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牌珠寶盈利空間令人擔憂 存貨金額存明顯矛盾令人不解

來源:證券市場紅週刊

珠寶類上市公司明牌珠寶已不是第一次出現增收不增利情況,而正因如此,其在今年還接到了監管層下發的問詢函。梳理明牌珠寶經營情況,可發現該公司相關財務數據在勾稽關係處理上是存在明顯疑點的。

近年來,隨著購買渠道和消費習慣的轉變,珠寶行業一直處在轉型調整過程中,在此期間,有的公司找到了自己的發展方向,而有的公司則是出現了一些困局,這其中就包括了珠寶上市公司明牌珠寶,其增收不增利的情況也不是第一次出現了。

針對明牌珠寶經營業績異常情況,監管機構在今年對其下發了問詢函,而上市公司也於6月5日作出了相應回覆。然而即便上市公司在回覆函中解釋了一些疑點,但《紅週刊》記者依然發現,明牌珠寶在經營方面仍然是存在一些疑問的,尤其是庫存、營收、採購等相關數據在財務勾稽關係處理上的異常,是需要公司做進一步合理解釋的。

盈利能力堪憂

財報披露,明牌珠寶2017年、2018年營收分別為36.86億元和40.94億元,同比增長了10%和11%;而歸母淨利潤分別為8725萬元和9143萬元,同比增長99%和4.79%,變化明顯。看著利潤似乎不低,可實則這八、九千萬元的淨利潤並不全是靠日常經營所得,大部分來自於非經常性損益,若剔除這一因素影響,則明牌珠寶扣非後淨利潤將少的可憐,2016年僅有0.99萬元,2018年為411萬元,只有2017年稍好一些,達到了3252萬元。如此的盈利情況,對於一家營收動輒三、四十億元的珠寶類上市公司而言,實在有點不忍睹目。

值得注意的是,明牌珠寶近幾年的非經常性損益很大一部分是來自於2015年收購的蘇州好屋信息技術(僅收購25%股權)給予的業績補償款。當年收購時,蘇州好屋就做出了業績承諾,稱2016年至2018年扣非歸母淨利潤分別達到1.8億元、2.5億元和3.2億元,可實際上這三年淨利潤僅有1.31億元、1.45億元和1.88億元,為此,蘇州好屋嚮明牌珠寶支付了較多的業績補償,進而導致上市公司淨利潤出現增長。然而需要注意的是,蘇州好屋的業績承諾期僅到2018年,2018年之後若其經營情況仍未出現好轉,則不會對明牌珠寶再進行業績補償了,屆時明牌珠寶的非經常性損益將會少了一大筆。而蘇州好屋的經營情況一旦繼續不樂觀,則明牌珠寶將對其做資產減值處理,要知道,僅2018年就已經減值了6000多萬元。

資料顯示,黃金飾品一直是明牌珠寶的主要營收來源,2016年至2018年,營收佔比為86%、87%和90%。除此之外,明牌珠寶還有一些鑲嵌類飾品、鉑金飾品、銀製品等業務,雖然毛利率高一些,但佔比都不太大。受市場需求量影響,期間鉑金飾品、銀飾品的銷量分別比上一年同期下降了38%和50%。由此可以看出,鉑金飾品、銀飾品的銷售對於明牌珠寶來說,是無法成為其業績支柱的。

目前,明牌珠寶在經營上正陷入一種“費力不討好”的困局,營收雖然不少,但掙到手裡的“真金白銀”並不多,毛利率低的可憐。資料顯示,2018年明牌珠寶總毛利率為8.68%,為近三年曆史新低。作為業績支柱的黃金飾品業務,其毛利率更是僅有6.02%,相比上一年下降了1.8%。

《紅週刊》記者發現,出現這一情況的很大一個原因是明牌珠寶2018年所銷售的黃金飾品很大一部分是不需要太大技術含量的黃金投資金條訂製類業務,這種業務只需要採買黃金原材料,做批量簡單加工,創新度、技術含量都較小,因此毛利率也就不是很高。與此同時,公司的黃金飾品業務還多與唯品會進行合作,僅與唯品會的合作銷售額就達9億元左右,佔公司2018年41億元的營收的四分之一左右,從經營角度看,這種低毛利率的產品雖然增厚了上市公司的營收,但對公司的盈利能力提升卻是並不明顯的。更為重要的是,為發展這類業務,公司還需向供應單位交1億元保證金才能租賃到大量金條,這又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資金的使用,給公司資金鍊帶來一定壓力。總而言之,批量簡單加工銷售黃金飾品這項業務是否划算,是需要公司自身去掂量一下的。

