)、浙江、江西、湖廣(今湖南與湖北)、福建、廣東這些南方省籍進士達1621名,仍佔總數的83.6%之多。以此看來,應該說作為主考官的劉三吾確實是在擇優錄取秉公辦事。此人最後落得一個充軍發配的下場,實在是做了南北文教水平差異的替罪羔羊。

到了洪熙元年(1425),“南北榜”之爭的餘波才算平息。當年,名臣楊士奇(江西人)嚮明仁宗提出,“科舉當兼取南、北士”,“如當取百人,則南六十,北四十。南北人材,皆入彀矣”。仁宗感嘆:“往年北士無入格者,故怠惰成風。今為是,則北方學者亦感奮興起矣。”此後明代科舉才逐漸形成了南北分區取士制度,儘管地域取錄不平衡的矛盾依然存在,就像明人所說:“今制科場分南卷、北卷、中卷,此調停之術,而非造就之方。”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