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

說到老北京城內保存最完好的明代寺廟是哪座,可能許多人還真不太知道。其實這座古寺就藏在東城祿米倉衚衕裡,名曰智化寺,現歸屬於文物局,為北京文博交流館。雖然名頭沒有那麼響,但論建築本身的價值,在京城寺廟中絕對名列前茅。而它背後的故事更是讓人感慨良多。

前幾年我就住在附近,但很長一段時間都沒有進去過,沒了香火,平日裡入內參觀的人便也寥寥。直到聽聞去年博物館日的夜遊活動,感覺機會難得,才決定趁機前去一探究竟。也正是通過這次夜遊,智化寺的歷史和辛酸往事才從頭腦中的模糊印象化成了實實在在的眼前之物。

"

說到老北京城內保存最完好的明代寺廟是哪座,可能許多人還真不太知道。其實這座古寺就藏在東城祿米倉衚衕裡,名曰智化寺,現歸屬於文物局,為北京文博交流館。雖然名頭沒有那麼響,但論建築本身的價值,在京城寺廟中絕對名列前茅。而它背後的故事更是讓人感慨良多。

前幾年我就住在附近,但很長一段時間都沒有進去過,沒了香火,平日裡入內參觀的人便也寥寥。直到聽聞去年博物館日的夜遊活動,感覺機會難得,才決定趁機前去一探究竟。也正是通過這次夜遊,智化寺的歷史和辛酸往事才從頭腦中的模糊印象化成了實實在在的眼前之物。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智化寺山門,上有白石匾額「敕賜智化寺」

智化寺建於明正統九年(1444 年),是當時權傾朝野的大太監王振建的家廟,明英宗賜名「報恩智化禪寺」。

王振是蔚州(今河北蔚縣)人,年輕時讀過一些書,然而科舉之路沒走通,最終決定淨身入宮,期望他日能發達一波。到了宣宗朝這個機會來了,王振得到了侍奉太子(即後來的明英宗朱祁鎮)的東宮局郎之職。由於他能說會道,常給太子講些民間好玩的事,很得太子的喜愛。英宗即位後,王振掌管了司禮監,深得寵信。到了正統七年,太皇太后去世,原來掌管朝政的大臣老的老、死的死,王振也就獨攬了大權。和許多太監一樣,王振很推崇佛教,大肆修建佛寺,英宗自然也順著他,《明史》記載王振此時「跋扈不可制。作大第皇城東,建智化寺,窮極土木...」可見智化寺的興建與他的得勢大有關聯。

"

說到老北京城內保存最完好的明代寺廟是哪座,可能許多人還真不太知道。其實這座古寺就藏在東城祿米倉衚衕裡,名曰智化寺,現歸屬於文物局,為北京文博交流館。雖然名頭沒有那麼響,但論建築本身的價值,在京城寺廟中絕對名列前茅。而它背後的故事更是讓人感慨良多。

前幾年我就住在附近,但很長一段時間都沒有進去過,沒了香火,平日裡入內參觀的人便也寥寥。直到聽聞去年博物館日的夜遊活動,感覺機會難得,才決定趁機前去一探究竟。也正是通過這次夜遊,智化寺的歷史和辛酸往事才從頭腦中的模糊印象化成了實實在在的眼前之物。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智化寺山門,上有白石匾額「敕賜智化寺」

智化寺建於明正統九年(1444 年),是當時權傾朝野的大太監王振建的家廟,明英宗賜名「報恩智化禪寺」。

王振是蔚州(今河北蔚縣)人,年輕時讀過一些書,然而科舉之路沒走通,最終決定淨身入宮,期望他日能發達一波。到了宣宗朝這個機會來了,王振得到了侍奉太子(即後來的明英宗朱祁鎮)的東宮局郎之職。由於他能說會道,常給太子講些民間好玩的事,很得太子的喜愛。英宗即位後,王振掌管了司禮監,深得寵信。到了正統七年,太皇太后去世,原來掌管朝政的大臣老的老、死的死,王振也就獨攬了大權。和許多太監一樣,王振很推崇佛教,大肆修建佛寺,英宗自然也順著他,《明史》記載王振此時「跋扈不可制。作大第皇城東,建智化寺,窮極土木...」可見智化寺的興建與他的得勢大有關聯。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明英宗朱祁鎮

到土木堡之變英宗被俘,王振身死,智化寺也被冷落;後英宗復辟成功,智化寺又成為他追念王振之處。英宗在寺裡建祠立像,又御賜佛經,寺廟香火也再次旺盛起來。一直到乾隆七年(1742 年),御史沈廷芳路過智化寺時,見到罪大惡極的王振還在民間被大肆祭拜,氣得不行。他極其痛恨宦官專權,趕忙上奏皇帝,拆了王振的塑像,鑿掉讚頌他的碑文,智化寺也就此衰落,不復興盛。待到上世紀 30 年代營造學社調查智化寺時,寺廟已破敗不堪。當時領導調查的建築史大家劉敦楨描述道:「寺僧依租金度日,勉延殘喘,故諸殿毀敗日增,傾塌之虞,為期不遠。」不過也正因為這樣,清代沒做什麼大改動,位於京城內的智化寺難得地保留了明代的格局和樣式,直至今日。

這裡多提一句,劉敦楨 1932 年發表的這篇《北平智化寺如來殿調查記》是他在營造學社寫的第一篇古建築調查,非常經典。這篇文章也讓智化寺名頭大響,對它日後能順利入選第一批國保單位起到了重要作用。

"

說到老北京城內保存最完好的明代寺廟是哪座,可能許多人還真不太知道。其實這座古寺就藏在東城祿米倉衚衕裡,名曰智化寺,現歸屬於文物局,為北京文博交流館。雖然名頭沒有那麼響,但論建築本身的價值,在京城寺廟中絕對名列前茅。而它背後的故事更是讓人感慨良多。

前幾年我就住在附近,但很長一段時間都沒有進去過,沒了香火,平日裡入內參觀的人便也寥寥。直到聽聞去年博物館日的夜遊活動,感覺機會難得,才決定趁機前去一探究竟。也正是通過這次夜遊,智化寺的歷史和辛酸往事才從頭腦中的模糊印象化成了實實在在的眼前之物。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智化寺山門,上有白石匾額「敕賜智化寺」

智化寺建於明正統九年(1444 年),是當時權傾朝野的大太監王振建的家廟,明英宗賜名「報恩智化禪寺」。

王振是蔚州(今河北蔚縣)人,年輕時讀過一些書,然而科舉之路沒走通,最終決定淨身入宮,期望他日能發達一波。到了宣宗朝這個機會來了,王振得到了侍奉太子(即後來的明英宗朱祁鎮)的東宮局郎之職。由於他能說會道,常給太子講些民間好玩的事,很得太子的喜愛。英宗即位後,王振掌管了司禮監,深得寵信。到了正統七年,太皇太后去世,原來掌管朝政的大臣老的老、死的死,王振也就獨攬了大權。和許多太監一樣,王振很推崇佛教,大肆修建佛寺,英宗自然也順著他,《明史》記載王振此時「跋扈不可制。作大第皇城東,建智化寺,窮極土木...」可見智化寺的興建與他的得勢大有關聯。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明英宗朱祁鎮

到土木堡之變英宗被俘,王振身死,智化寺也被冷落;後英宗復辟成功,智化寺又成為他追念王振之處。英宗在寺裡建祠立像,又御賜佛經,寺廟香火也再次旺盛起來。一直到乾隆七年(1742 年),御史沈廷芳路過智化寺時,見到罪大惡極的王振還在民間被大肆祭拜,氣得不行。他極其痛恨宦官專權,趕忙上奏皇帝,拆了王振的塑像,鑿掉讚頌他的碑文,智化寺也就此衰落,不復興盛。待到上世紀 30 年代營造學社調查智化寺時,寺廟已破敗不堪。當時領導調查的建築史大家劉敦楨描述道:「寺僧依租金度日,勉延殘喘,故諸殿毀敗日增,傾塌之虞,為期不遠。」不過也正因為這樣,清代沒做什麼大改動,位於京城內的智化寺難得地保留了明代的格局和樣式,直至今日。

這裡多提一句,劉敦楨 1932 年發表的這篇《北平智化寺如來殿調查記》是他在營造學社寫的第一篇古建築調查,非常經典。這篇文章也讓智化寺名頭大響,對它日後能順利入選第一批國保單位起到了重要作用。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智化寺佈局

智化寺創立時屬於禪宗下的臨濟宗,佈局為明代早期形制。隨著近代的衰微,寺廟的面積也越來越小,今天的智化寺只保留了中路的主要建築,劉敦楨調查時所見的萬法堂以及左右兩路的建築都已不在院內。

"

說到老北京城內保存最完好的明代寺廟是哪座,可能許多人還真不太知道。其實這座古寺就藏在東城祿米倉衚衕裡,名曰智化寺,現歸屬於文物局,為北京文博交流館。雖然名頭沒有那麼響,但論建築本身的價值,在京城寺廟中絕對名列前茅。而它背後的故事更是讓人感慨良多。

前幾年我就住在附近,但很長一段時間都沒有進去過,沒了香火,平日裡入內參觀的人便也寥寥。直到聽聞去年博物館日的夜遊活動,感覺機會難得,才決定趁機前去一探究竟。也正是通過這次夜遊,智化寺的歷史和辛酸往事才從頭腦中的模糊印象化成了實實在在的眼前之物。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智化寺山門,上有白石匾額「敕賜智化寺」

智化寺建於明正統九年(1444 年),是當時權傾朝野的大太監王振建的家廟,明英宗賜名「報恩智化禪寺」。

王振是蔚州(今河北蔚縣)人,年輕時讀過一些書,然而科舉之路沒走通,最終決定淨身入宮,期望他日能發達一波。到了宣宗朝這個機會來了,王振得到了侍奉太子(即後來的明英宗朱祁鎮)的東宮局郎之職。由於他能說會道,常給太子講些民間好玩的事,很得太子的喜愛。英宗即位後,王振掌管了司禮監,深得寵信。到了正統七年,太皇太后去世,原來掌管朝政的大臣老的老、死的死,王振也就獨攬了大權。和許多太監一樣,王振很推崇佛教,大肆修建佛寺,英宗自然也順著他,《明史》記載王振此時「跋扈不可制。作大第皇城東,建智化寺,窮極土木...」可見智化寺的興建與他的得勢大有關聯。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明英宗朱祁鎮

到土木堡之變英宗被俘,王振身死,智化寺也被冷落;後英宗復辟成功,智化寺又成為他追念王振之處。英宗在寺裡建祠立像,又御賜佛經,寺廟香火也再次旺盛起來。一直到乾隆七年(1742 年),御史沈廷芳路過智化寺時,見到罪大惡極的王振還在民間被大肆祭拜,氣得不行。他極其痛恨宦官專權,趕忙上奏皇帝,拆了王振的塑像,鑿掉讚頌他的碑文,智化寺也就此衰落,不復興盛。待到上世紀 30 年代營造學社調查智化寺時,寺廟已破敗不堪。當時領導調查的建築史大家劉敦楨描述道:「寺僧依租金度日,勉延殘喘,故諸殿毀敗日增,傾塌之虞,為期不遠。」不過也正因為這樣,清代沒做什麼大改動,位於京城內的智化寺難得地保留了明代的格局和樣式,直至今日。

這裡多提一句,劉敦楨 1932 年發表的這篇《北平智化寺如來殿調查記》是他在營造學社寫的第一篇古建築調查,非常經典。這篇文章也讓智化寺名頭大響,對它日後能順利入選第一批國保單位起到了重要作用。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智化寺佈局

智化寺創立時屬於禪宗下的臨濟宗,佈局為明代早期形制。隨著近代的衰微,寺廟的面積也越來越小,今天的智化寺只保留了中路的主要建築,劉敦楨調查時所見的萬法堂以及左右兩路的建築都已不在院內。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銀河 SOHO 與智化寺的古今相交之味

由於路面的抬高,智化寺的山門如今位於路面之下,空間略顯侷促,兩側的獅子面容已模糊。進去之後的第一進院落較小,正對面的便是智化門,即天王殿,三開間的單簷歇山頂,門窗間裝直板,板縫加木條。智化門內原有彌勒造像,現已無存。智化門前兩通石碑,均為王振於正統九年九月九日所立。殿內所有建築屋頂用的都是黑色琉璃瓦,比不上皇家敕建寺廟的黃色琉璃。但我還挺喜歡這種低調沉穩的風格。

"

說到老北京城內保存最完好的明代寺廟是哪座,可能許多人還真不太知道。其實這座古寺就藏在東城祿米倉衚衕裡,名曰智化寺,現歸屬於文物局,為北京文博交流館。雖然名頭沒有那麼響,但論建築本身的價值,在京城寺廟中絕對名列前茅。而它背後的故事更是讓人感慨良多。

前幾年我就住在附近,但很長一段時間都沒有進去過,沒了香火,平日裡入內參觀的人便也寥寥。直到聽聞去年博物館日的夜遊活動,感覺機會難得,才決定趁機前去一探究竟。也正是通過這次夜遊,智化寺的歷史和辛酸往事才從頭腦中的模糊印象化成了實實在在的眼前之物。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智化寺山門,上有白石匾額「敕賜智化寺」

智化寺建於明正統九年(1444 年),是當時權傾朝野的大太監王振建的家廟,明英宗賜名「報恩智化禪寺」。

王振是蔚州(今河北蔚縣)人,年輕時讀過一些書,然而科舉之路沒走通,最終決定淨身入宮,期望他日能發達一波。到了宣宗朝這個機會來了,王振得到了侍奉太子(即後來的明英宗朱祁鎮)的東宮局郎之職。由於他能說會道,常給太子講些民間好玩的事,很得太子的喜愛。英宗即位後,王振掌管了司禮監,深得寵信。到了正統七年,太皇太后去世,原來掌管朝政的大臣老的老、死的死,王振也就獨攬了大權。和許多太監一樣,王振很推崇佛教,大肆修建佛寺,英宗自然也順著他,《明史》記載王振此時「跋扈不可制。作大第皇城東,建智化寺,窮極土木...」可見智化寺的興建與他的得勢大有關聯。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明英宗朱祁鎮

到土木堡之變英宗被俘,王振身死,智化寺也被冷落;後英宗復辟成功,智化寺又成為他追念王振之處。英宗在寺裡建祠立像,又御賜佛經,寺廟香火也再次旺盛起來。一直到乾隆七年(1742 年),御史沈廷芳路過智化寺時,見到罪大惡極的王振還在民間被大肆祭拜,氣得不行。他極其痛恨宦官專權,趕忙上奏皇帝,拆了王振的塑像,鑿掉讚頌他的碑文,智化寺也就此衰落,不復興盛。待到上世紀 30 年代營造學社調查智化寺時,寺廟已破敗不堪。當時領導調查的建築史大家劉敦楨描述道:「寺僧依租金度日,勉延殘喘,故諸殿毀敗日增,傾塌之虞,為期不遠。」不過也正因為這樣,清代沒做什麼大改動,位於京城內的智化寺難得地保留了明代的格局和樣式,直至今日。

這裡多提一句,劉敦楨 1932 年發表的這篇《北平智化寺如來殿調查記》是他在營造學社寫的第一篇古建築調查,非常經典。這篇文章也讓智化寺名頭大響,對它日後能順利入選第一批國保單位起到了重要作用。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智化寺佈局

智化寺創立時屬於禪宗下的臨濟宗,佈局為明代早期形制。隨著近代的衰微,寺廟的面積也越來越小,今天的智化寺只保留了中路的主要建築,劉敦楨調查時所見的萬法堂以及左右兩路的建築都已不在院內。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銀河 SOHO 與智化寺的古今相交之味

由於路面的抬高,智化寺的山門如今位於路面之下,空間略顯侷促,兩側的獅子面容已模糊。進去之後的第一進院落較小,正對面的便是智化門,即天王殿,三開間的單簷歇山頂,門窗間裝直板,板縫加木條。智化門內原有彌勒造像,現已無存。智化門前兩通石碑,均為王振於正統九年九月九日所立。殿內所有建築屋頂用的都是黑色琉璃瓦,比不上皇家敕建寺廟的黃色琉璃。但我還挺喜歡這種低調沉穩的風格。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夕陽照耀智化門

"

說到老北京城內保存最完好的明代寺廟是哪座,可能許多人還真不太知道。其實這座古寺就藏在東城祿米倉衚衕裡,名曰智化寺,現歸屬於文物局,為北京文博交流館。雖然名頭沒有那麼響,但論建築本身的價值,在京城寺廟中絕對名列前茅。而它背後的故事更是讓人感慨良多。

前幾年我就住在附近,但很長一段時間都沒有進去過,沒了香火,平日裡入內參觀的人便也寥寥。直到聽聞去年博物館日的夜遊活動,感覺機會難得,才決定趁機前去一探究竟。也正是通過這次夜遊,智化寺的歷史和辛酸往事才從頭腦中的模糊印象化成了實實在在的眼前之物。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智化寺山門,上有白石匾額「敕賜智化寺」

智化寺建於明正統九年(1444 年),是當時權傾朝野的大太監王振建的家廟,明英宗賜名「報恩智化禪寺」。

王振是蔚州(今河北蔚縣)人,年輕時讀過一些書,然而科舉之路沒走通,最終決定淨身入宮,期望他日能發達一波。到了宣宗朝這個機會來了,王振得到了侍奉太子(即後來的明英宗朱祁鎮)的東宮局郎之職。由於他能說會道,常給太子講些民間好玩的事,很得太子的喜愛。英宗即位後,王振掌管了司禮監,深得寵信。到了正統七年,太皇太后去世,原來掌管朝政的大臣老的老、死的死,王振也就獨攬了大權。和許多太監一樣,王振很推崇佛教,大肆修建佛寺,英宗自然也順著他,《明史》記載王振此時「跋扈不可制。作大第皇城東,建智化寺,窮極土木...」可見智化寺的興建與他的得勢大有關聯。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明英宗朱祁鎮

到土木堡之變英宗被俘,王振身死,智化寺也被冷落;後英宗復辟成功,智化寺又成為他追念王振之處。英宗在寺裡建祠立像,又御賜佛經,寺廟香火也再次旺盛起來。一直到乾隆七年(1742 年),御史沈廷芳路過智化寺時,見到罪大惡極的王振還在民間被大肆祭拜,氣得不行。他極其痛恨宦官專權,趕忙上奏皇帝,拆了王振的塑像,鑿掉讚頌他的碑文,智化寺也就此衰落,不復興盛。待到上世紀 30 年代營造學社調查智化寺時,寺廟已破敗不堪。當時領導調查的建築史大家劉敦楨描述道:「寺僧依租金度日,勉延殘喘,故諸殿毀敗日增,傾塌之虞,為期不遠。」不過也正因為這樣,清代沒做什麼大改動,位於京城內的智化寺難得地保留了明代的格局和樣式,直至今日。

這裡多提一句,劉敦楨 1932 年發表的這篇《北平智化寺如來殿調查記》是他在營造學社寫的第一篇古建築調查,非常經典。這篇文章也讓智化寺名頭大響,對它日後能順利入選第一批國保單位起到了重要作用。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智化寺佈局

智化寺創立時屬於禪宗下的臨濟宗,佈局為明代早期形制。隨著近代的衰微,寺廟的面積也越來越小,今天的智化寺只保留了中路的主要建築,劉敦楨調查時所見的萬法堂以及左右兩路的建築都已不在院內。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銀河 SOHO 與智化寺的古今相交之味

由於路面的抬高,智化寺的山門如今位於路面之下,空間略顯侷促,兩側的獅子面容已模糊。進去之後的第一進院落較小,正對面的便是智化門,即天王殿,三開間的單簷歇山頂,門窗間裝直板,板縫加木條。智化門內原有彌勒造像,現已無存。智化門前兩通石碑,均為王振於正統九年九月九日所立。殿內所有建築屋頂用的都是黑色琉璃瓦,比不上皇家敕建寺廟的黃色琉璃。但我還挺喜歡這種低調沉穩的風格。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夕陽照耀智化門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智化門與鼓樓

"

說到老北京城內保存最完好的明代寺廟是哪座,可能許多人還真不太知道。其實這座古寺就藏在東城祿米倉衚衕裡,名曰智化寺,現歸屬於文物局,為北京文博交流館。雖然名頭沒有那麼響,但論建築本身的價值,在京城寺廟中絕對名列前茅。而它背後的故事更是讓人感慨良多。

前幾年我就住在附近,但很長一段時間都沒有進去過,沒了香火,平日裡入內參觀的人便也寥寥。直到聽聞去年博物館日的夜遊活動,感覺機會難得,才決定趁機前去一探究竟。也正是通過這次夜遊,智化寺的歷史和辛酸往事才從頭腦中的模糊印象化成了實實在在的眼前之物。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智化寺山門,上有白石匾額「敕賜智化寺」

智化寺建於明正統九年(1444 年),是當時權傾朝野的大太監王振建的家廟,明英宗賜名「報恩智化禪寺」。

王振是蔚州(今河北蔚縣)人,年輕時讀過一些書,然而科舉之路沒走通,最終決定淨身入宮,期望他日能發達一波。到了宣宗朝這個機會來了,王振得到了侍奉太子(即後來的明英宗朱祁鎮)的東宮局郎之職。由於他能說會道,常給太子講些民間好玩的事,很得太子的喜愛。英宗即位後,王振掌管了司禮監,深得寵信。到了正統七年,太皇太后去世,原來掌管朝政的大臣老的老、死的死,王振也就獨攬了大權。和許多太監一樣,王振很推崇佛教,大肆修建佛寺,英宗自然也順著他,《明史》記載王振此時「跋扈不可制。作大第皇城東,建智化寺,窮極土木...」可見智化寺的興建與他的得勢大有關聯。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明英宗朱祁鎮

到土木堡之變英宗被俘,王振身死,智化寺也被冷落;後英宗復辟成功,智化寺又成為他追念王振之處。英宗在寺裡建祠立像,又御賜佛經,寺廟香火也再次旺盛起來。一直到乾隆七年(1742 年),御史沈廷芳路過智化寺時,見到罪大惡極的王振還在民間被大肆祭拜,氣得不行。他極其痛恨宦官專權,趕忙上奏皇帝,拆了王振的塑像,鑿掉讚頌他的碑文,智化寺也就此衰落,不復興盛。待到上世紀 30 年代營造學社調查智化寺時,寺廟已破敗不堪。當時領導調查的建築史大家劉敦楨描述道:「寺僧依租金度日,勉延殘喘,故諸殿毀敗日增,傾塌之虞,為期不遠。」不過也正因為這樣,清代沒做什麼大改動,位於京城內的智化寺難得地保留了明代的格局和樣式,直至今日。

這裡多提一句,劉敦楨 1932 年發表的這篇《北平智化寺如來殿調查記》是他在營造學社寫的第一篇古建築調查,非常經典。這篇文章也讓智化寺名頭大響,對它日後能順利入選第一批國保單位起到了重要作用。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智化寺佈局

智化寺創立時屬於禪宗下的臨濟宗,佈局為明代早期形制。隨著近代的衰微,寺廟的面積也越來越小,今天的智化寺只保留了中路的主要建築,劉敦楨調查時所見的萬法堂以及左右兩路的建築都已不在院內。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銀河 SOHO 與智化寺的古今相交之味

由於路面的抬高,智化寺的山門如今位於路面之下,空間略顯侷促,兩側的獅子面容已模糊。進去之後的第一進院落較小,正對面的便是智化門,即天王殿,三開間的單簷歇山頂,門窗間裝直板,板縫加木條。智化門內原有彌勒造像,現已無存。智化門前兩通石碑,均為王振於正統九年九月九日所立。殿內所有建築屋頂用的都是黑色琉璃瓦,比不上皇家敕建寺廟的黃色琉璃。但我還挺喜歡這種低調沉穩的風格。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夕陽照耀智化門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智化門與鼓樓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鐘樓

過智化門,來到寬敞的第二進院落。京音樂的演出就在這裡,這是夜遊的第一個項目。京音樂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如今也是智化寺為吸引遊客所盡力宣傳的亮點。

京音樂最早是智化寺藝僧在進行佛事與祭祀活動時演奏的音樂。由於王振的背景,這種音樂與宮廷有著密切的聯繫,極具功能性。寺內也一直保存著老的樂譜和樂器。從民國一直到建國初期,京音樂也成了藝僧維持寺廟的收入來源之一,當時應用最多的便是紅白喜事。到今天,智化寺完全脫離了宗教而歸屬文物局,僧人早已還俗。京音樂失去了原來的功能性,成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僅供市民和遊客欣賞。如今演奏的第二十七代傳人也不再是藝僧,而是河北屈家營村的農民,他們也順勢成了非遺傳承人。

"

說到老北京城內保存最完好的明代寺廟是哪座,可能許多人還真不太知道。其實這座古寺就藏在東城祿米倉衚衕裡,名曰智化寺,現歸屬於文物局,為北京文博交流館。雖然名頭沒有那麼響,但論建築本身的價值,在京城寺廟中絕對名列前茅。而它背後的故事更是讓人感慨良多。

前幾年我就住在附近,但很長一段時間都沒有進去過,沒了香火,平日裡入內參觀的人便也寥寥。直到聽聞去年博物館日的夜遊活動,感覺機會難得,才決定趁機前去一探究竟。也正是通過這次夜遊,智化寺的歷史和辛酸往事才從頭腦中的模糊印象化成了實實在在的眼前之物。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智化寺山門,上有白石匾額「敕賜智化寺」

智化寺建於明正統九年(1444 年),是當時權傾朝野的大太監王振建的家廟,明英宗賜名「報恩智化禪寺」。

王振是蔚州(今河北蔚縣)人,年輕時讀過一些書,然而科舉之路沒走通,最終決定淨身入宮,期望他日能發達一波。到了宣宗朝這個機會來了,王振得到了侍奉太子(即後來的明英宗朱祁鎮)的東宮局郎之職。由於他能說會道,常給太子講些民間好玩的事,很得太子的喜愛。英宗即位後,王振掌管了司禮監,深得寵信。到了正統七年,太皇太后去世,原來掌管朝政的大臣老的老、死的死,王振也就獨攬了大權。和許多太監一樣,王振很推崇佛教,大肆修建佛寺,英宗自然也順著他,《明史》記載王振此時「跋扈不可制。作大第皇城東,建智化寺,窮極土木...」可見智化寺的興建與他的得勢大有關聯。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明英宗朱祁鎮

到土木堡之變英宗被俘,王振身死,智化寺也被冷落;後英宗復辟成功,智化寺又成為他追念王振之處。英宗在寺裡建祠立像,又御賜佛經,寺廟香火也再次旺盛起來。一直到乾隆七年(1742 年),御史沈廷芳路過智化寺時,見到罪大惡極的王振還在民間被大肆祭拜,氣得不行。他極其痛恨宦官專權,趕忙上奏皇帝,拆了王振的塑像,鑿掉讚頌他的碑文,智化寺也就此衰落,不復興盛。待到上世紀 30 年代營造學社調查智化寺時,寺廟已破敗不堪。當時領導調查的建築史大家劉敦楨描述道:「寺僧依租金度日,勉延殘喘,故諸殿毀敗日增,傾塌之虞,為期不遠。」不過也正因為這樣,清代沒做什麼大改動,位於京城內的智化寺難得地保留了明代的格局和樣式,直至今日。

這裡多提一句,劉敦楨 1932 年發表的這篇《北平智化寺如來殿調查記》是他在營造學社寫的第一篇古建築調查,非常經典。這篇文章也讓智化寺名頭大響,對它日後能順利入選第一批國保單位起到了重要作用。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智化寺佈局

智化寺創立時屬於禪宗下的臨濟宗,佈局為明代早期形制。隨著近代的衰微,寺廟的面積也越來越小,今天的智化寺只保留了中路的主要建築,劉敦楨調查時所見的萬法堂以及左右兩路的建築都已不在院內。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銀河 SOHO 與智化寺的古今相交之味

由於路面的抬高,智化寺的山門如今位於路面之下,空間略顯侷促,兩側的獅子面容已模糊。進去之後的第一進院落較小,正對面的便是智化門,即天王殿,三開間的單簷歇山頂,門窗間裝直板,板縫加木條。智化門內原有彌勒造像,現已無存。智化門前兩通石碑,均為王振於正統九年九月九日所立。殿內所有建築屋頂用的都是黑色琉璃瓦,比不上皇家敕建寺廟的黃色琉璃。但我還挺喜歡這種低調沉穩的風格。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夕陽照耀智化門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智化門與鼓樓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鐘樓

過智化門,來到寬敞的第二進院落。京音樂的演出就在這裡,這是夜遊的第一個項目。京音樂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如今也是智化寺為吸引遊客所盡力宣傳的亮點。

京音樂最早是智化寺藝僧在進行佛事與祭祀活動時演奏的音樂。由於王振的背景,這種音樂與宮廷有著密切的聯繫,極具功能性。寺內也一直保存著老的樂譜和樂器。從民國一直到建國初期,京音樂也成了藝僧維持寺廟的收入來源之一,當時應用最多的便是紅白喜事。到今天,智化寺完全脫離了宗教而歸屬文物局,僧人早已還俗。京音樂失去了原來的功能性,成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僅供市民和遊客欣賞。如今演奏的第二十七代傳人也不再是藝僧,而是河北屈家營村的農民,他們也順勢成了非遺傳承人。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寺內的老樂譜

"

說到老北京城內保存最完好的明代寺廟是哪座,可能許多人還真不太知道。其實這座古寺就藏在東城祿米倉衚衕裡,名曰智化寺,現歸屬於文物局,為北京文博交流館。雖然名頭沒有那麼響,但論建築本身的價值,在京城寺廟中絕對名列前茅。而它背後的故事更是讓人感慨良多。

前幾年我就住在附近,但很長一段時間都沒有進去過,沒了香火,平日裡入內參觀的人便也寥寥。直到聽聞去年博物館日的夜遊活動,感覺機會難得,才決定趁機前去一探究竟。也正是通過這次夜遊,智化寺的歷史和辛酸往事才從頭腦中的模糊印象化成了實實在在的眼前之物。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智化寺山門,上有白石匾額「敕賜智化寺」

智化寺建於明正統九年(1444 年),是當時權傾朝野的大太監王振建的家廟,明英宗賜名「報恩智化禪寺」。

王振是蔚州(今河北蔚縣)人,年輕時讀過一些書,然而科舉之路沒走通,最終決定淨身入宮,期望他日能發達一波。到了宣宗朝這個機會來了,王振得到了侍奉太子(即後來的明英宗朱祁鎮)的東宮局郎之職。由於他能說會道,常給太子講些民間好玩的事,很得太子的喜愛。英宗即位後,王振掌管了司禮監,深得寵信。到了正統七年,太皇太后去世,原來掌管朝政的大臣老的老、死的死,王振也就獨攬了大權。和許多太監一樣,王振很推崇佛教,大肆修建佛寺,英宗自然也順著他,《明史》記載王振此時「跋扈不可制。作大第皇城東,建智化寺,窮極土木...」可見智化寺的興建與他的得勢大有關聯。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明英宗朱祁鎮

到土木堡之變英宗被俘,王振身死,智化寺也被冷落;後英宗復辟成功,智化寺又成為他追念王振之處。英宗在寺裡建祠立像,又御賜佛經,寺廟香火也再次旺盛起來。一直到乾隆七年(1742 年),御史沈廷芳路過智化寺時,見到罪大惡極的王振還在民間被大肆祭拜,氣得不行。他極其痛恨宦官專權,趕忙上奏皇帝,拆了王振的塑像,鑿掉讚頌他的碑文,智化寺也就此衰落,不復興盛。待到上世紀 30 年代營造學社調查智化寺時,寺廟已破敗不堪。當時領導調查的建築史大家劉敦楨描述道:「寺僧依租金度日,勉延殘喘,故諸殿毀敗日增,傾塌之虞,為期不遠。」不過也正因為這樣,清代沒做什麼大改動,位於京城內的智化寺難得地保留了明代的格局和樣式,直至今日。

這裡多提一句,劉敦楨 1932 年發表的這篇《北平智化寺如來殿調查記》是他在營造學社寫的第一篇古建築調查,非常經典。這篇文章也讓智化寺名頭大響,對它日後能順利入選第一批國保單位起到了重要作用。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智化寺佈局

智化寺創立時屬於禪宗下的臨濟宗,佈局為明代早期形制。隨著近代的衰微,寺廟的面積也越來越小,今天的智化寺只保留了中路的主要建築,劉敦楨調查時所見的萬法堂以及左右兩路的建築都已不在院內。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銀河 SOHO 與智化寺的古今相交之味

由於路面的抬高,智化寺的山門如今位於路面之下,空間略顯侷促,兩側的獅子面容已模糊。進去之後的第一進院落較小,正對面的便是智化門,即天王殿,三開間的單簷歇山頂,門窗間裝直板,板縫加木條。智化門內原有彌勒造像,現已無存。智化門前兩通石碑,均為王振於正統九年九月九日所立。殿內所有建築屋頂用的都是黑色琉璃瓦,比不上皇家敕建寺廟的黃色琉璃。但我還挺喜歡這種低調沉穩的風格。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夕陽照耀智化門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智化門與鼓樓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鐘樓

過智化門,來到寬敞的第二進院落。京音樂的演出就在這裡,這是夜遊的第一個項目。京音樂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如今也是智化寺為吸引遊客所盡力宣傳的亮點。

京音樂最早是智化寺藝僧在進行佛事與祭祀活動時演奏的音樂。由於王振的背景,這種音樂與宮廷有著密切的聯繫,極具功能性。寺內也一直保存著老的樂譜和樂器。從民國一直到建國初期,京音樂也成了藝僧維持寺廟的收入來源之一,當時應用最多的便是紅白喜事。到今天,智化寺完全脫離了宗教而歸屬文物局,僧人早已還俗。京音樂失去了原來的功能性,成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僅供市民和遊客欣賞。如今演奏的第二十七代傳人也不再是藝僧,而是河北屈家營村的農民,他們也順勢成了非遺傳承人。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寺內的老樂譜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智化門後搭臺,等待開演

"

說到老北京城內保存最完好的明代寺廟是哪座,可能許多人還真不太知道。其實這座古寺就藏在東城祿米倉衚衕裡,名曰智化寺,現歸屬於文物局,為北京文博交流館。雖然名頭沒有那麼響,但論建築本身的價值,在京城寺廟中絕對名列前茅。而它背後的故事更是讓人感慨良多。

前幾年我就住在附近,但很長一段時間都沒有進去過,沒了香火,平日裡入內參觀的人便也寥寥。直到聽聞去年博物館日的夜遊活動,感覺機會難得,才決定趁機前去一探究竟。也正是通過這次夜遊,智化寺的歷史和辛酸往事才從頭腦中的模糊印象化成了實實在在的眼前之物。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智化寺山門,上有白石匾額「敕賜智化寺」

智化寺建於明正統九年(1444 年),是當時權傾朝野的大太監王振建的家廟,明英宗賜名「報恩智化禪寺」。

王振是蔚州(今河北蔚縣)人,年輕時讀過一些書,然而科舉之路沒走通,最終決定淨身入宮,期望他日能發達一波。到了宣宗朝這個機會來了,王振得到了侍奉太子(即後來的明英宗朱祁鎮)的東宮局郎之職。由於他能說會道,常給太子講些民間好玩的事,很得太子的喜愛。英宗即位後,王振掌管了司禮監,深得寵信。到了正統七年,太皇太后去世,原來掌管朝政的大臣老的老、死的死,王振也就獨攬了大權。和許多太監一樣,王振很推崇佛教,大肆修建佛寺,英宗自然也順著他,《明史》記載王振此時「跋扈不可制。作大第皇城東,建智化寺,窮極土木...」可見智化寺的興建與他的得勢大有關聯。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明英宗朱祁鎮

到土木堡之變英宗被俘,王振身死,智化寺也被冷落;後英宗復辟成功,智化寺又成為他追念王振之處。英宗在寺裡建祠立像,又御賜佛經,寺廟香火也再次旺盛起來。一直到乾隆七年(1742 年),御史沈廷芳路過智化寺時,見到罪大惡極的王振還在民間被大肆祭拜,氣得不行。他極其痛恨宦官專權,趕忙上奏皇帝,拆了王振的塑像,鑿掉讚頌他的碑文,智化寺也就此衰落,不復興盛。待到上世紀 30 年代營造學社調查智化寺時,寺廟已破敗不堪。當時領導調查的建築史大家劉敦楨描述道:「寺僧依租金度日,勉延殘喘,故諸殿毀敗日增,傾塌之虞,為期不遠。」不過也正因為這樣,清代沒做什麼大改動,位於京城內的智化寺難得地保留了明代的格局和樣式,直至今日。

這裡多提一句,劉敦楨 1932 年發表的這篇《北平智化寺如來殿調查記》是他在營造學社寫的第一篇古建築調查,非常經典。這篇文章也讓智化寺名頭大響,對它日後能順利入選第一批國保單位起到了重要作用。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智化寺佈局

智化寺創立時屬於禪宗下的臨濟宗,佈局為明代早期形制。隨著近代的衰微,寺廟的面積也越來越小,今天的智化寺只保留了中路的主要建築,劉敦楨調查時所見的萬法堂以及左右兩路的建築都已不在院內。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銀河 SOHO 與智化寺的古今相交之味

由於路面的抬高,智化寺的山門如今位於路面之下,空間略顯侷促,兩側的獅子面容已模糊。進去之後的第一進院落較小,正對面的便是智化門,即天王殿,三開間的單簷歇山頂,門窗間裝直板,板縫加木條。智化門內原有彌勒造像,現已無存。智化門前兩通石碑,均為王振於正統九年九月九日所立。殿內所有建築屋頂用的都是黑色琉璃瓦,比不上皇家敕建寺廟的黃色琉璃。但我還挺喜歡這種低調沉穩的風格。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夕陽照耀智化門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智化門與鼓樓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鐘樓

過智化門,來到寬敞的第二進院落。京音樂的演出就在這裡,這是夜遊的第一個項目。京音樂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如今也是智化寺為吸引遊客所盡力宣傳的亮點。

京音樂最早是智化寺藝僧在進行佛事與祭祀活動時演奏的音樂。由於王振的背景,這種音樂與宮廷有著密切的聯繫,極具功能性。寺內也一直保存著老的樂譜和樂器。從民國一直到建國初期,京音樂也成了藝僧維持寺廟的收入來源之一,當時應用最多的便是紅白喜事。到今天,智化寺完全脫離了宗教而歸屬文物局,僧人早已還俗。京音樂失去了原來的功能性,成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僅供市民和遊客欣賞。如今演奏的第二十七代傳人也不再是藝僧,而是河北屈家營村的農民,他們也順勢成了非遺傳承人。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寺內的老樂譜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智化門後搭臺,等待開演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這次是八人編制

雖然靠著非遺的光環來宣傳,但這種傳統音樂一旦脫離原來的佛事儀軌似乎也就喪失了發展的土壤,對於遊客的吸引力一般。演奏者也未必對其有多深的感情,對他們來說,政府的補貼可能更加重要。在這種狀況下,京音樂以後能否順利傳承,又會以何種方式發展?都是猶未可知的大問題。不過至少現在每天都還有演出可看。

目前京音樂的演奏樂器分別為大鼓、笙、管、笛、雲鑼。大鼓一直放在殿內,其他樂器則由演奏者隨身攜帶。

"

說到老北京城內保存最完好的明代寺廟是哪座,可能許多人還真不太知道。其實這座古寺就藏在東城祿米倉衚衕裡,名曰智化寺,現歸屬於文物局,為北京文博交流館。雖然名頭沒有那麼響,但論建築本身的價值,在京城寺廟中絕對名列前茅。而它背後的故事更是讓人感慨良多。

前幾年我就住在附近,但很長一段時間都沒有進去過,沒了香火,平日裡入內參觀的人便也寥寥。直到聽聞去年博物館日的夜遊活動,感覺機會難得,才決定趁機前去一探究竟。也正是通過這次夜遊,智化寺的歷史和辛酸往事才從頭腦中的模糊印象化成了實實在在的眼前之物。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智化寺山門,上有白石匾額「敕賜智化寺」

智化寺建於明正統九年(1444 年),是當時權傾朝野的大太監王振建的家廟,明英宗賜名「報恩智化禪寺」。

王振是蔚州(今河北蔚縣)人,年輕時讀過一些書,然而科舉之路沒走通,最終決定淨身入宮,期望他日能發達一波。到了宣宗朝這個機會來了,王振得到了侍奉太子(即後來的明英宗朱祁鎮)的東宮局郎之職。由於他能說會道,常給太子講些民間好玩的事,很得太子的喜愛。英宗即位後,王振掌管了司禮監,深得寵信。到了正統七年,太皇太后去世,原來掌管朝政的大臣老的老、死的死,王振也就獨攬了大權。和許多太監一樣,王振很推崇佛教,大肆修建佛寺,英宗自然也順著他,《明史》記載王振此時「跋扈不可制。作大第皇城東,建智化寺,窮極土木...」可見智化寺的興建與他的得勢大有關聯。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明英宗朱祁鎮

到土木堡之變英宗被俘,王振身死,智化寺也被冷落;後英宗復辟成功,智化寺又成為他追念王振之處。英宗在寺裡建祠立像,又御賜佛經,寺廟香火也再次旺盛起來。一直到乾隆七年(1742 年),御史沈廷芳路過智化寺時,見到罪大惡極的王振還在民間被大肆祭拜,氣得不行。他極其痛恨宦官專權,趕忙上奏皇帝,拆了王振的塑像,鑿掉讚頌他的碑文,智化寺也就此衰落,不復興盛。待到上世紀 30 年代營造學社調查智化寺時,寺廟已破敗不堪。當時領導調查的建築史大家劉敦楨描述道:「寺僧依租金度日,勉延殘喘,故諸殿毀敗日增,傾塌之虞,為期不遠。」不過也正因為這樣,清代沒做什麼大改動,位於京城內的智化寺難得地保留了明代的格局和樣式,直至今日。

這裡多提一句,劉敦楨 1932 年發表的這篇《北平智化寺如來殿調查記》是他在營造學社寫的第一篇古建築調查,非常經典。這篇文章也讓智化寺名頭大響,對它日後能順利入選第一批國保單位起到了重要作用。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智化寺佈局

智化寺創立時屬於禪宗下的臨濟宗,佈局為明代早期形制。隨著近代的衰微,寺廟的面積也越來越小,今天的智化寺只保留了中路的主要建築,劉敦楨調查時所見的萬法堂以及左右兩路的建築都已不在院內。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銀河 SOHO 與智化寺的古今相交之味

由於路面的抬高,智化寺的山門如今位於路面之下,空間略顯侷促,兩側的獅子面容已模糊。進去之後的第一進院落較小,正對面的便是智化門,即天王殿,三開間的單簷歇山頂,門窗間裝直板,板縫加木條。智化門內原有彌勒造像,現已無存。智化門前兩通石碑,均為王振於正統九年九月九日所立。殿內所有建築屋頂用的都是黑色琉璃瓦,比不上皇家敕建寺廟的黃色琉璃。但我還挺喜歡這種低調沉穩的風格。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夕陽照耀智化門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智化門與鼓樓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鐘樓

過智化門,來到寬敞的第二進院落。京音樂的演出就在這裡,這是夜遊的第一個項目。京音樂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如今也是智化寺為吸引遊客所盡力宣傳的亮點。

京音樂最早是智化寺藝僧在進行佛事與祭祀活動時演奏的音樂。由於王振的背景,這種音樂與宮廷有著密切的聯繫,極具功能性。寺內也一直保存著老的樂譜和樂器。從民國一直到建國初期,京音樂也成了藝僧維持寺廟的收入來源之一,當時應用最多的便是紅白喜事。到今天,智化寺完全脫離了宗教而歸屬文物局,僧人早已還俗。京音樂失去了原來的功能性,成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僅供市民和遊客欣賞。如今演奏的第二十七代傳人也不再是藝僧,而是河北屈家營村的農民,他們也順勢成了非遺傳承人。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寺內的老樂譜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智化門後搭臺,等待開演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這次是八人編制

雖然靠著非遺的光環來宣傳,但這種傳統音樂一旦脫離原來的佛事儀軌似乎也就喪失了發展的土壤,對於遊客的吸引力一般。演奏者也未必對其有多深的感情,對他們來說,政府的補貼可能更加重要。在這種狀況下,京音樂以後能否順利傳承,又會以何種方式發展?都是猶未可知的大問題。不過至少現在每天都還有演出可看。

目前京音樂的演奏樂器分別為大鼓、笙、管、笛、雲鑼。大鼓一直放在殿內,其他樂器則由演奏者隨身攜帶。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京音樂演奏

院子北邊是智化寺的主殿智化殿,東西兩座配殿,西邊為藏殿,東邊為大智殿,都是三開間的歇山頂木構。大智殿原供有三大士像,現已無存,如今也不開放,而西側的藏殿則頗值得一看。

智化寺雖然屬於臨濟宗,其實有著不少藏傳佛教的元素,這與當時朝廷對藏傳佛教的熱衷大有關係。這些藏傳佛教的元素在藏殿中表現得尤為明顯。藏殿的名字就來自於殿內那具精緻的轉輪藏。轉輪藏為八角形,每面有四十五個小抽屜用以安放佛經。這具木製的轉輪藏固定在白石須彌座之上,並不能轉動,而是通過人來繞著它轉以達到「轉輪」的效果。