營收數據令人不解

除了產品銷售上存在增收不增利情況外,結合公司近幾年財報,《紅週刊》記者發現明牌珠寶的營收數據是有一定異常的。

財報披露,明牌珠寶2016年至2018年營業收入分別達到了33.5億元、36.86億元和40.94億元,其中考慮到2018年5月1日之前國內營收增值稅17%稅率、5月之後營收增值稅率按16%徵收的影響,公司2016年至2018年含稅營收大約為39.2億元、43.13億元和47.69億元(其中2018年1/2營收按17%稅率,1/2營收按16%稅率來大體計算)。

同期,明牌珠寶這三年的“銷售商品、提供勞務收到的現金”分別為41.45億元、43.06億元和47.78億元,此外,2016年至2018年新增預收款分別為1774.81萬元、-3717.99萬元、1261.54萬元,對衝同期與現金收入相關的預收款項影響,與這三年營收相關的現金流入了41.27億元、43.43億元和47.65億元。將這三年含稅營收與現金流數據勾稽,則2016年、2017年現金流入比含稅營收多出20751.75萬元和2960.59萬元,而2018年含稅營收比現金流入多出380.68萬元,理論上這些差額應該體現在當年的應收款項新增或新減上,即2016年、2017年應收款項應該減少20751.75萬元和2960.59萬元,2018年應收款項應該相應增加380萬元。

實際上,在這三年的資產負債表中,明牌珠寶2016年至2018年的應收賬款(包含壞賬準備)、應收票據合計分別為39795.56萬元、34862.86萬元和30279.16萬元,應收款項分別相較上一年減少了22618.65萬元、4932.7萬元和4583.7萬元。顯然,這一結果與理論結果是明顯不符的,其中2016年、2017年應收款項多減少了1866.9萬元和1972.11萬元,而2018年應收款項非增反減,差異達4964.38萬元。

明牌珠寶盈利空間令人擔憂 存貨金額存明顯矛盾令人不解

採購數據存較大差異

除了營收數據存在異常外,明牌珠寶2017年和2018年的採購方面數據同樣存在較大金額異常。

財報顯示,2017年、2018年明牌珠寶向前五大供應商的採購金額分別為38.03億元和41.44億元,佔總採購金額的比例為92.99%和94.82%,若採購金額按17%增值稅率計算,則2017年和2018年含稅採購金額分別約為47.85億元和51.14億元。

在明牌珠寶2017年和2018年的現金流量表中,公司“購買商品、接受勞務支付的現金”分別為37.8億元和42.87億元,剔除當年預付款項新減少的5902.89萬元和24464.38萬元的影響後,與採購相關的現金支出分別達到了38.39億元和45.31億元。將含稅採購與現金流勾稽,差額分別為94663.75萬元和58244.77萬元。理論上,這部分差額金額將會體現在當年應付款項的新增上。

可事實上,2017年和2018年的應付款項分別為8102.86萬元和6794.64萬元,2017年相比上一年僅增加了2091.81萬元,而2018年未增反減少了1308.22萬元。很明顯,這些金額與理論金額是不相符的,分別存在高達9.26億元和5.96億元的差異。

即便我們考慮到明牌珠寶當年的固定資產原值、在建工程、無形資產原值的增減情況,也無法解釋這部分數據差異。財報披露,明牌珠寶2017年和2018年固定資產原值、在建工程、無形資產原值之和分別為36583.64萬元和37083.79萬元,當期新增了1974.96萬元和500.15萬元,而同期構建固定資產、無形資產和其他長期資產支付的現金分別為2665.2萬元和3173.11萬元。理論上,2017年和2018年應付款項應減少690.24萬元和2672.96萬元的,但如此之少的金額顯然是不足以解釋前面分析出來的鉅額數據差異的。

明牌珠寶盈利空間令人擔憂 存貨金額存明顯矛盾令人不解

存貨數據有疑

除以上問題外,明牌珠寶的存貨相關金額也是存在一些疑問的。雖然明牌珠寶在2018年財報中披露的存貨相關數據並不夠全面,但從現有的數據來看,其2018年採購原材料金額達到了43.7億元,當年的營業成本為37.38億元,將採購金額與營業成本相減,約有6.3億元的差額。從明牌珠寶的經營模式來看,其營業成本中有大量金額為材料費用,也就是說,至少有6.3億元原材料是需要記入2018年的新增庫存的。

但是,查看2017年、2018年的庫存情況,2018年存貨賬面總價值並未增加,相反還減少了1023萬元,那麼其應該新增原材料庫存又去哪兒了?要知道,存貨對於明牌珠寶來說一直是資產的很大一部分,2017年佔其總資產比例達40%以上,2018年也在39%左右。若存貨金額存在異常,則公司其它財務數據的真實性也就很值得考量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