"

說到老北京城內保存最完好的明代寺廟是哪座,可能許多人還真不太知道。其實這座古寺就藏在東城祿米倉衚衕裡,名曰智化寺,現歸屬於文物局,為北京文博交流館。雖然名頭沒有那麼響,但論建築本身的價值,在京城寺廟中絕對名列前茅。而它背後的故事更是讓人感慨良多。

前幾年我就住在附近,但很長一段時間都沒有進去過,沒了香火,平日裡入內參觀的人便也寥寥。直到聽聞去年博物館日的夜遊活動,感覺機會難得,才決定趁機前去一探究竟。也正是通過這次夜遊,智化寺的歷史和辛酸往事才從頭腦中的模糊印象化成了實實在在的眼前之物。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智化寺山門,上有白石匾額「敕賜智化寺」

智化寺建於明正統九年(1444 年),是當時權傾朝野的大太監王振建的家廟,明英宗賜名「報恩智化禪寺」。

王振是蔚州(今河北蔚縣)人,年輕時讀過一些書,然而科舉之路沒走通,最終決定淨身入宮,期望他日能發達一波。到了宣宗朝這個機會來了,王振得到了侍奉太子(即後來的明英宗朱祁鎮)的東宮局郎之職。由於他能說會道,常給太子講些民間好玩的事,很得太子的喜愛。英宗即位後,王振掌管了司禮監,深得寵信。到了正統七年,太皇太后去世,原來掌管朝政的大臣老的老、死的死,王振也就獨攬了大權。和許多太監一樣,王振很推崇佛教,大肆修建佛寺,英宗自然也順著他,《明史》記載王振此時「跋扈不可制。作大第皇城東,建智化寺,窮極土木...」可見智化寺的興建與他的得勢大有關聯。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明英宗朱祁鎮

到土木堡之變英宗被俘,王振身死,智化寺也被冷落;後英宗復辟成功,智化寺又成為他追念王振之處。英宗在寺裡建祠立像,又御賜佛經,寺廟香火也再次旺盛起來。一直到乾隆七年(1742 年),御史沈廷芳路過智化寺時,見到罪大惡極的王振還在民間被大肆祭拜,氣得不行。他極其痛恨宦官專權,趕忙上奏皇帝,拆了王振的塑像,鑿掉讚頌他的碑文,智化寺也就此衰落,不復興盛。待到上世紀 30 年代營造學社調查智化寺時,寺廟已破敗不堪。當時領導調查的建築史大家劉敦楨描述道:「寺僧依租金度日,勉延殘喘,故諸殿毀敗日增,傾塌之虞,為期不遠。」不過也正因為這樣,清代沒做什麼大改動,位於京城內的智化寺難得地保留了明代的格局和樣式,直至今日。

這裡多提一句,劉敦楨 1932 年發表的這篇《北平智化寺如來殿調查記》是他在營造學社寫的第一篇古建築調查,非常經典。這篇文章也讓智化寺名頭大響,對它日後能順利入選第一批國保單位起到了重要作用。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智化寺佈局

智化寺創立時屬於禪宗下的臨濟宗,佈局為明代早期形制。隨著近代的衰微,寺廟的面積也越來越小,今天的智化寺只保留了中路的主要建築,劉敦楨調查時所見的萬法堂以及左右兩路的建築都已不在院內。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銀河 SOHO 與智化寺的古今相交之味

由於路面的抬高,智化寺的山門如今位於路面之下,空間略顯侷促,兩側的獅子面容已模糊。進去之後的第一進院落較小,正對面的便是智化門,即天王殿,三開間的單簷歇山頂,門窗間裝直板,板縫加木條。智化門內原有彌勒造像,現已無存。智化門前兩通石碑,均為王振於正統九年九月九日所立。殿內所有建築屋頂用的都是黑色琉璃瓦,比不上皇家敕建寺廟的黃色琉璃。但我還挺喜歡這種低調沉穩的風格。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夕陽照耀智化門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智化門與鼓樓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鐘樓

過智化門,來到寬敞的第二進院落。京音樂的演出就在這裡,這是夜遊的第一個項目。京音樂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如今也是智化寺為吸引遊客所盡力宣傳的亮點。

京音樂最早是智化寺藝僧在進行佛事與祭祀活動時演奏的音樂。由於王振的背景,這種音樂與宮廷有著密切的聯繫,極具功能性。寺內也一直保存著老的樂譜和樂器。從民國一直到建國初期,京音樂也成了藝僧維持寺廟的收入來源之一,當時應用最多的便是紅白喜事。到今天,智化寺完全脫離了宗教而歸屬文物局,僧人早已還俗。京音樂失去了原來的功能性,成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僅供市民和遊客欣賞。如今演奏的第二十七代傳人也不再是藝僧,而是河北屈家營村的農民,他們也順勢成了非遺傳承人。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寺內的老樂譜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智化門後搭臺,等待開演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這次是八人編制

雖然靠著非遺的光環來宣傳,但這種傳統音樂一旦脫離原來的佛事儀軌似乎也就喪失了發展的土壤,對於遊客的吸引力一般。演奏者也未必對其有多深的感情,對他們來說,政府的補貼可能更加重要。在這種狀況下,京音樂以後能否順利傳承,又會以何種方式發展?都是猶未可知的大問題。不過至少現在每天都還有演出可看。

目前京音樂的演奏樂器分別為大鼓、笙、管、笛、雲鑼。大鼓一直放在殿內,其他樂器則由演奏者隨身攜帶。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京音樂演奏

院子北邊是智化寺的主殿智化殿,東西兩座配殿,西邊為藏殿,東邊為大智殿,都是三開間的歇山頂木構。大智殿原供有三大士像,現已無存,如今也不開放,而西側的藏殿則頗值得一看。

智化寺雖然屬於臨濟宗,其實有著不少藏傳佛教的元素,這與當時朝廷對藏傳佛教的熱衷大有關係。這些藏傳佛教的元素在藏殿中表現得尤為明顯。藏殿的名字就來自於殿內那具精緻的轉輪藏。轉輪藏為八角形,每面有四十五個小抽屜用以安放佛經。這具木製的轉輪藏固定在白石須彌座之上,並不能轉動,而是通過人來繞著它轉以達到「轉輪」的效果。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月下藏殿

轉輪藏上的木雕水平非常高,主要雕的是藏密中的六拏具。每一面的頂部有大鵬金翅鳥與龍女,分別來源於印度教中的迦樓羅(Garuḍa)和娜迦(Naga)。每面之間的角柱從下往上雕有大象、獅子、羊頭翼獸與神王,中間夾雜著蓮瓣、捲雲,非常精緻。這種六拏具的圖像在許多地方都能看到,北京另一處比較有名的就是居庸關雲臺上的石雕。每個小經屜上還雕有佛像,細節都很棒。

"

說到老北京城內保存最完好的明代寺廟是哪座,可能許多人還真不太知道。其實這座古寺就藏在東城祿米倉衚衕裡,名曰智化寺,現歸屬於文物局,為北京文博交流館。雖然名頭沒有那麼響,但論建築本身的價值,在京城寺廟中絕對名列前茅。而它背後的故事更是讓人感慨良多。

前幾年我就住在附近,但很長一段時間都沒有進去過,沒了香火,平日裡入內參觀的人便也寥寥。直到聽聞去年博物館日的夜遊活動,感覺機會難得,才決定趁機前去一探究竟。也正是通過這次夜遊,智化寺的歷史和辛酸往事才從頭腦中的模糊印象化成了實實在在的眼前之物。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智化寺山門,上有白石匾額「敕賜智化寺」

智化寺建於明正統九年(1444 年),是當時權傾朝野的大太監王振建的家廟,明英宗賜名「報恩智化禪寺」。

王振是蔚州(今河北蔚縣)人,年輕時讀過一些書,然而科舉之路沒走通,最終決定淨身入宮,期望他日能發達一波。到了宣宗朝這個機會來了,王振得到了侍奉太子(即後來的明英宗朱祁鎮)的東宮局郎之職。由於他能說會道,常給太子講些民間好玩的事,很得太子的喜愛。英宗即位後,王振掌管了司禮監,深得寵信。到了正統七年,太皇太后去世,原來掌管朝政的大臣老的老、死的死,王振也就獨攬了大權。和許多太監一樣,王振很推崇佛教,大肆修建佛寺,英宗自然也順著他,《明史》記載王振此時「跋扈不可制。作大第皇城東,建智化寺,窮極土木...」可見智化寺的興建與他的得勢大有關聯。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明英宗朱祁鎮

到土木堡之變英宗被俘,王振身死,智化寺也被冷落;後英宗復辟成功,智化寺又成為他追念王振之處。英宗在寺裡建祠立像,又御賜佛經,寺廟香火也再次旺盛起來。一直到乾隆七年(1742 年),御史沈廷芳路過智化寺時,見到罪大惡極的王振還在民間被大肆祭拜,氣得不行。他極其痛恨宦官專權,趕忙上奏皇帝,拆了王振的塑像,鑿掉讚頌他的碑文,智化寺也就此衰落,不復興盛。待到上世紀 30 年代營造學社調查智化寺時,寺廟已破敗不堪。當時領導調查的建築史大家劉敦楨描述道:「寺僧依租金度日,勉延殘喘,故諸殿毀敗日增,傾塌之虞,為期不遠。」不過也正因為這樣,清代沒做什麼大改動,位於京城內的智化寺難得地保留了明代的格局和樣式,直至今日。

這裡多提一句,劉敦楨 1932 年發表的這篇《北平智化寺如來殿調查記》是他在營造學社寫的第一篇古建築調查,非常經典。這篇文章也讓智化寺名頭大響,對它日後能順利入選第一批國保單位起到了重要作用。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智化寺佈局

智化寺創立時屬於禪宗下的臨濟宗,佈局為明代早期形制。隨著近代的衰微,寺廟的面積也越來越小,今天的智化寺只保留了中路的主要建築,劉敦楨調查時所見的萬法堂以及左右兩路的建築都已不在院內。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銀河 SOHO 與智化寺的古今相交之味

由於路面的抬高,智化寺的山門如今位於路面之下,空間略顯侷促,兩側的獅子面容已模糊。進去之後的第一進院落較小,正對面的便是智化門,即天王殿,三開間的單簷歇山頂,門窗間裝直板,板縫加木條。智化門內原有彌勒造像,現已無存。智化門前兩通石碑,均為王振於正統九年九月九日所立。殿內所有建築屋頂用的都是黑色琉璃瓦,比不上皇家敕建寺廟的黃色琉璃。但我還挺喜歡這種低調沉穩的風格。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夕陽照耀智化門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智化門與鼓樓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鐘樓

過智化門,來到寬敞的第二進院落。京音樂的演出就在這裡,這是夜遊的第一個項目。京音樂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如今也是智化寺為吸引遊客所盡力宣傳的亮點。

京音樂最早是智化寺藝僧在進行佛事與祭祀活動時演奏的音樂。由於王振的背景,這種音樂與宮廷有著密切的聯繫,極具功能性。寺內也一直保存著老的樂譜和樂器。從民國一直到建國初期,京音樂也成了藝僧維持寺廟的收入來源之一,當時應用最多的便是紅白喜事。到今天,智化寺完全脫離了宗教而歸屬文物局,僧人早已還俗。京音樂失去了原來的功能性,成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僅供市民和遊客欣賞。如今演奏的第二十七代傳人也不再是藝僧,而是河北屈家營村的農民,他們也順勢成了非遺傳承人。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寺內的老樂譜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智化門後搭臺,等待開演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這次是八人編制

雖然靠著非遺的光環來宣傳,但這種傳統音樂一旦脫離原來的佛事儀軌似乎也就喪失了發展的土壤,對於遊客的吸引力一般。演奏者也未必對其有多深的感情,對他們來說,政府的補貼可能更加重要。在這種狀況下,京音樂以後能否順利傳承,又會以何種方式發展?都是猶未可知的大問題。不過至少現在每天都還有演出可看。

目前京音樂的演奏樂器分別為大鼓、笙、管、笛、雲鑼。大鼓一直放在殿內,其他樂器則由演奏者隨身攜帶。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京音樂演奏

院子北邊是智化寺的主殿智化殿,東西兩座配殿,西邊為藏殿,東邊為大智殿,都是三開間的歇山頂木構。大智殿原供有三大士像,現已無存,如今也不開放,而西側的藏殿則頗值得一看。

智化寺雖然屬於臨濟宗,其實有著不少藏傳佛教的元素,這與當時朝廷對藏傳佛教的熱衷大有關係。這些藏傳佛教的元素在藏殿中表現得尤為明顯。藏殿的名字就來自於殿內那具精緻的轉輪藏。轉輪藏為八角形,每面有四十五個小抽屜用以安放佛經。這具木製的轉輪藏固定在白石須彌座之上,並不能轉動,而是通過人來繞著它轉以達到「轉輪」的效果。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月下藏殿

轉輪藏上的木雕水平非常高,主要雕的是藏密中的六拏具。每一面的頂部有大鵬金翅鳥與龍女,分別來源於印度教中的迦樓羅(Garuḍa)和娜迦(Naga)。每面之間的角柱從下往上雕有大象、獅子、羊頭翼獸與神王,中間夾雜著蓮瓣、捲雲,非常精緻。這種六拏具的圖像在許多地方都能看到,北京另一處比較有名的就是居庸關雲臺上的石雕。每個小經屜上還雕有佛像,細節都很棒。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轉輪藏

"

說到老北京城內保存最完好的明代寺廟是哪座,可能許多人還真不太知道。其實這座古寺就藏在東城祿米倉衚衕裡,名曰智化寺,現歸屬於文物局,為北京文博交流館。雖然名頭沒有那麼響,但論建築本身的價值,在京城寺廟中絕對名列前茅。而它背後的故事更是讓人感慨良多。

前幾年我就住在附近,但很長一段時間都沒有進去過,沒了香火,平日裡入內參觀的人便也寥寥。直到聽聞去年博物館日的夜遊活動,感覺機會難得,才決定趁機前去一探究竟。也正是通過這次夜遊,智化寺的歷史和辛酸往事才從頭腦中的模糊印象化成了實實在在的眼前之物。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智化寺山門,上有白石匾額「敕賜智化寺」

智化寺建於明正統九年(1444 年),是當時權傾朝野的大太監王振建的家廟,明英宗賜名「報恩智化禪寺」。

王振是蔚州(今河北蔚縣)人,年輕時讀過一些書,然而科舉之路沒走通,最終決定淨身入宮,期望他日能發達一波。到了宣宗朝這個機會來了,王振得到了侍奉太子(即後來的明英宗朱祁鎮)的東宮局郎之職。由於他能說會道,常給太子講些民間好玩的事,很得太子的喜愛。英宗即位後,王振掌管了司禮監,深得寵信。到了正統七年,太皇太后去世,原來掌管朝政的大臣老的老、死的死,王振也就獨攬了大權。和許多太監一樣,王振很推崇佛教,大肆修建佛寺,英宗自然也順著他,《明史》記載王振此時「跋扈不可制。作大第皇城東,建智化寺,窮極土木...」可見智化寺的興建與他的得勢大有關聯。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明英宗朱祁鎮

到土木堡之變英宗被俘,王振身死,智化寺也被冷落;後英宗復辟成功,智化寺又成為他追念王振之處。英宗在寺裡建祠立像,又御賜佛經,寺廟香火也再次旺盛起來。一直到乾隆七年(1742 年),御史沈廷芳路過智化寺時,見到罪大惡極的王振還在民間被大肆祭拜,氣得不行。他極其痛恨宦官專權,趕忙上奏皇帝,拆了王振的塑像,鑿掉讚頌他的碑文,智化寺也就此衰落,不復興盛。待到上世紀 30 年代營造學社調查智化寺時,寺廟已破敗不堪。當時領導調查的建築史大家劉敦楨描述道:「寺僧依租金度日,勉延殘喘,故諸殿毀敗日增,傾塌之虞,為期不遠。」不過也正因為這樣,清代沒做什麼大改動,位於京城內的智化寺難得地保留了明代的格局和樣式,直至今日。

這裡多提一句,劉敦楨 1932 年發表的這篇《北平智化寺如來殿調查記》是他在營造學社寫的第一篇古建築調查,非常經典。這篇文章也讓智化寺名頭大響,對它日後能順利入選第一批國保單位起到了重要作用。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智化寺佈局

智化寺創立時屬於禪宗下的臨濟宗,佈局為明代早期形制。隨著近代的衰微,寺廟的面積也越來越小,今天的智化寺只保留了中路的主要建築,劉敦楨調查時所見的萬法堂以及左右兩路的建築都已不在院內。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銀河 SOHO 與智化寺的古今相交之味

由於路面的抬高,智化寺的山門如今位於路面之下,空間略顯侷促,兩側的獅子面容已模糊。進去之後的第一進院落較小,正對面的便是智化門,即天王殿,三開間的單簷歇山頂,門窗間裝直板,板縫加木條。智化門內原有彌勒造像,現已無存。智化門前兩通石碑,均為王振於正統九年九月九日所立。殿內所有建築屋頂用的都是黑色琉璃瓦,比不上皇家敕建寺廟的黃色琉璃。但我還挺喜歡這種低調沉穩的風格。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夕陽照耀智化門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智化門與鼓樓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鐘樓

過智化門,來到寬敞的第二進院落。京音樂的演出就在這裡,這是夜遊的第一個項目。京音樂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如今也是智化寺為吸引遊客所盡力宣傳的亮點。

京音樂最早是智化寺藝僧在進行佛事與祭祀活動時演奏的音樂。由於王振的背景,這種音樂與宮廷有著密切的聯繫,極具功能性。寺內也一直保存著老的樂譜和樂器。從民國一直到建國初期,京音樂也成了藝僧維持寺廟的收入來源之一,當時應用最多的便是紅白喜事。到今天,智化寺完全脫離了宗教而歸屬文物局,僧人早已還俗。京音樂失去了原來的功能性,成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僅供市民和遊客欣賞。如今演奏的第二十七代傳人也不再是藝僧,而是河北屈家營村的農民,他們也順勢成了非遺傳承人。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寺內的老樂譜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智化門後搭臺,等待開演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這次是八人編制

雖然靠著非遺的光環來宣傳,但這種傳統音樂一旦脫離原來的佛事儀軌似乎也就喪失了發展的土壤,對於遊客的吸引力一般。演奏者也未必對其有多深的感情,對他們來說,政府的補貼可能更加重要。在這種狀況下,京音樂以後能否順利傳承,又會以何種方式發展?都是猶未可知的大問題。不過至少現在每天都還有演出可看。

目前京音樂的演奏樂器分別為大鼓、笙、管、笛、雲鑼。大鼓一直放在殿內,其他樂器則由演奏者隨身攜帶。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京音樂演奏

院子北邊是智化寺的主殿智化殿,東西兩座配殿,西邊為藏殿,東邊為大智殿,都是三開間的歇山頂木構。大智殿原供有三大士像,現已無存,如今也不開放,而西側的藏殿則頗值得一看。

智化寺雖然屬於臨濟宗,其實有著不少藏傳佛教的元素,這與當時朝廷對藏傳佛教的熱衷大有關係。這些藏傳佛教的元素在藏殿中表現得尤為明顯。藏殿的名字就來自於殿內那具精緻的轉輪藏。轉輪藏為八角形,每面有四十五個小抽屜用以安放佛經。這具木製的轉輪藏固定在白石須彌座之上,並不能轉動,而是通過人來繞著它轉以達到「轉輪」的效果。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月下藏殿

轉輪藏上的木雕水平非常高,主要雕的是藏密中的六拏具。每一面的頂部有大鵬金翅鳥與龍女,分別來源於印度教中的迦樓羅(Garuḍa)和娜迦(Naga)。每面之間的角柱從下往上雕有大象、獅子、羊頭翼獸與神王,中間夾雜著蓮瓣、捲雲,非常精緻。這種六拏具的圖像在許多地方都能看到,北京另一處比較有名的就是居庸關雲臺上的石雕。每個小經屜上還雕有佛像,細節都很棒。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轉輪藏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轉輪藏頂部的大鵬金翅鳥與龍女(圖:Mickey)

"

說到老北京城內保存最完好的明代寺廟是哪座,可能許多人還真不太知道。其實這座古寺就藏在東城祿米倉衚衕裡,名曰智化寺,現歸屬於文物局,為北京文博交流館。雖然名頭沒有那麼響,但論建築本身的價值,在京城寺廟中絕對名列前茅。而它背後的故事更是讓人感慨良多。

前幾年我就住在附近,但很長一段時間都沒有進去過,沒了香火,平日裡入內參觀的人便也寥寥。直到聽聞去年博物館日的夜遊活動,感覺機會難得,才決定趁機前去一探究竟。也正是通過這次夜遊,智化寺的歷史和辛酸往事才從頭腦中的模糊印象化成了實實在在的眼前之物。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智化寺山門,上有白石匾額「敕賜智化寺」

智化寺建於明正統九年(1444 年),是當時權傾朝野的大太監王振建的家廟,明英宗賜名「報恩智化禪寺」。

王振是蔚州(今河北蔚縣)人,年輕時讀過一些書,然而科舉之路沒走通,最終決定淨身入宮,期望他日能發達一波。到了宣宗朝這個機會來了,王振得到了侍奉太子(即後來的明英宗朱祁鎮)的東宮局郎之職。由於他能說會道,常給太子講些民間好玩的事,很得太子的喜愛。英宗即位後,王振掌管了司禮監,深得寵信。到了正統七年,太皇太后去世,原來掌管朝政的大臣老的老、死的死,王振也就獨攬了大權。和許多太監一樣,王振很推崇佛教,大肆修建佛寺,英宗自然也順著他,《明史》記載王振此時「跋扈不可制。作大第皇城東,建智化寺,窮極土木...」可見智化寺的興建與他的得勢大有關聯。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明英宗朱祁鎮

到土木堡之變英宗被俘,王振身死,智化寺也被冷落;後英宗復辟成功,智化寺又成為他追念王振之處。英宗在寺裡建祠立像,又御賜佛經,寺廟香火也再次旺盛起來。一直到乾隆七年(1742 年),御史沈廷芳路過智化寺時,見到罪大惡極的王振還在民間被大肆祭拜,氣得不行。他極其痛恨宦官專權,趕忙上奏皇帝,拆了王振的塑像,鑿掉讚頌他的碑文,智化寺也就此衰落,不復興盛。待到上世紀 30 年代營造學社調查智化寺時,寺廟已破敗不堪。當時領導調查的建築史大家劉敦楨描述道:「寺僧依租金度日,勉延殘喘,故諸殿毀敗日增,傾塌之虞,為期不遠。」不過也正因為這樣,清代沒做什麼大改動,位於京城內的智化寺難得地保留了明代的格局和樣式,直至今日。

這裡多提一句,劉敦楨 1932 年發表的這篇《北平智化寺如來殿調查記》是他在營造學社寫的第一篇古建築調查,非常經典。這篇文章也讓智化寺名頭大響,對它日後能順利入選第一批國保單位起到了重要作用。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智化寺佈局

智化寺創立時屬於禪宗下的臨濟宗,佈局為明代早期形制。隨著近代的衰微,寺廟的面積也越來越小,今天的智化寺只保留了中路的主要建築,劉敦楨調查時所見的萬法堂以及左右兩路的建築都已不在院內。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銀河 SOHO 與智化寺的古今相交之味

由於路面的抬高,智化寺的山門如今位於路面之下,空間略顯侷促,兩側的獅子面容已模糊。進去之後的第一進院落較小,正對面的便是智化門,即天王殿,三開間的單簷歇山頂,門窗間裝直板,板縫加木條。智化門內原有彌勒造像,現已無存。智化門前兩通石碑,均為王振於正統九年九月九日所立。殿內所有建築屋頂用的都是黑色琉璃瓦,比不上皇家敕建寺廟的黃色琉璃。但我還挺喜歡這種低調沉穩的風格。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夕陽照耀智化門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智化門與鼓樓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鐘樓

過智化門,來到寬敞的第二進院落。京音樂的演出就在這裡,這是夜遊的第一個項目。京音樂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如今也是智化寺為吸引遊客所盡力宣傳的亮點。

京音樂最早是智化寺藝僧在進行佛事與祭祀活動時演奏的音樂。由於王振的背景,這種音樂與宮廷有著密切的聯繫,極具功能性。寺內也一直保存著老的樂譜和樂器。從民國一直到建國初期,京音樂也成了藝僧維持寺廟的收入來源之一,當時應用最多的便是紅白喜事。到今天,智化寺完全脫離了宗教而歸屬文物局,僧人早已還俗。京音樂失去了原來的功能性,成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僅供市民和遊客欣賞。如今演奏的第二十七代傳人也不再是藝僧,而是河北屈家營村的農民,他們也順勢成了非遺傳承人。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寺內的老樂譜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智化門後搭臺,等待開演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這次是八人編制

雖然靠著非遺的光環來宣傳,但這種傳統音樂一旦脫離原來的佛事儀軌似乎也就喪失了發展的土壤,對於遊客的吸引力一般。演奏者也未必對其有多深的感情,對他們來說,政府的補貼可能更加重要。在這種狀況下,京音樂以後能否順利傳承,又會以何種方式發展?都是猶未可知的大問題。不過至少現在每天都還有演出可看。

目前京音樂的演奏樂器分別為大鼓、笙、管、笛、雲鑼。大鼓一直放在殿內,其他樂器則由演奏者隨身攜帶。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京音樂演奏

院子北邊是智化寺的主殿智化殿,東西兩座配殿,西邊為藏殿,東邊為大智殿,都是三開間的歇山頂木構。大智殿原供有三大士像,現已無存,如今也不開放,而西側的藏殿則頗值得一看。

智化寺雖然屬於臨濟宗,其實有著不少藏傳佛教的元素,這與當時朝廷對藏傳佛教的熱衷大有關係。這些藏傳佛教的元素在藏殿中表現得尤為明顯。藏殿的名字就來自於殿內那具精緻的轉輪藏。轉輪藏為八角形,每面有四十五個小抽屜用以安放佛經。這具木製的轉輪藏固定在白石須彌座之上,並不能轉動,而是通過人來繞著它轉以達到「轉輪」的效果。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月下藏殿

轉輪藏上的木雕水平非常高,主要雕的是藏密中的六拏具。每一面的頂部有大鵬金翅鳥與龍女,分別來源於印度教中的迦樓羅(Garuḍa)和娜迦(Naga)。每面之間的角柱從下往上雕有大象、獅子、羊頭翼獸與神王,中間夾雜著蓮瓣、捲雲,非常精緻。這種六拏具的圖像在許多地方都能看到,北京另一處比較有名的就是居庸關雲臺上的石雕。每個小經屜上還雕有佛像,細節都很棒。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轉輪藏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轉輪藏頂部的大鵬金翅鳥與龍女(圖:Mickey)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轉輪藏木柱雕刻細節:羊頭翼獸與神王

"

說到老北京城內保存最完好的明代寺廟是哪座,可能許多人還真不太知道。其實這座古寺就藏在東城祿米倉衚衕裡,名曰智化寺,現歸屬於文物局,為北京文博交流館。雖然名頭沒有那麼響,但論建築本身的價值,在京城寺廟中絕對名列前茅。而它背後的故事更是讓人感慨良多。

前幾年我就住在附近,但很長一段時間都沒有進去過,沒了香火,平日裡入內參觀的人便也寥寥。直到聽聞去年博物館日的夜遊活動,感覺機會難得,才決定趁機前去一探究竟。也正是通過這次夜遊,智化寺的歷史和辛酸往事才從頭腦中的模糊印象化成了實實在在的眼前之物。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智化寺山門,上有白石匾額「敕賜智化寺」

智化寺建於明正統九年(1444 年),是當時權傾朝野的大太監王振建的家廟,明英宗賜名「報恩智化禪寺」。

王振是蔚州(今河北蔚縣)人,年輕時讀過一些書,然而科舉之路沒走通,最終決定淨身入宮,期望他日能發達一波。到了宣宗朝這個機會來了,王振得到了侍奉太子(即後來的明英宗朱祁鎮)的東宮局郎之職。由於他能說會道,常給太子講些民間好玩的事,很得太子的喜愛。英宗即位後,王振掌管了司禮監,深得寵信。到了正統七年,太皇太后去世,原來掌管朝政的大臣老的老、死的死,王振也就獨攬了大權。和許多太監一樣,王振很推崇佛教,大肆修建佛寺,英宗自然也順著他,《明史》記載王振此時「跋扈不可制。作大第皇城東,建智化寺,窮極土木...」可見智化寺的興建與他的得勢大有關聯。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明英宗朱祁鎮

到土木堡之變英宗被俘,王振身死,智化寺也被冷落;後英宗復辟成功,智化寺又成為他追念王振之處。英宗在寺裡建祠立像,又御賜佛經,寺廟香火也再次旺盛起來。一直到乾隆七年(1742 年),御史沈廷芳路過智化寺時,見到罪大惡極的王振還在民間被大肆祭拜,氣得不行。他極其痛恨宦官專權,趕忙上奏皇帝,拆了王振的塑像,鑿掉讚頌他的碑文,智化寺也就此衰落,不復興盛。待到上世紀 30 年代營造學社調查智化寺時,寺廟已破敗不堪。當時領導調查的建築史大家劉敦楨描述道:「寺僧依租金度日,勉延殘喘,故諸殿毀敗日增,傾塌之虞,為期不遠。」不過也正因為這樣,清代沒做什麼大改動,位於京城內的智化寺難得地保留了明代的格局和樣式,直至今日。

這裡多提一句,劉敦楨 1932 年發表的這篇《北平智化寺如來殿調查記》是他在營造學社寫的第一篇古建築調查,非常經典。這篇文章也讓智化寺名頭大響,對它日後能順利入選第一批國保單位起到了重要作用。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智化寺佈局

智化寺創立時屬於禪宗下的臨濟宗,佈局為明代早期形制。隨著近代的衰微,寺廟的面積也越來越小,今天的智化寺只保留了中路的主要建築,劉敦楨調查時所見的萬法堂以及左右兩路的建築都已不在院內。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銀河 SOHO 與智化寺的古今相交之味

由於路面的抬高,智化寺的山門如今位於路面之下,空間略顯侷促,兩側的獅子面容已模糊。進去之後的第一進院落較小,正對面的便是智化門,即天王殿,三開間的單簷歇山頂,門窗間裝直板,板縫加木條。智化門內原有彌勒造像,現已無存。智化門前兩通石碑,均為王振於正統九年九月九日所立。殿內所有建築屋頂用的都是黑色琉璃瓦,比不上皇家敕建寺廟的黃色琉璃。但我還挺喜歡這種低調沉穩的風格。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夕陽照耀智化門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智化門與鼓樓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鐘樓

過智化門,來到寬敞的第二進院落。京音樂的演出就在這裡,這是夜遊的第一個項目。京音樂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如今也是智化寺為吸引遊客所盡力宣傳的亮點。

京音樂最早是智化寺藝僧在進行佛事與祭祀活動時演奏的音樂。由於王振的背景,這種音樂與宮廷有著密切的聯繫,極具功能性。寺內也一直保存著老的樂譜和樂器。從民國一直到建國初期,京音樂也成了藝僧維持寺廟的收入來源之一,當時應用最多的便是紅白喜事。到今天,智化寺完全脫離了宗教而歸屬文物局,僧人早已還俗。京音樂失去了原來的功能性,成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僅供市民和遊客欣賞。如今演奏的第二十七代傳人也不再是藝僧,而是河北屈家營村的農民,他們也順勢成了非遺傳承人。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寺內的老樂譜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智化門後搭臺,等待開演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這次是八人編制

雖然靠著非遺的光環來宣傳,但這種傳統音樂一旦脫離原來的佛事儀軌似乎也就喪失了發展的土壤,對於遊客的吸引力一般。演奏者也未必對其有多深的感情,對他們來說,政府的補貼可能更加重要。在這種狀況下,京音樂以後能否順利傳承,又會以何種方式發展?都是猶未可知的大問題。不過至少現在每天都還有演出可看。

目前京音樂的演奏樂器分別為大鼓、笙、管、笛、雲鑼。大鼓一直放在殿內,其他樂器則由演奏者隨身攜帶。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京音樂演奏

院子北邊是智化寺的主殿智化殿,東西兩座配殿,西邊為藏殿,東邊為大智殿,都是三開間的歇山頂木構。大智殿原供有三大士像,現已無存,如今也不開放,而西側的藏殿則頗值得一看。

智化寺雖然屬於臨濟宗,其實有著不少藏傳佛教的元素,這與當時朝廷對藏傳佛教的熱衷大有關係。這些藏傳佛教的元素在藏殿中表現得尤為明顯。藏殿的名字就來自於殿內那具精緻的轉輪藏。轉輪藏為八角形,每面有四十五個小抽屜用以安放佛經。這具木製的轉輪藏固定在白石須彌座之上,並不能轉動,而是通過人來繞著它轉以達到「轉輪」的效果。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月下藏殿

轉輪藏上的木雕水平非常高,主要雕的是藏密中的六拏具。每一面的頂部有大鵬金翅鳥與龍女,分別來源於印度教中的迦樓羅(Garuḍa)和娜迦(Naga)。每面之間的角柱從下往上雕有大象、獅子、羊頭翼獸與神王,中間夾雜著蓮瓣、捲雲,非常精緻。這種六拏具的圖像在許多地方都能看到,北京另一處比較有名的就是居庸關雲臺上的石雕。每個小經屜上還雕有佛像,細節都很棒。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轉輪藏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轉輪藏頂部的大鵬金翅鳥與龍女(圖:Mickey)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轉輪藏木柱雕刻細節:羊頭翼獸與神王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轉輪藏木柱雕刻細節:獅子

"

說到老北京城內保存最完好的明代寺廟是哪座,可能許多人還真不太知道。其實這座古寺就藏在東城祿米倉衚衕裡,名曰智化寺,現歸屬於文物局,為北京文博交流館。雖然名頭沒有那麼響,但論建築本身的價值,在京城寺廟中絕對名列前茅。而它背後的故事更是讓人感慨良多。

前幾年我就住在附近,但很長一段時間都沒有進去過,沒了香火,平日裡入內參觀的人便也寥寥。直到聽聞去年博物館日的夜遊活動,感覺機會難得,才決定趁機前去一探究竟。也正是通過這次夜遊,智化寺的歷史和辛酸往事才從頭腦中的模糊印象化成了實實在在的眼前之物。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智化寺山門,上有白石匾額「敕賜智化寺」

智化寺建於明正統九年(1444 年),是當時權傾朝野的大太監王振建的家廟,明英宗賜名「報恩智化禪寺」。

王振是蔚州(今河北蔚縣)人,年輕時讀過一些書,然而科舉之路沒走通,最終決定淨身入宮,期望他日能發達一波。到了宣宗朝這個機會來了,王振得到了侍奉太子(即後來的明英宗朱祁鎮)的東宮局郎之職。由於他能說會道,常給太子講些民間好玩的事,很得太子的喜愛。英宗即位後,王振掌管了司禮監,深得寵信。到了正統七年,太皇太后去世,原來掌管朝政的大臣老的老、死的死,王振也就獨攬了大權。和許多太監一樣,王振很推崇佛教,大肆修建佛寺,英宗自然也順著他,《明史》記載王振此時「跋扈不可制。作大第皇城東,建智化寺,窮極土木...」可見智化寺的興建與他的得勢大有關聯。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明英宗朱祁鎮

到土木堡之變英宗被俘,王振身死,智化寺也被冷落;後英宗復辟成功,智化寺又成為他追念王振之處。英宗在寺裡建祠立像,又御賜佛經,寺廟香火也再次旺盛起來。一直到乾隆七年(1742 年),御史沈廷芳路過智化寺時,見到罪大惡極的王振還在民間被大肆祭拜,氣得不行。他極其痛恨宦官專權,趕忙上奏皇帝,拆了王振的塑像,鑿掉讚頌他的碑文,智化寺也就此衰落,不復興盛。待到上世紀 30 年代營造學社調查智化寺時,寺廟已破敗不堪。當時領導調查的建築史大家劉敦楨描述道:「寺僧依租金度日,勉延殘喘,故諸殿毀敗日增,傾塌之虞,為期不遠。」不過也正因為這樣,清代沒做什麼大改動,位於京城內的智化寺難得地保留了明代的格局和樣式,直至今日。

這裡多提一句,劉敦楨 1932 年發表的這篇《北平智化寺如來殿調查記》是他在營造學社寫的第一篇古建築調查,非常經典。這篇文章也讓智化寺名頭大響,對它日後能順利入選第一批國保單位起到了重要作用。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智化寺佈局

智化寺創立時屬於禪宗下的臨濟宗,佈局為明代早期形制。隨著近代的衰微,寺廟的面積也越來越小,今天的智化寺只保留了中路的主要建築,劉敦楨調查時所見的萬法堂以及左右兩路的建築都已不在院內。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銀河 SOHO 與智化寺的古今相交之味

由於路面的抬高,智化寺的山門如今位於路面之下,空間略顯侷促,兩側的獅子面容已模糊。進去之後的第一進院落較小,正對面的便是智化門,即天王殿,三開間的單簷歇山頂,門窗間裝直板,板縫加木條。智化門內原有彌勒造像,現已無存。智化門前兩通石碑,均為王振於正統九年九月九日所立。殿內所有建築屋頂用的都是黑色琉璃瓦,比不上皇家敕建寺廟的黃色琉璃。但我還挺喜歡這種低調沉穩的風格。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夕陽照耀智化門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智化門與鼓樓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鐘樓

過智化門,來到寬敞的第二進院落。京音樂的演出就在這裡,這是夜遊的第一個項目。京音樂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如今也是智化寺為吸引遊客所盡力宣傳的亮點。

京音樂最早是智化寺藝僧在進行佛事與祭祀活動時演奏的音樂。由於王振的背景,這種音樂與宮廷有著密切的聯繫,極具功能性。寺內也一直保存著老的樂譜和樂器。從民國一直到建國初期,京音樂也成了藝僧維持寺廟的收入來源之一,當時應用最多的便是紅白喜事。到今天,智化寺完全脫離了宗教而歸屬文物局,僧人早已還俗。京音樂失去了原來的功能性,成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僅供市民和遊客欣賞。如今演奏的第二十七代傳人也不再是藝僧,而是河北屈家營村的農民,他們也順勢成了非遺傳承人。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寺內的老樂譜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智化門後搭臺,等待開演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這次是八人編制

雖然靠著非遺的光環來宣傳,但這種傳統音樂一旦脫離原來的佛事儀軌似乎也就喪失了發展的土壤,對於遊客的吸引力一般。演奏者也未必對其有多深的感情,對他們來說,政府的補貼可能更加重要。在這種狀況下,京音樂以後能否順利傳承,又會以何種方式發展?都是猶未可知的大問題。不過至少現在每天都還有演出可看。

目前京音樂的演奏樂器分別為大鼓、笙、管、笛、雲鑼。大鼓一直放在殿內,其他樂器則由演奏者隨身攜帶。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京音樂演奏

院子北邊是智化寺的主殿智化殿,東西兩座配殿,西邊為藏殿,東邊為大智殿,都是三開間的歇山頂木構。大智殿原供有三大士像,現已無存,如今也不開放,而西側的藏殿則頗值得一看。

智化寺雖然屬於臨濟宗,其實有著不少藏傳佛教的元素,這與當時朝廷對藏傳佛教的熱衷大有關係。這些藏傳佛教的元素在藏殿中表現得尤為明顯。藏殿的名字就來自於殿內那具精緻的轉輪藏。轉輪藏為八角形,每面有四十五個小抽屜用以安放佛經。這具木製的轉輪藏固定在白石須彌座之上,並不能轉動,而是通過人來繞著它轉以達到「轉輪」的效果。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月下藏殿

轉輪藏上的木雕水平非常高,主要雕的是藏密中的六拏具。每一面的頂部有大鵬金翅鳥與龍女,分別來源於印度教中的迦樓羅(Garuḍa)和娜迦(Naga)。每面之間的角柱從下往上雕有大象、獅子、羊頭翼獸與神王,中間夾雜著蓮瓣、捲雲,非常精緻。這種六拏具的圖像在許多地方都能看到,北京另一處比較有名的就是居庸關雲臺上的石雕。每個小經屜上還雕有佛像,細節都很棒。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轉輪藏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轉輪藏頂部的大鵬金翅鳥與龍女(圖:Mickey)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轉輪藏木柱雕刻細節:羊頭翼獸與神王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轉輪藏木柱雕刻細節:獅子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轉輪藏雕刻細節:小經屜上的佛龕

轉輪藏的頂部有一尊小佛像,為毗盧遮那佛,坐在盛開的蓮花座上,我們在下面看不清全貌。其上的藻井也非常精美,藻井外方內圓,最外的斜板上繪有一圈佛像,上面是一層捲雲和一層蓮瓣,再往上是一圈圓形的五層小斗栱,中心是五方佛曼荼羅的圓形彩畫,書有七字真言。在旁邊的展板上可以看到從上面拍的照片,展現了一個華麗異常的小世界。

"

說到老北京城內保存最完好的明代寺廟是哪座,可能許多人還真不太知道。其實這座古寺就藏在東城祿米倉衚衕裡,名曰智化寺,現歸屬於文物局,為北京文博交流館。雖然名頭沒有那麼響,但論建築本身的價值,在京城寺廟中絕對名列前茅。而它背後的故事更是讓人感慨良多。

前幾年我就住在附近,但很長一段時間都沒有進去過,沒了香火,平日裡入內參觀的人便也寥寥。直到聽聞去年博物館日的夜遊活動,感覺機會難得,才決定趁機前去一探究竟。也正是通過這次夜遊,智化寺的歷史和辛酸往事才從頭腦中的模糊印象化成了實實在在的眼前之物。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智化寺山門,上有白石匾額「敕賜智化寺」

智化寺建於明正統九年(1444 年),是當時權傾朝野的大太監王振建的家廟,明英宗賜名「報恩智化禪寺」。

王振是蔚州(今河北蔚縣)人,年輕時讀過一些書,然而科舉之路沒走通,最終決定淨身入宮,期望他日能發達一波。到了宣宗朝這個機會來了,王振得到了侍奉太子(即後來的明英宗朱祁鎮)的東宮局郎之職。由於他能說會道,常給太子講些民間好玩的事,很得太子的喜愛。英宗即位後,王振掌管了司禮監,深得寵信。到了正統七年,太皇太后去世,原來掌管朝政的大臣老的老、死的死,王振也就獨攬了大權。和許多太監一樣,王振很推崇佛教,大肆修建佛寺,英宗自然也順著他,《明史》記載王振此時「跋扈不可制。作大第皇城東,建智化寺,窮極土木...」可見智化寺的興建與他的得勢大有關聯。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明英宗朱祁鎮

到土木堡之變英宗被俘,王振身死,智化寺也被冷落;後英宗復辟成功,智化寺又成為他追念王振之處。英宗在寺裡建祠立像,又御賜佛經,寺廟香火也再次旺盛起來。一直到乾隆七年(1742 年),御史沈廷芳路過智化寺時,見到罪大惡極的王振還在民間被大肆祭拜,氣得不行。他極其痛恨宦官專權,趕忙上奏皇帝,拆了王振的塑像,鑿掉讚頌他的碑文,智化寺也就此衰落,不復興盛。待到上世紀 30 年代營造學社調查智化寺時,寺廟已破敗不堪。當時領導調查的建築史大家劉敦楨描述道:「寺僧依租金度日,勉延殘喘,故諸殿毀敗日增,傾塌之虞,為期不遠。」不過也正因為這樣,清代沒做什麼大改動,位於京城內的智化寺難得地保留了明代的格局和樣式,直至今日。

這裡多提一句,劉敦楨 1932 年發表的這篇《北平智化寺如來殿調查記》是他在營造學社寫的第一篇古建築調查,非常經典。這篇文章也讓智化寺名頭大響,對它日後能順利入選第一批國保單位起到了重要作用。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智化寺佈局

智化寺創立時屬於禪宗下的臨濟宗,佈局為明代早期形制。隨著近代的衰微,寺廟的面積也越來越小,今天的智化寺只保留了中路的主要建築,劉敦楨調查時所見的萬法堂以及左右兩路的建築都已不在院內。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銀河 SOHO 與智化寺的古今相交之味

由於路面的抬高,智化寺的山門如今位於路面之下,空間略顯侷促,兩側的獅子面容已模糊。進去之後的第一進院落較小,正對面的便是智化門,即天王殿,三開間的單簷歇山頂,門窗間裝直板,板縫加木條。智化門內原有彌勒造像,現已無存。智化門前兩通石碑,均為王振於正統九年九月九日所立。殿內所有建築屋頂用的都是黑色琉璃瓦,比不上皇家敕建寺廟的黃色琉璃。但我還挺喜歡這種低調沉穩的風格。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夕陽照耀智化門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智化門與鼓樓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鐘樓

過智化門,來到寬敞的第二進院落。京音樂的演出就在這裡,這是夜遊的第一個項目。京音樂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如今也是智化寺為吸引遊客所盡力宣傳的亮點。

京音樂最早是智化寺藝僧在進行佛事與祭祀活動時演奏的音樂。由於王振的背景,這種音樂與宮廷有著密切的聯繫,極具功能性。寺內也一直保存著老的樂譜和樂器。從民國一直到建國初期,京音樂也成了藝僧維持寺廟的收入來源之一,當時應用最多的便是紅白喜事。到今天,智化寺完全脫離了宗教而歸屬文物局,僧人早已還俗。京音樂失去了原來的功能性,成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僅供市民和遊客欣賞。如今演奏的第二十七代傳人也不再是藝僧,而是河北屈家營村的農民,他們也順勢成了非遺傳承人。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寺內的老樂譜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智化門後搭臺,等待開演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這次是八人編制

雖然靠著非遺的光環來宣傳,但這種傳統音樂一旦脫離原來的佛事儀軌似乎也就喪失了發展的土壤,對於遊客的吸引力一般。演奏者也未必對其有多深的感情,對他們來說,政府的補貼可能更加重要。在這種狀況下,京音樂以後能否順利傳承,又會以何種方式發展?都是猶未可知的大問題。不過至少現在每天都還有演出可看。

目前京音樂的演奏樂器分別為大鼓、笙、管、笛、雲鑼。大鼓一直放在殿內,其他樂器則由演奏者隨身攜帶。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京音樂演奏

院子北邊是智化寺的主殿智化殿,東西兩座配殿,西邊為藏殿,東邊為大智殿,都是三開間的歇山頂木構。大智殿原供有三大士像,現已無存,如今也不開放,而西側的藏殿則頗值得一看。

智化寺雖然屬於臨濟宗,其實有著不少藏傳佛教的元素,這與當時朝廷對藏傳佛教的熱衷大有關係。這些藏傳佛教的元素在藏殿中表現得尤為明顯。藏殿的名字就來自於殿內那具精緻的轉輪藏。轉輪藏為八角形,每面有四十五個小抽屜用以安放佛經。這具木製的轉輪藏固定在白石須彌座之上,並不能轉動,而是通過人來繞著它轉以達到「轉輪」的效果。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月下藏殿

轉輪藏上的木雕水平非常高,主要雕的是藏密中的六拏具。每一面的頂部有大鵬金翅鳥與龍女,分別來源於印度教中的迦樓羅(Garuḍa)和娜迦(Naga)。每面之間的角柱從下往上雕有大象、獅子、羊頭翼獸與神王,中間夾雜著蓮瓣、捲雲,非常精緻。這種六拏具的圖像在許多地方都能看到,北京另一處比較有名的就是居庸關雲臺上的石雕。每個小經屜上還雕有佛像,細節都很棒。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轉輪藏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轉輪藏頂部的大鵬金翅鳥與龍女(圖:Mickey)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轉輪藏木柱雕刻細節:羊頭翼獸與神王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轉輪藏木柱雕刻細節:獅子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轉輪藏雕刻細節:小經屜上的佛龕

轉輪藏的頂部有一尊小佛像,為毗盧遮那佛,坐在盛開的蓮花座上,我們在下面看不清全貌。其上的藻井也非常精美,藻井外方內圓,最外的斜板上繪有一圈佛像,上面是一層捲雲和一層蓮瓣,再往上是一圈圓形的五層小斗栱,中心是五方佛曼荼羅的圓形彩畫,書有七字真言。在旁邊的展板上可以看到從上面拍的照片,展現了一個華麗異常的小世界。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轉輪藏頂部的佛像與藻井(圖:Mickey)

"

說到老北京城內保存最完好的明代寺廟是哪座,可能許多人還真不太知道。其實這座古寺就藏在東城祿米倉衚衕裡,名曰智化寺,現歸屬於文物局,為北京文博交流館。雖然名頭沒有那麼響,但論建築本身的價值,在京城寺廟中絕對名列前茅。而它背後的故事更是讓人感慨良多。

前幾年我就住在附近,但很長一段時間都沒有進去過,沒了香火,平日裡入內參觀的人便也寥寥。直到聽聞去年博物館日的夜遊活動,感覺機會難得,才決定趁機前去一探究竟。也正是通過這次夜遊,智化寺的歷史和辛酸往事才從頭腦中的模糊印象化成了實實在在的眼前之物。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智化寺山門,上有白石匾額「敕賜智化寺」

智化寺建於明正統九年(1444 年),是當時權傾朝野的大太監王振建的家廟,明英宗賜名「報恩智化禪寺」。

王振是蔚州(今河北蔚縣)人,年輕時讀過一些書,然而科舉之路沒走通,最終決定淨身入宮,期望他日能發達一波。到了宣宗朝這個機會來了,王振得到了侍奉太子(即後來的明英宗朱祁鎮)的東宮局郎之職。由於他能說會道,常給太子講些民間好玩的事,很得太子的喜愛。英宗即位後,王振掌管了司禮監,深得寵信。到了正統七年,太皇太后去世,原來掌管朝政的大臣老的老、死的死,王振也就獨攬了大權。和許多太監一樣,王振很推崇佛教,大肆修建佛寺,英宗自然也順著他,《明史》記載王振此時「跋扈不可制。作大第皇城東,建智化寺,窮極土木...」可見智化寺的興建與他的得勢大有關聯。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明英宗朱祁鎮

到土木堡之變英宗被俘,王振身死,智化寺也被冷落;後英宗復辟成功,智化寺又成為他追念王振之處。英宗在寺裡建祠立像,又御賜佛經,寺廟香火也再次旺盛起來。一直到乾隆七年(1742 年),御史沈廷芳路過智化寺時,見到罪大惡極的王振還在民間被大肆祭拜,氣得不行。他極其痛恨宦官專權,趕忙上奏皇帝,拆了王振的塑像,鑿掉讚頌他的碑文,智化寺也就此衰落,不復興盛。待到上世紀 30 年代營造學社調查智化寺時,寺廟已破敗不堪。當時領導調查的建築史大家劉敦楨描述道:「寺僧依租金度日,勉延殘喘,故諸殿毀敗日增,傾塌之虞,為期不遠。」不過也正因為這樣,清代沒做什麼大改動,位於京城內的智化寺難得地保留了明代的格局和樣式,直至今日。

這裡多提一句,劉敦楨 1932 年發表的這篇《北平智化寺如來殿調查記》是他在營造學社寫的第一篇古建築調查,非常經典。這篇文章也讓智化寺名頭大響,對它日後能順利入選第一批國保單位起到了重要作用。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智化寺佈局

智化寺創立時屬於禪宗下的臨濟宗,佈局為明代早期形制。隨著近代的衰微,寺廟的面積也越來越小,今天的智化寺只保留了中路的主要建築,劉敦楨調查時所見的萬法堂以及左右兩路的建築都已不在院內。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銀河 SOHO 與智化寺的古今相交之味

由於路面的抬高,智化寺的山門如今位於路面之下,空間略顯侷促,兩側的獅子面容已模糊。進去之後的第一進院落較小,正對面的便是智化門,即天王殿,三開間的單簷歇山頂,門窗間裝直板,板縫加木條。智化門內原有彌勒造像,現已無存。智化門前兩通石碑,均為王振於正統九年九月九日所立。殿內所有建築屋頂用的都是黑色琉璃瓦,比不上皇家敕建寺廟的黃色琉璃。但我還挺喜歡這種低調沉穩的風格。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夕陽照耀智化門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智化門與鼓樓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鐘樓

過智化門,來到寬敞的第二進院落。京音樂的演出就在這裡,這是夜遊的第一個項目。京音樂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如今也是智化寺為吸引遊客所盡力宣傳的亮點。

京音樂最早是智化寺藝僧在進行佛事與祭祀活動時演奏的音樂。由於王振的背景,這種音樂與宮廷有著密切的聯繫,極具功能性。寺內也一直保存著老的樂譜和樂器。從民國一直到建國初期,京音樂也成了藝僧維持寺廟的收入來源之一,當時應用最多的便是紅白喜事。到今天,智化寺完全脫離了宗教而歸屬文物局,僧人早已還俗。京音樂失去了原來的功能性,成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僅供市民和遊客欣賞。如今演奏的第二十七代傳人也不再是藝僧,而是河北屈家營村的農民,他們也順勢成了非遺傳承人。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寺內的老樂譜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智化門後搭臺,等待開演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這次是八人編制

雖然靠著非遺的光環來宣傳,但這種傳統音樂一旦脫離原來的佛事儀軌似乎也就喪失了發展的土壤,對於遊客的吸引力一般。演奏者也未必對其有多深的感情,對他們來說,政府的補貼可能更加重要。在這種狀況下,京音樂以後能否順利傳承,又會以何種方式發展?都是猶未可知的大問題。不過至少現在每天都還有演出可看。

目前京音樂的演奏樂器分別為大鼓、笙、管、笛、雲鑼。大鼓一直放在殿內,其他樂器則由演奏者隨身攜帶。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京音樂演奏

院子北邊是智化寺的主殿智化殿,東西兩座配殿,西邊為藏殿,東邊為大智殿,都是三開間的歇山頂木構。大智殿原供有三大士像,現已無存,如今也不開放,而西側的藏殿則頗值得一看。

智化寺雖然屬於臨濟宗,其實有著不少藏傳佛教的元素,這與當時朝廷對藏傳佛教的熱衷大有關係。這些藏傳佛教的元素在藏殿中表現得尤為明顯。藏殿的名字就來自於殿內那具精緻的轉輪藏。轉輪藏為八角形,每面有四十五個小抽屜用以安放佛經。這具木製的轉輪藏固定在白石須彌座之上,並不能轉動,而是通過人來繞著它轉以達到「轉輪」的效果。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月下藏殿

轉輪藏上的木雕水平非常高,主要雕的是藏密中的六拏具。每一面的頂部有大鵬金翅鳥與龍女,分別來源於印度教中的迦樓羅(Garuḍa)和娜迦(Naga)。每面之間的角柱從下往上雕有大象、獅子、羊頭翼獸與神王,中間夾雜著蓮瓣、捲雲,非常精緻。這種六拏具的圖像在許多地方都能看到,北京另一處比較有名的就是居庸關雲臺上的石雕。每個小經屜上還雕有佛像,細節都很棒。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轉輪藏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轉輪藏頂部的大鵬金翅鳥與龍女(圖:Mickey)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轉輪藏木柱雕刻細節:羊頭翼獸與神王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轉輪藏木柱雕刻細節:獅子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轉輪藏雕刻細節:小經屜上的佛龕

轉輪藏的頂部有一尊小佛像,為毗盧遮那佛,坐在盛開的蓮花座上,我們在下面看不清全貌。其上的藻井也非常精美,藻井外方內圓,最外的斜板上繪有一圈佛像,上面是一層捲雲和一層蓮瓣,再往上是一圈圓形的五層小斗栱,中心是五方佛曼荼羅的圓形彩畫,書有七字真言。在旁邊的展板上可以看到從上面拍的照片,展現了一個華麗異常的小世界。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轉輪藏頂部的佛像與藻井(圖:Mickey)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展板上有頂部的高清照片

中間的智化殿是寺院的正殿,此殿謎團甚多,除了建築之外,殿內的東西基本沒啥原物了。正中的造像是疑似清代的三世佛,水平一般,來自後面的大悲堂,和智化殿建築空間有些不搭。而智化殿原先的三世佛則搬去了西山的大覺寺。

"

說到老北京城內保存最完好的明代寺廟是哪座,可能許多人還真不太知道。其實這座古寺就藏在東城祿米倉衚衕裡,名曰智化寺,現歸屬於文物局,為北京文博交流館。雖然名頭沒有那麼響,但論建築本身的價值,在京城寺廟中絕對名列前茅。而它背後的故事更是讓人感慨良多。

前幾年我就住在附近,但很長一段時間都沒有進去過,沒了香火,平日裡入內參觀的人便也寥寥。直到聽聞去年博物館日的夜遊活動,感覺機會難得,才決定趁機前去一探究竟。也正是通過這次夜遊,智化寺的歷史和辛酸往事才從頭腦中的模糊印象化成了實實在在的眼前之物。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智化寺山門,上有白石匾額「敕賜智化寺」

智化寺建於明正統九年(1444 年),是當時權傾朝野的大太監王振建的家廟,明英宗賜名「報恩智化禪寺」。

王振是蔚州(今河北蔚縣)人,年輕時讀過一些書,然而科舉之路沒走通,最終決定淨身入宮,期望他日能發達一波。到了宣宗朝這個機會來了,王振得到了侍奉太子(即後來的明英宗朱祁鎮)的東宮局郎之職。由於他能說會道,常給太子講些民間好玩的事,很得太子的喜愛。英宗即位後,王振掌管了司禮監,深得寵信。到了正統七年,太皇太后去世,原來掌管朝政的大臣老的老、死的死,王振也就獨攬了大權。和許多太監一樣,王振很推崇佛教,大肆修建佛寺,英宗自然也順著他,《明史》記載王振此時「跋扈不可制。作大第皇城東,建智化寺,窮極土木...」可見智化寺的興建與他的得勢大有關聯。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明英宗朱祁鎮

到土木堡之變英宗被俘,王振身死,智化寺也被冷落;後英宗復辟成功,智化寺又成為他追念王振之處。英宗在寺裡建祠立像,又御賜佛經,寺廟香火也再次旺盛起來。一直到乾隆七年(1742 年),御史沈廷芳路過智化寺時,見到罪大惡極的王振還在民間被大肆祭拜,氣得不行。他極其痛恨宦官專權,趕忙上奏皇帝,拆了王振的塑像,鑿掉讚頌他的碑文,智化寺也就此衰落,不復興盛。待到上世紀 30 年代營造學社調查智化寺時,寺廟已破敗不堪。當時領導調查的建築史大家劉敦楨描述道:「寺僧依租金度日,勉延殘喘,故諸殿毀敗日增,傾塌之虞,為期不遠。」不過也正因為這樣,清代沒做什麼大改動,位於京城內的智化寺難得地保留了明代的格局和樣式,直至今日。

這裡多提一句,劉敦楨 1932 年發表的這篇《北平智化寺如來殿調查記》是他在營造學社寫的第一篇古建築調查,非常經典。這篇文章也讓智化寺名頭大響,對它日後能順利入選第一批國保單位起到了重要作用。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智化寺佈局

智化寺創立時屬於禪宗下的臨濟宗,佈局為明代早期形制。隨著近代的衰微,寺廟的面積也越來越小,今天的智化寺只保留了中路的主要建築,劉敦楨調查時所見的萬法堂以及左右兩路的建築都已不在院內。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銀河 SOHO 與智化寺的古今相交之味

由於路面的抬高,智化寺的山門如今位於路面之下,空間略顯侷促,兩側的獅子面容已模糊。進去之後的第一進院落較小,正對面的便是智化門,即天王殿,三開間的單簷歇山頂,門窗間裝直板,板縫加木條。智化門內原有彌勒造像,現已無存。智化門前兩通石碑,均為王振於正統九年九月九日所立。殿內所有建築屋頂用的都是黑色琉璃瓦,比不上皇家敕建寺廟的黃色琉璃。但我還挺喜歡這種低調沉穩的風格。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夕陽照耀智化門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智化門與鼓樓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鐘樓

過智化門,來到寬敞的第二進院落。京音樂的演出就在這裡,這是夜遊的第一個項目。京音樂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如今也是智化寺為吸引遊客所盡力宣傳的亮點。

京音樂最早是智化寺藝僧在進行佛事與祭祀活動時演奏的音樂。由於王振的背景,這種音樂與宮廷有著密切的聯繫,極具功能性。寺內也一直保存著老的樂譜和樂器。從民國一直到建國初期,京音樂也成了藝僧維持寺廟的收入來源之一,當時應用最多的便是紅白喜事。到今天,智化寺完全脫離了宗教而歸屬文物局,僧人早已還俗。京音樂失去了原來的功能性,成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僅供市民和遊客欣賞。如今演奏的第二十七代傳人也不再是藝僧,而是河北屈家營村的農民,他們也順勢成了非遺傳承人。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寺內的老樂譜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智化門後搭臺,等待開演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這次是八人編制

雖然靠著非遺的光環來宣傳,但這種傳統音樂一旦脫離原來的佛事儀軌似乎也就喪失了發展的土壤,對於遊客的吸引力一般。演奏者也未必對其有多深的感情,對他們來說,政府的補貼可能更加重要。在這種狀況下,京音樂以後能否順利傳承,又會以何種方式發展?都是猶未可知的大問題。不過至少現在每天都還有演出可看。

目前京音樂的演奏樂器分別為大鼓、笙、管、笛、雲鑼。大鼓一直放在殿內,其他樂器則由演奏者隨身攜帶。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京音樂演奏

院子北邊是智化寺的主殿智化殿,東西兩座配殿,西邊為藏殿,東邊為大智殿,都是三開間的歇山頂木構。大智殿原供有三大士像,現已無存,如今也不開放,而西側的藏殿則頗值得一看。

智化寺雖然屬於臨濟宗,其實有著不少藏傳佛教的元素,這與當時朝廷對藏傳佛教的熱衷大有關係。這些藏傳佛教的元素在藏殿中表現得尤為明顯。藏殿的名字就來自於殿內那具精緻的轉輪藏。轉輪藏為八角形,每面有四十五個小抽屜用以安放佛經。這具木製的轉輪藏固定在白石須彌座之上,並不能轉動,而是通過人來繞著它轉以達到「轉輪」的效果。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月下藏殿

轉輪藏上的木雕水平非常高,主要雕的是藏密中的六拏具。每一面的頂部有大鵬金翅鳥與龍女,分別來源於印度教中的迦樓羅(Garuḍa)和娜迦(Naga)。每面之間的角柱從下往上雕有大象、獅子、羊頭翼獸與神王,中間夾雜著蓮瓣、捲雲,非常精緻。這種六拏具的圖像在許多地方都能看到,北京另一處比較有名的就是居庸關雲臺上的石雕。每個小經屜上還雕有佛像,細節都很棒。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轉輪藏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轉輪藏頂部的大鵬金翅鳥與龍女(圖:Mickey)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轉輪藏木柱雕刻細節:羊頭翼獸與神王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轉輪藏木柱雕刻細節:獅子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轉輪藏雕刻細節:小經屜上的佛龕

轉輪藏的頂部有一尊小佛像,為毗盧遮那佛,坐在盛開的蓮花座上,我們在下面看不清全貌。其上的藻井也非常精美,藻井外方內圓,最外的斜板上繪有一圈佛像,上面是一層捲雲和一層蓮瓣,再往上是一圈圓形的五層小斗栱,中心是五方佛曼荼羅的圓形彩畫,書有七字真言。在旁邊的展板上可以看到從上面拍的照片,展現了一個華麗異常的小世界。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轉輪藏頂部的佛像與藻井(圖:Mickey)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展板上有頂部的高清照片

中間的智化殿是寺院的正殿,此殿謎團甚多,除了建築之外,殿內的東西基本沒啥原物了。正中的造像是疑似清代的三世佛,水平一般,來自後面的大悲堂,和智化殿建築空間有些不搭。而智化殿原先的三世佛則搬去了西山的大覺寺。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智化殿正面

"

說到老北京城內保存最完好的明代寺廟是哪座,可能許多人還真不太知道。其實這座古寺就藏在東城祿米倉衚衕裡,名曰智化寺,現歸屬於文物局,為北京文博交流館。雖然名頭沒有那麼響,但論建築本身的價值,在京城寺廟中絕對名列前茅。而它背後的故事更是讓人感慨良多。

前幾年我就住在附近,但很長一段時間都沒有進去過,沒了香火,平日裡入內參觀的人便也寥寥。直到聽聞去年博物館日的夜遊活動,感覺機會難得,才決定趁機前去一探究竟。也正是通過這次夜遊,智化寺的歷史和辛酸往事才從頭腦中的模糊印象化成了實實在在的眼前之物。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智化寺山門,上有白石匾額「敕賜智化寺」

智化寺建於明正統九年(1444 年),是當時權傾朝野的大太監王振建的家廟,明英宗賜名「報恩智化禪寺」。

王振是蔚州(今河北蔚縣)人,年輕時讀過一些書,然而科舉之路沒走通,最終決定淨身入宮,期望他日能發達一波。到了宣宗朝這個機會來了,王振得到了侍奉太子(即後來的明英宗朱祁鎮)的東宮局郎之職。由於他能說會道,常給太子講些民間好玩的事,很得太子的喜愛。英宗即位後,王振掌管了司禮監,深得寵信。到了正統七年,太皇太后去世,原來掌管朝政的大臣老的老、死的死,王振也就獨攬了大權。和許多太監一樣,王振很推崇佛教,大肆修建佛寺,英宗自然也順著他,《明史》記載王振此時「跋扈不可制。作大第皇城東,建智化寺,窮極土木...」可見智化寺的興建與他的得勢大有關聯。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明英宗朱祁鎮

到土木堡之變英宗被俘,王振身死,智化寺也被冷落;後英宗復辟成功,智化寺又成為他追念王振之處。英宗在寺裡建祠立像,又御賜佛經,寺廟香火也再次旺盛起來。一直到乾隆七年(1742 年),御史沈廷芳路過智化寺時,見到罪大惡極的王振還在民間被大肆祭拜,氣得不行。他極其痛恨宦官專權,趕忙上奏皇帝,拆了王振的塑像,鑿掉讚頌他的碑文,智化寺也就此衰落,不復興盛。待到上世紀 30 年代營造學社調查智化寺時,寺廟已破敗不堪。當時領導調查的建築史大家劉敦楨描述道:「寺僧依租金度日,勉延殘喘,故諸殿毀敗日增,傾塌之虞,為期不遠。」不過也正因為這樣,清代沒做什麼大改動,位於京城內的智化寺難得地保留了明代的格局和樣式,直至今日。

這裡多提一句,劉敦楨 1932 年發表的這篇《北平智化寺如來殿調查記》是他在營造學社寫的第一篇古建築調查,非常經典。這篇文章也讓智化寺名頭大響,對它日後能順利入選第一批國保單位起到了重要作用。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智化寺佈局

智化寺創立時屬於禪宗下的臨濟宗,佈局為明代早期形制。隨著近代的衰微,寺廟的面積也越來越小,今天的智化寺只保留了中路的主要建築,劉敦楨調查時所見的萬法堂以及左右兩路的建築都已不在院內。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銀河 SOHO 與智化寺的古今相交之味

由於路面的抬高,智化寺的山門如今位於路面之下,空間略顯侷促,兩側的獅子面容已模糊。進去之後的第一進院落較小,正對面的便是智化門,即天王殿,三開間的單簷歇山頂,門窗間裝直板,板縫加木條。智化門內原有彌勒造像,現已無存。智化門前兩通石碑,均為王振於正統九年九月九日所立。殿內所有建築屋頂用的都是黑色琉璃瓦,比不上皇家敕建寺廟的黃色琉璃。但我還挺喜歡這種低調沉穩的風格。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夕陽照耀智化門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智化門與鼓樓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鐘樓

過智化門,來到寬敞的第二進院落。京音樂的演出就在這裡,這是夜遊的第一個項目。京音樂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如今也是智化寺為吸引遊客所盡力宣傳的亮點。

京音樂最早是智化寺藝僧在進行佛事與祭祀活動時演奏的音樂。由於王振的背景,這種音樂與宮廷有著密切的聯繫,極具功能性。寺內也一直保存著老的樂譜和樂器。從民國一直到建國初期,京音樂也成了藝僧維持寺廟的收入來源之一,當時應用最多的便是紅白喜事。到今天,智化寺完全脫離了宗教而歸屬文物局,僧人早已還俗。京音樂失去了原來的功能性,成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僅供市民和遊客欣賞。如今演奏的第二十七代傳人也不再是藝僧,而是河北屈家營村的農民,他們也順勢成了非遺傳承人。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寺內的老樂譜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智化門後搭臺,等待開演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這次是八人編制

雖然靠著非遺的光環來宣傳,但這種傳統音樂一旦脫離原來的佛事儀軌似乎也就喪失了發展的土壤,對於遊客的吸引力一般。演奏者也未必對其有多深的感情,對他們來說,政府的補貼可能更加重要。在這種狀況下,京音樂以後能否順利傳承,又會以何種方式發展?都是猶未可知的大問題。不過至少現在每天都還有演出可看。

目前京音樂的演奏樂器分別為大鼓、笙、管、笛、雲鑼。大鼓一直放在殿內,其他樂器則由演奏者隨身攜帶。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京音樂演奏

院子北邊是智化寺的主殿智化殿,東西兩座配殿,西邊為藏殿,東邊為大智殿,都是三開間的歇山頂木構。大智殿原供有三大士像,現已無存,如今也不開放,而西側的藏殿則頗值得一看。

智化寺雖然屬於臨濟宗,其實有著不少藏傳佛教的元素,這與當時朝廷對藏傳佛教的熱衷大有關係。這些藏傳佛教的元素在藏殿中表現得尤為明顯。藏殿的名字就來自於殿內那具精緻的轉輪藏。轉輪藏為八角形,每面有四十五個小抽屜用以安放佛經。這具木製的轉輪藏固定在白石須彌座之上,並不能轉動,而是通過人來繞著它轉以達到「轉輪」的效果。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月下藏殿

轉輪藏上的木雕水平非常高,主要雕的是藏密中的六拏具。每一面的頂部有大鵬金翅鳥與龍女,分別來源於印度教中的迦樓羅(Garuḍa)和娜迦(Naga)。每面之間的角柱從下往上雕有大象、獅子、羊頭翼獸與神王,中間夾雜著蓮瓣、捲雲,非常精緻。這種六拏具的圖像在許多地方都能看到,北京另一處比較有名的就是居庸關雲臺上的石雕。每個小經屜上還雕有佛像,細節都很棒。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轉輪藏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轉輪藏頂部的大鵬金翅鳥與龍女(圖:Mickey)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轉輪藏木柱雕刻細節:羊頭翼獸與神王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轉輪藏木柱雕刻細節:獅子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轉輪藏雕刻細節:小經屜上的佛龕

轉輪藏的頂部有一尊小佛像,為毗盧遮那佛,坐在盛開的蓮花座上,我們在下面看不清全貌。其上的藻井也非常精美,藻井外方內圓,最外的斜板上繪有一圈佛像,上面是一層捲雲和一層蓮瓣,再往上是一圈圓形的五層小斗栱,中心是五方佛曼荼羅的圓形彩畫,書有七字真言。在旁邊的展板上可以看到從上面拍的照片,展現了一個華麗異常的小世界。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轉輪藏頂部的佛像與藻井(圖:Mickey)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展板上有頂部的高清照片

中間的智化殿是寺院的正殿,此殿謎團甚多,除了建築之外,殿內的東西基本沒啥原物了。正中的造像是疑似清代的三世佛,水平一般,來自後面的大悲堂,和智化殿建築空間有些不搭。而智化殿原先的三世佛則搬去了西山的大覺寺。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智化殿正面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夜晚的銀河 SOHO

"

說到老北京城內保存最完好的明代寺廟是哪座,可能許多人還真不太知道。其實這座古寺就藏在東城祿米倉衚衕裡,名曰智化寺,現歸屬於文物局,為北京文博交流館。雖然名頭沒有那麼響,但論建築本身的價值,在京城寺廟中絕對名列前茅。而它背後的故事更是讓人感慨良多。

前幾年我就住在附近,但很長一段時間都沒有進去過,沒了香火,平日裡入內參觀的人便也寥寥。直到聽聞去年博物館日的夜遊活動,感覺機會難得,才決定趁機前去一探究竟。也正是通過這次夜遊,智化寺的歷史和辛酸往事才從頭腦中的模糊印象化成了實實在在的眼前之物。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智化寺山門,上有白石匾額「敕賜智化寺」

智化寺建於明正統九年(1444 年),是當時權傾朝野的大太監王振建的家廟,明英宗賜名「報恩智化禪寺」。

王振是蔚州(今河北蔚縣)人,年輕時讀過一些書,然而科舉之路沒走通,最終決定淨身入宮,期望他日能發達一波。到了宣宗朝這個機會來了,王振得到了侍奉太子(即後來的明英宗朱祁鎮)的東宮局郎之職。由於他能說會道,常給太子講些民間好玩的事,很得太子的喜愛。英宗即位後,王振掌管了司禮監,深得寵信。到了正統七年,太皇太后去世,原來掌管朝政的大臣老的老、死的死,王振也就獨攬了大權。和許多太監一樣,王振很推崇佛教,大肆修建佛寺,英宗自然也順著他,《明史》記載王振此時「跋扈不可制。作大第皇城東,建智化寺,窮極土木...」可見智化寺的興建與他的得勢大有關聯。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明英宗朱祁鎮

到土木堡之變英宗被俘,王振身死,智化寺也被冷落;後英宗復辟成功,智化寺又成為他追念王振之處。英宗在寺裡建祠立像,又御賜佛經,寺廟香火也再次旺盛起來。一直到乾隆七年(1742 年),御史沈廷芳路過智化寺時,見到罪大惡極的王振還在民間被大肆祭拜,氣得不行。他極其痛恨宦官專權,趕忙上奏皇帝,拆了王振的塑像,鑿掉讚頌他的碑文,智化寺也就此衰落,不復興盛。待到上世紀 30 年代營造學社調查智化寺時,寺廟已破敗不堪。當時領導調查的建築史大家劉敦楨描述道:「寺僧依租金度日,勉延殘喘,故諸殿毀敗日增,傾塌之虞,為期不遠。」不過也正因為這樣,清代沒做什麼大改動,位於京城內的智化寺難得地保留了明代的格局和樣式,直至今日。

這裡多提一句,劉敦楨 1932 年發表的這篇《北平智化寺如來殿調查記》是他在營造學社寫的第一篇古建築調查,非常經典。這篇文章也讓智化寺名頭大響,對它日後能順利入選第一批國保單位起到了重要作用。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智化寺佈局

智化寺創立時屬於禪宗下的臨濟宗,佈局為明代早期形制。隨著近代的衰微,寺廟的面積也越來越小,今天的智化寺只保留了中路的主要建築,劉敦楨調查時所見的萬法堂以及左右兩路的建築都已不在院內。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銀河 SOHO 與智化寺的古今相交之味

由於路面的抬高,智化寺的山門如今位於路面之下,空間略顯侷促,兩側的獅子面容已模糊。進去之後的第一進院落較小,正對面的便是智化門,即天王殿,三開間的單簷歇山頂,門窗間裝直板,板縫加木條。智化門內原有彌勒造像,現已無存。智化門前兩通石碑,均為王振於正統九年九月九日所立。殿內所有建築屋頂用的都是黑色琉璃瓦,比不上皇家敕建寺廟的黃色琉璃。但我還挺喜歡這種低調沉穩的風格。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夕陽照耀智化門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智化門與鼓樓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鐘樓

過智化門,來到寬敞的第二進院落。京音樂的演出就在這裡,這是夜遊的第一個項目。京音樂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如今也是智化寺為吸引遊客所盡力宣傳的亮點。

京音樂最早是智化寺藝僧在進行佛事與祭祀活動時演奏的音樂。由於王振的背景,這種音樂與宮廷有著密切的聯繫,極具功能性。寺內也一直保存著老的樂譜和樂器。從民國一直到建國初期,京音樂也成了藝僧維持寺廟的收入來源之一,當時應用最多的便是紅白喜事。到今天,智化寺完全脫離了宗教而歸屬文物局,僧人早已還俗。京音樂失去了原來的功能性,成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僅供市民和遊客欣賞。如今演奏的第二十七代傳人也不再是藝僧,而是河北屈家營村的農民,他們也順勢成了非遺傳承人。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寺內的老樂譜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智化門後搭臺,等待開演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這次是八人編制

雖然靠著非遺的光環來宣傳,但這種傳統音樂一旦脫離原來的佛事儀軌似乎也就喪失了發展的土壤,對於遊客的吸引力一般。演奏者也未必對其有多深的感情,對他們來說,政府的補貼可能更加重要。在這種狀況下,京音樂以後能否順利傳承,又會以何種方式發展?都是猶未可知的大問題。不過至少現在每天都還有演出可看。

目前京音樂的演奏樂器分別為大鼓、笙、管、笛、雲鑼。大鼓一直放在殿內,其他樂器則由演奏者隨身攜帶。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京音樂演奏

院子北邊是智化寺的主殿智化殿,東西兩座配殿,西邊為藏殿,東邊為大智殿,都是三開間的歇山頂木構。大智殿原供有三大士像,現已無存,如今也不開放,而西側的藏殿則頗值得一看。

智化寺雖然屬於臨濟宗,其實有著不少藏傳佛教的元素,這與當時朝廷對藏傳佛教的熱衷大有關係。這些藏傳佛教的元素在藏殿中表現得尤為明顯。藏殿的名字就來自於殿內那具精緻的轉輪藏。轉輪藏為八角形,每面有四十五個小抽屜用以安放佛經。這具木製的轉輪藏固定在白石須彌座之上,並不能轉動,而是通過人來繞著它轉以達到「轉輪」的效果。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月下藏殿

轉輪藏上的木雕水平非常高,主要雕的是藏密中的六拏具。每一面的頂部有大鵬金翅鳥與龍女,分別來源於印度教中的迦樓羅(Garuḍa)和娜迦(Naga)。每面之間的角柱從下往上雕有大象、獅子、羊頭翼獸與神王,中間夾雜著蓮瓣、捲雲,非常精緻。這種六拏具的圖像在許多地方都能看到,北京另一處比較有名的就是居庸關雲臺上的石雕。每個小經屜上還雕有佛像,細節都很棒。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轉輪藏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轉輪藏頂部的大鵬金翅鳥與龍女(圖:Mickey)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轉輪藏木柱雕刻細節:羊頭翼獸與神王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轉輪藏木柱雕刻細節:獅子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轉輪藏雕刻細節:小經屜上的佛龕

轉輪藏的頂部有一尊小佛像,為毗盧遮那佛,坐在盛開的蓮花座上,我們在下面看不清全貌。其上的藻井也非常精美,藻井外方內圓,最外的斜板上繪有一圈佛像,上面是一層捲雲和一層蓮瓣,再往上是一圈圓形的五層小斗栱,中心是五方佛曼荼羅的圓形彩畫,書有七字真言。在旁邊的展板上可以看到從上面拍的照片,展現了一個華麗異常的小世界。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轉輪藏頂部的佛像與藻井(圖:Mickey)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展板上有頂部的高清照片

中間的智化殿是寺院的正殿,此殿謎團甚多,除了建築之外,殿內的東西基本沒啥原物了。正中的造像是疑似清代的三世佛,水平一般,來自後面的大悲堂,和智化殿建築空間有些不搭。而智化殿原先的三世佛則搬去了西山的大覺寺。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智化殿正面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夜晚的銀河 SOHO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智化殿近景

"

說到老北京城內保存最完好的明代寺廟是哪座,可能許多人還真不太知道。其實這座古寺就藏在東城祿米倉衚衕裡,名曰智化寺,現歸屬於文物局,為北京文博交流館。雖然名頭沒有那麼響,但論建築本身的價值,在京城寺廟中絕對名列前茅。而它背後的故事更是讓人感慨良多。

前幾年我就住在附近,但很長一段時間都沒有進去過,沒了香火,平日裡入內參觀的人便也寥寥。直到聽聞去年博物館日的夜遊活動,感覺機會難得,才決定趁機前去一探究竟。也正是通過這次夜遊,智化寺的歷史和辛酸往事才從頭腦中的模糊印象化成了實實在在的眼前之物。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智化寺山門,上有白石匾額「敕賜智化寺」

智化寺建於明正統九年(1444 年),是當時權傾朝野的大太監王振建的家廟,明英宗賜名「報恩智化禪寺」。

王振是蔚州(今河北蔚縣)人,年輕時讀過一些書,然而科舉之路沒走通,最終決定淨身入宮,期望他日能發達一波。到了宣宗朝這個機會來了,王振得到了侍奉太子(即後來的明英宗朱祁鎮)的東宮局郎之職。由於他能說會道,常給太子講些民間好玩的事,很得太子的喜愛。英宗即位後,王振掌管了司禮監,深得寵信。到了正統七年,太皇太后去世,原來掌管朝政的大臣老的老、死的死,王振也就獨攬了大權。和許多太監一樣,王振很推崇佛教,大肆修建佛寺,英宗自然也順著他,《明史》記載王振此時「跋扈不可制。作大第皇城東,建智化寺,窮極土木...」可見智化寺的興建與他的得勢大有關聯。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明英宗朱祁鎮

到土木堡之變英宗被俘,王振身死,智化寺也被冷落;後英宗復辟成功,智化寺又成為他追念王振之處。英宗在寺裡建祠立像,又御賜佛經,寺廟香火也再次旺盛起來。一直到乾隆七年(1742 年),御史沈廷芳路過智化寺時,見到罪大惡極的王振還在民間被大肆祭拜,氣得不行。他極其痛恨宦官專權,趕忙上奏皇帝,拆了王振的塑像,鑿掉讚頌他的碑文,智化寺也就此衰落,不復興盛。待到上世紀 30 年代營造學社調查智化寺時,寺廟已破敗不堪。當時領導調查的建築史大家劉敦楨描述道:「寺僧依租金度日,勉延殘喘,故諸殿毀敗日增,傾塌之虞,為期不遠。」不過也正因為這樣,清代沒做什麼大改動,位於京城內的智化寺難得地保留了明代的格局和樣式,直至今日。

這裡多提一句,劉敦楨 1932 年發表的這篇《北平智化寺如來殿調查記》是他在營造學社寫的第一篇古建築調查,非常經典。這篇文章也讓智化寺名頭大響,對它日後能順利入選第一批國保單位起到了重要作用。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智化寺佈局

智化寺創立時屬於禪宗下的臨濟宗,佈局為明代早期形制。隨著近代的衰微,寺廟的面積也越來越小,今天的智化寺只保留了中路的主要建築,劉敦楨調查時所見的萬法堂以及左右兩路的建築都已不在院內。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銀河 SOHO 與智化寺的古今相交之味

由於路面的抬高,智化寺的山門如今位於路面之下,空間略顯侷促,兩側的獅子面容已模糊。進去之後的第一進院落較小,正對面的便是智化門,即天王殿,三開間的單簷歇山頂,門窗間裝直板,板縫加木條。智化門內原有彌勒造像,現已無存。智化門前兩通石碑,均為王振於正統九年九月九日所立。殿內所有建築屋頂用的都是黑色琉璃瓦,比不上皇家敕建寺廟的黃色琉璃。但我還挺喜歡這種低調沉穩的風格。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夕陽照耀智化門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智化門與鼓樓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鐘樓

過智化門,來到寬敞的第二進院落。京音樂的演出就在這裡,這是夜遊的第一個項目。京音樂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如今也是智化寺為吸引遊客所盡力宣傳的亮點。

京音樂最早是智化寺藝僧在進行佛事與祭祀活動時演奏的音樂。由於王振的背景,這種音樂與宮廷有著密切的聯繫,極具功能性。寺內也一直保存著老的樂譜和樂器。從民國一直到建國初期,京音樂也成了藝僧維持寺廟的收入來源之一,當時應用最多的便是紅白喜事。到今天,智化寺完全脫離了宗教而歸屬文物局,僧人早已還俗。京音樂失去了原來的功能性,成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僅供市民和遊客欣賞。如今演奏的第二十七代傳人也不再是藝僧,而是河北屈家營村的農民,他們也順勢成了非遺傳承人。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寺內的老樂譜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智化門後搭臺,等待開演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這次是八人編制

雖然靠著非遺的光環來宣傳,但這種傳統音樂一旦脫離原來的佛事儀軌似乎也就喪失了發展的土壤,對於遊客的吸引力一般。演奏者也未必對其有多深的感情,對他們來說,政府的補貼可能更加重要。在這種狀況下,京音樂以後能否順利傳承,又會以何種方式發展?都是猶未可知的大問題。不過至少現在每天都還有演出可看。

目前京音樂的演奏樂器分別為大鼓、笙、管、笛、雲鑼。大鼓一直放在殿內,其他樂器則由演奏者隨身攜帶。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京音樂演奏

院子北邊是智化寺的主殿智化殿,東西兩座配殿,西邊為藏殿,東邊為大智殿,都是三開間的歇山頂木構。大智殿原供有三大士像,現已無存,如今也不開放,而西側的藏殿則頗值得一看。

智化寺雖然屬於臨濟宗,其實有著不少藏傳佛教的元素,這與當時朝廷對藏傳佛教的熱衷大有關係。這些藏傳佛教的元素在藏殿中表現得尤為明顯。藏殿的名字就來自於殿內那具精緻的轉輪藏。轉輪藏為八角形,每面有四十五個小抽屜用以安放佛經。這具木製的轉輪藏固定在白石須彌座之上,並不能轉動,而是通過人來繞著它轉以達到「轉輪」的效果。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月下藏殿

轉輪藏上的木雕水平非常高,主要雕的是藏密中的六拏具。每一面的頂部有大鵬金翅鳥與龍女,分別來源於印度教中的迦樓羅(Garuḍa)和娜迦(Naga)。每面之間的角柱從下往上雕有大象、獅子、羊頭翼獸與神王,中間夾雜著蓮瓣、捲雲,非常精緻。這種六拏具的圖像在許多地方都能看到,北京另一處比較有名的就是居庸關雲臺上的石雕。每個小經屜上還雕有佛像,細節都很棒。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轉輪藏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轉輪藏頂部的大鵬金翅鳥與龍女(圖:Mickey)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轉輪藏木柱雕刻細節:羊頭翼獸與神王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轉輪藏木柱雕刻細節:獅子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轉輪藏雕刻細節:小經屜上的佛龕

轉輪藏的頂部有一尊小佛像,為毗盧遮那佛,坐在盛開的蓮花座上,我們在下面看不清全貌。其上的藻井也非常精美,藻井外方內圓,最外的斜板上繪有一圈佛像,上面是一層捲雲和一層蓮瓣,再往上是一圈圓形的五層小斗栱,中心是五方佛曼荼羅的圓形彩畫,書有七字真言。在旁邊的展板上可以看到從上面拍的照片,展現了一個華麗異常的小世界。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轉輪藏頂部的佛像與藻井(圖:Mickey)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展板上有頂部的高清照片

中間的智化殿是寺院的正殿,此殿謎團甚多,除了建築之外,殿內的東西基本沒啥原物了。正中的造像是疑似清代的三世佛,水平一般,來自後面的大悲堂,和智化殿建築空間有些不搭。而智化殿原先的三世佛則搬去了西山的大覺寺。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智化殿正面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夜晚的銀河 SOHO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智化殿近景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智化殿的三世佛,體量稍小

"

說到老北京城內保存最完好的明代寺廟是哪座,可能許多人還真不太知道。其實這座古寺就藏在東城祿米倉衚衕裡,名曰智化寺,現歸屬於文物局,為北京文博交流館。雖然名頭沒有那麼響,但論建築本身的價值,在京城寺廟中絕對名列前茅。而它背後的故事更是讓人感慨良多。

前幾年我就住在附近,但很長一段時間都沒有進去過,沒了香火,平日裡入內參觀的人便也寥寥。直到聽聞去年博物館日的夜遊活動,感覺機會難得,才決定趁機前去一探究竟。也正是通過這次夜遊,智化寺的歷史和辛酸往事才從頭腦中的模糊印象化成了實實在在的眼前之物。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智化寺山門,上有白石匾額「敕賜智化寺」

智化寺建於明正統九年(1444 年),是當時權傾朝野的大太監王振建的家廟,明英宗賜名「報恩智化禪寺」。

王振是蔚州(今河北蔚縣)人,年輕時讀過一些書,然而科舉之路沒走通,最終決定淨身入宮,期望他日能發達一波。到了宣宗朝這個機會來了,王振得到了侍奉太子(即後來的明英宗朱祁鎮)的東宮局郎之職。由於他能說會道,常給太子講些民間好玩的事,很得太子的喜愛。英宗即位後,王振掌管了司禮監,深得寵信。到了正統七年,太皇太后去世,原來掌管朝政的大臣老的老、死的死,王振也就獨攬了大權。和許多太監一樣,王振很推崇佛教,大肆修建佛寺,英宗自然也順著他,《明史》記載王振此時「跋扈不可制。作大第皇城東,建智化寺,窮極土木...」可見智化寺的興建與他的得勢大有關聯。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明英宗朱祁鎮

到土木堡之變英宗被俘,王振身死,智化寺也被冷落;後英宗復辟成功,智化寺又成為他追念王振之處。英宗在寺裡建祠立像,又御賜佛經,寺廟香火也再次旺盛起來。一直到乾隆七年(1742 年),御史沈廷芳路過智化寺時,見到罪大惡極的王振還在民間被大肆祭拜,氣得不行。他極其痛恨宦官專權,趕忙上奏皇帝,拆了王振的塑像,鑿掉讚頌他的碑文,智化寺也就此衰落,不復興盛。待到上世紀 30 年代營造學社調查智化寺時,寺廟已破敗不堪。當時領導調查的建築史大家劉敦楨描述道:「寺僧依租金度日,勉延殘喘,故諸殿毀敗日增,傾塌之虞,為期不遠。」不過也正因為這樣,清代沒做什麼大改動,位於京城內的智化寺難得地保留了明代的格局和樣式,直至今日。

這裡多提一句,劉敦楨 1932 年發表的這篇《北平智化寺如來殿調查記》是他在營造學社寫的第一篇古建築調查,非常經典。這篇文章也讓智化寺名頭大響,對它日後能順利入選第一批國保單位起到了重要作用。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智化寺佈局

智化寺創立時屬於禪宗下的臨濟宗,佈局為明代早期形制。隨著近代的衰微,寺廟的面積也越來越小,今天的智化寺只保留了中路的主要建築,劉敦楨調查時所見的萬法堂以及左右兩路的建築都已不在院內。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銀河 SOHO 與智化寺的古今相交之味

由於路面的抬高,智化寺的山門如今位於路面之下,空間略顯侷促,兩側的獅子面容已模糊。進去之後的第一進院落較小,正對面的便是智化門,即天王殿,三開間的單簷歇山頂,門窗間裝直板,板縫加木條。智化門內原有彌勒造像,現已無存。智化門前兩通石碑,均為王振於正統九年九月九日所立。殿內所有建築屋頂用的都是黑色琉璃瓦,比不上皇家敕建寺廟的黃色琉璃。但我還挺喜歡這種低調沉穩的風格。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夕陽照耀智化門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智化門與鼓樓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鐘樓

過智化門,來到寬敞的第二進院落。京音樂的演出就在這裡,這是夜遊的第一個項目。京音樂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如今也是智化寺為吸引遊客所盡力宣傳的亮點。

京音樂最早是智化寺藝僧在進行佛事與祭祀活動時演奏的音樂。由於王振的背景,這種音樂與宮廷有著密切的聯繫,極具功能性。寺內也一直保存著老的樂譜和樂器。從民國一直到建國初期,京音樂也成了藝僧維持寺廟的收入來源之一,當時應用最多的便是紅白喜事。到今天,智化寺完全脫離了宗教而歸屬文物局,僧人早已還俗。京音樂失去了原來的功能性,成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僅供市民和遊客欣賞。如今演奏的第二十七代傳人也不再是藝僧,而是河北屈家營村的農民,他們也順勢成了非遺傳承人。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寺內的老樂譜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智化門後搭臺,等待開演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這次是八人編制

雖然靠著非遺的光環來宣傳,但這種傳統音樂一旦脫離原來的佛事儀軌似乎也就喪失了發展的土壤,對於遊客的吸引力一般。演奏者也未必對其有多深的感情,對他們來說,政府的補貼可能更加重要。在這種狀況下,京音樂以後能否順利傳承,又會以何種方式發展?都是猶未可知的大問題。不過至少現在每天都還有演出可看。

目前京音樂的演奏樂器分別為大鼓、笙、管、笛、雲鑼。大鼓一直放在殿內,其他樂器則由演奏者隨身攜帶。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京音樂演奏

院子北邊是智化寺的主殿智化殿,東西兩座配殿,西邊為藏殿,東邊為大智殿,都是三開間的歇山頂木構。大智殿原供有三大士像,現已無存,如今也不開放,而西側的藏殿則頗值得一看。

智化寺雖然屬於臨濟宗,其實有著不少藏傳佛教的元素,這與當時朝廷對藏傳佛教的熱衷大有關係。這些藏傳佛教的元素在藏殿中表現得尤為明顯。藏殿的名字就來自於殿內那具精緻的轉輪藏。轉輪藏為八角形,每面有四十五個小抽屜用以安放佛經。這具木製的轉輪藏固定在白石須彌座之上,並不能轉動,而是通過人來繞著它轉以達到「轉輪」的效果。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月下藏殿

轉輪藏上的木雕水平非常高,主要雕的是藏密中的六拏具。每一面的頂部有大鵬金翅鳥與龍女,分別來源於印度教中的迦樓羅(Garuḍa)和娜迦(Naga)。每面之間的角柱從下往上雕有大象、獅子、羊頭翼獸與神王,中間夾雜著蓮瓣、捲雲,非常精緻。這種六拏具的圖像在許多地方都能看到,北京另一處比較有名的就是居庸關雲臺上的石雕。每個小經屜上還雕有佛像,細節都很棒。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轉輪藏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轉輪藏頂部的大鵬金翅鳥與龍女(圖:Mickey)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轉輪藏木柱雕刻細節:羊頭翼獸與神王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轉輪藏木柱雕刻細節:獅子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轉輪藏雕刻細節:小經屜上的佛龕

轉輪藏的頂部有一尊小佛像,為毗盧遮那佛,坐在盛開的蓮花座上,我們在下面看不清全貌。其上的藻井也非常精美,藻井外方內圓,最外的斜板上繪有一圈佛像,上面是一層捲雲和一層蓮瓣,再往上是一圈圓形的五層小斗栱,中心是五方佛曼荼羅的圓形彩畫,書有七字真言。在旁邊的展板上可以看到從上面拍的照片,展現了一個華麗異常的小世界。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轉輪藏頂部的佛像與藻井(圖:Mickey)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展板上有頂部的高清照片

中間的智化殿是寺院的正殿,此殿謎團甚多,除了建築之外,殿內的東西基本沒啥原物了。正中的造像是疑似清代的三世佛,水平一般,來自後面的大悲堂,和智化殿建築空間有些不搭。而智化殿原先的三世佛則搬去了西山的大覺寺。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智化殿正面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夜晚的銀河 SOHO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智化殿近景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智化殿的三世佛,體量稍小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大覺寺大雄寶殿的三世佛,原先是智化寺的

智化殿扇面牆上有一鋪壁畫《地藏菩薩與冥府十王》,這也不是智化殿原裝的,而是 1986 年從崇文門外花市斜街東口的臥佛寺搬過來的。

"

說到老北京城內保存最完好的明代寺廟是哪座,可能許多人還真不太知道。其實這座古寺就藏在東城祿米倉衚衕裡,名曰智化寺,現歸屬於文物局,為北京文博交流館。雖然名頭沒有那麼響,但論建築本身的價值,在京城寺廟中絕對名列前茅。而它背後的故事更是讓人感慨良多。

前幾年我就住在附近,但很長一段時間都沒有進去過,沒了香火,平日裡入內參觀的人便也寥寥。直到聽聞去年博物館日的夜遊活動,感覺機會難得,才決定趁機前去一探究竟。也正是通過這次夜遊,智化寺的歷史和辛酸往事才從頭腦中的模糊印象化成了實實在在的眼前之物。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智化寺山門,上有白石匾額「敕賜智化寺」

智化寺建於明正統九年(1444 年),是當時權傾朝野的大太監王振建的家廟,明英宗賜名「報恩智化禪寺」。

王振是蔚州(今河北蔚縣)人,年輕時讀過一些書,然而科舉之路沒走通,最終決定淨身入宮,期望他日能發達一波。到了宣宗朝這個機會來了,王振得到了侍奉太子(即後來的明英宗朱祁鎮)的東宮局郎之職。由於他能說會道,常給太子講些民間好玩的事,很得太子的喜愛。英宗即位後,王振掌管了司禮監,深得寵信。到了正統七年,太皇太后去世,原來掌管朝政的大臣老的老、死的死,王振也就獨攬了大權。和許多太監一樣,王振很推崇佛教,大肆修建佛寺,英宗自然也順著他,《明史》記載王振此時「跋扈不可制。作大第皇城東,建智化寺,窮極土木...」可見智化寺的興建與他的得勢大有關聯。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明英宗朱祁鎮

到土木堡之變英宗被俘,王振身死,智化寺也被冷落;後英宗復辟成功,智化寺又成為他追念王振之處。英宗在寺裡建祠立像,又御賜佛經,寺廟香火也再次旺盛起來。一直到乾隆七年(1742 年),御史沈廷芳路過智化寺時,見到罪大惡極的王振還在民間被大肆祭拜,氣得不行。他極其痛恨宦官專權,趕忙上奏皇帝,拆了王振的塑像,鑿掉讚頌他的碑文,智化寺也就此衰落,不復興盛。待到上世紀 30 年代營造學社調查智化寺時,寺廟已破敗不堪。當時領導調查的建築史大家劉敦楨描述道:「寺僧依租金度日,勉延殘喘,故諸殿毀敗日增,傾塌之虞,為期不遠。」不過也正因為這樣,清代沒做什麼大改動,位於京城內的智化寺難得地保留了明代的格局和樣式,直至今日。

這裡多提一句,劉敦楨 1932 年發表的這篇《北平智化寺如來殿調查記》是他在營造學社寫的第一篇古建築調查,非常經典。這篇文章也讓智化寺名頭大響,對它日後能順利入選第一批國保單位起到了重要作用。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智化寺佈局

智化寺創立時屬於禪宗下的臨濟宗,佈局為明代早期形制。隨著近代的衰微,寺廟的面積也越來越小,今天的智化寺只保留了中路的主要建築,劉敦楨調查時所見的萬法堂以及左右兩路的建築都已不在院內。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銀河 SOHO 與智化寺的古今相交之味

由於路面的抬高,智化寺的山門如今位於路面之下,空間略顯侷促,兩側的獅子面容已模糊。進去之後的第一進院落較小,正對面的便是智化門,即天王殿,三開間的單簷歇山頂,門窗間裝直板,板縫加木條。智化門內原有彌勒造像,現已無存。智化門前兩通石碑,均為王振於正統九年九月九日所立。殿內所有建築屋頂用的都是黑色琉璃瓦,比不上皇家敕建寺廟的黃色琉璃。但我還挺喜歡這種低調沉穩的風格。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夕陽照耀智化門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智化門與鼓樓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鐘樓

過智化門,來到寬敞的第二進院落。京音樂的演出就在這裡,這是夜遊的第一個項目。京音樂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如今也是智化寺為吸引遊客所盡力宣傳的亮點。

京音樂最早是智化寺藝僧在進行佛事與祭祀活動時演奏的音樂。由於王振的背景,這種音樂與宮廷有著密切的聯繫,極具功能性。寺內也一直保存著老的樂譜和樂器。從民國一直到建國初期,京音樂也成了藝僧維持寺廟的收入來源之一,當時應用最多的便是紅白喜事。到今天,智化寺完全脫離了宗教而歸屬文物局,僧人早已還俗。京音樂失去了原來的功能性,成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僅供市民和遊客欣賞。如今演奏的第二十七代傳人也不再是藝僧,而是河北屈家營村的農民,他們也順勢成了非遺傳承人。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寺內的老樂譜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智化門後搭臺,等待開演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這次是八人編制

雖然靠著非遺的光環來宣傳,但這種傳統音樂一旦脫離原來的佛事儀軌似乎也就喪失了發展的土壤,對於遊客的吸引力一般。演奏者也未必對其有多深的感情,對他們來說,政府的補貼可能更加重要。在這種狀況下,京音樂以後能否順利傳承,又會以何種方式發展?都是猶未可知的大問題。不過至少現在每天都還有演出可看。

目前京音樂的演奏樂器分別為大鼓、笙、管、笛、雲鑼。大鼓一直放在殿內,其他樂器則由演奏者隨身攜帶。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京音樂演奏

院子北邊是智化寺的主殿智化殿,東西兩座配殿,西邊為藏殿,東邊為大智殿,都是三開間的歇山頂木構。大智殿原供有三大士像,現已無存,如今也不開放,而西側的藏殿則頗值得一看。

智化寺雖然屬於臨濟宗,其實有著不少藏傳佛教的元素,這與當時朝廷對藏傳佛教的熱衷大有關係。這些藏傳佛教的元素在藏殿中表現得尤為明顯。藏殿的名字就來自於殿內那具精緻的轉輪藏。轉輪藏為八角形,每面有四十五個小抽屜用以安放佛經。這具木製的轉輪藏固定在白石須彌座之上,並不能轉動,而是通過人來繞著它轉以達到「轉輪」的效果。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月下藏殿

轉輪藏上的木雕水平非常高,主要雕的是藏密中的六拏具。每一面的頂部有大鵬金翅鳥與龍女,分別來源於印度教中的迦樓羅(Garuḍa)和娜迦(Naga)。每面之間的角柱從下往上雕有大象、獅子、羊頭翼獸與神王,中間夾雜著蓮瓣、捲雲,非常精緻。這種六拏具的圖像在許多地方都能看到,北京另一處比較有名的就是居庸關雲臺上的石雕。每個小經屜上還雕有佛像,細節都很棒。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轉輪藏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轉輪藏頂部的大鵬金翅鳥與龍女(圖:Mickey)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轉輪藏木柱雕刻細節:羊頭翼獸與神王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轉輪藏木柱雕刻細節:獅子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轉輪藏雕刻細節:小經屜上的佛龕

轉輪藏的頂部有一尊小佛像,為毗盧遮那佛,坐在盛開的蓮花座上,我們在下面看不清全貌。其上的藻井也非常精美,藻井外方內圓,最外的斜板上繪有一圈佛像,上面是一層捲雲和一層蓮瓣,再往上是一圈圓形的五層小斗栱,中心是五方佛曼荼羅的圓形彩畫,書有七字真言。在旁邊的展板上可以看到從上面拍的照片,展現了一個華麗異常的小世界。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轉輪藏頂部的佛像與藻井(圖:Mickey)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展板上有頂部的高清照片

中間的智化殿是寺院的正殿,此殿謎團甚多,除了建築之外,殿內的東西基本沒啥原物了。正中的造像是疑似清代的三世佛,水平一般,來自後面的大悲堂,和智化殿建築空間有些不搭。而智化殿原先的三世佛則搬去了西山的大覺寺。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智化殿正面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夜晚的銀河 SOHO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智化殿近景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智化殿的三世佛,體量稍小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大覺寺大雄寶殿的三世佛,原先是智化寺的

智化殿扇面牆上有一鋪壁畫《地藏菩薩與冥府十王》,這也不是智化殿原裝的,而是 1986 年從崇文門外花市斜街東口的臥佛寺搬過來的。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智化殿壁畫《地藏菩薩與冥府十王》

除此之外,老照片上的羅漢和漢白玉須彌座也都已不在原處。但最為可惜的還是藻井。智化殿佛像頂上的天花空了一大塊,透過這個「大洞」可以看到上面的樑架結構。這個地方空缺的正是華美的藻井,如今它被安放在了費城藝術博物館的中國廳。同樣流失海外的還有萬佛閣的藻井,現存於納爾遜-阿特金斯藝術博物館的中國廟宇廳。

"

說到老北京城內保存最完好的明代寺廟是哪座,可能許多人還真不太知道。其實這座古寺就藏在東城祿米倉衚衕裡,名曰智化寺,現歸屬於文物局,為北京文博交流館。雖然名頭沒有那麼響,但論建築本身的價值,在京城寺廟中絕對名列前茅。而它背後的故事更是讓人感慨良多。

前幾年我就住在附近,但很長一段時間都沒有進去過,沒了香火,平日裡入內參觀的人便也寥寥。直到聽聞去年博物館日的夜遊活動,感覺機會難得,才決定趁機前去一探究竟。也正是通過這次夜遊,智化寺的歷史和辛酸往事才從頭腦中的模糊印象化成了實實在在的眼前之物。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智化寺山門,上有白石匾額「敕賜智化寺」

智化寺建於明正統九年(1444 年),是當時權傾朝野的大太監王振建的家廟,明英宗賜名「報恩智化禪寺」。

王振是蔚州(今河北蔚縣)人,年輕時讀過一些書,然而科舉之路沒走通,最終決定淨身入宮,期望他日能發達一波。到了宣宗朝這個機會來了,王振得到了侍奉太子(即後來的明英宗朱祁鎮)的東宮局郎之職。由於他能說會道,常給太子講些民間好玩的事,很得太子的喜愛。英宗即位後,王振掌管了司禮監,深得寵信。到了正統七年,太皇太后去世,原來掌管朝政的大臣老的老、死的死,王振也就獨攬了大權。和許多太監一樣,王振很推崇佛教,大肆修建佛寺,英宗自然也順著他,《明史》記載王振此時「跋扈不可制。作大第皇城東,建智化寺,窮極土木...」可見智化寺的興建與他的得勢大有關聯。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明英宗朱祁鎮

到土木堡之變英宗被俘,王振身死,智化寺也被冷落;後英宗復辟成功,智化寺又成為他追念王振之處。英宗在寺裡建祠立像,又御賜佛經,寺廟香火也再次旺盛起來。一直到乾隆七年(1742 年),御史沈廷芳路過智化寺時,見到罪大惡極的王振還在民間被大肆祭拜,氣得不行。他極其痛恨宦官專權,趕忙上奏皇帝,拆了王振的塑像,鑿掉讚頌他的碑文,智化寺也就此衰落,不復興盛。待到上世紀 30 年代營造學社調查智化寺時,寺廟已破敗不堪。當時領導調查的建築史大家劉敦楨描述道:「寺僧依租金度日,勉延殘喘,故諸殿毀敗日增,傾塌之虞,為期不遠。」不過也正因為這樣,清代沒做什麼大改動,位於京城內的智化寺難得地保留了明代的格局和樣式,直至今日。

這裡多提一句,劉敦楨 1932 年發表的這篇《北平智化寺如來殿調查記》是他在營造學社寫的第一篇古建築調查,非常經典。這篇文章也讓智化寺名頭大響,對它日後能順利入選第一批國保單位起到了重要作用。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智化寺佈局

智化寺創立時屬於禪宗下的臨濟宗,佈局為明代早期形制。隨著近代的衰微,寺廟的面積也越來越小,今天的智化寺只保留了中路的主要建築,劉敦楨調查時所見的萬法堂以及左右兩路的建築都已不在院內。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銀河 SOHO 與智化寺的古今相交之味

由於路面的抬高,智化寺的山門如今位於路面之下,空間略顯侷促,兩側的獅子面容已模糊。進去之後的第一進院落較小,正對面的便是智化門,即天王殿,三開間的單簷歇山頂,門窗間裝直板,板縫加木條。智化門內原有彌勒造像,現已無存。智化門前兩通石碑,均為王振於正統九年九月九日所立。殿內所有建築屋頂用的都是黑色琉璃瓦,比不上皇家敕建寺廟的黃色琉璃。但我還挺喜歡這種低調沉穩的風格。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夕陽照耀智化門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智化門與鼓樓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鐘樓

過智化門,來到寬敞的第二進院落。京音樂的演出就在這裡,這是夜遊的第一個項目。京音樂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如今也是智化寺為吸引遊客所盡力宣傳的亮點。

京音樂最早是智化寺藝僧在進行佛事與祭祀活動時演奏的音樂。由於王振的背景,這種音樂與宮廷有著密切的聯繫,極具功能性。寺內也一直保存著老的樂譜和樂器。從民國一直到建國初期,京音樂也成了藝僧維持寺廟的收入來源之一,當時應用最多的便是紅白喜事。到今天,智化寺完全脫離了宗教而歸屬文物局,僧人早已還俗。京音樂失去了原來的功能性,成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僅供市民和遊客欣賞。如今演奏的第二十七代傳人也不再是藝僧,而是河北屈家營村的農民,他們也順勢成了非遺傳承人。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寺內的老樂譜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智化門後搭臺,等待開演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這次是八人編制

雖然靠著非遺的光環來宣傳,但這種傳統音樂一旦脫離原來的佛事儀軌似乎也就喪失了發展的土壤,對於遊客的吸引力一般。演奏者也未必對其有多深的感情,對他們來說,政府的補貼可能更加重要。在這種狀況下,京音樂以後能否順利傳承,又會以何種方式發展?都是猶未可知的大問題。不過至少現在每天都還有演出可看。

目前京音樂的演奏樂器分別為大鼓、笙、管、笛、雲鑼。大鼓一直放在殿內,其他樂器則由演奏者隨身攜帶。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京音樂演奏

院子北邊是智化寺的主殿智化殿,東西兩座配殿,西邊為藏殿,東邊為大智殿,都是三開間的歇山頂木構。大智殿原供有三大士像,現已無存,如今也不開放,而西側的藏殿則頗值得一看。

智化寺雖然屬於臨濟宗,其實有著不少藏傳佛教的元素,這與當時朝廷對藏傳佛教的熱衷大有關係。這些藏傳佛教的元素在藏殿中表現得尤為明顯。藏殿的名字就來自於殿內那具精緻的轉輪藏。轉輪藏為八角形,每面有四十五個小抽屜用以安放佛經。這具木製的轉輪藏固定在白石須彌座之上,並不能轉動,而是通過人來繞著它轉以達到「轉輪」的效果。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月下藏殿

轉輪藏上的木雕水平非常高,主要雕的是藏密中的六拏具。每一面的頂部有大鵬金翅鳥與龍女,分別來源於印度教中的迦樓羅(Garuḍa)和娜迦(Naga)。每面之間的角柱從下往上雕有大象、獅子、羊頭翼獸與神王,中間夾雜著蓮瓣、捲雲,非常精緻。這種六拏具的圖像在許多地方都能看到,北京另一處比較有名的就是居庸關雲臺上的石雕。每個小經屜上還雕有佛像,細節都很棒。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轉輪藏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轉輪藏頂部的大鵬金翅鳥與龍女(圖:Mickey)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轉輪藏木柱雕刻細節:羊頭翼獸與神王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轉輪藏木柱雕刻細節:獅子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轉輪藏雕刻細節:小經屜上的佛龕

轉輪藏的頂部有一尊小佛像,為毗盧遮那佛,坐在盛開的蓮花座上,我們在下面看不清全貌。其上的藻井也非常精美,藻井外方內圓,最外的斜板上繪有一圈佛像,上面是一層捲雲和一層蓮瓣,再往上是一圈圓形的五層小斗栱,中心是五方佛曼荼羅的圓形彩畫,書有七字真言。在旁邊的展板上可以看到從上面拍的照片,展現了一個華麗異常的小世界。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轉輪藏頂部的佛像與藻井(圖:Mickey)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展板上有頂部的高清照片

中間的智化殿是寺院的正殿,此殿謎團甚多,除了建築之外,殿內的東西基本沒啥原物了。正中的造像是疑似清代的三世佛,水平一般,來自後面的大悲堂,和智化殿建築空間有些不搭。而智化殿原先的三世佛則搬去了西山的大覺寺。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智化殿正面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夜晚的銀河 SOHO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智化殿近景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智化殿的三世佛,體量稍小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大覺寺大雄寶殿的三世佛,原先是智化寺的

智化殿扇面牆上有一鋪壁畫《地藏菩薩與冥府十王》,這也不是智化殿原裝的,而是 1986 年從崇文門外花市斜街東口的臥佛寺搬過來的。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智化殿壁畫《地藏菩薩與冥府十王》

除此之外,老照片上的羅漢和漢白玉須彌座也都已不在原處。但最為可惜的還是藻井。智化殿佛像頂上的天花空了一大塊,透過這個「大洞」可以看到上面的樑架結構。這個地方空缺的正是華美的藻井,如今它被安放在了費城藝術博物館的中國廳。同樣流失海外的還有萬佛閣的藻井,現存於納爾遜-阿特金斯藝術博物館的中國廟宇廳。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智化殿藻井處的大缺口

"

說到老北京城內保存最完好的明代寺廟是哪座,可能許多人還真不太知道。其實這座古寺就藏在東城祿米倉衚衕裡,名曰智化寺,現歸屬於文物局,為北京文博交流館。雖然名頭沒有那麼響,但論建築本身的價值,在京城寺廟中絕對名列前茅。而它背後的故事更是讓人感慨良多。

前幾年我就住在附近,但很長一段時間都沒有進去過,沒了香火,平日裡入內參觀的人便也寥寥。直到聽聞去年博物館日的夜遊活動,感覺機會難得,才決定趁機前去一探究竟。也正是通過這次夜遊,智化寺的歷史和辛酸往事才從頭腦中的模糊印象化成了實實在在的眼前之物。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智化寺山門,上有白石匾額「敕賜智化寺」

智化寺建於明正統九年(1444 年),是當時權傾朝野的大太監王振建的家廟,明英宗賜名「報恩智化禪寺」。

王振是蔚州(今河北蔚縣)人,年輕時讀過一些書,然而科舉之路沒走通,最終決定淨身入宮,期望他日能發達一波。到了宣宗朝這個機會來了,王振得到了侍奉太子(即後來的明英宗朱祁鎮)的東宮局郎之職。由於他能說會道,常給太子講些民間好玩的事,很得太子的喜愛。英宗即位後,王振掌管了司禮監,深得寵信。到了正統七年,太皇太后去世,原來掌管朝政的大臣老的老、死的死,王振也就獨攬了大權。和許多太監一樣,王振很推崇佛教,大肆修建佛寺,英宗自然也順著他,《明史》記載王振此時「跋扈不可制。作大第皇城東,建智化寺,窮極土木...」可見智化寺的興建與他的得勢大有關聯。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明英宗朱祁鎮

到土木堡之變英宗被俘,王振身死,智化寺也被冷落;後英宗復辟成功,智化寺又成為他追念王振之處。英宗在寺裡建祠立像,又御賜佛經,寺廟香火也再次旺盛起來。一直到乾隆七年(1742 年),御史沈廷芳路過智化寺時,見到罪大惡極的王振還在民間被大肆祭拜,氣得不行。他極其痛恨宦官專權,趕忙上奏皇帝,拆了王振的塑像,鑿掉讚頌他的碑文,智化寺也就此衰落,不復興盛。待到上世紀 30 年代營造學社調查智化寺時,寺廟已破敗不堪。當時領導調查的建築史大家劉敦楨描述道:「寺僧依租金度日,勉延殘喘,故諸殿毀敗日增,傾塌之虞,為期不遠。」不過也正因為這樣,清代沒做什麼大改動,位於京城內的智化寺難得地保留了明代的格局和樣式,直至今日。

這裡多提一句,劉敦楨 1932 年發表的這篇《北平智化寺如來殿調查記》是他在營造學社寫的第一篇古建築調查,非常經典。這篇文章也讓智化寺名頭大響,對它日後能順利入選第一批國保單位起到了重要作用。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智化寺佈局

智化寺創立時屬於禪宗下的臨濟宗,佈局為明代早期形制。隨著近代的衰微,寺廟的面積也越來越小,今天的智化寺只保留了中路的主要建築,劉敦楨調查時所見的萬法堂以及左右兩路的建築都已不在院內。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銀河 SOHO 與智化寺的古今相交之味

由於路面的抬高,智化寺的山門如今位於路面之下,空間略顯侷促,兩側的獅子面容已模糊。進去之後的第一進院落較小,正對面的便是智化門,即天王殿,三開間的單簷歇山頂,門窗間裝直板,板縫加木條。智化門內原有彌勒造像,現已無存。智化門前兩通石碑,均為王振於正統九年九月九日所立。殿內所有建築屋頂用的都是黑色琉璃瓦,比不上皇家敕建寺廟的黃色琉璃。但我還挺喜歡這種低調沉穩的風格。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夕陽照耀智化門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智化門與鼓樓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鐘樓

過智化門,來到寬敞的第二進院落。京音樂的演出就在這裡,這是夜遊的第一個項目。京音樂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如今也是智化寺為吸引遊客所盡力宣傳的亮點。

京音樂最早是智化寺藝僧在進行佛事與祭祀活動時演奏的音樂。由於王振的背景,這種音樂與宮廷有著密切的聯繫,極具功能性。寺內也一直保存著老的樂譜和樂器。從民國一直到建國初期,京音樂也成了藝僧維持寺廟的收入來源之一,當時應用最多的便是紅白喜事。到今天,智化寺完全脫離了宗教而歸屬文物局,僧人早已還俗。京音樂失去了原來的功能性,成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僅供市民和遊客欣賞。如今演奏的第二十七代傳人也不再是藝僧,而是河北屈家營村的農民,他們也順勢成了非遺傳承人。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寺內的老樂譜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智化門後搭臺,等待開演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這次是八人編制

雖然靠著非遺的光環來宣傳,但這種傳統音樂一旦脫離原來的佛事儀軌似乎也就喪失了發展的土壤,對於遊客的吸引力一般。演奏者也未必對其有多深的感情,對他們來說,政府的補貼可能更加重要。在這種狀況下,京音樂以後能否順利傳承,又會以何種方式發展?都是猶未可知的大問題。不過至少現在每天都還有演出可看。

目前京音樂的演奏樂器分別為大鼓、笙、管、笛、雲鑼。大鼓一直放在殿內,其他樂器則由演奏者隨身攜帶。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京音樂演奏

院子北邊是智化寺的主殿智化殿,東西兩座配殿,西邊為藏殿,東邊為大智殿,都是三開間的歇山頂木構。大智殿原供有三大士像,現已無存,如今也不開放,而西側的藏殿則頗值得一看。

智化寺雖然屬於臨濟宗,其實有著不少藏傳佛教的元素,這與當時朝廷對藏傳佛教的熱衷大有關係。這些藏傳佛教的元素在藏殿中表現得尤為明顯。藏殿的名字就來自於殿內那具精緻的轉輪藏。轉輪藏為八角形,每面有四十五個小抽屜用以安放佛經。這具木製的轉輪藏固定在白石須彌座之上,並不能轉動,而是通過人來繞著它轉以達到「轉輪」的效果。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月下藏殿

轉輪藏上的木雕水平非常高,主要雕的是藏密中的六拏具。每一面的頂部有大鵬金翅鳥與龍女,分別來源於印度教中的迦樓羅(Garuḍa)和娜迦(Naga)。每面之間的角柱從下往上雕有大象、獅子、羊頭翼獸與神王,中間夾雜著蓮瓣、捲雲,非常精緻。這種六拏具的圖像在許多地方都能看到,北京另一處比較有名的就是居庸關雲臺上的石雕。每個小經屜上還雕有佛像,細節都很棒。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轉輪藏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轉輪藏頂部的大鵬金翅鳥與龍女(圖:Mickey)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轉輪藏木柱雕刻細節:羊頭翼獸與神王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轉輪藏木柱雕刻細節:獅子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轉輪藏雕刻細節:小經屜上的佛龕

轉輪藏的頂部有一尊小佛像,為毗盧遮那佛,坐在盛開的蓮花座上,我們在下面看不清全貌。其上的藻井也非常精美,藻井外方內圓,最外的斜板上繪有一圈佛像,上面是一層捲雲和一層蓮瓣,再往上是一圈圓形的五層小斗栱,中心是五方佛曼荼羅的圓形彩畫,書有七字真言。在旁邊的展板上可以看到從上面拍的照片,展現了一個華麗異常的小世界。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轉輪藏頂部的佛像與藻井(圖:Mickey)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展板上有頂部的高清照片

中間的智化殿是寺院的正殿,此殿謎團甚多,除了建築之外,殿內的東西基本沒啥原物了。正中的造像是疑似清代的三世佛,水平一般,來自後面的大悲堂,和智化殿建築空間有些不搭。而智化殿原先的三世佛則搬去了西山的大覺寺。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智化殿正面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夜晚的銀河 SOHO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智化殿近景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智化殿的三世佛,體量稍小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大覺寺大雄寶殿的三世佛,原先是智化寺的

智化殿扇面牆上有一鋪壁畫《地藏菩薩與冥府十王》,這也不是智化殿原裝的,而是 1986 年從崇文門外花市斜街東口的臥佛寺搬過來的。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智化殿壁畫《地藏菩薩與冥府十王》

除此之外,老照片上的羅漢和漢白玉須彌座也都已不在原處。但最為可惜的還是藻井。智化殿佛像頂上的天花空了一大塊,透過這個「大洞」可以看到上面的樑架結構。這個地方空缺的正是華美的藻井,如今它被安放在了費城藝術博物館的中國廳。同樣流失海外的還有萬佛閣的藻井,現存於納爾遜-阿特金斯藝術博物館的中國廟宇廳。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智化殿藻井處的大缺口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兩處流失海外的藻井

劉敦楨 1931 年前去考察之時就聽說智化寺有奇麗的藻井,然而到寺裡的時候發現藻井已不存。1932 年,他在調查報告中寫道:「就中萬佛閣之藻井,雲龍蟠繞,結構恢奇,頗類大內規制,非梵剎所應有,因約往觀。詎至該寺而藻井已亡...」另在文中還留下了「於數年前被西人購去」的記載。

根據現在的信息,這兩處藻井應當是在 1930 年夏秋之際被拆卸賣走的。當時主管費城藝術博物館東亞藝術分館的霍拉斯·翟蔭(Horace H. F. Jayne)沉迷中國文化,在中國探訪時買走了智化殿的藻井。他甚至還買下了一座完整的明代大殿,拆下構件遠渡重洋後,重新搭建在費城藝術博物館中,即現在的「明廳」。這座大殿據說來自崇禎時的太監王承恩的府邸。與此同時,另一位中國藝術研究者史克門(Laurence C. S. Sickman)受納爾遜博物館理事蘭登·華爾納(Langdon Warner)之託,正在搜尋中國文物,他最終買下了萬佛閣的藻井。這兩人很可能是通過一位姓紀的古董商達成的交易。當時智化寺的住持普遠為了生計,自是很高興能將藻井賤賣。紀姓古董商則以購買棺材木料為幌子,從普遠手中買下藻井,再將其倒賣給美國人。無論翟蔭還是史克門,都與這位熱衷於「拯救」中國文物的蘭登·華爾納關係密切,史克門是他的學生,而當年華爾納盜取敦煌壁畫的時候,翟蔭正是他的助手。

無論如何,智化寺藻井的流失,都讓我們失去了感受完整室內空間的機會,也是它從輝煌跌落谷底的最落寞之傷,終歸讓人痛心不已。

"

說到老北京城內保存最完好的明代寺廟是哪座,可能許多人還真不太知道。其實這座古寺就藏在東城祿米倉衚衕裡,名曰智化寺,現歸屬於文物局,為北京文博交流館。雖然名頭沒有那麼響,但論建築本身的價值,在京城寺廟中絕對名列前茅。而它背後的故事更是讓人感慨良多。

前幾年我就住在附近,但很長一段時間都沒有進去過,沒了香火,平日裡入內參觀的人便也寥寥。直到聽聞去年博物館日的夜遊活動,感覺機會難得,才決定趁機前去一探究竟。也正是通過這次夜遊,智化寺的歷史和辛酸往事才從頭腦中的模糊印象化成了實實在在的眼前之物。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智化寺山門,上有白石匾額「敕賜智化寺」

智化寺建於明正統九年(1444 年),是當時權傾朝野的大太監王振建的家廟,明英宗賜名「報恩智化禪寺」。

王振是蔚州(今河北蔚縣)人,年輕時讀過一些書,然而科舉之路沒走通,最終決定淨身入宮,期望他日能發達一波。到了宣宗朝這個機會來了,王振得到了侍奉太子(即後來的明英宗朱祁鎮)的東宮局郎之職。由於他能說會道,常給太子講些民間好玩的事,很得太子的喜愛。英宗即位後,王振掌管了司禮監,深得寵信。到了正統七年,太皇太后去世,原來掌管朝政的大臣老的老、死的死,王振也就獨攬了大權。和許多太監一樣,王振很推崇佛教,大肆修建佛寺,英宗自然也順著他,《明史》記載王振此時「跋扈不可制。作大第皇城東,建智化寺,窮極土木...」可見智化寺的興建與他的得勢大有關聯。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明英宗朱祁鎮

到土木堡之變英宗被俘,王振身死,智化寺也被冷落;後英宗復辟成功,智化寺又成為他追念王振之處。英宗在寺裡建祠立像,又御賜佛經,寺廟香火也再次旺盛起來。一直到乾隆七年(1742 年),御史沈廷芳路過智化寺時,見到罪大惡極的王振還在民間被大肆祭拜,氣得不行。他極其痛恨宦官專權,趕忙上奏皇帝,拆了王振的塑像,鑿掉讚頌他的碑文,智化寺也就此衰落,不復興盛。待到上世紀 30 年代營造學社調查智化寺時,寺廟已破敗不堪。當時領導調查的建築史大家劉敦楨描述道:「寺僧依租金度日,勉延殘喘,故諸殿毀敗日增,傾塌之虞,為期不遠。」不過也正因為這樣,清代沒做什麼大改動,位於京城內的智化寺難得地保留了明代的格局和樣式,直至今日。

這裡多提一句,劉敦楨 1932 年發表的這篇《北平智化寺如來殿調查記》是他在營造學社寫的第一篇古建築調查,非常經典。這篇文章也讓智化寺名頭大響,對它日後能順利入選第一批國保單位起到了重要作用。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智化寺佈局

智化寺創立時屬於禪宗下的臨濟宗,佈局為明代早期形制。隨著近代的衰微,寺廟的面積也越來越小,今天的智化寺只保留了中路的主要建築,劉敦楨調查時所見的萬法堂以及左右兩路的建築都已不在院內。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銀河 SOHO 與智化寺的古今相交之味

由於路面的抬高,智化寺的山門如今位於路面之下,空間略顯侷促,兩側的獅子面容已模糊。進去之後的第一進院落較小,正對面的便是智化門,即天王殿,三開間的單簷歇山頂,門窗間裝直板,板縫加木條。智化門內原有彌勒造像,現已無存。智化門前兩通石碑,均為王振於正統九年九月九日所立。殿內所有建築屋頂用的都是黑色琉璃瓦,比不上皇家敕建寺廟的黃色琉璃。但我還挺喜歡這種低調沉穩的風格。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夕陽照耀智化門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智化門與鼓樓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鐘樓

過智化門,來到寬敞的第二進院落。京音樂的演出就在這裡,這是夜遊的第一個項目。京音樂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如今也是智化寺為吸引遊客所盡力宣傳的亮點。

京音樂最早是智化寺藝僧在進行佛事與祭祀活動時演奏的音樂。由於王振的背景,這種音樂與宮廷有著密切的聯繫,極具功能性。寺內也一直保存著老的樂譜和樂器。從民國一直到建國初期,京音樂也成了藝僧維持寺廟的收入來源之一,當時應用最多的便是紅白喜事。到今天,智化寺完全脫離了宗教而歸屬文物局,僧人早已還俗。京音樂失去了原來的功能性,成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僅供市民和遊客欣賞。如今演奏的第二十七代傳人也不再是藝僧,而是河北屈家營村的農民,他們也順勢成了非遺傳承人。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寺內的老樂譜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智化門後搭臺,等待開演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這次是八人編制

雖然靠著非遺的光環來宣傳,但這種傳統音樂一旦脫離原來的佛事儀軌似乎也就喪失了發展的土壤,對於遊客的吸引力一般。演奏者也未必對其有多深的感情,對他們來說,政府的補貼可能更加重要。在這種狀況下,京音樂以後能否順利傳承,又會以何種方式發展?都是猶未可知的大問題。不過至少現在每天都還有演出可看。

目前京音樂的演奏樂器分別為大鼓、笙、管、笛、雲鑼。大鼓一直放在殿內,其他樂器則由演奏者隨身攜帶。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京音樂演奏

院子北邊是智化寺的主殿智化殿,東西兩座配殿,西邊為藏殿,東邊為大智殿,都是三開間的歇山頂木構。大智殿原供有三大士像,現已無存,如今也不開放,而西側的藏殿則頗值得一看。

智化寺雖然屬於臨濟宗,其實有著不少藏傳佛教的元素,這與當時朝廷對藏傳佛教的熱衷大有關係。這些藏傳佛教的元素在藏殿中表現得尤為明顯。藏殿的名字就來自於殿內那具精緻的轉輪藏。轉輪藏為八角形,每面有四十五個小抽屜用以安放佛經。這具木製的轉輪藏固定在白石須彌座之上,並不能轉動,而是通過人來繞著它轉以達到「轉輪」的效果。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月下藏殿

轉輪藏上的木雕水平非常高,主要雕的是藏密中的六拏具。每一面的頂部有大鵬金翅鳥與龍女,分別來源於印度教中的迦樓羅(Garuḍa)和娜迦(Naga)。每面之間的角柱從下往上雕有大象、獅子、羊頭翼獸與神王,中間夾雜著蓮瓣、捲雲,非常精緻。這種六拏具的圖像在許多地方都能看到,北京另一處比較有名的就是居庸關雲臺上的石雕。每個小經屜上還雕有佛像,細節都很棒。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轉輪藏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轉輪藏頂部的大鵬金翅鳥與龍女(圖:Mickey)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轉輪藏木柱雕刻細節:羊頭翼獸與神王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轉輪藏木柱雕刻細節:獅子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轉輪藏雕刻細節:小經屜上的佛龕

轉輪藏的頂部有一尊小佛像,為毗盧遮那佛,坐在盛開的蓮花座上,我們在下面看不清全貌。其上的藻井也非常精美,藻井外方內圓,最外的斜板上繪有一圈佛像,上面是一層捲雲和一層蓮瓣,再往上是一圈圓形的五層小斗栱,中心是五方佛曼荼羅的圓形彩畫,書有七字真言。在旁邊的展板上可以看到從上面拍的照片,展現了一個華麗異常的小世界。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轉輪藏頂部的佛像與藻井(圖:Mickey)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展板上有頂部的高清照片

中間的智化殿是寺院的正殿,此殿謎團甚多,除了建築之外,殿內的東西基本沒啥原物了。正中的造像是疑似清代的三世佛,水平一般,來自後面的大悲堂,和智化殿建築空間有些不搭。而智化殿原先的三世佛則搬去了西山的大覺寺。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智化殿正面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夜晚的銀河 SOHO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智化殿近景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智化殿的三世佛,體量稍小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大覺寺大雄寶殿的三世佛,原先是智化寺的

智化殿扇面牆上有一鋪壁畫《地藏菩薩與冥府十王》,這也不是智化殿原裝的,而是 1986 年從崇文門外花市斜街東口的臥佛寺搬過來的。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智化殿壁畫《地藏菩薩與冥府十王》

除此之外,老照片上的羅漢和漢白玉須彌座也都已不在原處。但最為可惜的還是藻井。智化殿佛像頂上的天花空了一大塊,透過這個「大洞」可以看到上面的樑架結構。這個地方空缺的正是華美的藻井,如今它被安放在了費城藝術博物館的中國廳。同樣流失海外的還有萬佛閣的藻井,現存於納爾遜-阿特金斯藝術博物館的中國廟宇廳。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智化殿藻井處的大缺口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兩處流失海外的藻井

劉敦楨 1931 年前去考察之時就聽說智化寺有奇麗的藻井,然而到寺裡的時候發現藻井已不存。1932 年,他在調查報告中寫道:「就中萬佛閣之藻井,雲龍蟠繞,結構恢奇,頗類大內規制,非梵剎所應有,因約往觀。詎至該寺而藻井已亡...」另在文中還留下了「於數年前被西人購去」的記載。

根據現在的信息,這兩處藻井應當是在 1930 年夏秋之際被拆卸賣走的。當時主管費城藝術博物館東亞藝術分館的霍拉斯·翟蔭(Horace H. F. Jayne)沉迷中國文化,在中國探訪時買走了智化殿的藻井。他甚至還買下了一座完整的明代大殿,拆下構件遠渡重洋後,重新搭建在費城藝術博物館中,即現在的「明廳」。這座大殿據說來自崇禎時的太監王承恩的府邸。與此同時,另一位中國藝術研究者史克門(Laurence C. S. Sickman)受納爾遜博物館理事蘭登·華爾納(Langdon Warner)之託,正在搜尋中國文物,他最終買下了萬佛閣的藻井。這兩人很可能是通過一位姓紀的古董商達成的交易。當時智化寺的住持普遠為了生計,自是很高興能將藻井賤賣。紀姓古董商則以購買棺材木料為幌子,從普遠手中買下藻井,再將其倒賣給美國人。無論翟蔭還是史克門,都與這位熱衷於「拯救」中國文物的蘭登·華爾納關係密切,史克門是他的學生,而當年華爾納盜取敦煌壁畫的時候,翟蔭正是他的助手。

無論如何,智化寺藻井的流失,都讓我們失去了感受完整室內空間的機會,也是它從輝煌跌落谷底的最落寞之傷,終歸讓人痛心不已。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萬佛閣藻井舊照(圖:陶洙)

"

說到老北京城內保存最完好的明代寺廟是哪座,可能許多人還真不太知道。其實這座古寺就藏在東城祿米倉衚衕裡,名曰智化寺,現歸屬於文物局,為北京文博交流館。雖然名頭沒有那麼響,但論建築本身的價值,在京城寺廟中絕對名列前茅。而它背後的故事更是讓人感慨良多。

前幾年我就住在附近,但很長一段時間都沒有進去過,沒了香火,平日裡入內參觀的人便也寥寥。直到聽聞去年博物館日的夜遊活動,感覺機會難得,才決定趁機前去一探究竟。也正是通過這次夜遊,智化寺的歷史和辛酸往事才從頭腦中的模糊印象化成了實實在在的眼前之物。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智化寺山門,上有白石匾額「敕賜智化寺」

智化寺建於明正統九年(1444 年),是當時權傾朝野的大太監王振建的家廟,明英宗賜名「報恩智化禪寺」。

王振是蔚州(今河北蔚縣)人,年輕時讀過一些書,然而科舉之路沒走通,最終決定淨身入宮,期望他日能發達一波。到了宣宗朝這個機會來了,王振得到了侍奉太子(即後來的明英宗朱祁鎮)的東宮局郎之職。由於他能說會道,常給太子講些民間好玩的事,很得太子的喜愛。英宗即位後,王振掌管了司禮監,深得寵信。到了正統七年,太皇太后去世,原來掌管朝政的大臣老的老、死的死,王振也就獨攬了大權。和許多太監一樣,王振很推崇佛教,大肆修建佛寺,英宗自然也順著他,《明史》記載王振此時「跋扈不可制。作大第皇城東,建智化寺,窮極土木...」可見智化寺的興建與他的得勢大有關聯。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明英宗朱祁鎮

到土木堡之變英宗被俘,王振身死,智化寺也被冷落;後英宗復辟成功,智化寺又成為他追念王振之處。英宗在寺裡建祠立像,又御賜佛經,寺廟香火也再次旺盛起來。一直到乾隆七年(1742 年),御史沈廷芳路過智化寺時,見到罪大惡極的王振還在民間被大肆祭拜,氣得不行。他極其痛恨宦官專權,趕忙上奏皇帝,拆了王振的塑像,鑿掉讚頌他的碑文,智化寺也就此衰落,不復興盛。待到上世紀 30 年代營造學社調查智化寺時,寺廟已破敗不堪。當時領導調查的建築史大家劉敦楨描述道:「寺僧依租金度日,勉延殘喘,故諸殿毀敗日增,傾塌之虞,為期不遠。」不過也正因為這樣,清代沒做什麼大改動,位於京城內的智化寺難得地保留了明代的格局和樣式,直至今日。

這裡多提一句,劉敦楨 1932 年發表的這篇《北平智化寺如來殿調查記》是他在營造學社寫的第一篇古建築調查,非常經典。這篇文章也讓智化寺名頭大響,對它日後能順利入選第一批國保單位起到了重要作用。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智化寺佈局

智化寺創立時屬於禪宗下的臨濟宗,佈局為明代早期形制。隨著近代的衰微,寺廟的面積也越來越小,今天的智化寺只保留了中路的主要建築,劉敦楨調查時所見的萬法堂以及左右兩路的建築都已不在院內。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銀河 SOHO 與智化寺的古今相交之味

由於路面的抬高,智化寺的山門如今位於路面之下,空間略顯侷促,兩側的獅子面容已模糊。進去之後的第一進院落較小,正對面的便是智化門,即天王殿,三開間的單簷歇山頂,門窗間裝直板,板縫加木條。智化門內原有彌勒造像,現已無存。智化門前兩通石碑,均為王振於正統九年九月九日所立。殿內所有建築屋頂用的都是黑色琉璃瓦,比不上皇家敕建寺廟的黃色琉璃。但我還挺喜歡這種低調沉穩的風格。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夕陽照耀智化門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智化門與鼓樓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鐘樓

過智化門,來到寬敞的第二進院落。京音樂的演出就在這裡,這是夜遊的第一個項目。京音樂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如今也是智化寺為吸引遊客所盡力宣傳的亮點。

京音樂最早是智化寺藝僧在進行佛事與祭祀活動時演奏的音樂。由於王振的背景,這種音樂與宮廷有著密切的聯繫,極具功能性。寺內也一直保存著老的樂譜和樂器。從民國一直到建國初期,京音樂也成了藝僧維持寺廟的收入來源之一,當時應用最多的便是紅白喜事。到今天,智化寺完全脫離了宗教而歸屬文物局,僧人早已還俗。京音樂失去了原來的功能性,成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僅供市民和遊客欣賞。如今演奏的第二十七代傳人也不再是藝僧,而是河北屈家營村的農民,他們也順勢成了非遺傳承人。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寺內的老樂譜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智化門後搭臺,等待開演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這次是八人編制

雖然靠著非遺的光環來宣傳,但這種傳統音樂一旦脫離原來的佛事儀軌似乎也就喪失了發展的土壤,對於遊客的吸引力一般。演奏者也未必對其有多深的感情,對他們來說,政府的補貼可能更加重要。在這種狀況下,京音樂以後能否順利傳承,又會以何種方式發展?都是猶未可知的大問題。不過至少現在每天都還有演出可看。

目前京音樂的演奏樂器分別為大鼓、笙、管、笛、雲鑼。大鼓一直放在殿內,其他樂器則由演奏者隨身攜帶。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京音樂演奏

院子北邊是智化寺的主殿智化殿,東西兩座配殿,西邊為藏殿,東邊為大智殿,都是三開間的歇山頂木構。大智殿原供有三大士像,現已無存,如今也不開放,而西側的藏殿則頗值得一看。

智化寺雖然屬於臨濟宗,其實有著不少藏傳佛教的元素,這與當時朝廷對藏傳佛教的熱衷大有關係。這些藏傳佛教的元素在藏殿中表現得尤為明顯。藏殿的名字就來自於殿內那具精緻的轉輪藏。轉輪藏為八角形,每面有四十五個小抽屜用以安放佛經。這具木製的轉輪藏固定在白石須彌座之上,並不能轉動,而是通過人來繞著它轉以達到「轉輪」的效果。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月下藏殿

轉輪藏上的木雕水平非常高,主要雕的是藏密中的六拏具。每一面的頂部有大鵬金翅鳥與龍女,分別來源於印度教中的迦樓羅(Garuḍa)和娜迦(Naga)。每面之間的角柱從下往上雕有大象、獅子、羊頭翼獸與神王,中間夾雜著蓮瓣、捲雲,非常精緻。這種六拏具的圖像在許多地方都能看到,北京另一處比較有名的就是居庸關雲臺上的石雕。每個小經屜上還雕有佛像,細節都很棒。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轉輪藏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轉輪藏頂部的大鵬金翅鳥與龍女(圖:Mickey)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轉輪藏木柱雕刻細節:羊頭翼獸與神王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轉輪藏木柱雕刻細節:獅子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轉輪藏雕刻細節:小經屜上的佛龕

轉輪藏的頂部有一尊小佛像,為毗盧遮那佛,坐在盛開的蓮花座上,我們在下面看不清全貌。其上的藻井也非常精美,藻井外方內圓,最外的斜板上繪有一圈佛像,上面是一層捲雲和一層蓮瓣,再往上是一圈圓形的五層小斗栱,中心是五方佛曼荼羅的圓形彩畫,書有七字真言。在旁邊的展板上可以看到從上面拍的照片,展現了一個華麗異常的小世界。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轉輪藏頂部的佛像與藻井(圖:Mickey)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展板上有頂部的高清照片

中間的智化殿是寺院的正殿,此殿謎團甚多,除了建築之外,殿內的東西基本沒啥原物了。正中的造像是疑似清代的三世佛,水平一般,來自後面的大悲堂,和智化殿建築空間有些不搭。而智化殿原先的三世佛則搬去了西山的大覺寺。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智化殿正面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夜晚的銀河 SOHO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智化殿近景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智化殿的三世佛,體量稍小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大覺寺大雄寶殿的三世佛,原先是智化寺的

智化殿扇面牆上有一鋪壁畫《地藏菩薩與冥府十王》,這也不是智化殿原裝的,而是 1986 年從崇文門外花市斜街東口的臥佛寺搬過來的。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智化殿壁畫《地藏菩薩與冥府十王》

除此之外,老照片上的羅漢和漢白玉須彌座也都已不在原處。但最為可惜的還是藻井。智化殿佛像頂上的天花空了一大塊,透過這個「大洞」可以看到上面的樑架結構。這個地方空缺的正是華美的藻井,如今它被安放在了費城藝術博物館的中國廳。同樣流失海外的還有萬佛閣的藻井,現存於納爾遜-阿特金斯藝術博物館的中國廟宇廳。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智化殿藻井處的大缺口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兩處流失海外的藻井

劉敦楨 1931 年前去考察之時就聽說智化寺有奇麗的藻井,然而到寺裡的時候發現藻井已不存。1932 年,他在調查報告中寫道:「就中萬佛閣之藻井,雲龍蟠繞,結構恢奇,頗類大內規制,非梵剎所應有,因約往觀。詎至該寺而藻井已亡...」另在文中還留下了「於數年前被西人購去」的記載。

根據現在的信息,這兩處藻井應當是在 1930 年夏秋之際被拆卸賣走的。當時主管費城藝術博物館東亞藝術分館的霍拉斯·翟蔭(Horace H. F. Jayne)沉迷中國文化,在中國探訪時買走了智化殿的藻井。他甚至還買下了一座完整的明代大殿,拆下構件遠渡重洋後,重新搭建在費城藝術博物館中,即現在的「明廳」。這座大殿據說來自崇禎時的太監王承恩的府邸。與此同時,另一位中國藝術研究者史克門(Laurence C. S. Sickman)受納爾遜博物館理事蘭登·華爾納(Langdon Warner)之託,正在搜尋中國文物,他最終買下了萬佛閣的藻井。這兩人很可能是通過一位姓紀的古董商達成的交易。當時智化寺的住持普遠為了生計,自是很高興能將藻井賤賣。紀姓古董商則以購買棺材木料為幌子,從普遠手中買下藻井,再將其倒賣給美國人。無論翟蔭還是史克門,都與這位熱衷於「拯救」中國文物的蘭登·華爾納關係密切,史克門是他的學生,而當年華爾納盜取敦煌壁畫的時候,翟蔭正是他的助手。

無論如何,智化寺藻井的流失,都讓我們失去了感受完整室內空間的機會,也是它從輝煌跌落谷底的最落寞之傷,終歸讓人痛心不已。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萬佛閣藻井舊照(圖:陶洙)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智化寺藻井現狀(圖:壁下觀)

穿過智化殿來到第三進院落,面對的則是高聳的萬佛閣(如來殿)。這是一座兩層的樓閣,第一層匾額「如來殿」,第二層匾額「萬佛閣」。一座建築兩個名,也是當時的特色,一個表示殿內供奉著如來(釋迦牟尼)像,一個表示內有佛龕,置小像約九千軀。二層有平座欄杆,屋頂是廡殿頂,體量頗大,從規模和內部裝飾來看,萬佛閣無疑是全寺的主體建築。

"

說到老北京城內保存最完好的明代寺廟是哪座,可能許多人還真不太知道。其實這座古寺就藏在東城祿米倉衚衕裡,名曰智化寺,現歸屬於文物局,為北京文博交流館。雖然名頭沒有那麼響,但論建築本身的價值,在京城寺廟中絕對名列前茅。而它背後的故事更是讓人感慨良多。

前幾年我就住在附近,但很長一段時間都沒有進去過,沒了香火,平日裡入內參觀的人便也寥寥。直到聽聞去年博物館日的夜遊活動,感覺機會難得,才決定趁機前去一探究竟。也正是通過這次夜遊,智化寺的歷史和辛酸往事才從頭腦中的模糊印象化成了實實在在的眼前之物。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智化寺山門,上有白石匾額「敕賜智化寺」

智化寺建於明正統九年(1444 年),是當時權傾朝野的大太監王振建的家廟,明英宗賜名「報恩智化禪寺」。

王振是蔚州(今河北蔚縣)人,年輕時讀過一些書,然而科舉之路沒走通,最終決定淨身入宮,期望他日能發達一波。到了宣宗朝這個機會來了,王振得到了侍奉太子(即後來的明英宗朱祁鎮)的東宮局郎之職。由於他能說會道,常給太子講些民間好玩的事,很得太子的喜愛。英宗即位後,王振掌管了司禮監,深得寵信。到了正統七年,太皇太后去世,原來掌管朝政的大臣老的老、死的死,王振也就獨攬了大權。和許多太監一樣,王振很推崇佛教,大肆修建佛寺,英宗自然也順著他,《明史》記載王振此時「跋扈不可制。作大第皇城東,建智化寺,窮極土木...」可見智化寺的興建與他的得勢大有關聯。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明英宗朱祁鎮

到土木堡之變英宗被俘,王振身死,智化寺也被冷落;後英宗復辟成功,智化寺又成為他追念王振之處。英宗在寺裡建祠立像,又御賜佛經,寺廟香火也再次旺盛起來。一直到乾隆七年(1742 年),御史沈廷芳路過智化寺時,見到罪大惡極的王振還在民間被大肆祭拜,氣得不行。他極其痛恨宦官專權,趕忙上奏皇帝,拆了王振的塑像,鑿掉讚頌他的碑文,智化寺也就此衰落,不復興盛。待到上世紀 30 年代營造學社調查智化寺時,寺廟已破敗不堪。當時領導調查的建築史大家劉敦楨描述道:「寺僧依租金度日,勉延殘喘,故諸殿毀敗日增,傾塌之虞,為期不遠。」不過也正因為這樣,清代沒做什麼大改動,位於京城內的智化寺難得地保留了明代的格局和樣式,直至今日。

這裡多提一句,劉敦楨 1932 年發表的這篇《北平智化寺如來殿調查記》是他在營造學社寫的第一篇古建築調查,非常經典。這篇文章也讓智化寺名頭大響,對它日後能順利入選第一批國保單位起到了重要作用。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智化寺佈局

智化寺創立時屬於禪宗下的臨濟宗,佈局為明代早期形制。隨著近代的衰微,寺廟的面積也越來越小,今天的智化寺只保留了中路的主要建築,劉敦楨調查時所見的萬法堂以及左右兩路的建築都已不在院內。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銀河 SOHO 與智化寺的古今相交之味

由於路面的抬高,智化寺的山門如今位於路面之下,空間略顯侷促,兩側的獅子面容已模糊。進去之後的第一進院落較小,正對面的便是智化門,即天王殿,三開間的單簷歇山頂,門窗間裝直板,板縫加木條。智化門內原有彌勒造像,現已無存。智化門前兩通石碑,均為王振於正統九年九月九日所立。殿內所有建築屋頂用的都是黑色琉璃瓦,比不上皇家敕建寺廟的黃色琉璃。但我還挺喜歡這種低調沉穩的風格。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夕陽照耀智化門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智化門與鼓樓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鐘樓

過智化門,來到寬敞的第二進院落。京音樂的演出就在這裡,這是夜遊的第一個項目。京音樂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如今也是智化寺為吸引遊客所盡力宣傳的亮點。

京音樂最早是智化寺藝僧在進行佛事與祭祀活動時演奏的音樂。由於王振的背景,這種音樂與宮廷有著密切的聯繫,極具功能性。寺內也一直保存著老的樂譜和樂器。從民國一直到建國初期,京音樂也成了藝僧維持寺廟的收入來源之一,當時應用最多的便是紅白喜事。到今天,智化寺完全脫離了宗教而歸屬文物局,僧人早已還俗。京音樂失去了原來的功能性,成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僅供市民和遊客欣賞。如今演奏的第二十七代傳人也不再是藝僧,而是河北屈家營村的農民,他們也順勢成了非遺傳承人。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寺內的老樂譜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智化門後搭臺,等待開演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這次是八人編制

雖然靠著非遺的光環來宣傳,但這種傳統音樂一旦脫離原來的佛事儀軌似乎也就喪失了發展的土壤,對於遊客的吸引力一般。演奏者也未必對其有多深的感情,對他們來說,政府的補貼可能更加重要。在這種狀況下,京音樂以後能否順利傳承,又會以何種方式發展?都是猶未可知的大問題。不過至少現在每天都還有演出可看。

目前京音樂的演奏樂器分別為大鼓、笙、管、笛、雲鑼。大鼓一直放在殿內,其他樂器則由演奏者隨身攜帶。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京音樂演奏

院子北邊是智化寺的主殿智化殿,東西兩座配殿,西邊為藏殿,東邊為大智殿,都是三開間的歇山頂木構。大智殿原供有三大士像,現已無存,如今也不開放,而西側的藏殿則頗值得一看。

智化寺雖然屬於臨濟宗,其實有著不少藏傳佛教的元素,這與當時朝廷對藏傳佛教的熱衷大有關係。這些藏傳佛教的元素在藏殿中表現得尤為明顯。藏殿的名字就來自於殿內那具精緻的轉輪藏。轉輪藏為八角形,每面有四十五個小抽屜用以安放佛經。這具木製的轉輪藏固定在白石須彌座之上,並不能轉動,而是通過人來繞著它轉以達到「轉輪」的效果。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月下藏殿

轉輪藏上的木雕水平非常高,主要雕的是藏密中的六拏具。每一面的頂部有大鵬金翅鳥與龍女,分別來源於印度教中的迦樓羅(Garuḍa)和娜迦(Naga)。每面之間的角柱從下往上雕有大象、獅子、羊頭翼獸與神王,中間夾雜著蓮瓣、捲雲,非常精緻。這種六拏具的圖像在許多地方都能看到,北京另一處比較有名的就是居庸關雲臺上的石雕。每個小經屜上還雕有佛像,細節都很棒。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轉輪藏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轉輪藏頂部的大鵬金翅鳥與龍女(圖:Mickey)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轉輪藏木柱雕刻細節:羊頭翼獸與神王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轉輪藏木柱雕刻細節:獅子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轉輪藏雕刻細節:小經屜上的佛龕

轉輪藏的頂部有一尊小佛像,為毗盧遮那佛,坐在盛開的蓮花座上,我們在下面看不清全貌。其上的藻井也非常精美,藻井外方內圓,最外的斜板上繪有一圈佛像,上面是一層捲雲和一層蓮瓣,再往上是一圈圓形的五層小斗栱,中心是五方佛曼荼羅的圓形彩畫,書有七字真言。在旁邊的展板上可以看到從上面拍的照片,展現了一個華麗異常的小世界。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轉輪藏頂部的佛像與藻井(圖:Mickey)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展板上有頂部的高清照片

中間的智化殿是寺院的正殿,此殿謎團甚多,除了建築之外,殿內的東西基本沒啥原物了。正中的造像是疑似清代的三世佛,水平一般,來自後面的大悲堂,和智化殿建築空間有些不搭。而智化殿原先的三世佛則搬去了西山的大覺寺。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智化殿正面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夜晚的銀河 SOHO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智化殿近景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智化殿的三世佛,體量稍小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大覺寺大雄寶殿的三世佛,原先是智化寺的

智化殿扇面牆上有一鋪壁畫《地藏菩薩與冥府十王》,這也不是智化殿原裝的,而是 1986 年從崇文門外花市斜街東口的臥佛寺搬過來的。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智化殿壁畫《地藏菩薩與冥府十王》

除此之外,老照片上的羅漢和漢白玉須彌座也都已不在原處。但最為可惜的還是藻井。智化殿佛像頂上的天花空了一大塊,透過這個「大洞」可以看到上面的樑架結構。這個地方空缺的正是華美的藻井,如今它被安放在了費城藝術博物館的中國廳。同樣流失海外的還有萬佛閣的藻井,現存於納爾遜-阿特金斯藝術博物館的中國廟宇廳。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智化殿藻井處的大缺口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兩處流失海外的藻井

劉敦楨 1931 年前去考察之時就聽說智化寺有奇麗的藻井,然而到寺裡的時候發現藻井已不存。1932 年,他在調查報告中寫道:「就中萬佛閣之藻井,雲龍蟠繞,結構恢奇,頗類大內規制,非梵剎所應有,因約往觀。詎至該寺而藻井已亡...」另在文中還留下了「於數年前被西人購去」的記載。

根據現在的信息,這兩處藻井應當是在 1930 年夏秋之際被拆卸賣走的。當時主管費城藝術博物館東亞藝術分館的霍拉斯·翟蔭(Horace H. F. Jayne)沉迷中國文化,在中國探訪時買走了智化殿的藻井。他甚至還買下了一座完整的明代大殿,拆下構件遠渡重洋後,重新搭建在費城藝術博物館中,即現在的「明廳」。這座大殿據說來自崇禎時的太監王承恩的府邸。與此同時,另一位中國藝術研究者史克門(Laurence C. S. Sickman)受納爾遜博物館理事蘭登·華爾納(Langdon Warner)之託,正在搜尋中國文物,他最終買下了萬佛閣的藻井。這兩人很可能是通過一位姓紀的古董商達成的交易。當時智化寺的住持普遠為了生計,自是很高興能將藻井賤賣。紀姓古董商則以購買棺材木料為幌子,從普遠手中買下藻井,再將其倒賣給美國人。無論翟蔭還是史克門,都與這位熱衷於「拯救」中國文物的蘭登·華爾納關係密切,史克門是他的學生,而當年華爾納盜取敦煌壁畫的時候,翟蔭正是他的助手。

無論如何,智化寺藻井的流失,都讓我們失去了感受完整室內空間的機會,也是它從輝煌跌落谷底的最落寞之傷,終歸讓人痛心不已。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萬佛閣藻井舊照(圖:陶洙)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智化寺藻井現狀(圖:壁下觀)

穿過智化殿來到第三進院落,面對的則是高聳的萬佛閣(如來殿)。這是一座兩層的樓閣,第一層匾額「如來殿」,第二層匾額「萬佛閣」。一座建築兩個名,也是當時的特色,一個表示殿內供奉著如來(釋迦牟尼)像,一個表示內有佛龕,置小像約九千軀。二層有平座欄杆,屋頂是廡殿頂,體量頗大,從規模和內部裝飾來看,萬佛閣無疑是全寺的主體建築。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萬佛閣正面

"

說到老北京城內保存最完好的明代寺廟是哪座,可能許多人還真不太知道。其實這座古寺就藏在東城祿米倉衚衕裡,名曰智化寺,現歸屬於文物局,為北京文博交流館。雖然名頭沒有那麼響,但論建築本身的價值,在京城寺廟中絕對名列前茅。而它背後的故事更是讓人感慨良多。

前幾年我就住在附近,但很長一段時間都沒有進去過,沒了香火,平日裡入內參觀的人便也寥寥。直到聽聞去年博物館日的夜遊活動,感覺機會難得,才決定趁機前去一探究竟。也正是通過這次夜遊,智化寺的歷史和辛酸往事才從頭腦中的模糊印象化成了實實在在的眼前之物。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智化寺山門,上有白石匾額「敕賜智化寺」

智化寺建於明正統九年(1444 年),是當時權傾朝野的大太監王振建的家廟,明英宗賜名「報恩智化禪寺」。

王振是蔚州(今河北蔚縣)人,年輕時讀過一些書,然而科舉之路沒走通,最終決定淨身入宮,期望他日能發達一波。到了宣宗朝這個機會來了,王振得到了侍奉太子(即後來的明英宗朱祁鎮)的東宮局郎之職。由於他能說會道,常給太子講些民間好玩的事,很得太子的喜愛。英宗即位後,王振掌管了司禮監,深得寵信。到了正統七年,太皇太后去世,原來掌管朝政的大臣老的老、死的死,王振也就獨攬了大權。和許多太監一樣,王振很推崇佛教,大肆修建佛寺,英宗自然也順著他,《明史》記載王振此時「跋扈不可制。作大第皇城東,建智化寺,窮極土木...」可見智化寺的興建與他的得勢大有關聯。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明英宗朱祁鎮

到土木堡之變英宗被俘,王振身死,智化寺也被冷落;後英宗復辟成功,智化寺又成為他追念王振之處。英宗在寺裡建祠立像,又御賜佛經,寺廟香火也再次旺盛起來。一直到乾隆七年(1742 年),御史沈廷芳路過智化寺時,見到罪大惡極的王振還在民間被大肆祭拜,氣得不行。他極其痛恨宦官專權,趕忙上奏皇帝,拆了王振的塑像,鑿掉讚頌他的碑文,智化寺也就此衰落,不復興盛。待到上世紀 30 年代營造學社調查智化寺時,寺廟已破敗不堪。當時領導調查的建築史大家劉敦楨描述道:「寺僧依租金度日,勉延殘喘,故諸殿毀敗日增,傾塌之虞,為期不遠。」不過也正因為這樣,清代沒做什麼大改動,位於京城內的智化寺難得地保留了明代的格局和樣式,直至今日。

這裡多提一句,劉敦楨 1932 年發表的這篇《北平智化寺如來殿調查記》是他在營造學社寫的第一篇古建築調查,非常經典。這篇文章也讓智化寺名頭大響,對它日後能順利入選第一批國保單位起到了重要作用。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智化寺佈局

智化寺創立時屬於禪宗下的臨濟宗,佈局為明代早期形制。隨著近代的衰微,寺廟的面積也越來越小,今天的智化寺只保留了中路的主要建築,劉敦楨調查時所見的萬法堂以及左右兩路的建築都已不在院內。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銀河 SOHO 與智化寺的古今相交之味

由於路面的抬高,智化寺的山門如今位於路面之下,空間略顯侷促,兩側的獅子面容已模糊。進去之後的第一進院落較小,正對面的便是智化門,即天王殿,三開間的單簷歇山頂,門窗間裝直板,板縫加木條。智化門內原有彌勒造像,現已無存。智化門前兩通石碑,均為王振於正統九年九月九日所立。殿內所有建築屋頂用的都是黑色琉璃瓦,比不上皇家敕建寺廟的黃色琉璃。但我還挺喜歡這種低調沉穩的風格。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夕陽照耀智化門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智化門與鼓樓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鐘樓

過智化門,來到寬敞的第二進院落。京音樂的演出就在這裡,這是夜遊的第一個項目。京音樂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如今也是智化寺為吸引遊客所盡力宣傳的亮點。

京音樂最早是智化寺藝僧在進行佛事與祭祀活動時演奏的音樂。由於王振的背景,這種音樂與宮廷有著密切的聯繫,極具功能性。寺內也一直保存著老的樂譜和樂器。從民國一直到建國初期,京音樂也成了藝僧維持寺廟的收入來源之一,當時應用最多的便是紅白喜事。到今天,智化寺完全脫離了宗教而歸屬文物局,僧人早已還俗。京音樂失去了原來的功能性,成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僅供市民和遊客欣賞。如今演奏的第二十七代傳人也不再是藝僧,而是河北屈家營村的農民,他們也順勢成了非遺傳承人。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寺內的老樂譜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智化門後搭臺,等待開演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這次是八人編制

雖然靠著非遺的光環來宣傳,但這種傳統音樂一旦脫離原來的佛事儀軌似乎也就喪失了發展的土壤,對於遊客的吸引力一般。演奏者也未必對其有多深的感情,對他們來說,政府的補貼可能更加重要。在這種狀況下,京音樂以後能否順利傳承,又會以何種方式發展?都是猶未可知的大問題。不過至少現在每天都還有演出可看。

目前京音樂的演奏樂器分別為大鼓、笙、管、笛、雲鑼。大鼓一直放在殿內,其他樂器則由演奏者隨身攜帶。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京音樂演奏

院子北邊是智化寺的主殿智化殿,東西兩座配殿,西邊為藏殿,東邊為大智殿,都是三開間的歇山頂木構。大智殿原供有三大士像,現已無存,如今也不開放,而西側的藏殿則頗值得一看。

智化寺雖然屬於臨濟宗,其實有著不少藏傳佛教的元素,這與當時朝廷對藏傳佛教的熱衷大有關係。這些藏傳佛教的元素在藏殿中表現得尤為明顯。藏殿的名字就來自於殿內那具精緻的轉輪藏。轉輪藏為八角形,每面有四十五個小抽屜用以安放佛經。這具木製的轉輪藏固定在白石須彌座之上,並不能轉動,而是通過人來繞著它轉以達到「轉輪」的效果。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月下藏殿

轉輪藏上的木雕水平非常高,主要雕的是藏密中的六拏具。每一面的頂部有大鵬金翅鳥與龍女,分別來源於印度教中的迦樓羅(Garuḍa)和娜迦(Naga)。每面之間的角柱從下往上雕有大象、獅子、羊頭翼獸與神王,中間夾雜著蓮瓣、捲雲,非常精緻。這種六拏具的圖像在許多地方都能看到,北京另一處比較有名的就是居庸關雲臺上的石雕。每個小經屜上還雕有佛像,細節都很棒。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轉輪藏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轉輪藏頂部的大鵬金翅鳥與龍女(圖:Mickey)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轉輪藏木柱雕刻細節:羊頭翼獸與神王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轉輪藏木柱雕刻細節:獅子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轉輪藏雕刻細節:小經屜上的佛龕

轉輪藏的頂部有一尊小佛像,為毗盧遮那佛,坐在盛開的蓮花座上,我們在下面看不清全貌。其上的藻井也非常精美,藻井外方內圓,最外的斜板上繪有一圈佛像,上面是一層捲雲和一層蓮瓣,再往上是一圈圓形的五層小斗栱,中心是五方佛曼荼羅的圓形彩畫,書有七字真言。在旁邊的展板上可以看到從上面拍的照片,展現了一個華麗異常的小世界。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轉輪藏頂部的佛像與藻井(圖:Mickey)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展板上有頂部的高清照片

中間的智化殿是寺院的正殿,此殿謎團甚多,除了建築之外,殿內的東西基本沒啥原物了。正中的造像是疑似清代的三世佛,水平一般,來自後面的大悲堂,和智化殿建築空間有些不搭。而智化殿原先的三世佛則搬去了西山的大覺寺。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智化殿正面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夜晚的銀河 SOHO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智化殿近景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智化殿的三世佛,體量稍小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大覺寺大雄寶殿的三世佛,原先是智化寺的

智化殿扇面牆上有一鋪壁畫《地藏菩薩與冥府十王》,這也不是智化殿原裝的,而是 1986 年從崇文門外花市斜街東口的臥佛寺搬過來的。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智化殿壁畫《地藏菩薩與冥府十王》

除此之外,老照片上的羅漢和漢白玉須彌座也都已不在原處。但最為可惜的還是藻井。智化殿佛像頂上的天花空了一大塊,透過這個「大洞」可以看到上面的樑架結構。這個地方空缺的正是華美的藻井,如今它被安放在了費城藝術博物館的中國廳。同樣流失海外的還有萬佛閣的藻井,現存於納爾遜-阿特金斯藝術博物館的中國廟宇廳。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智化殿藻井處的大缺口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兩處流失海外的藻井

劉敦楨 1931 年前去考察之時就聽說智化寺有奇麗的藻井,然而到寺裡的時候發現藻井已不存。1932 年,他在調查報告中寫道:「就中萬佛閣之藻井,雲龍蟠繞,結構恢奇,頗類大內規制,非梵剎所應有,因約往觀。詎至該寺而藻井已亡...」另在文中還留下了「於數年前被西人購去」的記載。

根據現在的信息,這兩處藻井應當是在 1930 年夏秋之際被拆卸賣走的。當時主管費城藝術博物館東亞藝術分館的霍拉斯·翟蔭(Horace H. F. Jayne)沉迷中國文化,在中國探訪時買走了智化殿的藻井。他甚至還買下了一座完整的明代大殿,拆下構件遠渡重洋後,重新搭建在費城藝術博物館中,即現在的「明廳」。這座大殿據說來自崇禎時的太監王承恩的府邸。與此同時,另一位中國藝術研究者史克門(Laurence C. S. Sickman)受納爾遜博物館理事蘭登·華爾納(Langdon Warner)之託,正在搜尋中國文物,他最終買下了萬佛閣的藻井。這兩人很可能是通過一位姓紀的古董商達成的交易。當時智化寺的住持普遠為了生計,自是很高興能將藻井賤賣。紀姓古董商則以購買棺材木料為幌子,從普遠手中買下藻井,再將其倒賣給美國人。無論翟蔭還是史克門,都與這位熱衷於「拯救」中國文物的蘭登·華爾納關係密切,史克門是他的學生,而當年華爾納盜取敦煌壁畫的時候,翟蔭正是他的助手。

無論如何,智化寺藻井的流失,都讓我們失去了感受完整室內空間的機會,也是它從輝煌跌落谷底的最落寞之傷,終歸讓人痛心不已。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萬佛閣藻井舊照(圖:陶洙)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智化寺藻井現狀(圖:壁下觀)

穿過智化殿來到第三進院落,面對的則是高聳的萬佛閣(如來殿)。這是一座兩層的樓閣,第一層匾額「如來殿」,第二層匾額「萬佛閣」。一座建築兩個名,也是當時的特色,一個表示殿內供奉著如來(釋迦牟尼)像,一個表示內有佛龕,置小像約九千軀。二層有平座欄杆,屋頂是廡殿頂,體量頗大,從規模和內部裝飾來看,萬佛閣無疑是全寺的主體建築。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萬佛閣正面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萬佛閣近景

一層面闊五間,但兩頭的稍間體量很小,寬度不及次間一半。進殿可見正中供奉著三尊明代彩塑,中央是釋迦牟尼佛,兩側是持白拂塵的大梵天與持金剛杵的帝釋天,皆頭戴寶冠,為脅侍菩薩樣貌。這倆面容稍顯呆板,但身上衣著的彩色紋飾則相當精彩。

"

說到老北京城內保存最完好的明代寺廟是哪座,可能許多人還真不太知道。其實這座古寺就藏在東城祿米倉衚衕裡,名曰智化寺,現歸屬於文物局,為北京文博交流館。雖然名頭沒有那麼響,但論建築本身的價值,在京城寺廟中絕對名列前茅。而它背後的故事更是讓人感慨良多。

前幾年我就住在附近,但很長一段時間都沒有進去過,沒了香火,平日裡入內參觀的人便也寥寥。直到聽聞去年博物館日的夜遊活動,感覺機會難得,才決定趁機前去一探究竟。也正是通過這次夜遊,智化寺的歷史和辛酸往事才從頭腦中的模糊印象化成了實實在在的眼前之物。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智化寺山門,上有白石匾額「敕賜智化寺」

智化寺建於明正統九年(1444 年),是當時權傾朝野的大太監王振建的家廟,明英宗賜名「報恩智化禪寺」。

王振是蔚州(今河北蔚縣)人,年輕時讀過一些書,然而科舉之路沒走通,最終決定淨身入宮,期望他日能發達一波。到了宣宗朝這個機會來了,王振得到了侍奉太子(即後來的明英宗朱祁鎮)的東宮局郎之職。由於他能說會道,常給太子講些民間好玩的事,很得太子的喜愛。英宗即位後,王振掌管了司禮監,深得寵信。到了正統七年,太皇太后去世,原來掌管朝政的大臣老的老、死的死,王振也就獨攬了大權。和許多太監一樣,王振很推崇佛教,大肆修建佛寺,英宗自然也順著他,《明史》記載王振此時「跋扈不可制。作大第皇城東,建智化寺,窮極土木...」可見智化寺的興建與他的得勢大有關聯。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明英宗朱祁鎮

到土木堡之變英宗被俘,王振身死,智化寺也被冷落;後英宗復辟成功,智化寺又成為他追念王振之處。英宗在寺裡建祠立像,又御賜佛經,寺廟香火也再次旺盛起來。一直到乾隆七年(1742 年),御史沈廷芳路過智化寺時,見到罪大惡極的王振還在民間被大肆祭拜,氣得不行。他極其痛恨宦官專權,趕忙上奏皇帝,拆了王振的塑像,鑿掉讚頌他的碑文,智化寺也就此衰落,不復興盛。待到上世紀 30 年代營造學社調查智化寺時,寺廟已破敗不堪。當時領導調查的建築史大家劉敦楨描述道:「寺僧依租金度日,勉延殘喘,故諸殿毀敗日增,傾塌之虞,為期不遠。」不過也正因為這樣,清代沒做什麼大改動,位於京城內的智化寺難得地保留了明代的格局和樣式,直至今日。

這裡多提一句,劉敦楨 1932 年發表的這篇《北平智化寺如來殿調查記》是他在營造學社寫的第一篇古建築調查,非常經典。這篇文章也讓智化寺名頭大響,對它日後能順利入選第一批國保單位起到了重要作用。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智化寺佈局

智化寺創立時屬於禪宗下的臨濟宗,佈局為明代早期形制。隨著近代的衰微,寺廟的面積也越來越小,今天的智化寺只保留了中路的主要建築,劉敦楨調查時所見的萬法堂以及左右兩路的建築都已不在院內。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銀河 SOHO 與智化寺的古今相交之味

由於路面的抬高,智化寺的山門如今位於路面之下,空間略顯侷促,兩側的獅子面容已模糊。進去之後的第一進院落較小,正對面的便是智化門,即天王殿,三開間的單簷歇山頂,門窗間裝直板,板縫加木條。智化門內原有彌勒造像,現已無存。智化門前兩通石碑,均為王振於正統九年九月九日所立。殿內所有建築屋頂用的都是黑色琉璃瓦,比不上皇家敕建寺廟的黃色琉璃。但我還挺喜歡這種低調沉穩的風格。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夕陽照耀智化門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智化門與鼓樓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鐘樓

過智化門,來到寬敞的第二進院落。京音樂的演出就在這裡,這是夜遊的第一個項目。京音樂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如今也是智化寺為吸引遊客所盡力宣傳的亮點。

京音樂最早是智化寺藝僧在進行佛事與祭祀活動時演奏的音樂。由於王振的背景,這種音樂與宮廷有著密切的聯繫,極具功能性。寺內也一直保存著老的樂譜和樂器。從民國一直到建國初期,京音樂也成了藝僧維持寺廟的收入來源之一,當時應用最多的便是紅白喜事。到今天,智化寺完全脫離了宗教而歸屬文物局,僧人早已還俗。京音樂失去了原來的功能性,成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僅供市民和遊客欣賞。如今演奏的第二十七代傳人也不再是藝僧,而是河北屈家營村的農民,他們也順勢成了非遺傳承人。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寺內的老樂譜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智化門後搭臺,等待開演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這次是八人編制

雖然靠著非遺的光環來宣傳,但這種傳統音樂一旦脫離原來的佛事儀軌似乎也就喪失了發展的土壤,對於遊客的吸引力一般。演奏者也未必對其有多深的感情,對他們來說,政府的補貼可能更加重要。在這種狀況下,京音樂以後能否順利傳承,又會以何種方式發展?都是猶未可知的大問題。不過至少現在每天都還有演出可看。

目前京音樂的演奏樂器分別為大鼓、笙、管、笛、雲鑼。大鼓一直放在殿內,其他樂器則由演奏者隨身攜帶。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京音樂演奏

院子北邊是智化寺的主殿智化殿,東西兩座配殿,西邊為藏殿,東邊為大智殿,都是三開間的歇山頂木構。大智殿原供有三大士像,現已無存,如今也不開放,而西側的藏殿則頗值得一看。

智化寺雖然屬於臨濟宗,其實有著不少藏傳佛教的元素,這與當時朝廷對藏傳佛教的熱衷大有關係。這些藏傳佛教的元素在藏殿中表現得尤為明顯。藏殿的名字就來自於殿內那具精緻的轉輪藏。轉輪藏為八角形,每面有四十五個小抽屜用以安放佛經。這具木製的轉輪藏固定在白石須彌座之上,並不能轉動,而是通過人來繞著它轉以達到「轉輪」的效果。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月下藏殿

轉輪藏上的木雕水平非常高,主要雕的是藏密中的六拏具。每一面的頂部有大鵬金翅鳥與龍女,分別來源於印度教中的迦樓羅(Garuḍa)和娜迦(Naga)。每面之間的角柱從下往上雕有大象、獅子、羊頭翼獸與神王,中間夾雜著蓮瓣、捲雲,非常精緻。這種六拏具的圖像在許多地方都能看到,北京另一處比較有名的就是居庸關雲臺上的石雕。每個小經屜上還雕有佛像,細節都很棒。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轉輪藏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轉輪藏頂部的大鵬金翅鳥與龍女(圖:Mickey)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轉輪藏木柱雕刻細節:羊頭翼獸與神王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轉輪藏木柱雕刻細節:獅子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轉輪藏雕刻細節:小經屜上的佛龕

轉輪藏的頂部有一尊小佛像,為毗盧遮那佛,坐在盛開的蓮花座上,我們在下面看不清全貌。其上的藻井也非常精美,藻井外方內圓,最外的斜板上繪有一圈佛像,上面是一層捲雲和一層蓮瓣,再往上是一圈圓形的五層小斗栱,中心是五方佛曼荼羅的圓形彩畫,書有七字真言。在旁邊的展板上可以看到從上面拍的照片,展現了一個華麗異常的小世界。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轉輪藏頂部的佛像與藻井(圖:Mickey)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展板上有頂部的高清照片

中間的智化殿是寺院的正殿,此殿謎團甚多,除了建築之外,殿內的東西基本沒啥原物了。正中的造像是疑似清代的三世佛,水平一般,來自後面的大悲堂,和智化殿建築空間有些不搭。而智化殿原先的三世佛則搬去了西山的大覺寺。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智化殿正面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夜晚的銀河 SOHO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智化殿近景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智化殿的三世佛,體量稍小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大覺寺大雄寶殿的三世佛,原先是智化寺的

智化殿扇面牆上有一鋪壁畫《地藏菩薩與冥府十王》,這也不是智化殿原裝的,而是 1986 年從崇文門外花市斜街東口的臥佛寺搬過來的。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智化殿壁畫《地藏菩薩與冥府十王》

除此之外,老照片上的羅漢和漢白玉須彌座也都已不在原處。但最為可惜的還是藻井。智化殿佛像頂上的天花空了一大塊,透過這個「大洞」可以看到上面的樑架結構。這個地方空缺的正是華美的藻井,如今它被安放在了費城藝術博物館的中國廳。同樣流失海外的還有萬佛閣的藻井,現存於納爾遜-阿特金斯藝術博物館的中國廟宇廳。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智化殿藻井處的大缺口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兩處流失海外的藻井

劉敦楨 1931 年前去考察之時就聽說智化寺有奇麗的藻井,然而到寺裡的時候發現藻井已不存。1932 年,他在調查報告中寫道:「就中萬佛閣之藻井,雲龍蟠繞,結構恢奇,頗類大內規制,非梵剎所應有,因約往觀。詎至該寺而藻井已亡...」另在文中還留下了「於數年前被西人購去」的記載。

根據現在的信息,這兩處藻井應當是在 1930 年夏秋之際被拆卸賣走的。當時主管費城藝術博物館東亞藝術分館的霍拉斯·翟蔭(Horace H. F. Jayne)沉迷中國文化,在中國探訪時買走了智化殿的藻井。他甚至還買下了一座完整的明代大殿,拆下構件遠渡重洋後,重新搭建在費城藝術博物館中,即現在的「明廳」。這座大殿據說來自崇禎時的太監王承恩的府邸。與此同時,另一位中國藝術研究者史克門(Laurence C. S. Sickman)受納爾遜博物館理事蘭登·華爾納(Langdon Warner)之託,正在搜尋中國文物,他最終買下了萬佛閣的藻井。這兩人很可能是通過一位姓紀的古董商達成的交易。當時智化寺的住持普遠為了生計,自是很高興能將藻井賤賣。紀姓古董商則以購買棺材木料為幌子,從普遠手中買下藻井,再將其倒賣給美國人。無論翟蔭還是史克門,都與這位熱衷於「拯救」中國文物的蘭登·華爾納關係密切,史克門是他的學生,而當年華爾納盜取敦煌壁畫的時候,翟蔭正是他的助手。

無論如何,智化寺藻井的流失,都讓我們失去了感受完整室內空間的機會,也是它從輝煌跌落谷底的最落寞之傷,終歸讓人痛心不已。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萬佛閣藻井舊照(圖:陶洙)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智化寺藻井現狀(圖:壁下觀)

穿過智化殿來到第三進院落,面對的則是高聳的萬佛閣(如來殿)。這是一座兩層的樓閣,第一層匾額「如來殿」,第二層匾額「萬佛閣」。一座建築兩個名,也是當時的特色,一個表示殿內供奉著如來(釋迦牟尼)像,一個表示內有佛龕,置小像約九千軀。二層有平座欄杆,屋頂是廡殿頂,體量頗大,從規模和內部裝飾來看,萬佛閣無疑是全寺的主體建築。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萬佛閣正面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萬佛閣近景

一層面闊五間,但兩頭的稍間體量很小,寬度不及次間一半。進殿可見正中供奉著三尊明代彩塑,中央是釋迦牟尼佛,兩側是持白拂塵的大梵天與持金剛杵的帝釋天,皆頭戴寶冠,為脅侍菩薩樣貌。這倆面容稍顯呆板,但身上衣著的彩色紋飾則相當精彩。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如來殿明代彩塑

"

說到老北京城內保存最完好的明代寺廟是哪座,可能許多人還真不太知道。其實這座古寺就藏在東城祿米倉衚衕裡,名曰智化寺,現歸屬於文物局,為北京文博交流館。雖然名頭沒有那麼響,但論建築本身的價值,在京城寺廟中絕對名列前茅。而它背後的故事更是讓人感慨良多。

前幾年我就住在附近,但很長一段時間都沒有進去過,沒了香火,平日裡入內參觀的人便也寥寥。直到聽聞去年博物館日的夜遊活動,感覺機會難得,才決定趁機前去一探究竟。也正是通過這次夜遊,智化寺的歷史和辛酸往事才從頭腦中的模糊印象化成了實實在在的眼前之物。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智化寺山門,上有白石匾額「敕賜智化寺」

智化寺建於明正統九年(1444 年),是當時權傾朝野的大太監王振建的家廟,明英宗賜名「報恩智化禪寺」。

王振是蔚州(今河北蔚縣)人,年輕時讀過一些書,然而科舉之路沒走通,最終決定淨身入宮,期望他日能發達一波。到了宣宗朝這個機會來了,王振得到了侍奉太子(即後來的明英宗朱祁鎮)的東宮局郎之職。由於他能說會道,常給太子講些民間好玩的事,很得太子的喜愛。英宗即位後,王振掌管了司禮監,深得寵信。到了正統七年,太皇太后去世,原來掌管朝政的大臣老的老、死的死,王振也就獨攬了大權。和許多太監一樣,王振很推崇佛教,大肆修建佛寺,英宗自然也順著他,《明史》記載王振此時「跋扈不可制。作大第皇城東,建智化寺,窮極土木...」可見智化寺的興建與他的得勢大有關聯。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明英宗朱祁鎮

到土木堡之變英宗被俘,王振身死,智化寺也被冷落;後英宗復辟成功,智化寺又成為他追念王振之處。英宗在寺裡建祠立像,又御賜佛經,寺廟香火也再次旺盛起來。一直到乾隆七年(1742 年),御史沈廷芳路過智化寺時,見到罪大惡極的王振還在民間被大肆祭拜,氣得不行。他極其痛恨宦官專權,趕忙上奏皇帝,拆了王振的塑像,鑿掉讚頌他的碑文,智化寺也就此衰落,不復興盛。待到上世紀 30 年代營造學社調查智化寺時,寺廟已破敗不堪。當時領導調查的建築史大家劉敦楨描述道:「寺僧依租金度日,勉延殘喘,故諸殿毀敗日增,傾塌之虞,為期不遠。」不過也正因為這樣,清代沒做什麼大改動,位於京城內的智化寺難得地保留了明代的格局和樣式,直至今日。

這裡多提一句,劉敦楨 1932 年發表的這篇《北平智化寺如來殿調查記》是他在營造學社寫的第一篇古建築調查,非常經典。這篇文章也讓智化寺名頭大響,對它日後能順利入選第一批國保單位起到了重要作用。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智化寺佈局

智化寺創立時屬於禪宗下的臨濟宗,佈局為明代早期形制。隨著近代的衰微,寺廟的面積也越來越小,今天的智化寺只保留了中路的主要建築,劉敦楨調查時所見的萬法堂以及左右兩路的建築都已不在院內。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銀河 SOHO 與智化寺的古今相交之味

由於路面的抬高,智化寺的山門如今位於路面之下,空間略顯侷促,兩側的獅子面容已模糊。進去之後的第一進院落較小,正對面的便是智化門,即天王殿,三開間的單簷歇山頂,門窗間裝直板,板縫加木條。智化門內原有彌勒造像,現已無存。智化門前兩通石碑,均為王振於正統九年九月九日所立。殿內所有建築屋頂用的都是黑色琉璃瓦,比不上皇家敕建寺廟的黃色琉璃。但我還挺喜歡這種低調沉穩的風格。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夕陽照耀智化門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智化門與鼓樓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鐘樓

過智化門,來到寬敞的第二進院落。京音樂的演出就在這裡,這是夜遊的第一個項目。京音樂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如今也是智化寺為吸引遊客所盡力宣傳的亮點。

京音樂最早是智化寺藝僧在進行佛事與祭祀活動時演奏的音樂。由於王振的背景,這種音樂與宮廷有著密切的聯繫,極具功能性。寺內也一直保存著老的樂譜和樂器。從民國一直到建國初期,京音樂也成了藝僧維持寺廟的收入來源之一,當時應用最多的便是紅白喜事。到今天,智化寺完全脫離了宗教而歸屬文物局,僧人早已還俗。京音樂失去了原來的功能性,成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僅供市民和遊客欣賞。如今演奏的第二十七代傳人也不再是藝僧,而是河北屈家營村的農民,他們也順勢成了非遺傳承人。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寺內的老樂譜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智化門後搭臺,等待開演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這次是八人編制

雖然靠著非遺的光環來宣傳,但這種傳統音樂一旦脫離原來的佛事儀軌似乎也就喪失了發展的土壤,對於遊客的吸引力一般。演奏者也未必對其有多深的感情,對他們來說,政府的補貼可能更加重要。在這種狀況下,京音樂以後能否順利傳承,又會以何種方式發展?都是猶未可知的大問題。不過至少現在每天都還有演出可看。

目前京音樂的演奏樂器分別為大鼓、笙、管、笛、雲鑼。大鼓一直放在殿內,其他樂器則由演奏者隨身攜帶。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京音樂演奏

院子北邊是智化寺的主殿智化殿,東西兩座配殿,西邊為藏殿,東邊為大智殿,都是三開間的歇山頂木構。大智殿原供有三大士像,現已無存,如今也不開放,而西側的藏殿則頗值得一看。

智化寺雖然屬於臨濟宗,其實有著不少藏傳佛教的元素,這與當時朝廷對藏傳佛教的熱衷大有關係。這些藏傳佛教的元素在藏殿中表現得尤為明顯。藏殿的名字就來自於殿內那具精緻的轉輪藏。轉輪藏為八角形,每面有四十五個小抽屜用以安放佛經。這具木製的轉輪藏固定在白石須彌座之上,並不能轉動,而是通過人來繞著它轉以達到「轉輪」的效果。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月下藏殿

轉輪藏上的木雕水平非常高,主要雕的是藏密中的六拏具。每一面的頂部有大鵬金翅鳥與龍女,分別來源於印度教中的迦樓羅(Garuḍa)和娜迦(Naga)。每面之間的角柱從下往上雕有大象、獅子、羊頭翼獸與神王,中間夾雜著蓮瓣、捲雲,非常精緻。這種六拏具的圖像在許多地方都能看到,北京另一處比較有名的就是居庸關雲臺上的石雕。每個小經屜上還雕有佛像,細節都很棒。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轉輪藏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轉輪藏頂部的大鵬金翅鳥與龍女(圖:Mickey)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轉輪藏木柱雕刻細節:羊頭翼獸與神王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轉輪藏木柱雕刻細節:獅子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轉輪藏雕刻細節:小經屜上的佛龕

轉輪藏的頂部有一尊小佛像,為毗盧遮那佛,坐在盛開的蓮花座上,我們在下面看不清全貌。其上的藻井也非常精美,藻井外方內圓,最外的斜板上繪有一圈佛像,上面是一層捲雲和一層蓮瓣,再往上是一圈圓形的五層小斗栱,中心是五方佛曼荼羅的圓形彩畫,書有七字真言。在旁邊的展板上可以看到從上面拍的照片,展現了一個華麗異常的小世界。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轉輪藏頂部的佛像與藻井(圖:Mickey)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展板上有頂部的高清照片

中間的智化殿是寺院的正殿,此殿謎團甚多,除了建築之外,殿內的東西基本沒啥原物了。正中的造像是疑似清代的三世佛,水平一般,來自後面的大悲堂,和智化殿建築空間有些不搭。而智化殿原先的三世佛則搬去了西山的大覺寺。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智化殿正面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夜晚的銀河 SOHO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智化殿近景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智化殿的三世佛,體量稍小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大覺寺大雄寶殿的三世佛,原先是智化寺的

智化殿扇面牆上有一鋪壁畫《地藏菩薩與冥府十王》,這也不是智化殿原裝的,而是 1986 年從崇文門外花市斜街東口的臥佛寺搬過來的。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智化殿壁畫《地藏菩薩與冥府十王》

除此之外,老照片上的羅漢和漢白玉須彌座也都已不在原處。但最為可惜的還是藻井。智化殿佛像頂上的天花空了一大塊,透過這個「大洞」可以看到上面的樑架結構。這個地方空缺的正是華美的藻井,如今它被安放在了費城藝術博物館的中國廳。同樣流失海外的還有萬佛閣的藻井,現存於納爾遜-阿特金斯藝術博物館的中國廟宇廳。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智化殿藻井處的大缺口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兩處流失海外的藻井

劉敦楨 1931 年前去考察之時就聽說智化寺有奇麗的藻井,然而到寺裡的時候發現藻井已不存。1932 年,他在調查報告中寫道:「就中萬佛閣之藻井,雲龍蟠繞,結構恢奇,頗類大內規制,非梵剎所應有,因約往觀。詎至該寺而藻井已亡...」另在文中還留下了「於數年前被西人購去」的記載。

根據現在的信息,這兩處藻井應當是在 1930 年夏秋之際被拆卸賣走的。當時主管費城藝術博物館東亞藝術分館的霍拉斯·翟蔭(Horace H. F. Jayne)沉迷中國文化,在中國探訪時買走了智化殿的藻井。他甚至還買下了一座完整的明代大殿,拆下構件遠渡重洋後,重新搭建在費城藝術博物館中,即現在的「明廳」。這座大殿據說來自崇禎時的太監王承恩的府邸。與此同時,另一位中國藝術研究者史克門(Laurence C. S. Sickman)受納爾遜博物館理事蘭登·華爾納(Langdon Warner)之託,正在搜尋中國文物,他最終買下了萬佛閣的藻井。這兩人很可能是通過一位姓紀的古董商達成的交易。當時智化寺的住持普遠為了生計,自是很高興能將藻井賤賣。紀姓古董商則以購買棺材木料為幌子,從普遠手中買下藻井,再將其倒賣給美國人。無論翟蔭還是史克門,都與這位熱衷於「拯救」中國文物的蘭登·華爾納關係密切,史克門是他的學生,而當年華爾納盜取敦煌壁畫的時候,翟蔭正是他的助手。

無論如何,智化寺藻井的流失,都讓我們失去了感受完整室內空間的機會,也是它從輝煌跌落谷底的最落寞之傷,終歸讓人痛心不已。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萬佛閣藻井舊照(圖:陶洙)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智化寺藻井現狀(圖:壁下觀)

穿過智化殿來到第三進院落,面對的則是高聳的萬佛閣(如來殿)。這是一座兩層的樓閣,第一層匾額「如來殿」,第二層匾額「萬佛閣」。一座建築兩個名,也是當時的特色,一個表示殿內供奉著如來(釋迦牟尼)像,一個表示內有佛龕,置小像約九千軀。二層有平座欄杆,屋頂是廡殿頂,體量頗大,從規模和內部裝飾來看,萬佛閣無疑是全寺的主體建築。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萬佛閣正面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萬佛閣近景

一層面闊五間,但兩頭的稍間體量很小,寬度不及次間一半。進殿可見正中供奉著三尊明代彩塑,中央是釋迦牟尼佛,兩側是持白拂塵的大梵天與持金剛杵的帝釋天,皆頭戴寶冠,為脅侍菩薩樣貌。這倆面容稍顯呆板,但身上衣著的彩色紋飾則相當精彩。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如來殿明代彩塑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釋迦牟尼佛

"

說到老北京城內保存最完好的明代寺廟是哪座,可能許多人還真不太知道。其實這座古寺就藏在東城祿米倉衚衕裡,名曰智化寺,現歸屬於文物局,為北京文博交流館。雖然名頭沒有那麼響,但論建築本身的價值,在京城寺廟中絕對名列前茅。而它背後的故事更是讓人感慨良多。

前幾年我就住在附近,但很長一段時間都沒有進去過,沒了香火,平日裡入內參觀的人便也寥寥。直到聽聞去年博物館日的夜遊活動,感覺機會難得,才決定趁機前去一探究竟。也正是通過這次夜遊,智化寺的歷史和辛酸往事才從頭腦中的模糊印象化成了實實在在的眼前之物。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智化寺山門,上有白石匾額「敕賜智化寺」

智化寺建於明正統九年(1444 年),是當時權傾朝野的大太監王振建的家廟,明英宗賜名「報恩智化禪寺」。

王振是蔚州(今河北蔚縣)人,年輕時讀過一些書,然而科舉之路沒走通,最終決定淨身入宮,期望他日能發達一波。到了宣宗朝這個機會來了,王振得到了侍奉太子(即後來的明英宗朱祁鎮)的東宮局郎之職。由於他能說會道,常給太子講些民間好玩的事,很得太子的喜愛。英宗即位後,王振掌管了司禮監,深得寵信。到了正統七年,太皇太后去世,原來掌管朝政的大臣老的老、死的死,王振也就獨攬了大權。和許多太監一樣,王振很推崇佛教,大肆修建佛寺,英宗自然也順著他,《明史》記載王振此時「跋扈不可制。作大第皇城東,建智化寺,窮極土木...」可見智化寺的興建與他的得勢大有關聯。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明英宗朱祁鎮

到土木堡之變英宗被俘,王振身死,智化寺也被冷落;後英宗復辟成功,智化寺又成為他追念王振之處。英宗在寺裡建祠立像,又御賜佛經,寺廟香火也再次旺盛起來。一直到乾隆七年(1742 年),御史沈廷芳路過智化寺時,見到罪大惡極的王振還在民間被大肆祭拜,氣得不行。他極其痛恨宦官專權,趕忙上奏皇帝,拆了王振的塑像,鑿掉讚頌他的碑文,智化寺也就此衰落,不復興盛。待到上世紀 30 年代營造學社調查智化寺時,寺廟已破敗不堪。當時領導調查的建築史大家劉敦楨描述道:「寺僧依租金度日,勉延殘喘,故諸殿毀敗日增,傾塌之虞,為期不遠。」不過也正因為這樣,清代沒做什麼大改動,位於京城內的智化寺難得地保留了明代的格局和樣式,直至今日。

這裡多提一句,劉敦楨 1932 年發表的這篇《北平智化寺如來殿調查記》是他在營造學社寫的第一篇古建築調查,非常經典。這篇文章也讓智化寺名頭大響,對它日後能順利入選第一批國保單位起到了重要作用。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智化寺佈局

智化寺創立時屬於禪宗下的臨濟宗,佈局為明代早期形制。隨著近代的衰微,寺廟的面積也越來越小,今天的智化寺只保留了中路的主要建築,劉敦楨調查時所見的萬法堂以及左右兩路的建築都已不在院內。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銀河 SOHO 與智化寺的古今相交之味

由於路面的抬高,智化寺的山門如今位於路面之下,空間略顯侷促,兩側的獅子面容已模糊。進去之後的第一進院落較小,正對面的便是智化門,即天王殿,三開間的單簷歇山頂,門窗間裝直板,板縫加木條。智化門內原有彌勒造像,現已無存。智化門前兩通石碑,均為王振於正統九年九月九日所立。殿內所有建築屋頂用的都是黑色琉璃瓦,比不上皇家敕建寺廟的黃色琉璃。但我還挺喜歡這種低調沉穩的風格。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夕陽照耀智化門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智化門與鼓樓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鐘樓

過智化門,來到寬敞的第二進院落。京音樂的演出就在這裡,這是夜遊的第一個項目。京音樂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如今也是智化寺為吸引遊客所盡力宣傳的亮點。

京音樂最早是智化寺藝僧在進行佛事與祭祀活動時演奏的音樂。由於王振的背景,這種音樂與宮廷有著密切的聯繫,極具功能性。寺內也一直保存著老的樂譜和樂器。從民國一直到建國初期,京音樂也成了藝僧維持寺廟的收入來源之一,當時應用最多的便是紅白喜事。到今天,智化寺完全脫離了宗教而歸屬文物局,僧人早已還俗。京音樂失去了原來的功能性,成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僅供市民和遊客欣賞。如今演奏的第二十七代傳人也不再是藝僧,而是河北屈家營村的農民,他們也順勢成了非遺傳承人。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寺內的老樂譜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智化門後搭臺,等待開演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這次是八人編制

雖然靠著非遺的光環來宣傳,但這種傳統音樂一旦脫離原來的佛事儀軌似乎也就喪失了發展的土壤,對於遊客的吸引力一般。演奏者也未必對其有多深的感情,對他們來說,政府的補貼可能更加重要。在這種狀況下,京音樂以後能否順利傳承,又會以何種方式發展?都是猶未可知的大問題。不過至少現在每天都還有演出可看。

目前京音樂的演奏樂器分別為大鼓、笙、管、笛、雲鑼。大鼓一直放在殿內,其他樂器則由演奏者隨身攜帶。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京音樂演奏

院子北邊是智化寺的主殿智化殿,東西兩座配殿,西邊為藏殿,東邊為大智殿,都是三開間的歇山頂木構。大智殿原供有三大士像,現已無存,如今也不開放,而西側的藏殿則頗值得一看。

智化寺雖然屬於臨濟宗,其實有著不少藏傳佛教的元素,這與當時朝廷對藏傳佛教的熱衷大有關係。這些藏傳佛教的元素在藏殿中表現得尤為明顯。藏殿的名字就來自於殿內那具精緻的轉輪藏。轉輪藏為八角形,每面有四十五個小抽屜用以安放佛經。這具木製的轉輪藏固定在白石須彌座之上,並不能轉動,而是通過人來繞著它轉以達到「轉輪」的效果。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月下藏殿

轉輪藏上的木雕水平非常高,主要雕的是藏密中的六拏具。每一面的頂部有大鵬金翅鳥與龍女,分別來源於印度教中的迦樓羅(Garuḍa)和娜迦(Naga)。每面之間的角柱從下往上雕有大象、獅子、羊頭翼獸與神王,中間夾雜著蓮瓣、捲雲,非常精緻。這種六拏具的圖像在許多地方都能看到,北京另一處比較有名的就是居庸關雲臺上的石雕。每個小經屜上還雕有佛像,細節都很棒。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轉輪藏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轉輪藏頂部的大鵬金翅鳥與龍女(圖:Mickey)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轉輪藏木柱雕刻細節:羊頭翼獸與神王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轉輪藏木柱雕刻細節:獅子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轉輪藏雕刻細節:小經屜上的佛龕

轉輪藏的頂部有一尊小佛像,為毗盧遮那佛,坐在盛開的蓮花座上,我們在下面看不清全貌。其上的藻井也非常精美,藻井外方內圓,最外的斜板上繪有一圈佛像,上面是一層捲雲和一層蓮瓣,再往上是一圈圓形的五層小斗栱,中心是五方佛曼荼羅的圓形彩畫,書有七字真言。在旁邊的展板上可以看到從上面拍的照片,展現了一個華麗異常的小世界。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轉輪藏頂部的佛像與藻井(圖:Mickey)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展板上有頂部的高清照片

中間的智化殿是寺院的正殿,此殿謎團甚多,除了建築之外,殿內的東西基本沒啥原物了。正中的造像是疑似清代的三世佛,水平一般,來自後面的大悲堂,和智化殿建築空間有些不搭。而智化殿原先的三世佛則搬去了西山的大覺寺。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智化殿正面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夜晚的銀河 SOHO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智化殿近景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智化殿的三世佛,體量稍小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大覺寺大雄寶殿的三世佛,原先是智化寺的

智化殿扇面牆上有一鋪壁畫《地藏菩薩與冥府十王》,這也不是智化殿原裝的,而是 1986 年從崇文門外花市斜街東口的臥佛寺搬過來的。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智化殿壁畫《地藏菩薩與冥府十王》

除此之外,老照片上的羅漢和漢白玉須彌座也都已不在原處。但最為可惜的還是藻井。智化殿佛像頂上的天花空了一大塊,透過這個「大洞」可以看到上面的樑架結構。這個地方空缺的正是華美的藻井,如今它被安放在了費城藝術博物館的中國廳。同樣流失海外的還有萬佛閣的藻井,現存於納爾遜-阿特金斯藝術博物館的中國廟宇廳。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智化殿藻井處的大缺口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兩處流失海外的藻井

劉敦楨 1931 年前去考察之時就聽說智化寺有奇麗的藻井,然而到寺裡的時候發現藻井已不存。1932 年,他在調查報告中寫道:「就中萬佛閣之藻井,雲龍蟠繞,結構恢奇,頗類大內規制,非梵剎所應有,因約往觀。詎至該寺而藻井已亡...」另在文中還留下了「於數年前被西人購去」的記載。

根據現在的信息,這兩處藻井應當是在 1930 年夏秋之際被拆卸賣走的。當時主管費城藝術博物館東亞藝術分館的霍拉斯·翟蔭(Horace H. F. Jayne)沉迷中國文化,在中國探訪時買走了智化殿的藻井。他甚至還買下了一座完整的明代大殿,拆下構件遠渡重洋後,重新搭建在費城藝術博物館中,即現在的「明廳」。這座大殿據說來自崇禎時的太監王承恩的府邸。與此同時,另一位中國藝術研究者史克門(Laurence C. S. Sickman)受納爾遜博物館理事蘭登·華爾納(Langdon Warner)之託,正在搜尋中國文物,他最終買下了萬佛閣的藻井。這兩人很可能是通過一位姓紀的古董商達成的交易。當時智化寺的住持普遠為了生計,自是很高興能將藻井賤賣。紀姓古董商則以購買棺材木料為幌子,從普遠手中買下藻井,再將其倒賣給美國人。無論翟蔭還是史克門,都與這位熱衷於「拯救」中國文物的蘭登·華爾納關係密切,史克門是他的學生,而當年華爾納盜取敦煌壁畫的時候,翟蔭正是他的助手。

無論如何,智化寺藻井的流失,都讓我們失去了感受完整室內空間的機會,也是它從輝煌跌落谷底的最落寞之傷,終歸讓人痛心不已。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萬佛閣藻井舊照(圖:陶洙)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智化寺藻井現狀(圖:壁下觀)

穿過智化殿來到第三進院落,面對的則是高聳的萬佛閣(如來殿)。這是一座兩層的樓閣,第一層匾額「如來殿」,第二層匾額「萬佛閣」。一座建築兩個名,也是當時的特色,一個表示殿內供奉著如來(釋迦牟尼)像,一個表示內有佛龕,置小像約九千軀。二層有平座欄杆,屋頂是廡殿頂,體量頗大,從規模和內部裝飾來看,萬佛閣無疑是全寺的主體建築。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萬佛閣正面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萬佛閣近景

一層面闊五間,但兩頭的稍間體量很小,寬度不及次間一半。進殿可見正中供奉著三尊明代彩塑,中央是釋迦牟尼佛,兩側是持白拂塵的大梵天與持金剛杵的帝釋天,皆頭戴寶冠,為脅侍菩薩樣貌。這倆面容稍顯呆板,但身上衣著的彩色紋飾則相當精彩。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如來殿明代彩塑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釋迦牟尼佛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大梵天

"

說到老北京城內保存最完好的明代寺廟是哪座,可能許多人還真不太知道。其實這座古寺就藏在東城祿米倉衚衕裡,名曰智化寺,現歸屬於文物局,為北京文博交流館。雖然名頭沒有那麼響,但論建築本身的價值,在京城寺廟中絕對名列前茅。而它背後的故事更是讓人感慨良多。

前幾年我就住在附近,但很長一段時間都沒有進去過,沒了香火,平日裡入內參觀的人便也寥寥。直到聽聞去年博物館日的夜遊活動,感覺機會難得,才決定趁機前去一探究竟。也正是通過這次夜遊,智化寺的歷史和辛酸往事才從頭腦中的模糊印象化成了實實在在的眼前之物。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智化寺山門,上有白石匾額「敕賜智化寺」

智化寺建於明正統九年(1444 年),是當時權傾朝野的大太監王振建的家廟,明英宗賜名「報恩智化禪寺」。

王振是蔚州(今河北蔚縣)人,年輕時讀過一些書,然而科舉之路沒走通,最終決定淨身入宮,期望他日能發達一波。到了宣宗朝這個機會來了,王振得到了侍奉太子(即後來的明英宗朱祁鎮)的東宮局郎之職。由於他能說會道,常給太子講些民間好玩的事,很得太子的喜愛。英宗即位後,王振掌管了司禮監,深得寵信。到了正統七年,太皇太后去世,原來掌管朝政的大臣老的老、死的死,王振也就獨攬了大權。和許多太監一樣,王振很推崇佛教,大肆修建佛寺,英宗自然也順著他,《明史》記載王振此時「跋扈不可制。作大第皇城東,建智化寺,窮極土木...」可見智化寺的興建與他的得勢大有關聯。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明英宗朱祁鎮

到土木堡之變英宗被俘,王振身死,智化寺也被冷落;後英宗復辟成功,智化寺又成為他追念王振之處。英宗在寺裡建祠立像,又御賜佛經,寺廟香火也再次旺盛起來。一直到乾隆七年(1742 年),御史沈廷芳路過智化寺時,見到罪大惡極的王振還在民間被大肆祭拜,氣得不行。他極其痛恨宦官專權,趕忙上奏皇帝,拆了王振的塑像,鑿掉讚頌他的碑文,智化寺也就此衰落,不復興盛。待到上世紀 30 年代營造學社調查智化寺時,寺廟已破敗不堪。當時領導調查的建築史大家劉敦楨描述道:「寺僧依租金度日,勉延殘喘,故諸殿毀敗日增,傾塌之虞,為期不遠。」不過也正因為這樣,清代沒做什麼大改動,位於京城內的智化寺難得地保留了明代的格局和樣式,直至今日。

這裡多提一句,劉敦楨 1932 年發表的這篇《北平智化寺如來殿調查記》是他在營造學社寫的第一篇古建築調查,非常經典。這篇文章也讓智化寺名頭大響,對它日後能順利入選第一批國保單位起到了重要作用。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智化寺佈局

智化寺創立時屬於禪宗下的臨濟宗,佈局為明代早期形制。隨著近代的衰微,寺廟的面積也越來越小,今天的智化寺只保留了中路的主要建築,劉敦楨調查時所見的萬法堂以及左右兩路的建築都已不在院內。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銀河 SOHO 與智化寺的古今相交之味

由於路面的抬高,智化寺的山門如今位於路面之下,空間略顯侷促,兩側的獅子面容已模糊。進去之後的第一進院落較小,正對面的便是智化門,即天王殿,三開間的單簷歇山頂,門窗間裝直板,板縫加木條。智化門內原有彌勒造像,現已無存。智化門前兩通石碑,均為王振於正統九年九月九日所立。殿內所有建築屋頂用的都是黑色琉璃瓦,比不上皇家敕建寺廟的黃色琉璃。但我還挺喜歡這種低調沉穩的風格。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夕陽照耀智化門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智化門與鼓樓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鐘樓

過智化門,來到寬敞的第二進院落。京音樂的演出就在這裡,這是夜遊的第一個項目。京音樂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如今也是智化寺為吸引遊客所盡力宣傳的亮點。

京音樂最早是智化寺藝僧在進行佛事與祭祀活動時演奏的音樂。由於王振的背景,這種音樂與宮廷有著密切的聯繫,極具功能性。寺內也一直保存著老的樂譜和樂器。從民國一直到建國初期,京音樂也成了藝僧維持寺廟的收入來源之一,當時應用最多的便是紅白喜事。到今天,智化寺完全脫離了宗教而歸屬文物局,僧人早已還俗。京音樂失去了原來的功能性,成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僅供市民和遊客欣賞。如今演奏的第二十七代傳人也不再是藝僧,而是河北屈家營村的農民,他們也順勢成了非遺傳承人。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寺內的老樂譜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智化門後搭臺,等待開演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這次是八人編制

雖然靠著非遺的光環來宣傳,但這種傳統音樂一旦脫離原來的佛事儀軌似乎也就喪失了發展的土壤,對於遊客的吸引力一般。演奏者也未必對其有多深的感情,對他們來說,政府的補貼可能更加重要。在這種狀況下,京音樂以後能否順利傳承,又會以何種方式發展?都是猶未可知的大問題。不過至少現在每天都還有演出可看。

目前京音樂的演奏樂器分別為大鼓、笙、管、笛、雲鑼。大鼓一直放在殿內,其他樂器則由演奏者隨身攜帶。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京音樂演奏

院子北邊是智化寺的主殿智化殿,東西兩座配殿,西邊為藏殿,東邊為大智殿,都是三開間的歇山頂木構。大智殿原供有三大士像,現已無存,如今也不開放,而西側的藏殿則頗值得一看。

智化寺雖然屬於臨濟宗,其實有著不少藏傳佛教的元素,這與當時朝廷對藏傳佛教的熱衷大有關係。這些藏傳佛教的元素在藏殿中表現得尤為明顯。藏殿的名字就來自於殿內那具精緻的轉輪藏。轉輪藏為八角形,每面有四十五個小抽屜用以安放佛經。這具木製的轉輪藏固定在白石須彌座之上,並不能轉動,而是通過人來繞著它轉以達到「轉輪」的效果。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月下藏殿

轉輪藏上的木雕水平非常高,主要雕的是藏密中的六拏具。每一面的頂部有大鵬金翅鳥與龍女,分別來源於印度教中的迦樓羅(Garuḍa)和娜迦(Naga)。每面之間的角柱從下往上雕有大象、獅子、羊頭翼獸與神王,中間夾雜著蓮瓣、捲雲,非常精緻。這種六拏具的圖像在許多地方都能看到,北京另一處比較有名的就是居庸關雲臺上的石雕。每個小經屜上還雕有佛像,細節都很棒。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轉輪藏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轉輪藏頂部的大鵬金翅鳥與龍女(圖:Mickey)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轉輪藏木柱雕刻細節:羊頭翼獸與神王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轉輪藏木柱雕刻細節:獅子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轉輪藏雕刻細節:小經屜上的佛龕

轉輪藏的頂部有一尊小佛像,為毗盧遮那佛,坐在盛開的蓮花座上,我們在下面看不清全貌。其上的藻井也非常精美,藻井外方內圓,最外的斜板上繪有一圈佛像,上面是一層捲雲和一層蓮瓣,再往上是一圈圓形的五層小斗栱,中心是五方佛曼荼羅的圓形彩畫,書有七字真言。在旁邊的展板上可以看到從上面拍的照片,展現了一個華麗異常的小世界。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轉輪藏頂部的佛像與藻井(圖:Mickey)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展板上有頂部的高清照片

中間的智化殿是寺院的正殿,此殿謎團甚多,除了建築之外,殿內的東西基本沒啥原物了。正中的造像是疑似清代的三世佛,水平一般,來自後面的大悲堂,和智化殿建築空間有些不搭。而智化殿原先的三世佛則搬去了西山的大覺寺。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智化殿正面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夜晚的銀河 SOHO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智化殿近景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智化殿的三世佛,體量稍小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大覺寺大雄寶殿的三世佛,原先是智化寺的

智化殿扇面牆上有一鋪壁畫《地藏菩薩與冥府十王》,這也不是智化殿原裝的,而是 1986 年從崇文門外花市斜街東口的臥佛寺搬過來的。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智化殿壁畫《地藏菩薩與冥府十王》

除此之外,老照片上的羅漢和漢白玉須彌座也都已不在原處。但最為可惜的還是藻井。智化殿佛像頂上的天花空了一大塊,透過這個「大洞」可以看到上面的樑架結構。這個地方空缺的正是華美的藻井,如今它被安放在了費城藝術博物館的中國廳。同樣流失海外的還有萬佛閣的藻井,現存於納爾遜-阿特金斯藝術博物館的中國廟宇廳。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智化殿藻井處的大缺口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兩處流失海外的藻井

劉敦楨 1931 年前去考察之時就聽說智化寺有奇麗的藻井,然而到寺裡的時候發現藻井已不存。1932 年,他在調查報告中寫道:「就中萬佛閣之藻井,雲龍蟠繞,結構恢奇,頗類大內規制,非梵剎所應有,因約往觀。詎至該寺而藻井已亡...」另在文中還留下了「於數年前被西人購去」的記載。

根據現在的信息,這兩處藻井應當是在 1930 年夏秋之際被拆卸賣走的。當時主管費城藝術博物館東亞藝術分館的霍拉斯·翟蔭(Horace H. F. Jayne)沉迷中國文化,在中國探訪時買走了智化殿的藻井。他甚至還買下了一座完整的明代大殿,拆下構件遠渡重洋後,重新搭建在費城藝術博物館中,即現在的「明廳」。這座大殿據說來自崇禎時的太監王承恩的府邸。與此同時,另一位中國藝術研究者史克門(Laurence C. S. Sickman)受納爾遜博物館理事蘭登·華爾納(Langdon Warner)之託,正在搜尋中國文物,他最終買下了萬佛閣的藻井。這兩人很可能是通過一位姓紀的古董商達成的交易。當時智化寺的住持普遠為了生計,自是很高興能將藻井賤賣。紀姓古董商則以購買棺材木料為幌子,從普遠手中買下藻井,再將其倒賣給美國人。無論翟蔭還是史克門,都與這位熱衷於「拯救」中國文物的蘭登·華爾納關係密切,史克門是他的學生,而當年華爾納盜取敦煌壁畫的時候,翟蔭正是他的助手。

無論如何,智化寺藻井的流失,都讓我們失去了感受完整室內空間的機會,也是它從輝煌跌落谷底的最落寞之傷,終歸讓人痛心不已。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萬佛閣藻井舊照(圖:陶洙)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智化寺藻井現狀(圖:壁下觀)

穿過智化殿來到第三進院落,面對的則是高聳的萬佛閣(如來殿)。這是一座兩層的樓閣,第一層匾額「如來殿」,第二層匾額「萬佛閣」。一座建築兩個名,也是當時的特色,一個表示殿內供奉著如來(釋迦牟尼)像,一個表示內有佛龕,置小像約九千軀。二層有平座欄杆,屋頂是廡殿頂,體量頗大,從規模和內部裝飾來看,萬佛閣無疑是全寺的主體建築。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萬佛閣正面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萬佛閣近景

一層面闊五間,但兩頭的稍間體量很小,寬度不及次間一半。進殿可見正中供奉著三尊明代彩塑,中央是釋迦牟尼佛,兩側是持白拂塵的大梵天與持金剛杵的帝釋天,皆頭戴寶冠,為脅侍菩薩樣貌。這倆面容稍顯呆板,但身上衣著的彩色紋飾則相當精彩。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如來殿明代彩塑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釋迦牟尼佛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大梵天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帝釋天

"

說到老北京城內保存最完好的明代寺廟是哪座,可能許多人還真不太知道。其實這座古寺就藏在東城祿米倉衚衕裡,名曰智化寺,現歸屬於文物局,為北京文博交流館。雖然名頭沒有那麼響,但論建築本身的價值,在京城寺廟中絕對名列前茅。而它背後的故事更是讓人感慨良多。

前幾年我就住在附近,但很長一段時間都沒有進去過,沒了香火,平日裡入內參觀的人便也寥寥。直到聽聞去年博物館日的夜遊活動,感覺機會難得,才決定趁機前去一探究竟。也正是通過這次夜遊,智化寺的歷史和辛酸往事才從頭腦中的模糊印象化成了實實在在的眼前之物。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智化寺山門,上有白石匾額「敕賜智化寺」

智化寺建於明正統九年(1444 年),是當時權傾朝野的大太監王振建的家廟,明英宗賜名「報恩智化禪寺」。

王振是蔚州(今河北蔚縣)人,年輕時讀過一些書,然而科舉之路沒走通,最終決定淨身入宮,期望他日能發達一波。到了宣宗朝這個機會來了,王振得到了侍奉太子(即後來的明英宗朱祁鎮)的東宮局郎之職。由於他能說會道,常給太子講些民間好玩的事,很得太子的喜愛。英宗即位後,王振掌管了司禮監,深得寵信。到了正統七年,太皇太后去世,原來掌管朝政的大臣老的老、死的死,王振也就獨攬了大權。和許多太監一樣,王振很推崇佛教,大肆修建佛寺,英宗自然也順著他,《明史》記載王振此時「跋扈不可制。作大第皇城東,建智化寺,窮極土木...」可見智化寺的興建與他的得勢大有關聯。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明英宗朱祁鎮

到土木堡之變英宗被俘,王振身死,智化寺也被冷落;後英宗復辟成功,智化寺又成為他追念王振之處。英宗在寺裡建祠立像,又御賜佛經,寺廟香火也再次旺盛起來。一直到乾隆七年(1742 年),御史沈廷芳路過智化寺時,見到罪大惡極的王振還在民間被大肆祭拜,氣得不行。他極其痛恨宦官專權,趕忙上奏皇帝,拆了王振的塑像,鑿掉讚頌他的碑文,智化寺也就此衰落,不復興盛。待到上世紀 30 年代營造學社調查智化寺時,寺廟已破敗不堪。當時領導調查的建築史大家劉敦楨描述道:「寺僧依租金度日,勉延殘喘,故諸殿毀敗日增,傾塌之虞,為期不遠。」不過也正因為這樣,清代沒做什麼大改動,位於京城內的智化寺難得地保留了明代的格局和樣式,直至今日。

這裡多提一句,劉敦楨 1932 年發表的這篇《北平智化寺如來殿調查記》是他在營造學社寫的第一篇古建築調查,非常經典。這篇文章也讓智化寺名頭大響,對它日後能順利入選第一批國保單位起到了重要作用。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智化寺佈局

智化寺創立時屬於禪宗下的臨濟宗,佈局為明代早期形制。隨著近代的衰微,寺廟的面積也越來越小,今天的智化寺只保留了中路的主要建築,劉敦楨調查時所見的萬法堂以及左右兩路的建築都已不在院內。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銀河 SOHO 與智化寺的古今相交之味

由於路面的抬高,智化寺的山門如今位於路面之下,空間略顯侷促,兩側的獅子面容已模糊。進去之後的第一進院落較小,正對面的便是智化門,即天王殿,三開間的單簷歇山頂,門窗間裝直板,板縫加木條。智化門內原有彌勒造像,現已無存。智化門前兩通石碑,均為王振於正統九年九月九日所立。殿內所有建築屋頂用的都是黑色琉璃瓦,比不上皇家敕建寺廟的黃色琉璃。但我還挺喜歡這種低調沉穩的風格。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夕陽照耀智化門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智化門與鼓樓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鐘樓

過智化門,來到寬敞的第二進院落。京音樂的演出就在這裡,這是夜遊的第一個項目。京音樂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如今也是智化寺為吸引遊客所盡力宣傳的亮點。

京音樂最早是智化寺藝僧在進行佛事與祭祀活動時演奏的音樂。由於王振的背景,這種音樂與宮廷有著密切的聯繫,極具功能性。寺內也一直保存著老的樂譜和樂器。從民國一直到建國初期,京音樂也成了藝僧維持寺廟的收入來源之一,當時應用最多的便是紅白喜事。到今天,智化寺完全脫離了宗教而歸屬文物局,僧人早已還俗。京音樂失去了原來的功能性,成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僅供市民和遊客欣賞。如今演奏的第二十七代傳人也不再是藝僧,而是河北屈家營村的農民,他們也順勢成了非遺傳承人。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寺內的老樂譜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智化門後搭臺,等待開演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這次是八人編制

雖然靠著非遺的光環來宣傳,但這種傳統音樂一旦脫離原來的佛事儀軌似乎也就喪失了發展的土壤,對於遊客的吸引力一般。演奏者也未必對其有多深的感情,對他們來說,政府的補貼可能更加重要。在這種狀況下,京音樂以後能否順利傳承,又會以何種方式發展?都是猶未可知的大問題。不過至少現在每天都還有演出可看。

目前京音樂的演奏樂器分別為大鼓、笙、管、笛、雲鑼。大鼓一直放在殿內,其他樂器則由演奏者隨身攜帶。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京音樂演奏

院子北邊是智化寺的主殿智化殿,東西兩座配殿,西邊為藏殿,東邊為大智殿,都是三開間的歇山頂木構。大智殿原供有三大士像,現已無存,如今也不開放,而西側的藏殿則頗值得一看。

智化寺雖然屬於臨濟宗,其實有著不少藏傳佛教的元素,這與當時朝廷對藏傳佛教的熱衷大有關係。這些藏傳佛教的元素在藏殿中表現得尤為明顯。藏殿的名字就來自於殿內那具精緻的轉輪藏。轉輪藏為八角形,每面有四十五個小抽屜用以安放佛經。這具木製的轉輪藏固定在白石須彌座之上,並不能轉動,而是通過人來繞著它轉以達到「轉輪」的效果。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月下藏殿

轉輪藏上的木雕水平非常高,主要雕的是藏密中的六拏具。每一面的頂部有大鵬金翅鳥與龍女,分別來源於印度教中的迦樓羅(Garuḍa)和娜迦(Naga)。每面之間的角柱從下往上雕有大象、獅子、羊頭翼獸與神王,中間夾雜著蓮瓣、捲雲,非常精緻。這種六拏具的圖像在許多地方都能看到,北京另一處比較有名的就是居庸關雲臺上的石雕。每個小經屜上還雕有佛像,細節都很棒。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轉輪藏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轉輪藏頂部的大鵬金翅鳥與龍女(圖:Mickey)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轉輪藏木柱雕刻細節:羊頭翼獸與神王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轉輪藏木柱雕刻細節:獅子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轉輪藏雕刻細節:小經屜上的佛龕

轉輪藏的頂部有一尊小佛像,為毗盧遮那佛,坐在盛開的蓮花座上,我們在下面看不清全貌。其上的藻井也非常精美,藻井外方內圓,最外的斜板上繪有一圈佛像,上面是一層捲雲和一層蓮瓣,再往上是一圈圓形的五層小斗栱,中心是五方佛曼荼羅的圓形彩畫,書有七字真言。在旁邊的展板上可以看到從上面拍的照片,展現了一個華麗異常的小世界。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轉輪藏頂部的佛像與藻井(圖:Mickey)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展板上有頂部的高清照片

中間的智化殿是寺院的正殿,此殿謎團甚多,除了建築之外,殿內的東西基本沒啥原物了。正中的造像是疑似清代的三世佛,水平一般,來自後面的大悲堂,和智化殿建築空間有些不搭。而智化殿原先的三世佛則搬去了西山的大覺寺。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智化殿正面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夜晚的銀河 SOHO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智化殿近景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智化殿的三世佛,體量稍小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大覺寺大雄寶殿的三世佛,原先是智化寺的

智化殿扇面牆上有一鋪壁畫《地藏菩薩與冥府十王》,這也不是智化殿原裝的,而是 1986 年從崇文門外花市斜街東口的臥佛寺搬過來的。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智化殿壁畫《地藏菩薩與冥府十王》

除此之外,老照片上的羅漢和漢白玉須彌座也都已不在原處。但最為可惜的還是藻井。智化殿佛像頂上的天花空了一大塊,透過這個「大洞」可以看到上面的樑架結構。這個地方空缺的正是華美的藻井,如今它被安放在了費城藝術博物館的中國廳。同樣流失海外的還有萬佛閣的藻井,現存於納爾遜-阿特金斯藝術博物館的中國廟宇廳。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智化殿藻井處的大缺口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兩處流失海外的藻井

劉敦楨 1931 年前去考察之時就聽說智化寺有奇麗的藻井,然而到寺裡的時候發現藻井已不存。1932 年,他在調查報告中寫道:「就中萬佛閣之藻井,雲龍蟠繞,結構恢奇,頗類大內規制,非梵剎所應有,因約往觀。詎至該寺而藻井已亡...」另在文中還留下了「於數年前被西人購去」的記載。

根據現在的信息,這兩處藻井應當是在 1930 年夏秋之際被拆卸賣走的。當時主管費城藝術博物館東亞藝術分館的霍拉斯·翟蔭(Horace H. F. Jayne)沉迷中國文化,在中國探訪時買走了智化殿的藻井。他甚至還買下了一座完整的明代大殿,拆下構件遠渡重洋後,重新搭建在費城藝術博物館中,即現在的「明廳」。這座大殿據說來自崇禎時的太監王承恩的府邸。與此同時,另一位中國藝術研究者史克門(Laurence C. S. Sickman)受納爾遜博物館理事蘭登·華爾納(Langdon Warner)之託,正在搜尋中國文物,他最終買下了萬佛閣的藻井。這兩人很可能是通過一位姓紀的古董商達成的交易。當時智化寺的住持普遠為了生計,自是很高興能將藻井賤賣。紀姓古董商則以購買棺材木料為幌子,從普遠手中買下藻井,再將其倒賣給美國人。無論翟蔭還是史克門,都與這位熱衷於「拯救」中國文物的蘭登·華爾納關係密切,史克門是他的學生,而當年華爾納盜取敦煌壁畫的時候,翟蔭正是他的助手。

無論如何,智化寺藻井的流失,都讓我們失去了感受完整室內空間的機會,也是它從輝煌跌落谷底的最落寞之傷,終歸讓人痛心不已。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萬佛閣藻井舊照(圖:陶洙)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智化寺藻井現狀(圖:壁下觀)

穿過智化殿來到第三進院落,面對的則是高聳的萬佛閣(如來殿)。這是一座兩層的樓閣,第一層匾額「如來殿」,第二層匾額「萬佛閣」。一座建築兩個名,也是當時的特色,一個表示殿內供奉著如來(釋迦牟尼)像,一個表示內有佛龕,置小像約九千軀。二層有平座欄杆,屋頂是廡殿頂,體量頗大,從規模和內部裝飾來看,萬佛閣無疑是全寺的主體建築。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萬佛閣正面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萬佛閣近景

一層面闊五間,但兩頭的稍間體量很小,寬度不及次間一半。進殿可見正中供奉著三尊明代彩塑,中央是釋迦牟尼佛,兩側是持白拂塵的大梵天與持金剛杵的帝釋天,皆頭戴寶冠,為脅侍菩薩樣貌。這倆面容稍顯呆板,但身上衣著的彩色紋飾則相當精彩。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如來殿明代彩塑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釋迦牟尼佛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大梵天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帝釋天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倆脅侍像的衣著紋飾

佛像兩側及後面圍繞有經櫥與小佛龕,經櫥下有木製須彌座,雕工精細,上部額枋有包含梵字和八寶的彩畫,帶有藏傳佛教的特色。經櫥背後密佈著小佛像,方形天花上的彩畫也帶有梵字,整體看上去異常繁複。

明英宗復辟後曾給智化寺頒賜過一部大藏經,天順六年的頒賜藏經碑就在如來殿東側次間。這些經櫥很可能就是此時所造,用以安放經書。

"

說到老北京城內保存最完好的明代寺廟是哪座,可能許多人還真不太知道。其實這座古寺就藏在東城祿米倉衚衕裡,名曰智化寺,現歸屬於文物局,為北京文博交流館。雖然名頭沒有那麼響,但論建築本身的價值,在京城寺廟中絕對名列前茅。而它背後的故事更是讓人感慨良多。

前幾年我就住在附近,但很長一段時間都沒有進去過,沒了香火,平日裡入內參觀的人便也寥寥。直到聽聞去年博物館日的夜遊活動,感覺機會難得,才決定趁機前去一探究竟。也正是通過這次夜遊,智化寺的歷史和辛酸往事才從頭腦中的模糊印象化成了實實在在的眼前之物。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智化寺山門,上有白石匾額「敕賜智化寺」

智化寺建於明正統九年(1444 年),是當時權傾朝野的大太監王振建的家廟,明英宗賜名「報恩智化禪寺」。

王振是蔚州(今河北蔚縣)人,年輕時讀過一些書,然而科舉之路沒走通,最終決定淨身入宮,期望他日能發達一波。到了宣宗朝這個機會來了,王振得到了侍奉太子(即後來的明英宗朱祁鎮)的東宮局郎之職。由於他能說會道,常給太子講些民間好玩的事,很得太子的喜愛。英宗即位後,王振掌管了司禮監,深得寵信。到了正統七年,太皇太后去世,原來掌管朝政的大臣老的老、死的死,王振也就獨攬了大權。和許多太監一樣,王振很推崇佛教,大肆修建佛寺,英宗自然也順著他,《明史》記載王振此時「跋扈不可制。作大第皇城東,建智化寺,窮極土木...」可見智化寺的興建與他的得勢大有關聯。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明英宗朱祁鎮

到土木堡之變英宗被俘,王振身死,智化寺也被冷落;後英宗復辟成功,智化寺又成為他追念王振之處。英宗在寺裡建祠立像,又御賜佛經,寺廟香火也再次旺盛起來。一直到乾隆七年(1742 年),御史沈廷芳路過智化寺時,見到罪大惡極的王振還在民間被大肆祭拜,氣得不行。他極其痛恨宦官專權,趕忙上奏皇帝,拆了王振的塑像,鑿掉讚頌他的碑文,智化寺也就此衰落,不復興盛。待到上世紀 30 年代營造學社調查智化寺時,寺廟已破敗不堪。當時領導調查的建築史大家劉敦楨描述道:「寺僧依租金度日,勉延殘喘,故諸殿毀敗日增,傾塌之虞,為期不遠。」不過也正因為這樣,清代沒做什麼大改動,位於京城內的智化寺難得地保留了明代的格局和樣式,直至今日。

這裡多提一句,劉敦楨 1932 年發表的這篇《北平智化寺如來殿調查記》是他在營造學社寫的第一篇古建築調查,非常經典。這篇文章也讓智化寺名頭大響,對它日後能順利入選第一批國保單位起到了重要作用。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智化寺佈局

智化寺創立時屬於禪宗下的臨濟宗,佈局為明代早期形制。隨著近代的衰微,寺廟的面積也越來越小,今天的智化寺只保留了中路的主要建築,劉敦楨調查時所見的萬法堂以及左右兩路的建築都已不在院內。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銀河 SOHO 與智化寺的古今相交之味

由於路面的抬高,智化寺的山門如今位於路面之下,空間略顯侷促,兩側的獅子面容已模糊。進去之後的第一進院落較小,正對面的便是智化門,即天王殿,三開間的單簷歇山頂,門窗間裝直板,板縫加木條。智化門內原有彌勒造像,現已無存。智化門前兩通石碑,均為王振於正統九年九月九日所立。殿內所有建築屋頂用的都是黑色琉璃瓦,比不上皇家敕建寺廟的黃色琉璃。但我還挺喜歡這種低調沉穩的風格。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夕陽照耀智化門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智化門與鼓樓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鐘樓

過智化門,來到寬敞的第二進院落。京音樂的演出就在這裡,這是夜遊的第一個項目。京音樂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如今也是智化寺為吸引遊客所盡力宣傳的亮點。

京音樂最早是智化寺藝僧在進行佛事與祭祀活動時演奏的音樂。由於王振的背景,這種音樂與宮廷有著密切的聯繫,極具功能性。寺內也一直保存著老的樂譜和樂器。從民國一直到建國初期,京音樂也成了藝僧維持寺廟的收入來源之一,當時應用最多的便是紅白喜事。到今天,智化寺完全脫離了宗教而歸屬文物局,僧人早已還俗。京音樂失去了原來的功能性,成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僅供市民和遊客欣賞。如今演奏的第二十七代傳人也不再是藝僧,而是河北屈家營村的農民,他們也順勢成了非遺傳承人。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寺內的老樂譜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智化門後搭臺,等待開演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這次是八人編制

雖然靠著非遺的光環來宣傳,但這種傳統音樂一旦脫離原來的佛事儀軌似乎也就喪失了發展的土壤,對於遊客的吸引力一般。演奏者也未必對其有多深的感情,對他們來說,政府的補貼可能更加重要。在這種狀況下,京音樂以後能否順利傳承,又會以何種方式發展?都是猶未可知的大問題。不過至少現在每天都還有演出可看。

目前京音樂的演奏樂器分別為大鼓、笙、管、笛、雲鑼。大鼓一直放在殿內,其他樂器則由演奏者隨身攜帶。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京音樂演奏

院子北邊是智化寺的主殿智化殿,東西兩座配殿,西邊為藏殿,東邊為大智殿,都是三開間的歇山頂木構。大智殿原供有三大士像,現已無存,如今也不開放,而西側的藏殿則頗值得一看。

智化寺雖然屬於臨濟宗,其實有著不少藏傳佛教的元素,這與當時朝廷對藏傳佛教的熱衷大有關係。這些藏傳佛教的元素在藏殿中表現得尤為明顯。藏殿的名字就來自於殿內那具精緻的轉輪藏。轉輪藏為八角形,每面有四十五個小抽屜用以安放佛經。這具木製的轉輪藏固定在白石須彌座之上,並不能轉動,而是通過人來繞著它轉以達到「轉輪」的效果。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月下藏殿

轉輪藏上的木雕水平非常高,主要雕的是藏密中的六拏具。每一面的頂部有大鵬金翅鳥與龍女,分別來源於印度教中的迦樓羅(Garuḍa)和娜迦(Naga)。每面之間的角柱從下往上雕有大象、獅子、羊頭翼獸與神王,中間夾雜著蓮瓣、捲雲,非常精緻。這種六拏具的圖像在許多地方都能看到,北京另一處比較有名的就是居庸關雲臺上的石雕。每個小經屜上還雕有佛像,細節都很棒。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轉輪藏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轉輪藏頂部的大鵬金翅鳥與龍女(圖:Mickey)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轉輪藏木柱雕刻細節:羊頭翼獸與神王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轉輪藏木柱雕刻細節:獅子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轉輪藏雕刻細節:小經屜上的佛龕

轉輪藏的頂部有一尊小佛像,為毗盧遮那佛,坐在盛開的蓮花座上,我們在下面看不清全貌。其上的藻井也非常精美,藻井外方內圓,最外的斜板上繪有一圈佛像,上面是一層捲雲和一層蓮瓣,再往上是一圈圓形的五層小斗栱,中心是五方佛曼荼羅的圓形彩畫,書有七字真言。在旁邊的展板上可以看到從上面拍的照片,展現了一個華麗異常的小世界。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轉輪藏頂部的佛像與藻井(圖:Mickey)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展板上有頂部的高清照片

中間的智化殿是寺院的正殿,此殿謎團甚多,除了建築之外,殿內的東西基本沒啥原物了。正中的造像是疑似清代的三世佛,水平一般,來自後面的大悲堂,和智化殿建築空間有些不搭。而智化殿原先的三世佛則搬去了西山的大覺寺。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智化殿正面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夜晚的銀河 SOHO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智化殿近景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智化殿的三世佛,體量稍小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大覺寺大雄寶殿的三世佛,原先是智化寺的

智化殿扇面牆上有一鋪壁畫《地藏菩薩與冥府十王》,這也不是智化殿原裝的,而是 1986 年從崇文門外花市斜街東口的臥佛寺搬過來的。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智化殿壁畫《地藏菩薩與冥府十王》

除此之外,老照片上的羅漢和漢白玉須彌座也都已不在原處。但最為可惜的還是藻井。智化殿佛像頂上的天花空了一大塊,透過這個「大洞」可以看到上面的樑架結構。這個地方空缺的正是華美的藻井,如今它被安放在了費城藝術博物館的中國廳。同樣流失海外的還有萬佛閣的藻井,現存於納爾遜-阿特金斯藝術博物館的中國廟宇廳。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智化殿藻井處的大缺口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兩處流失海外的藻井

劉敦楨 1931 年前去考察之時就聽說智化寺有奇麗的藻井,然而到寺裡的時候發現藻井已不存。1932 年,他在調查報告中寫道:「就中萬佛閣之藻井,雲龍蟠繞,結構恢奇,頗類大內規制,非梵剎所應有,因約往觀。詎至該寺而藻井已亡...」另在文中還留下了「於數年前被西人購去」的記載。

根據現在的信息,這兩處藻井應當是在 1930 年夏秋之際被拆卸賣走的。當時主管費城藝術博物館東亞藝術分館的霍拉斯·翟蔭(Horace H. F. Jayne)沉迷中國文化,在中國探訪時買走了智化殿的藻井。他甚至還買下了一座完整的明代大殿,拆下構件遠渡重洋後,重新搭建在費城藝術博物館中,即現在的「明廳」。這座大殿據說來自崇禎時的太監王承恩的府邸。與此同時,另一位中國藝術研究者史克門(Laurence C. S. Sickman)受納爾遜博物館理事蘭登·華爾納(Langdon Warner)之託,正在搜尋中國文物,他最終買下了萬佛閣的藻井。這兩人很可能是通過一位姓紀的古董商達成的交易。當時智化寺的住持普遠為了生計,自是很高興能將藻井賤賣。紀姓古董商則以購買棺材木料為幌子,從普遠手中買下藻井,再將其倒賣給美國人。無論翟蔭還是史克門,都與這位熱衷於「拯救」中國文物的蘭登·華爾納關係密切,史克門是他的學生,而當年華爾納盜取敦煌壁畫的時候,翟蔭正是他的助手。

無論如何,智化寺藻井的流失,都讓我們失去了感受完整室內空間的機會,也是它從輝煌跌落谷底的最落寞之傷,終歸讓人痛心不已。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萬佛閣藻井舊照(圖:陶洙)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智化寺藻井現狀(圖:壁下觀)

穿過智化殿來到第三進院落,面對的則是高聳的萬佛閣(如來殿)。這是一座兩層的樓閣,第一層匾額「如來殿」,第二層匾額「萬佛閣」。一座建築兩個名,也是當時的特色,一個表示殿內供奉著如來(釋迦牟尼)像,一個表示內有佛龕,置小像約九千軀。二層有平座欄杆,屋頂是廡殿頂,體量頗大,從規模和內部裝飾來看,萬佛閣無疑是全寺的主體建築。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萬佛閣正面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萬佛閣近景

一層面闊五間,但兩頭的稍間體量很小,寬度不及次間一半。進殿可見正中供奉著三尊明代彩塑,中央是釋迦牟尼佛,兩側是持白拂塵的大梵天與持金剛杵的帝釋天,皆頭戴寶冠,為脅侍菩薩樣貌。這倆面容稍顯呆板,但身上衣著的彩色紋飾則相當精彩。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如來殿明代彩塑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釋迦牟尼佛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大梵天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帝釋天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倆脅侍像的衣著紋飾

佛像兩側及後面圍繞有經櫥與小佛龕,經櫥下有木製須彌座,雕工精細,上部額枋有包含梵字和八寶的彩畫,帶有藏傳佛教的特色。經櫥背後密佈著小佛像,方形天花上的彩畫也帶有梵字,整體看上去異常繁複。

明英宗復辟後曾給智化寺頒賜過一部大藏經,天順六年的頒賜藏經碑就在如來殿東側次間。這些經櫥很可能就是此時所造,用以安放經書。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如來殿經櫥與小佛龕

"

說到老北京城內保存最完好的明代寺廟是哪座,可能許多人還真不太知道。其實這座古寺就藏在東城祿米倉衚衕裡,名曰智化寺,現歸屬於文物局,為北京文博交流館。雖然名頭沒有那麼響,但論建築本身的價值,在京城寺廟中絕對名列前茅。而它背後的故事更是讓人感慨良多。

前幾年我就住在附近,但很長一段時間都沒有進去過,沒了香火,平日裡入內參觀的人便也寥寥。直到聽聞去年博物館日的夜遊活動,感覺機會難得,才決定趁機前去一探究竟。也正是通過這次夜遊,智化寺的歷史和辛酸往事才從頭腦中的模糊印象化成了實實在在的眼前之物。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智化寺山門,上有白石匾額「敕賜智化寺」

智化寺建於明正統九年(1444 年),是當時權傾朝野的大太監王振建的家廟,明英宗賜名「報恩智化禪寺」。

王振是蔚州(今河北蔚縣)人,年輕時讀過一些書,然而科舉之路沒走通,最終決定淨身入宮,期望他日能發達一波。到了宣宗朝這個機會來了,王振得到了侍奉太子(即後來的明英宗朱祁鎮)的東宮局郎之職。由於他能說會道,常給太子講些民間好玩的事,很得太子的喜愛。英宗即位後,王振掌管了司禮監,深得寵信。到了正統七年,太皇太后去世,原來掌管朝政的大臣老的老、死的死,王振也就獨攬了大權。和許多太監一樣,王振很推崇佛教,大肆修建佛寺,英宗自然也順著他,《明史》記載王振此時「跋扈不可制。作大第皇城東,建智化寺,窮極土木...」可見智化寺的興建與他的得勢大有關聯。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明英宗朱祁鎮

到土木堡之變英宗被俘,王振身死,智化寺也被冷落;後英宗復辟成功,智化寺又成為他追念王振之處。英宗在寺裡建祠立像,又御賜佛經,寺廟香火也再次旺盛起來。一直到乾隆七年(1742 年),御史沈廷芳路過智化寺時,見到罪大惡極的王振還在民間被大肆祭拜,氣得不行。他極其痛恨宦官專權,趕忙上奏皇帝,拆了王振的塑像,鑿掉讚頌他的碑文,智化寺也就此衰落,不復興盛。待到上世紀 30 年代營造學社調查智化寺時,寺廟已破敗不堪。當時領導調查的建築史大家劉敦楨描述道:「寺僧依租金度日,勉延殘喘,故諸殿毀敗日增,傾塌之虞,為期不遠。」不過也正因為這樣,清代沒做什麼大改動,位於京城內的智化寺難得地保留了明代的格局和樣式,直至今日。

這裡多提一句,劉敦楨 1932 年發表的這篇《北平智化寺如來殿調查記》是他在營造學社寫的第一篇古建築調查,非常經典。這篇文章也讓智化寺名頭大響,對它日後能順利入選第一批國保單位起到了重要作用。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智化寺佈局

智化寺創立時屬於禪宗下的臨濟宗,佈局為明代早期形制。隨著近代的衰微,寺廟的面積也越來越小,今天的智化寺只保留了中路的主要建築,劉敦楨調查時所見的萬法堂以及左右兩路的建築都已不在院內。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銀河 SOHO 與智化寺的古今相交之味

由於路面的抬高,智化寺的山門如今位於路面之下,空間略顯侷促,兩側的獅子面容已模糊。進去之後的第一進院落較小,正對面的便是智化門,即天王殿,三開間的單簷歇山頂,門窗間裝直板,板縫加木條。智化門內原有彌勒造像,現已無存。智化門前兩通石碑,均為王振於正統九年九月九日所立。殿內所有建築屋頂用的都是黑色琉璃瓦,比不上皇家敕建寺廟的黃色琉璃。但我還挺喜歡這種低調沉穩的風格。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夕陽照耀智化門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智化門與鼓樓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鐘樓

過智化門,來到寬敞的第二進院落。京音樂的演出就在這裡,這是夜遊的第一個項目。京音樂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如今也是智化寺為吸引遊客所盡力宣傳的亮點。

京音樂最早是智化寺藝僧在進行佛事與祭祀活動時演奏的音樂。由於王振的背景,這種音樂與宮廷有著密切的聯繫,極具功能性。寺內也一直保存著老的樂譜和樂器。從民國一直到建國初期,京音樂也成了藝僧維持寺廟的收入來源之一,當時應用最多的便是紅白喜事。到今天,智化寺完全脫離了宗教而歸屬文物局,僧人早已還俗。京音樂失去了原來的功能性,成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僅供市民和遊客欣賞。如今演奏的第二十七代傳人也不再是藝僧,而是河北屈家營村的農民,他們也順勢成了非遺傳承人。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寺內的老樂譜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智化門後搭臺,等待開演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這次是八人編制

雖然靠著非遺的光環來宣傳,但這種傳統音樂一旦脫離原來的佛事儀軌似乎也就喪失了發展的土壤,對於遊客的吸引力一般。演奏者也未必對其有多深的感情,對他們來說,政府的補貼可能更加重要。在這種狀況下,京音樂以後能否順利傳承,又會以何種方式發展?都是猶未可知的大問題。不過至少現在每天都還有演出可看。

目前京音樂的演奏樂器分別為大鼓、笙、管、笛、雲鑼。大鼓一直放在殿內,其他樂器則由演奏者隨身攜帶。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京音樂演奏

院子北邊是智化寺的主殿智化殿,東西兩座配殿,西邊為藏殿,東邊為大智殿,都是三開間的歇山頂木構。大智殿原供有三大士像,現已無存,如今也不開放,而西側的藏殿則頗值得一看。

智化寺雖然屬於臨濟宗,其實有著不少藏傳佛教的元素,這與當時朝廷對藏傳佛教的熱衷大有關係。這些藏傳佛教的元素在藏殿中表現得尤為明顯。藏殿的名字就來自於殿內那具精緻的轉輪藏。轉輪藏為八角形,每面有四十五個小抽屜用以安放佛經。這具木製的轉輪藏固定在白石須彌座之上,並不能轉動,而是通過人來繞著它轉以達到「轉輪」的效果。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月下藏殿

轉輪藏上的木雕水平非常高,主要雕的是藏密中的六拏具。每一面的頂部有大鵬金翅鳥與龍女,分別來源於印度教中的迦樓羅(Garuḍa)和娜迦(Naga)。每面之間的角柱從下往上雕有大象、獅子、羊頭翼獸與神王,中間夾雜著蓮瓣、捲雲,非常精緻。這種六拏具的圖像在許多地方都能看到,北京另一處比較有名的就是居庸關雲臺上的石雕。每個小經屜上還雕有佛像,細節都很棒。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轉輪藏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轉輪藏頂部的大鵬金翅鳥與龍女(圖:Mickey)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轉輪藏木柱雕刻細節:羊頭翼獸與神王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轉輪藏木柱雕刻細節:獅子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轉輪藏雕刻細節:小經屜上的佛龕

轉輪藏的頂部有一尊小佛像,為毗盧遮那佛,坐在盛開的蓮花座上,我們在下面看不清全貌。其上的藻井也非常精美,藻井外方內圓,最外的斜板上繪有一圈佛像,上面是一層捲雲和一層蓮瓣,再往上是一圈圓形的五層小斗栱,中心是五方佛曼荼羅的圓形彩畫,書有七字真言。在旁邊的展板上可以看到從上面拍的照片,展現了一個華麗異常的小世界。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轉輪藏頂部的佛像與藻井(圖:Mickey)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展板上有頂部的高清照片

中間的智化殿是寺院的正殿,此殿謎團甚多,除了建築之外,殿內的東西基本沒啥原物了。正中的造像是疑似清代的三世佛,水平一般,來自後面的大悲堂,和智化殿建築空間有些不搭。而智化殿原先的三世佛則搬去了西山的大覺寺。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智化殿正面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夜晚的銀河 SOHO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智化殿近景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智化殿的三世佛,體量稍小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大覺寺大雄寶殿的三世佛,原先是智化寺的

智化殿扇面牆上有一鋪壁畫《地藏菩薩與冥府十王》,這也不是智化殿原裝的,而是 1986 年從崇文門外花市斜街東口的臥佛寺搬過來的。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智化殿壁畫《地藏菩薩與冥府十王》

除此之外,老照片上的羅漢和漢白玉須彌座也都已不在原處。但最為可惜的還是藻井。智化殿佛像頂上的天花空了一大塊,透過這個「大洞」可以看到上面的樑架結構。這個地方空缺的正是華美的藻井,如今它被安放在了費城藝術博物館的中國廳。同樣流失海外的還有萬佛閣的藻井,現存於納爾遜-阿特金斯藝術博物館的中國廟宇廳。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智化殿藻井處的大缺口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兩處流失海外的藻井

劉敦楨 1931 年前去考察之時就聽說智化寺有奇麗的藻井,然而到寺裡的時候發現藻井已不存。1932 年,他在調查報告中寫道:「就中萬佛閣之藻井,雲龍蟠繞,結構恢奇,頗類大內規制,非梵剎所應有,因約往觀。詎至該寺而藻井已亡...」另在文中還留下了「於數年前被西人購去」的記載。

根據現在的信息,這兩處藻井應當是在 1930 年夏秋之際被拆卸賣走的。當時主管費城藝術博物館東亞藝術分館的霍拉斯·翟蔭(Horace H. F. Jayne)沉迷中國文化,在中國探訪時買走了智化殿的藻井。他甚至還買下了一座完整的明代大殿,拆下構件遠渡重洋後,重新搭建在費城藝術博物館中,即現在的「明廳」。這座大殿據說來自崇禎時的太監王承恩的府邸。與此同時,另一位中國藝術研究者史克門(Laurence C. S. Sickman)受納爾遜博物館理事蘭登·華爾納(Langdon Warner)之託,正在搜尋中國文物,他最終買下了萬佛閣的藻井。這兩人很可能是通過一位姓紀的古董商達成的交易。當時智化寺的住持普遠為了生計,自是很高興能將藻井賤賣。紀姓古董商則以購買棺材木料為幌子,從普遠手中買下藻井,再將其倒賣給美國人。無論翟蔭還是史克門,都與這位熱衷於「拯救」中國文物的蘭登·華爾納關係密切,史克門是他的學生,而當年華爾納盜取敦煌壁畫的時候,翟蔭正是他的助手。

無論如何,智化寺藻井的流失,都讓我們失去了感受完整室內空間的機會,也是它從輝煌跌落谷底的最落寞之傷,終歸讓人痛心不已。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萬佛閣藻井舊照(圖:陶洙)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智化寺藻井現狀(圖:壁下觀)

穿過智化殿來到第三進院落,面對的則是高聳的萬佛閣(如來殿)。這是一座兩層的樓閣,第一層匾額「如來殿」,第二層匾額「萬佛閣」。一座建築兩個名,也是當時的特色,一個表示殿內供奉著如來(釋迦牟尼)像,一個表示內有佛龕,置小像約九千軀。二層有平座欄杆,屋頂是廡殿頂,體量頗大,從規模和內部裝飾來看,萬佛閣無疑是全寺的主體建築。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萬佛閣正面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萬佛閣近景

一層面闊五間,但兩頭的稍間體量很小,寬度不及次間一半。進殿可見正中供奉著三尊明代彩塑,中央是釋迦牟尼佛,兩側是持白拂塵的大梵天與持金剛杵的帝釋天,皆頭戴寶冠,為脅侍菩薩樣貌。這倆面容稍顯呆板,但身上衣著的彩色紋飾則相當精彩。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如來殿明代彩塑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釋迦牟尼佛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大梵天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帝釋天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倆脅侍像的衣著紋飾

佛像兩側及後面圍繞有經櫥與小佛龕,經櫥下有木製須彌座,雕工精細,上部額枋有包含梵字和八寶的彩畫,帶有藏傳佛教的特色。經櫥背後密佈著小佛像,方形天花上的彩畫也帶有梵字,整體看上去異常繁複。

明英宗復辟後曾給智化寺頒賜過一部大藏經,天順六年的頒賜藏經碑就在如來殿東側次間。這些經櫥很可能就是此時所造,用以安放經書。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如來殿經櫥與小佛龕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經櫥細節

萬佛閣二層平時不開放,這次夜遊我也是撞了大運,獲得了上樓看一眼的機會。由於二層狹窄,為了保護建築,採取了限流措施,一次只能上去一小部分人。二層供奉的是明代的三身佛塑像。中央為法身毗盧遮那佛,東西兩側分別為報身盧舍那佛與化身釋迦牟尼佛。其中毗盧遮那佛在體量與樣式上都得到了凸顯,這與藏殿轉輪藏上的毗盧遮那佛遙相呼應,整座寺廟的安排營造出法身毗盧佛化現千釋迦的場景。在兩側的佛像背後可以看到彎曲的順扒樑,這種做法是為了在較小的面積內獲得較高的空間。

"

說到老北京城內保存最完好的明代寺廟是哪座,可能許多人還真不太知道。其實這座古寺就藏在東城祿米倉衚衕裡,名曰智化寺,現歸屬於文物局,為北京文博交流館。雖然名頭沒有那麼響,但論建築本身的價值,在京城寺廟中絕對名列前茅。而它背後的故事更是讓人感慨良多。

前幾年我就住在附近,但很長一段時間都沒有進去過,沒了香火,平日裡入內參觀的人便也寥寥。直到聽聞去年博物館日的夜遊活動,感覺機會難得,才決定趁機前去一探究竟。也正是通過這次夜遊,智化寺的歷史和辛酸往事才從頭腦中的模糊印象化成了實實在在的眼前之物。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智化寺山門,上有白石匾額「敕賜智化寺」

智化寺建於明正統九年(1444 年),是當時權傾朝野的大太監王振建的家廟,明英宗賜名「報恩智化禪寺」。

王振是蔚州(今河北蔚縣)人,年輕時讀過一些書,然而科舉之路沒走通,最終決定淨身入宮,期望他日能發達一波。到了宣宗朝這個機會來了,王振得到了侍奉太子(即後來的明英宗朱祁鎮)的東宮局郎之職。由於他能說會道,常給太子講些民間好玩的事,很得太子的喜愛。英宗即位後,王振掌管了司禮監,深得寵信。到了正統七年,太皇太后去世,原來掌管朝政的大臣老的老、死的死,王振也就獨攬了大權。和許多太監一樣,王振很推崇佛教,大肆修建佛寺,英宗自然也順著他,《明史》記載王振此時「跋扈不可制。作大第皇城東,建智化寺,窮極土木...」可見智化寺的興建與他的得勢大有關聯。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明英宗朱祁鎮

到土木堡之變英宗被俘,王振身死,智化寺也被冷落;後英宗復辟成功,智化寺又成為他追念王振之處。英宗在寺裡建祠立像,又御賜佛經,寺廟香火也再次旺盛起來。一直到乾隆七年(1742 年),御史沈廷芳路過智化寺時,見到罪大惡極的王振還在民間被大肆祭拜,氣得不行。他極其痛恨宦官專權,趕忙上奏皇帝,拆了王振的塑像,鑿掉讚頌他的碑文,智化寺也就此衰落,不復興盛。待到上世紀 30 年代營造學社調查智化寺時,寺廟已破敗不堪。當時領導調查的建築史大家劉敦楨描述道:「寺僧依租金度日,勉延殘喘,故諸殿毀敗日增,傾塌之虞,為期不遠。」不過也正因為這樣,清代沒做什麼大改動,位於京城內的智化寺難得地保留了明代的格局和樣式,直至今日。

這裡多提一句,劉敦楨 1932 年發表的這篇《北平智化寺如來殿調查記》是他在營造學社寫的第一篇古建築調查,非常經典。這篇文章也讓智化寺名頭大響,對它日後能順利入選第一批國保單位起到了重要作用。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智化寺佈局

智化寺創立時屬於禪宗下的臨濟宗,佈局為明代早期形制。隨著近代的衰微,寺廟的面積也越來越小,今天的智化寺只保留了中路的主要建築,劉敦楨調查時所見的萬法堂以及左右兩路的建築都已不在院內。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銀河 SOHO 與智化寺的古今相交之味

由於路面的抬高,智化寺的山門如今位於路面之下,空間略顯侷促,兩側的獅子面容已模糊。進去之後的第一進院落較小,正對面的便是智化門,即天王殿,三開間的單簷歇山頂,門窗間裝直板,板縫加木條。智化門內原有彌勒造像,現已無存。智化門前兩通石碑,均為王振於正統九年九月九日所立。殿內所有建築屋頂用的都是黑色琉璃瓦,比不上皇家敕建寺廟的黃色琉璃。但我還挺喜歡這種低調沉穩的風格。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夕陽照耀智化門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智化門與鼓樓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鐘樓

過智化門,來到寬敞的第二進院落。京音樂的演出就在這裡,這是夜遊的第一個項目。京音樂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如今也是智化寺為吸引遊客所盡力宣傳的亮點。

京音樂最早是智化寺藝僧在進行佛事與祭祀活動時演奏的音樂。由於王振的背景,這種音樂與宮廷有著密切的聯繫,極具功能性。寺內也一直保存著老的樂譜和樂器。從民國一直到建國初期,京音樂也成了藝僧維持寺廟的收入來源之一,當時應用最多的便是紅白喜事。到今天,智化寺完全脫離了宗教而歸屬文物局,僧人早已還俗。京音樂失去了原來的功能性,成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僅供市民和遊客欣賞。如今演奏的第二十七代傳人也不再是藝僧,而是河北屈家營村的農民,他們也順勢成了非遺傳承人。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寺內的老樂譜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智化門後搭臺,等待開演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這次是八人編制

雖然靠著非遺的光環來宣傳,但這種傳統音樂一旦脫離原來的佛事儀軌似乎也就喪失了發展的土壤,對於遊客的吸引力一般。演奏者也未必對其有多深的感情,對他們來說,政府的補貼可能更加重要。在這種狀況下,京音樂以後能否順利傳承,又會以何種方式發展?都是猶未可知的大問題。不過至少現在每天都還有演出可看。

目前京音樂的演奏樂器分別為大鼓、笙、管、笛、雲鑼。大鼓一直放在殿內,其他樂器則由演奏者隨身攜帶。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京音樂演奏

院子北邊是智化寺的主殿智化殿,東西兩座配殿,西邊為藏殿,東邊為大智殿,都是三開間的歇山頂木構。大智殿原供有三大士像,現已無存,如今也不開放,而西側的藏殿則頗值得一看。

智化寺雖然屬於臨濟宗,其實有著不少藏傳佛教的元素,這與當時朝廷對藏傳佛教的熱衷大有關係。這些藏傳佛教的元素在藏殿中表現得尤為明顯。藏殿的名字就來自於殿內那具精緻的轉輪藏。轉輪藏為八角形,每面有四十五個小抽屜用以安放佛經。這具木製的轉輪藏固定在白石須彌座之上,並不能轉動,而是通過人來繞著它轉以達到「轉輪」的效果。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月下藏殿

轉輪藏上的木雕水平非常高,主要雕的是藏密中的六拏具。每一面的頂部有大鵬金翅鳥與龍女,分別來源於印度教中的迦樓羅(Garuḍa)和娜迦(Naga)。每面之間的角柱從下往上雕有大象、獅子、羊頭翼獸與神王,中間夾雜著蓮瓣、捲雲,非常精緻。這種六拏具的圖像在許多地方都能看到,北京另一處比較有名的就是居庸關雲臺上的石雕。每個小經屜上還雕有佛像,細節都很棒。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轉輪藏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轉輪藏頂部的大鵬金翅鳥與龍女(圖:Mickey)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轉輪藏木柱雕刻細節:羊頭翼獸與神王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轉輪藏木柱雕刻細節:獅子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轉輪藏雕刻細節:小經屜上的佛龕

轉輪藏的頂部有一尊小佛像,為毗盧遮那佛,坐在盛開的蓮花座上,我們在下面看不清全貌。其上的藻井也非常精美,藻井外方內圓,最外的斜板上繪有一圈佛像,上面是一層捲雲和一層蓮瓣,再往上是一圈圓形的五層小斗栱,中心是五方佛曼荼羅的圓形彩畫,書有七字真言。在旁邊的展板上可以看到從上面拍的照片,展現了一個華麗異常的小世界。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轉輪藏頂部的佛像與藻井(圖:Mickey)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展板上有頂部的高清照片

中間的智化殿是寺院的正殿,此殿謎團甚多,除了建築之外,殿內的東西基本沒啥原物了。正中的造像是疑似清代的三世佛,水平一般,來自後面的大悲堂,和智化殿建築空間有些不搭。而智化殿原先的三世佛則搬去了西山的大覺寺。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智化殿正面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夜晚的銀河 SOHO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智化殿近景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智化殿的三世佛,體量稍小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大覺寺大雄寶殿的三世佛,原先是智化寺的

智化殿扇面牆上有一鋪壁畫《地藏菩薩與冥府十王》,這也不是智化殿原裝的,而是 1986 年從崇文門外花市斜街東口的臥佛寺搬過來的。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智化殿壁畫《地藏菩薩與冥府十王》

除此之外,老照片上的羅漢和漢白玉須彌座也都已不在原處。但最為可惜的還是藻井。智化殿佛像頂上的天花空了一大塊,透過這個「大洞」可以看到上面的樑架結構。這個地方空缺的正是華美的藻井,如今它被安放在了費城藝術博物館的中國廳。同樣流失海外的還有萬佛閣的藻井,現存於納爾遜-阿特金斯藝術博物館的中國廟宇廳。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智化殿藻井處的大缺口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兩處流失海外的藻井

劉敦楨 1931 年前去考察之時就聽說智化寺有奇麗的藻井,然而到寺裡的時候發現藻井已不存。1932 年,他在調查報告中寫道:「就中萬佛閣之藻井,雲龍蟠繞,結構恢奇,頗類大內規制,非梵剎所應有,因約往觀。詎至該寺而藻井已亡...」另在文中還留下了「於數年前被西人購去」的記載。

根據現在的信息,這兩處藻井應當是在 1930 年夏秋之際被拆卸賣走的。當時主管費城藝術博物館東亞藝術分館的霍拉斯·翟蔭(Horace H. F. Jayne)沉迷中國文化,在中國探訪時買走了智化殿的藻井。他甚至還買下了一座完整的明代大殿,拆下構件遠渡重洋後,重新搭建在費城藝術博物館中,即現在的「明廳」。這座大殿據說來自崇禎時的太監王承恩的府邸。與此同時,另一位中國藝術研究者史克門(Laurence C. S. Sickman)受納爾遜博物館理事蘭登·華爾納(Langdon Warner)之託,正在搜尋中國文物,他最終買下了萬佛閣的藻井。這兩人很可能是通過一位姓紀的古董商達成的交易。當時智化寺的住持普遠為了生計,自是很高興能將藻井賤賣。紀姓古董商則以購買棺材木料為幌子,從普遠手中買下藻井,再將其倒賣給美國人。無論翟蔭還是史克門,都與這位熱衷於「拯救」中國文物的蘭登·華爾納關係密切,史克門是他的學生,而當年華爾納盜取敦煌壁畫的時候,翟蔭正是他的助手。

無論如何,智化寺藻井的流失,都讓我們失去了感受完整室內空間的機會,也是它從輝煌跌落谷底的最落寞之傷,終歸讓人痛心不已。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萬佛閣藻井舊照(圖:陶洙)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智化寺藻井現狀(圖:壁下觀)

穿過智化殿來到第三進院落,面對的則是高聳的萬佛閣(如來殿)。這是一座兩層的樓閣,第一層匾額「如來殿」,第二層匾額「萬佛閣」。一座建築兩個名,也是當時的特色,一個表示殿內供奉著如來(釋迦牟尼)像,一個表示內有佛龕,置小像約九千軀。二層有平座欄杆,屋頂是廡殿頂,體量頗大,從規模和內部裝飾來看,萬佛閣無疑是全寺的主體建築。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萬佛閣正面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萬佛閣近景

一層面闊五間,但兩頭的稍間體量很小,寬度不及次間一半。進殿可見正中供奉著三尊明代彩塑,中央是釋迦牟尼佛,兩側是持白拂塵的大梵天與持金剛杵的帝釋天,皆頭戴寶冠,為脅侍菩薩樣貌。這倆面容稍顯呆板,但身上衣著的彩色紋飾則相當精彩。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如來殿明代彩塑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釋迦牟尼佛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大梵天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帝釋天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倆脅侍像的衣著紋飾

佛像兩側及後面圍繞有經櫥與小佛龕,經櫥下有木製須彌座,雕工精細,上部額枋有包含梵字和八寶的彩畫,帶有藏傳佛教的特色。經櫥背後密佈著小佛像,方形天花上的彩畫也帶有梵字,整體看上去異常繁複。

明英宗復辟後曾給智化寺頒賜過一部大藏經,天順六年的頒賜藏經碑就在如來殿東側次間。這些經櫥很可能就是此時所造,用以安放經書。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如來殿經櫥與小佛龕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經櫥細節

萬佛閣二層平時不開放,這次夜遊我也是撞了大運,獲得了上樓看一眼的機會。由於二層狹窄,為了保護建築,採取了限流措施,一次只能上去一小部分人。二層供奉的是明代的三身佛塑像。中央為法身毗盧遮那佛,東西兩側分別為報身盧舍那佛與化身釋迦牟尼佛。其中毗盧遮那佛在體量與樣式上都得到了凸顯,這與藏殿轉輪藏上的毗盧遮那佛遙相呼應,整座寺廟的安排營造出法身毗盧佛化現千釋迦的場景。在兩側的佛像背後可以看到彎曲的順扒樑,這種做法是為了在較小的面積內獲得較高的空間。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毗盧遮那佛

"

說到老北京城內保存最完好的明代寺廟是哪座,可能許多人還真不太知道。其實這座古寺就藏在東城祿米倉衚衕裡,名曰智化寺,現歸屬於文物局,為北京文博交流館。雖然名頭沒有那麼響,但論建築本身的價值,在京城寺廟中絕對名列前茅。而它背後的故事更是讓人感慨良多。

前幾年我就住在附近,但很長一段時間都沒有進去過,沒了香火,平日裡入內參觀的人便也寥寥。直到聽聞去年博物館日的夜遊活動,感覺機會難得,才決定趁機前去一探究竟。也正是通過這次夜遊,智化寺的歷史和辛酸往事才從頭腦中的模糊印象化成了實實在在的眼前之物。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智化寺山門,上有白石匾額「敕賜智化寺」

智化寺建於明正統九年(1444 年),是當時權傾朝野的大太監王振建的家廟,明英宗賜名「報恩智化禪寺」。

王振是蔚州(今河北蔚縣)人,年輕時讀過一些書,然而科舉之路沒走通,最終決定淨身入宮,期望他日能發達一波。到了宣宗朝這個機會來了,王振得到了侍奉太子(即後來的明英宗朱祁鎮)的東宮局郎之職。由於他能說會道,常給太子講些民間好玩的事,很得太子的喜愛。英宗即位後,王振掌管了司禮監,深得寵信。到了正統七年,太皇太后去世,原來掌管朝政的大臣老的老、死的死,王振也就獨攬了大權。和許多太監一樣,王振很推崇佛教,大肆修建佛寺,英宗自然也順著他,《明史》記載王振此時「跋扈不可制。作大第皇城東,建智化寺,窮極土木...」可見智化寺的興建與他的得勢大有關聯。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明英宗朱祁鎮

到土木堡之變英宗被俘,王振身死,智化寺也被冷落;後英宗復辟成功,智化寺又成為他追念王振之處。英宗在寺裡建祠立像,又御賜佛經,寺廟香火也再次旺盛起來。一直到乾隆七年(1742 年),御史沈廷芳路過智化寺時,見到罪大惡極的王振還在民間被大肆祭拜,氣得不行。他極其痛恨宦官專權,趕忙上奏皇帝,拆了王振的塑像,鑿掉讚頌他的碑文,智化寺也就此衰落,不復興盛。待到上世紀 30 年代營造學社調查智化寺時,寺廟已破敗不堪。當時領導調查的建築史大家劉敦楨描述道:「寺僧依租金度日,勉延殘喘,故諸殿毀敗日增,傾塌之虞,為期不遠。」不過也正因為這樣,清代沒做什麼大改動,位於京城內的智化寺難得地保留了明代的格局和樣式,直至今日。

這裡多提一句,劉敦楨 1932 年發表的這篇《北平智化寺如來殿調查記》是他在營造學社寫的第一篇古建築調查,非常經典。這篇文章也讓智化寺名頭大響,對它日後能順利入選第一批國保單位起到了重要作用。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智化寺佈局

智化寺創立時屬於禪宗下的臨濟宗,佈局為明代早期形制。隨著近代的衰微,寺廟的面積也越來越小,今天的智化寺只保留了中路的主要建築,劉敦楨調查時所見的萬法堂以及左右兩路的建築都已不在院內。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銀河 SOHO 與智化寺的古今相交之味

由於路面的抬高,智化寺的山門如今位於路面之下,空間略顯侷促,兩側的獅子面容已模糊。進去之後的第一進院落較小,正對面的便是智化門,即天王殿,三開間的單簷歇山頂,門窗間裝直板,板縫加木條。智化門內原有彌勒造像,現已無存。智化門前兩通石碑,均為王振於正統九年九月九日所立。殿內所有建築屋頂用的都是黑色琉璃瓦,比不上皇家敕建寺廟的黃色琉璃。但我還挺喜歡這種低調沉穩的風格。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夕陽照耀智化門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智化門與鼓樓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鐘樓

過智化門,來到寬敞的第二進院落。京音樂的演出就在這裡,這是夜遊的第一個項目。京音樂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如今也是智化寺為吸引遊客所盡力宣傳的亮點。

京音樂最早是智化寺藝僧在進行佛事與祭祀活動時演奏的音樂。由於王振的背景,這種音樂與宮廷有著密切的聯繫,極具功能性。寺內也一直保存著老的樂譜和樂器。從民國一直到建國初期,京音樂也成了藝僧維持寺廟的收入來源之一,當時應用最多的便是紅白喜事。到今天,智化寺完全脫離了宗教而歸屬文物局,僧人早已還俗。京音樂失去了原來的功能性,成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僅供市民和遊客欣賞。如今演奏的第二十七代傳人也不再是藝僧,而是河北屈家營村的農民,他們也順勢成了非遺傳承人。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寺內的老樂譜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智化門後搭臺,等待開演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這次是八人編制

雖然靠著非遺的光環來宣傳,但這種傳統音樂一旦脫離原來的佛事儀軌似乎也就喪失了發展的土壤,對於遊客的吸引力一般。演奏者也未必對其有多深的感情,對他們來說,政府的補貼可能更加重要。在這種狀況下,京音樂以後能否順利傳承,又會以何種方式發展?都是猶未可知的大問題。不過至少現在每天都還有演出可看。

目前京音樂的演奏樂器分別為大鼓、笙、管、笛、雲鑼。大鼓一直放在殿內,其他樂器則由演奏者隨身攜帶。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京音樂演奏

院子北邊是智化寺的主殿智化殿,東西兩座配殿,西邊為藏殿,東邊為大智殿,都是三開間的歇山頂木構。大智殿原供有三大士像,現已無存,如今也不開放,而西側的藏殿則頗值得一看。

智化寺雖然屬於臨濟宗,其實有著不少藏傳佛教的元素,這與當時朝廷對藏傳佛教的熱衷大有關係。這些藏傳佛教的元素在藏殿中表現得尤為明顯。藏殿的名字就來自於殿內那具精緻的轉輪藏。轉輪藏為八角形,每面有四十五個小抽屜用以安放佛經。這具木製的轉輪藏固定在白石須彌座之上,並不能轉動,而是通過人來繞著它轉以達到「轉輪」的效果。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月下藏殿

轉輪藏上的木雕水平非常高,主要雕的是藏密中的六拏具。每一面的頂部有大鵬金翅鳥與龍女,分別來源於印度教中的迦樓羅(Garuḍa)和娜迦(Naga)。每面之間的角柱從下往上雕有大象、獅子、羊頭翼獸與神王,中間夾雜著蓮瓣、捲雲,非常精緻。這種六拏具的圖像在許多地方都能看到,北京另一處比較有名的就是居庸關雲臺上的石雕。每個小經屜上還雕有佛像,細節都很棒。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轉輪藏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轉輪藏頂部的大鵬金翅鳥與龍女(圖:Mickey)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轉輪藏木柱雕刻細節:羊頭翼獸與神王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轉輪藏木柱雕刻細節:獅子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轉輪藏雕刻細節:小經屜上的佛龕

轉輪藏的頂部有一尊小佛像,為毗盧遮那佛,坐在盛開的蓮花座上,我們在下面看不清全貌。其上的藻井也非常精美,藻井外方內圓,最外的斜板上繪有一圈佛像,上面是一層捲雲和一層蓮瓣,再往上是一圈圓形的五層小斗栱,中心是五方佛曼荼羅的圓形彩畫,書有七字真言。在旁邊的展板上可以看到從上面拍的照片,展現了一個華麗異常的小世界。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轉輪藏頂部的佛像與藻井(圖:Mickey)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展板上有頂部的高清照片

中間的智化殿是寺院的正殿,此殿謎團甚多,除了建築之外,殿內的東西基本沒啥原物了。正中的造像是疑似清代的三世佛,水平一般,來自後面的大悲堂,和智化殿建築空間有些不搭。而智化殿原先的三世佛則搬去了西山的大覺寺。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智化殿正面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夜晚的銀河 SOHO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智化殿近景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智化殿的三世佛,體量稍小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大覺寺大雄寶殿的三世佛,原先是智化寺的

智化殿扇面牆上有一鋪壁畫《地藏菩薩與冥府十王》,這也不是智化殿原裝的,而是 1986 年從崇文門外花市斜街東口的臥佛寺搬過來的。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智化殿壁畫《地藏菩薩與冥府十王》

除此之外,老照片上的羅漢和漢白玉須彌座也都已不在原處。但最為可惜的還是藻井。智化殿佛像頂上的天花空了一大塊,透過這個「大洞」可以看到上面的樑架結構。這個地方空缺的正是華美的藻井,如今它被安放在了費城藝術博物館的中國廳。同樣流失海外的還有萬佛閣的藻井,現存於納爾遜-阿特金斯藝術博物館的中國廟宇廳。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智化殿藻井處的大缺口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兩處流失海外的藻井

劉敦楨 1931 年前去考察之時就聽說智化寺有奇麗的藻井,然而到寺裡的時候發現藻井已不存。1932 年,他在調查報告中寫道:「就中萬佛閣之藻井,雲龍蟠繞,結構恢奇,頗類大內規制,非梵剎所應有,因約往觀。詎至該寺而藻井已亡...」另在文中還留下了「於數年前被西人購去」的記載。

根據現在的信息,這兩處藻井應當是在 1930 年夏秋之際被拆卸賣走的。當時主管費城藝術博物館東亞藝術分館的霍拉斯·翟蔭(Horace H. F. Jayne)沉迷中國文化,在中國探訪時買走了智化殿的藻井。他甚至還買下了一座完整的明代大殿,拆下構件遠渡重洋後,重新搭建在費城藝術博物館中,即現在的「明廳」。這座大殿據說來自崇禎時的太監王承恩的府邸。與此同時,另一位中國藝術研究者史克門(Laurence C. S. Sickman)受納爾遜博物館理事蘭登·華爾納(Langdon Warner)之託,正在搜尋中國文物,他最終買下了萬佛閣的藻井。這兩人很可能是通過一位姓紀的古董商達成的交易。當時智化寺的住持普遠為了生計,自是很高興能將藻井賤賣。紀姓古董商則以購買棺材木料為幌子,從普遠手中買下藻井,再將其倒賣給美國人。無論翟蔭還是史克門,都與這位熱衷於「拯救」中國文物的蘭登·華爾納關係密切,史克門是他的學生,而當年華爾納盜取敦煌壁畫的時候,翟蔭正是他的助手。

無論如何,智化寺藻井的流失,都讓我們失去了感受完整室內空間的機會,也是它從輝煌跌落谷底的最落寞之傷,終歸讓人痛心不已。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萬佛閣藻井舊照(圖:陶洙)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智化寺藻井現狀(圖:壁下觀)

穿過智化殿來到第三進院落,面對的則是高聳的萬佛閣(如來殿)。這是一座兩層的樓閣,第一層匾額「如來殿」,第二層匾額「萬佛閣」。一座建築兩個名,也是當時的特色,一個表示殿內供奉著如來(釋迦牟尼)像,一個表示內有佛龕,置小像約九千軀。二層有平座欄杆,屋頂是廡殿頂,體量頗大,從規模和內部裝飾來看,萬佛閣無疑是全寺的主體建築。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萬佛閣正面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萬佛閣近景

一層面闊五間,但兩頭的稍間體量很小,寬度不及次間一半。進殿可見正中供奉著三尊明代彩塑,中央是釋迦牟尼佛,兩側是持白拂塵的大梵天與持金剛杵的帝釋天,皆頭戴寶冠,為脅侍菩薩樣貌。這倆面容稍顯呆板,但身上衣著的彩色紋飾則相當精彩。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如來殿明代彩塑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釋迦牟尼佛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大梵天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帝釋天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倆脅侍像的衣著紋飾

佛像兩側及後面圍繞有經櫥與小佛龕,經櫥下有木製須彌座,雕工精細,上部額枋有包含梵字和八寶的彩畫,帶有藏傳佛教的特色。經櫥背後密佈著小佛像,方形天花上的彩畫也帶有梵字,整體看上去異常繁複。

明英宗復辟後曾給智化寺頒賜過一部大藏經,天順六年的頒賜藏經碑就在如來殿東側次間。這些經櫥很可能就是此時所造,用以安放經書。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如來殿經櫥與小佛龕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經櫥細節

萬佛閣二層平時不開放,這次夜遊我也是撞了大運,獲得了上樓看一眼的機會。由於二層狹窄,為了保護建築,採取了限流措施,一次只能上去一小部分人。二層供奉的是明代的三身佛塑像。中央為法身毗盧遮那佛,東西兩側分別為報身盧舍那佛與化身釋迦牟尼佛。其中毗盧遮那佛在體量與樣式上都得到了凸顯,這與藏殿轉輪藏上的毗盧遮那佛遙相呼應,整座寺廟的安排營造出法身毗盧佛化現千釋迦的場景。在兩側的佛像背後可以看到彎曲的順扒樑,這種做法是為了在較小的面積內獲得較高的空間。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毗盧遮那佛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盧舍那佛

"

說到老北京城內保存最完好的明代寺廟是哪座,可能許多人還真不太知道。其實這座古寺就藏在東城祿米倉衚衕裡,名曰智化寺,現歸屬於文物局,為北京文博交流館。雖然名頭沒有那麼響,但論建築本身的價值,在京城寺廟中絕對名列前茅。而它背後的故事更是讓人感慨良多。

前幾年我就住在附近,但很長一段時間都沒有進去過,沒了香火,平日裡入內參觀的人便也寥寥。直到聽聞去年博物館日的夜遊活動,感覺機會難得,才決定趁機前去一探究竟。也正是通過這次夜遊,智化寺的歷史和辛酸往事才從頭腦中的模糊印象化成了實實在在的眼前之物。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智化寺山門,上有白石匾額「敕賜智化寺」

智化寺建於明正統九年(1444 年),是當時權傾朝野的大太監王振建的家廟,明英宗賜名「報恩智化禪寺」。

王振是蔚州(今河北蔚縣)人,年輕時讀過一些書,然而科舉之路沒走通,最終決定淨身入宮,期望他日能發達一波。到了宣宗朝這個機會來了,王振得到了侍奉太子(即後來的明英宗朱祁鎮)的東宮局郎之職。由於他能說會道,常給太子講些民間好玩的事,很得太子的喜愛。英宗即位後,王振掌管了司禮監,深得寵信。到了正統七年,太皇太后去世,原來掌管朝政的大臣老的老、死的死,王振也就獨攬了大權。和許多太監一樣,王振很推崇佛教,大肆修建佛寺,英宗自然也順著他,《明史》記載王振此時「跋扈不可制。作大第皇城東,建智化寺,窮極土木...」可見智化寺的興建與他的得勢大有關聯。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明英宗朱祁鎮

到土木堡之變英宗被俘,王振身死,智化寺也被冷落;後英宗復辟成功,智化寺又成為他追念王振之處。英宗在寺裡建祠立像,又御賜佛經,寺廟香火也再次旺盛起來。一直到乾隆七年(1742 年),御史沈廷芳路過智化寺時,見到罪大惡極的王振還在民間被大肆祭拜,氣得不行。他極其痛恨宦官專權,趕忙上奏皇帝,拆了王振的塑像,鑿掉讚頌他的碑文,智化寺也就此衰落,不復興盛。待到上世紀 30 年代營造學社調查智化寺時,寺廟已破敗不堪。當時領導調查的建築史大家劉敦楨描述道:「寺僧依租金度日,勉延殘喘,故諸殿毀敗日增,傾塌之虞,為期不遠。」不過也正因為這樣,清代沒做什麼大改動,位於京城內的智化寺難得地保留了明代的格局和樣式,直至今日。

這裡多提一句,劉敦楨 1932 年發表的這篇《北平智化寺如來殿調查記》是他在營造學社寫的第一篇古建築調查,非常經典。這篇文章也讓智化寺名頭大響,對它日後能順利入選第一批國保單位起到了重要作用。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智化寺佈局

智化寺創立時屬於禪宗下的臨濟宗,佈局為明代早期形制。隨著近代的衰微,寺廟的面積也越來越小,今天的智化寺只保留了中路的主要建築,劉敦楨調查時所見的萬法堂以及左右兩路的建築都已不在院內。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銀河 SOHO 與智化寺的古今相交之味

由於路面的抬高,智化寺的山門如今位於路面之下,空間略顯侷促,兩側的獅子面容已模糊。進去之後的第一進院落較小,正對面的便是智化門,即天王殿,三開間的單簷歇山頂,門窗間裝直板,板縫加木條。智化門內原有彌勒造像,現已無存。智化門前兩通石碑,均為王振於正統九年九月九日所立。殿內所有建築屋頂用的都是黑色琉璃瓦,比不上皇家敕建寺廟的黃色琉璃。但我還挺喜歡這種低調沉穩的風格。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夕陽照耀智化門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智化門與鼓樓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鐘樓

過智化門,來到寬敞的第二進院落。京音樂的演出就在這裡,這是夜遊的第一個項目。京音樂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如今也是智化寺為吸引遊客所盡力宣傳的亮點。

京音樂最早是智化寺藝僧在進行佛事與祭祀活動時演奏的音樂。由於王振的背景,這種音樂與宮廷有著密切的聯繫,極具功能性。寺內也一直保存著老的樂譜和樂器。從民國一直到建國初期,京音樂也成了藝僧維持寺廟的收入來源之一,當時應用最多的便是紅白喜事。到今天,智化寺完全脫離了宗教而歸屬文物局,僧人早已還俗。京音樂失去了原來的功能性,成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僅供市民和遊客欣賞。如今演奏的第二十七代傳人也不再是藝僧,而是河北屈家營村的農民,他們也順勢成了非遺傳承人。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寺內的老樂譜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智化門後搭臺,等待開演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這次是八人編制

雖然靠著非遺的光環來宣傳,但這種傳統音樂一旦脫離原來的佛事儀軌似乎也就喪失了發展的土壤,對於遊客的吸引力一般。演奏者也未必對其有多深的感情,對他們來說,政府的補貼可能更加重要。在這種狀況下,京音樂以後能否順利傳承,又會以何種方式發展?都是猶未可知的大問題。不過至少現在每天都還有演出可看。

目前京音樂的演奏樂器分別為大鼓、笙、管、笛、雲鑼。大鼓一直放在殿內,其他樂器則由演奏者隨身攜帶。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京音樂演奏

院子北邊是智化寺的主殿智化殿,東西兩座配殿,西邊為藏殿,東邊為大智殿,都是三開間的歇山頂木構。大智殿原供有三大士像,現已無存,如今也不開放,而西側的藏殿則頗值得一看。

智化寺雖然屬於臨濟宗,其實有著不少藏傳佛教的元素,這與當時朝廷對藏傳佛教的熱衷大有關係。這些藏傳佛教的元素在藏殿中表現得尤為明顯。藏殿的名字就來自於殿內那具精緻的轉輪藏。轉輪藏為八角形,每面有四十五個小抽屜用以安放佛經。這具木製的轉輪藏固定在白石須彌座之上,並不能轉動,而是通過人來繞著它轉以達到「轉輪」的效果。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月下藏殿

轉輪藏上的木雕水平非常高,主要雕的是藏密中的六拏具。每一面的頂部有大鵬金翅鳥與龍女,分別來源於印度教中的迦樓羅(Garuḍa)和娜迦(Naga)。每面之間的角柱從下往上雕有大象、獅子、羊頭翼獸與神王,中間夾雜著蓮瓣、捲雲,非常精緻。這種六拏具的圖像在許多地方都能看到,北京另一處比較有名的就是居庸關雲臺上的石雕。每個小經屜上還雕有佛像,細節都很棒。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轉輪藏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轉輪藏頂部的大鵬金翅鳥與龍女(圖:Mickey)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轉輪藏木柱雕刻細節:羊頭翼獸與神王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轉輪藏木柱雕刻細節:獅子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轉輪藏雕刻細節:小經屜上的佛龕

轉輪藏的頂部有一尊小佛像,為毗盧遮那佛,坐在盛開的蓮花座上,我們在下面看不清全貌。其上的藻井也非常精美,藻井外方內圓,最外的斜板上繪有一圈佛像,上面是一層捲雲和一層蓮瓣,再往上是一圈圓形的五層小斗栱,中心是五方佛曼荼羅的圓形彩畫,書有七字真言。在旁邊的展板上可以看到從上面拍的照片,展現了一個華麗異常的小世界。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轉輪藏頂部的佛像與藻井(圖:Mickey)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展板上有頂部的高清照片

中間的智化殿是寺院的正殿,此殿謎團甚多,除了建築之外,殿內的東西基本沒啥原物了。正中的造像是疑似清代的三世佛,水平一般,來自後面的大悲堂,和智化殿建築空間有些不搭。而智化殿原先的三世佛則搬去了西山的大覺寺。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智化殿正面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夜晚的銀河 SOHO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智化殿近景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智化殿的三世佛,體量稍小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大覺寺大雄寶殿的三世佛,原先是智化寺的

智化殿扇面牆上有一鋪壁畫《地藏菩薩與冥府十王》,這也不是智化殿原裝的,而是 1986 年從崇文門外花市斜街東口的臥佛寺搬過來的。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智化殿壁畫《地藏菩薩與冥府十王》

除此之外,老照片上的羅漢和漢白玉須彌座也都已不在原處。但最為可惜的還是藻井。智化殿佛像頂上的天花空了一大塊,透過這個「大洞」可以看到上面的樑架結構。這個地方空缺的正是華美的藻井,如今它被安放在了費城藝術博物館的中國廳。同樣流失海外的還有萬佛閣的藻井,現存於納爾遜-阿特金斯藝術博物館的中國廟宇廳。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智化殿藻井處的大缺口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兩處流失海外的藻井

劉敦楨 1931 年前去考察之時就聽說智化寺有奇麗的藻井,然而到寺裡的時候發現藻井已不存。1932 年,他在調查報告中寫道:「就中萬佛閣之藻井,雲龍蟠繞,結構恢奇,頗類大內規制,非梵剎所應有,因約往觀。詎至該寺而藻井已亡...」另在文中還留下了「於數年前被西人購去」的記載。

根據現在的信息,這兩處藻井應當是在 1930 年夏秋之際被拆卸賣走的。當時主管費城藝術博物館東亞藝術分館的霍拉斯·翟蔭(Horace H. F. Jayne)沉迷中國文化,在中國探訪時買走了智化殿的藻井。他甚至還買下了一座完整的明代大殿,拆下構件遠渡重洋後,重新搭建在費城藝術博物館中,即現在的「明廳」。這座大殿據說來自崇禎時的太監王承恩的府邸。與此同時,另一位中國藝術研究者史克門(Laurence C. S. Sickman)受納爾遜博物館理事蘭登·華爾納(Langdon Warner)之託,正在搜尋中國文物,他最終買下了萬佛閣的藻井。這兩人很可能是通過一位姓紀的古董商達成的交易。當時智化寺的住持普遠為了生計,自是很高興能將藻井賤賣。紀姓古董商則以購買棺材木料為幌子,從普遠手中買下藻井,再將其倒賣給美國人。無論翟蔭還是史克門,都與這位熱衷於「拯救」中國文物的蘭登·華爾納關係密切,史克門是他的學生,而當年華爾納盜取敦煌壁畫的時候,翟蔭正是他的助手。

無論如何,智化寺藻井的流失,都讓我們失去了感受完整室內空間的機會,也是它從輝煌跌落谷底的最落寞之傷,終歸讓人痛心不已。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萬佛閣藻井舊照(圖:陶洙)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智化寺藻井現狀(圖:壁下觀)

穿過智化殿來到第三進院落,面對的則是高聳的萬佛閣(如來殿)。這是一座兩層的樓閣,第一層匾額「如來殿」,第二層匾額「萬佛閣」。一座建築兩個名,也是當時的特色,一個表示殿內供奉著如來(釋迦牟尼)像,一個表示內有佛龕,置小像約九千軀。二層有平座欄杆,屋頂是廡殿頂,體量頗大,從規模和內部裝飾來看,萬佛閣無疑是全寺的主體建築。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萬佛閣正面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萬佛閣近景

一層面闊五間,但兩頭的稍間體量很小,寬度不及次間一半。進殿可見正中供奉著三尊明代彩塑,中央是釋迦牟尼佛,兩側是持白拂塵的大梵天與持金剛杵的帝釋天,皆頭戴寶冠,為脅侍菩薩樣貌。這倆面容稍顯呆板,但身上衣著的彩色紋飾則相當精彩。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如來殿明代彩塑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釋迦牟尼佛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大梵天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帝釋天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倆脅侍像的衣著紋飾

佛像兩側及後面圍繞有經櫥與小佛龕,經櫥下有木製須彌座,雕工精細,上部額枋有包含梵字和八寶的彩畫,帶有藏傳佛教的特色。經櫥背後密佈著小佛像,方形天花上的彩畫也帶有梵字,整體看上去異常繁複。

明英宗復辟後曾給智化寺頒賜過一部大藏經,天順六年的頒賜藏經碑就在如來殿東側次間。這些經櫥很可能就是此時所造,用以安放經書。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如來殿經櫥與小佛龕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經櫥細節

萬佛閣二層平時不開放,這次夜遊我也是撞了大運,獲得了上樓看一眼的機會。由於二層狹窄,為了保護建築,採取了限流措施,一次只能上去一小部分人。二層供奉的是明代的三身佛塑像。中央為法身毗盧遮那佛,東西兩側分別為報身盧舍那佛與化身釋迦牟尼佛。其中毗盧遮那佛在體量與樣式上都得到了凸顯,這與藏殿轉輪藏上的毗盧遮那佛遙相呼應,整座寺廟的安排營造出法身毗盧佛化現千釋迦的場景。在兩側的佛像背後可以看到彎曲的順扒樑,這種做法是為了在較小的面積內獲得較高的空間。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毗盧遮那佛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盧舍那佛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釋迦牟尼佛(背後可見彎曲的順扒樑)

萬佛閣二層的大多數天花也已經隨著藻井一起流失海外,尤為可惜。

"

說到老北京城內保存最完好的明代寺廟是哪座,可能許多人還真不太知道。其實這座古寺就藏在東城祿米倉衚衕裡,名曰智化寺,現歸屬於文物局,為北京文博交流館。雖然名頭沒有那麼響,但論建築本身的價值,在京城寺廟中絕對名列前茅。而它背後的故事更是讓人感慨良多。

前幾年我就住在附近,但很長一段時間都沒有進去過,沒了香火,平日裡入內參觀的人便也寥寥。直到聽聞去年博物館日的夜遊活動,感覺機會難得,才決定趁機前去一探究竟。也正是通過這次夜遊,智化寺的歷史和辛酸往事才從頭腦中的模糊印象化成了實實在在的眼前之物。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智化寺山門,上有白石匾額「敕賜智化寺」

智化寺建於明正統九年(1444 年),是當時權傾朝野的大太監王振建的家廟,明英宗賜名「報恩智化禪寺」。

王振是蔚州(今河北蔚縣)人,年輕時讀過一些書,然而科舉之路沒走通,最終決定淨身入宮,期望他日能發達一波。到了宣宗朝這個機會來了,王振得到了侍奉太子(即後來的明英宗朱祁鎮)的東宮局郎之職。由於他能說會道,常給太子講些民間好玩的事,很得太子的喜愛。英宗即位後,王振掌管了司禮監,深得寵信。到了正統七年,太皇太后去世,原來掌管朝政的大臣老的老、死的死,王振也就獨攬了大權。和許多太監一樣,王振很推崇佛教,大肆修建佛寺,英宗自然也順著他,《明史》記載王振此時「跋扈不可制。作大第皇城東,建智化寺,窮極土木...」可見智化寺的興建與他的得勢大有關聯。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明英宗朱祁鎮

到土木堡之變英宗被俘,王振身死,智化寺也被冷落;後英宗復辟成功,智化寺又成為他追念王振之處。英宗在寺裡建祠立像,又御賜佛經,寺廟香火也再次旺盛起來。一直到乾隆七年(1742 年),御史沈廷芳路過智化寺時,見到罪大惡極的王振還在民間被大肆祭拜,氣得不行。他極其痛恨宦官專權,趕忙上奏皇帝,拆了王振的塑像,鑿掉讚頌他的碑文,智化寺也就此衰落,不復興盛。待到上世紀 30 年代營造學社調查智化寺時,寺廟已破敗不堪。當時領導調查的建築史大家劉敦楨描述道:「寺僧依租金度日,勉延殘喘,故諸殿毀敗日增,傾塌之虞,為期不遠。」不過也正因為這樣,清代沒做什麼大改動,位於京城內的智化寺難得地保留了明代的格局和樣式,直至今日。

這裡多提一句,劉敦楨 1932 年發表的這篇《北平智化寺如來殿調查記》是他在營造學社寫的第一篇古建築調查,非常經典。這篇文章也讓智化寺名頭大響,對它日後能順利入選第一批國保單位起到了重要作用。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智化寺佈局

智化寺創立時屬於禪宗下的臨濟宗,佈局為明代早期形制。隨著近代的衰微,寺廟的面積也越來越小,今天的智化寺只保留了中路的主要建築,劉敦楨調查時所見的萬法堂以及左右兩路的建築都已不在院內。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銀河 SOHO 與智化寺的古今相交之味

由於路面的抬高,智化寺的山門如今位於路面之下,空間略顯侷促,兩側的獅子面容已模糊。進去之後的第一進院落較小,正對面的便是智化門,即天王殿,三開間的單簷歇山頂,門窗間裝直板,板縫加木條。智化門內原有彌勒造像,現已無存。智化門前兩通石碑,均為王振於正統九年九月九日所立。殿內所有建築屋頂用的都是黑色琉璃瓦,比不上皇家敕建寺廟的黃色琉璃。但我還挺喜歡這種低調沉穩的風格。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夕陽照耀智化門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智化門與鼓樓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鐘樓

過智化門,來到寬敞的第二進院落。京音樂的演出就在這裡,這是夜遊的第一個項目。京音樂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如今也是智化寺為吸引遊客所盡力宣傳的亮點。

京音樂最早是智化寺藝僧在進行佛事與祭祀活動時演奏的音樂。由於王振的背景,這種音樂與宮廷有著密切的聯繫,極具功能性。寺內也一直保存著老的樂譜和樂器。從民國一直到建國初期,京音樂也成了藝僧維持寺廟的收入來源之一,當時應用最多的便是紅白喜事。到今天,智化寺完全脫離了宗教而歸屬文物局,僧人早已還俗。京音樂失去了原來的功能性,成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僅供市民和遊客欣賞。如今演奏的第二十七代傳人也不再是藝僧,而是河北屈家營村的農民,他們也順勢成了非遺傳承人。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寺內的老樂譜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智化門後搭臺,等待開演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這次是八人編制

雖然靠著非遺的光環來宣傳,但這種傳統音樂一旦脫離原來的佛事儀軌似乎也就喪失了發展的土壤,對於遊客的吸引力一般。演奏者也未必對其有多深的感情,對他們來說,政府的補貼可能更加重要。在這種狀況下,京音樂以後能否順利傳承,又會以何種方式發展?都是猶未可知的大問題。不過至少現在每天都還有演出可看。

目前京音樂的演奏樂器分別為大鼓、笙、管、笛、雲鑼。大鼓一直放在殿內,其他樂器則由演奏者隨身攜帶。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京音樂演奏

院子北邊是智化寺的主殿智化殿,東西兩座配殿,西邊為藏殿,東邊為大智殿,都是三開間的歇山頂木構。大智殿原供有三大士像,現已無存,如今也不開放,而西側的藏殿則頗值得一看。

智化寺雖然屬於臨濟宗,其實有著不少藏傳佛教的元素,這與當時朝廷對藏傳佛教的熱衷大有關係。這些藏傳佛教的元素在藏殿中表現得尤為明顯。藏殿的名字就來自於殿內那具精緻的轉輪藏。轉輪藏為八角形,每面有四十五個小抽屜用以安放佛經。這具木製的轉輪藏固定在白石須彌座之上,並不能轉動,而是通過人來繞著它轉以達到「轉輪」的效果。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月下藏殿

轉輪藏上的木雕水平非常高,主要雕的是藏密中的六拏具。每一面的頂部有大鵬金翅鳥與龍女,分別來源於印度教中的迦樓羅(Garuḍa)和娜迦(Naga)。每面之間的角柱從下往上雕有大象、獅子、羊頭翼獸與神王,中間夾雜著蓮瓣、捲雲,非常精緻。這種六拏具的圖像在許多地方都能看到,北京另一處比較有名的就是居庸關雲臺上的石雕。每個小經屜上還雕有佛像,細節都很棒。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轉輪藏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轉輪藏頂部的大鵬金翅鳥與龍女(圖:Mickey)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轉輪藏木柱雕刻細節:羊頭翼獸與神王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轉輪藏木柱雕刻細節:獅子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轉輪藏雕刻細節:小經屜上的佛龕

轉輪藏的頂部有一尊小佛像,為毗盧遮那佛,坐在盛開的蓮花座上,我們在下面看不清全貌。其上的藻井也非常精美,藻井外方內圓,最外的斜板上繪有一圈佛像,上面是一層捲雲和一層蓮瓣,再往上是一圈圓形的五層小斗栱,中心是五方佛曼荼羅的圓形彩畫,書有七字真言。在旁邊的展板上可以看到從上面拍的照片,展現了一個華麗異常的小世界。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轉輪藏頂部的佛像與藻井(圖:Mickey)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展板上有頂部的高清照片

中間的智化殿是寺院的正殿,此殿謎團甚多,除了建築之外,殿內的東西基本沒啥原物了。正中的造像是疑似清代的三世佛,水平一般,來自後面的大悲堂,和智化殿建築空間有些不搭。而智化殿原先的三世佛則搬去了西山的大覺寺。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智化殿正面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夜晚的銀河 SOHO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智化殿近景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智化殿的三世佛,體量稍小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大覺寺大雄寶殿的三世佛,原先是智化寺的

智化殿扇面牆上有一鋪壁畫《地藏菩薩與冥府十王》,這也不是智化殿原裝的,而是 1986 年從崇文門外花市斜街東口的臥佛寺搬過來的。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智化殿壁畫《地藏菩薩與冥府十王》

除此之外,老照片上的羅漢和漢白玉須彌座也都已不在原處。但最為可惜的還是藻井。智化殿佛像頂上的天花空了一大塊,透過這個「大洞」可以看到上面的樑架結構。這個地方空缺的正是華美的藻井,如今它被安放在了費城藝術博物館的中國廳。同樣流失海外的還有萬佛閣的藻井,現存於納爾遜-阿特金斯藝術博物館的中國廟宇廳。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智化殿藻井處的大缺口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兩處流失海外的藻井

劉敦楨 1931 年前去考察之時就聽說智化寺有奇麗的藻井,然而到寺裡的時候發現藻井已不存。1932 年,他在調查報告中寫道:「就中萬佛閣之藻井,雲龍蟠繞,結構恢奇,頗類大內規制,非梵剎所應有,因約往觀。詎至該寺而藻井已亡...」另在文中還留下了「於數年前被西人購去」的記載。

根據現在的信息,這兩處藻井應當是在 1930 年夏秋之際被拆卸賣走的。當時主管費城藝術博物館東亞藝術分館的霍拉斯·翟蔭(Horace H. F. Jayne)沉迷中國文化,在中國探訪時買走了智化殿的藻井。他甚至還買下了一座完整的明代大殿,拆下構件遠渡重洋後,重新搭建在費城藝術博物館中,即現在的「明廳」。這座大殿據說來自崇禎時的太監王承恩的府邸。與此同時,另一位中國藝術研究者史克門(Laurence C. S. Sickman)受納爾遜博物館理事蘭登·華爾納(Langdon Warner)之託,正在搜尋中國文物,他最終買下了萬佛閣的藻井。這兩人很可能是通過一位姓紀的古董商達成的交易。當時智化寺的住持普遠為了生計,自是很高興能將藻井賤賣。紀姓古董商則以購買棺材木料為幌子,從普遠手中買下藻井,再將其倒賣給美國人。無論翟蔭還是史克門,都與這位熱衷於「拯救」中國文物的蘭登·華爾納關係密切,史克門是他的學生,而當年華爾納盜取敦煌壁畫的時候,翟蔭正是他的助手。

無論如何,智化寺藻井的流失,都讓我們失去了感受完整室內空間的機會,也是它從輝煌跌落谷底的最落寞之傷,終歸讓人痛心不已。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萬佛閣藻井舊照(圖:陶洙)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智化寺藻井現狀(圖:壁下觀)

穿過智化殿來到第三進院落,面對的則是高聳的萬佛閣(如來殿)。這是一座兩層的樓閣,第一層匾額「如來殿」,第二層匾額「萬佛閣」。一座建築兩個名,也是當時的特色,一個表示殿內供奉著如來(釋迦牟尼)像,一個表示內有佛龕,置小像約九千軀。二層有平座欄杆,屋頂是廡殿頂,體量頗大,從規模和內部裝飾來看,萬佛閣無疑是全寺的主體建築。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萬佛閣正面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萬佛閣近景

一層面闊五間,但兩頭的稍間體量很小,寬度不及次間一半。進殿可見正中供奉著三尊明代彩塑,中央是釋迦牟尼佛,兩側是持白拂塵的大梵天與持金剛杵的帝釋天,皆頭戴寶冠,為脅侍菩薩樣貌。這倆面容稍顯呆板,但身上衣著的彩色紋飾則相當精彩。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如來殿明代彩塑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釋迦牟尼佛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大梵天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帝釋天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倆脅侍像的衣著紋飾

佛像兩側及後面圍繞有經櫥與小佛龕,經櫥下有木製須彌座,雕工精細,上部額枋有包含梵字和八寶的彩畫,帶有藏傳佛教的特色。經櫥背後密佈著小佛像,方形天花上的彩畫也帶有梵字,整體看上去異常繁複。

明英宗復辟後曾給智化寺頒賜過一部大藏經,天順六年的頒賜藏經碑就在如來殿東側次間。這些經櫥很可能就是此時所造,用以安放經書。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如來殿經櫥與小佛龕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經櫥細節

萬佛閣二層平時不開放,這次夜遊我也是撞了大運,獲得了上樓看一眼的機會。由於二層狹窄,為了保護建築,採取了限流措施,一次只能上去一小部分人。二層供奉的是明代的三身佛塑像。中央為法身毗盧遮那佛,東西兩側分別為報身盧舍那佛與化身釋迦牟尼佛。其中毗盧遮那佛在體量與樣式上都得到了凸顯,這與藏殿轉輪藏上的毗盧遮那佛遙相呼應,整座寺廟的安排營造出法身毗盧佛化現千釋迦的場景。在兩側的佛像背後可以看到彎曲的順扒樑,這種做法是為了在較小的面積內獲得較高的空間。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毗盧遮那佛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盧舍那佛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釋迦牟尼佛(背後可見彎曲的順扒樑)

萬佛閣二層的大多數天花也已經隨著藻井一起流失海外,尤為可惜。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萬佛閣二層小佛像,頂部天花已失

由於時間有限,最後的大悲堂沒來得及看,不過也已相當滿足。智化寺組織過兩次夜遊,只是去年五月這次之後就再沒組織過類似活動。希望以後還會有機會吧,個人很期待秋冬之際的乾淨夜景。當然,這裡的四季也各有色彩,寺內的丁香、海棠、梨樹讓這處祕境多了不少生氣。無論是感受歷史,還是圖個清靜,智化寺都值得一來。

"

說到老北京城內保存最完好的明代寺廟是哪座,可能許多人還真不太知道。其實這座古寺就藏在東城祿米倉衚衕裡,名曰智化寺,現歸屬於文物局,為北京文博交流館。雖然名頭沒有那麼響,但論建築本身的價值,在京城寺廟中絕對名列前茅。而它背後的故事更是讓人感慨良多。

前幾年我就住在附近,但很長一段時間都沒有進去過,沒了香火,平日裡入內參觀的人便也寥寥。直到聽聞去年博物館日的夜遊活動,感覺機會難得,才決定趁機前去一探究竟。也正是通過這次夜遊,智化寺的歷史和辛酸往事才從頭腦中的模糊印象化成了實實在在的眼前之物。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智化寺山門,上有白石匾額「敕賜智化寺」

智化寺建於明正統九年(1444 年),是當時權傾朝野的大太監王振建的家廟,明英宗賜名「報恩智化禪寺」。

王振是蔚州(今河北蔚縣)人,年輕時讀過一些書,然而科舉之路沒走通,最終決定淨身入宮,期望他日能發達一波。到了宣宗朝這個機會來了,王振得到了侍奉太子(即後來的明英宗朱祁鎮)的東宮局郎之職。由於他能說會道,常給太子講些民間好玩的事,很得太子的喜愛。英宗即位後,王振掌管了司禮監,深得寵信。到了正統七年,太皇太后去世,原來掌管朝政的大臣老的老、死的死,王振也就獨攬了大權。和許多太監一樣,王振很推崇佛教,大肆修建佛寺,英宗自然也順著他,《明史》記載王振此時「跋扈不可制。作大第皇城東,建智化寺,窮極土木...」可見智化寺的興建與他的得勢大有關聯。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明英宗朱祁鎮

到土木堡之變英宗被俘,王振身死,智化寺也被冷落;後英宗復辟成功,智化寺又成為他追念王振之處。英宗在寺裡建祠立像,又御賜佛經,寺廟香火也再次旺盛起來。一直到乾隆七年(1742 年),御史沈廷芳路過智化寺時,見到罪大惡極的王振還在民間被大肆祭拜,氣得不行。他極其痛恨宦官專權,趕忙上奏皇帝,拆了王振的塑像,鑿掉讚頌他的碑文,智化寺也就此衰落,不復興盛。待到上世紀 30 年代營造學社調查智化寺時,寺廟已破敗不堪。當時領導調查的建築史大家劉敦楨描述道:「寺僧依租金度日,勉延殘喘,故諸殿毀敗日增,傾塌之虞,為期不遠。」不過也正因為這樣,清代沒做什麼大改動,位於京城內的智化寺難得地保留了明代的格局和樣式,直至今日。

這裡多提一句,劉敦楨 1932 年發表的這篇《北平智化寺如來殿調查記》是他在營造學社寫的第一篇古建築調查,非常經典。這篇文章也讓智化寺名頭大響,對它日後能順利入選第一批國保單位起到了重要作用。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智化寺佈局

智化寺創立時屬於禪宗下的臨濟宗,佈局為明代早期形制。隨著近代的衰微,寺廟的面積也越來越小,今天的智化寺只保留了中路的主要建築,劉敦楨調查時所見的萬法堂以及左右兩路的建築都已不在院內。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銀河 SOHO 與智化寺的古今相交之味

由於路面的抬高,智化寺的山門如今位於路面之下,空間略顯侷促,兩側的獅子面容已模糊。進去之後的第一進院落較小,正對面的便是智化門,即天王殿,三開間的單簷歇山頂,門窗間裝直板,板縫加木條。智化門內原有彌勒造像,現已無存。智化門前兩通石碑,均為王振於正統九年九月九日所立。殿內所有建築屋頂用的都是黑色琉璃瓦,比不上皇家敕建寺廟的黃色琉璃。但我還挺喜歡這種低調沉穩的風格。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夕陽照耀智化門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智化門與鼓樓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鐘樓

過智化門,來到寬敞的第二進院落。京音樂的演出就在這裡,這是夜遊的第一個項目。京音樂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如今也是智化寺為吸引遊客所盡力宣傳的亮點。

京音樂最早是智化寺藝僧在進行佛事與祭祀活動時演奏的音樂。由於王振的背景,這種音樂與宮廷有著密切的聯繫,極具功能性。寺內也一直保存著老的樂譜和樂器。從民國一直到建國初期,京音樂也成了藝僧維持寺廟的收入來源之一,當時應用最多的便是紅白喜事。到今天,智化寺完全脫離了宗教而歸屬文物局,僧人早已還俗。京音樂失去了原來的功能性,成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僅供市民和遊客欣賞。如今演奏的第二十七代傳人也不再是藝僧,而是河北屈家營村的農民,他們也順勢成了非遺傳承人。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寺內的老樂譜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智化門後搭臺,等待開演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這次是八人編制

雖然靠著非遺的光環來宣傳,但這種傳統音樂一旦脫離原來的佛事儀軌似乎也就喪失了發展的土壤,對於遊客的吸引力一般。演奏者也未必對其有多深的感情,對他們來說,政府的補貼可能更加重要。在這種狀況下,京音樂以後能否順利傳承,又會以何種方式發展?都是猶未可知的大問題。不過至少現在每天都還有演出可看。

目前京音樂的演奏樂器分別為大鼓、笙、管、笛、雲鑼。大鼓一直放在殿內,其他樂器則由演奏者隨身攜帶。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京音樂演奏

院子北邊是智化寺的主殿智化殿,東西兩座配殿,西邊為藏殿,東邊為大智殿,都是三開間的歇山頂木構。大智殿原供有三大士像,現已無存,如今也不開放,而西側的藏殿則頗值得一看。

智化寺雖然屬於臨濟宗,其實有著不少藏傳佛教的元素,這與當時朝廷對藏傳佛教的熱衷大有關係。這些藏傳佛教的元素在藏殿中表現得尤為明顯。藏殿的名字就來自於殿內那具精緻的轉輪藏。轉輪藏為八角形,每面有四十五個小抽屜用以安放佛經。這具木製的轉輪藏固定在白石須彌座之上,並不能轉動,而是通過人來繞著它轉以達到「轉輪」的效果。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月下藏殿

轉輪藏上的木雕水平非常高,主要雕的是藏密中的六拏具。每一面的頂部有大鵬金翅鳥與龍女,分別來源於印度教中的迦樓羅(Garuḍa)和娜迦(Naga)。每面之間的角柱從下往上雕有大象、獅子、羊頭翼獸與神王,中間夾雜著蓮瓣、捲雲,非常精緻。這種六拏具的圖像在許多地方都能看到,北京另一處比較有名的就是居庸關雲臺上的石雕。每個小經屜上還雕有佛像,細節都很棒。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轉輪藏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轉輪藏頂部的大鵬金翅鳥與龍女(圖:Mickey)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轉輪藏木柱雕刻細節:羊頭翼獸與神王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轉輪藏木柱雕刻細節:獅子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轉輪藏雕刻細節:小經屜上的佛龕

轉輪藏的頂部有一尊小佛像,為毗盧遮那佛,坐在盛開的蓮花座上,我們在下面看不清全貌。其上的藻井也非常精美,藻井外方內圓,最外的斜板上繪有一圈佛像,上面是一層捲雲和一層蓮瓣,再往上是一圈圓形的五層小斗栱,中心是五方佛曼荼羅的圓形彩畫,書有七字真言。在旁邊的展板上可以看到從上面拍的照片,展現了一個華麗異常的小世界。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轉輪藏頂部的佛像與藻井(圖:Mickey)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展板上有頂部的高清照片

中間的智化殿是寺院的正殿,此殿謎團甚多,除了建築之外,殿內的東西基本沒啥原物了。正中的造像是疑似清代的三世佛,水平一般,來自後面的大悲堂,和智化殿建築空間有些不搭。而智化殿原先的三世佛則搬去了西山的大覺寺。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智化殿正面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夜晚的銀河 SOHO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智化殿近景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智化殿的三世佛,體量稍小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大覺寺大雄寶殿的三世佛,原先是智化寺的

智化殿扇面牆上有一鋪壁畫《地藏菩薩與冥府十王》,這也不是智化殿原裝的,而是 1986 年從崇文門外花市斜街東口的臥佛寺搬過來的。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智化殿壁畫《地藏菩薩與冥府十王》

除此之外,老照片上的羅漢和漢白玉須彌座也都已不在原處。但最為可惜的還是藻井。智化殿佛像頂上的天花空了一大塊,透過這個「大洞」可以看到上面的樑架結構。這個地方空缺的正是華美的藻井,如今它被安放在了費城藝術博物館的中國廳。同樣流失海外的還有萬佛閣的藻井,現存於納爾遜-阿特金斯藝術博物館的中國廟宇廳。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智化殿藻井處的大缺口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兩處流失海外的藻井

劉敦楨 1931 年前去考察之時就聽說智化寺有奇麗的藻井,然而到寺裡的時候發現藻井已不存。1932 年,他在調查報告中寫道:「就中萬佛閣之藻井,雲龍蟠繞,結構恢奇,頗類大內規制,非梵剎所應有,因約往觀。詎至該寺而藻井已亡...」另在文中還留下了「於數年前被西人購去」的記載。

根據現在的信息,這兩處藻井應當是在 1930 年夏秋之際被拆卸賣走的。當時主管費城藝術博物館東亞藝術分館的霍拉斯·翟蔭(Horace H. F. Jayne)沉迷中國文化,在中國探訪時買走了智化殿的藻井。他甚至還買下了一座完整的明代大殿,拆下構件遠渡重洋後,重新搭建在費城藝術博物館中,即現在的「明廳」。這座大殿據說來自崇禎時的太監王承恩的府邸。與此同時,另一位中國藝術研究者史克門(Laurence C. S. Sickman)受納爾遜博物館理事蘭登·華爾納(Langdon Warner)之託,正在搜尋中國文物,他最終買下了萬佛閣的藻井。這兩人很可能是通過一位姓紀的古董商達成的交易。當時智化寺的住持普遠為了生計,自是很高興能將藻井賤賣。紀姓古董商則以購買棺材木料為幌子,從普遠手中買下藻井,再將其倒賣給美國人。無論翟蔭還是史克門,都與這位熱衷於「拯救」中國文物的蘭登·華爾納關係密切,史克門是他的學生,而當年華爾納盜取敦煌壁畫的時候,翟蔭正是他的助手。

無論如何,智化寺藻井的流失,都讓我們失去了感受完整室內空間的機會,也是它從輝煌跌落谷底的最落寞之傷,終歸讓人痛心不已。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萬佛閣藻井舊照(圖:陶洙)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智化寺藻井現狀(圖:壁下觀)

穿過智化殿來到第三進院落,面對的則是高聳的萬佛閣(如來殿)。這是一座兩層的樓閣,第一層匾額「如來殿」,第二層匾額「萬佛閣」。一座建築兩個名,也是當時的特色,一個表示殿內供奉著如來(釋迦牟尼)像,一個表示內有佛龕,置小像約九千軀。二層有平座欄杆,屋頂是廡殿頂,體量頗大,從規模和內部裝飾來看,萬佛閣無疑是全寺的主體建築。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萬佛閣正面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萬佛閣近景

一層面闊五間,但兩頭的稍間體量很小,寬度不及次間一半。進殿可見正中供奉著三尊明代彩塑,中央是釋迦牟尼佛,兩側是持白拂塵的大梵天與持金剛杵的帝釋天,皆頭戴寶冠,為脅侍菩薩樣貌。這倆面容稍顯呆板,但身上衣著的彩色紋飾則相當精彩。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如來殿明代彩塑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釋迦牟尼佛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大梵天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帝釋天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倆脅侍像的衣著紋飾

佛像兩側及後面圍繞有經櫥與小佛龕,經櫥下有木製須彌座,雕工精細,上部額枋有包含梵字和八寶的彩畫,帶有藏傳佛教的特色。經櫥背後密佈著小佛像,方形天花上的彩畫也帶有梵字,整體看上去異常繁複。

明英宗復辟後曾給智化寺頒賜過一部大藏經,天順六年的頒賜藏經碑就在如來殿東側次間。這些經櫥很可能就是此時所造,用以安放經書。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如來殿經櫥與小佛龕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經櫥細節

萬佛閣二層平時不開放,這次夜遊我也是撞了大運,獲得了上樓看一眼的機會。由於二層狹窄,為了保護建築,採取了限流措施,一次只能上去一小部分人。二層供奉的是明代的三身佛塑像。中央為法身毗盧遮那佛,東西兩側分別為報身盧舍那佛與化身釋迦牟尼佛。其中毗盧遮那佛在體量與樣式上都得到了凸顯,這與藏殿轉輪藏上的毗盧遮那佛遙相呼應,整座寺廟的安排營造出法身毗盧佛化現千釋迦的場景。在兩側的佛像背後可以看到彎曲的順扒樑,這種做法是為了在較小的面積內獲得較高的空間。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毗盧遮那佛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盧舍那佛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釋迦牟尼佛(背後可見彎曲的順扒樑)

萬佛閣二層的大多數天花也已經隨著藻井一起流失海外,尤為可惜。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萬佛閣二層小佛像,頂部天花已失

由於時間有限,最後的大悲堂沒來得及看,不過也已相當滿足。智化寺組織過兩次夜遊,只是去年五月這次之後就再沒組織過類似活動。希望以後還會有機會吧,個人很期待秋冬之際的乾淨夜景。當然,這裡的四季也各有色彩,寺內的丁香、海棠、梨樹讓這處祕境多了不少生氣。無論是感受歷史,還是圖個清靜,智化寺都值得一來。

太監家廟、藻井流失、五百年的京音樂:探尋北京智化寺的辛酸往事

相隔五百年的對望

參考資料:

[1]《北平智化寺如來殿調查記》 劉敦楨

[2]《智化寺及所傳京音樂的歷史考察——兼論其在當代的傳承與保護》 孫鑫

[3]《近50年來北京智化寺京音樂的歷史變遷》 袁靜芳

[4]《漢藏交融化淨土 ——智化寺神聖空間的意義塑造》 陳捷、張昕

[5]《壁下觀 Episode 29 京城市井深處中的明代古寺》

[6]《追查智化寺藻井被賣之謎》 北京青年報​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