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笑笑笑笑笑笑笑笑笑笑笑笑笑笑笑笑笑笑笑笑笑笑笑笑笑笑笑笑笑

笑笑笑笑笑笑笑笑笑笑笑笑笑笑笑笑笑笑笑笑笑笑笑笑笑笑笑笑笑笑

彌勒佛,也稱彌勒尊佛,即未來佛,藏語謂“強巴”。據季羨林先生考證 “彌勒”是從吐火羅文音譯過來的簡稱,追其根源,始自梵文Maitreya,新稱彌帝隸,梅低梨,迷諦隸,梅怛麗,梅旦麗耶。彌勒,菩薩之姓也。譯曰慈氏。名阿逸多,譯曰無能勝。中國大乘佛教八大菩薩之一,大乘佛教經典中又常被稱為阿逸多菩薩摩訶薩,是釋尊的繼任者,將在未來娑婆世界降生世尊 ,成為娑婆世界的下一尊佛,在賢劫千佛中將是第五尊佛,常被尊稱為當來下生彌勒尊佛。被唯識學派奉為鼻祖,其龐大思想體系由無著菩薩、世親菩薩闡釋弘揚,深受中國大乘佛教大師支謙、道安和玄奘的推崇。佛經記載,彌勒生於南天竺婆羅門家,與釋迦牟尼佛是同時代人。後來隨釋迦出家,成為佛弟子,他在釋迦入滅之前先行入滅,為一生補處菩薩,生於兜率天內院。之後因緣成熟時,從兜率天宮下生人間,接釋迦如來之佛位,到那時,彌勒在娑婆世界(即我們所生活的世間)將降生、出家、成道、說法!其經歷一如釋迦牟尼佛。於華林園龍華樹下成正覺,以三會說法化度無量無邊的眾生。

笑笑笑笑笑笑笑笑笑笑笑笑笑笑笑笑笑笑笑笑笑笑笑笑笑笑笑笑笑笑

彌勒菩薩信仰在古印度就甚為流行。據巴利文《大史》記載,公元前2世紀有錫蘭王杜多伽摩尼(臨終時蒙眾天神駕車迎往兜率天);據《大唐西域記》、《婆藪盤豆法師傳》記載,無著、世親、獅子覺都發願往生兜率淨土。

彌勒信仰是中國佛教諸佛菩薩信仰中最具影響者之一,也是有著重大歷史地位的淨土思潮之一。

早在兩晉南北朝時期,彌勒類經典隨著其他大乘經典被相繼譯出,而彌勒信仰也隨之流行,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道安信仰並弘揚彌勒爭土的史實。據《高僧傳》“道安傳”載謂:“安每與弟子法遇等,於彌勒前立誓:願生兜率。”。中國東晉以來,彌勒淨土的信仰日益盛行,且與阿彌陀佛西方淨土信仰和樂融融。淨土宗慧遠的導師道安,因為對經文原義有疑問,發願上升兜率天親自聽彌勒菩薩說法。玄奘、窺基等一代高僧也以往生兜率內院為臨終之大願。

隋唐之後,彌陀信仰愈盛,但彌勒淨土依然不衰,在平民和士大夫中大有傳播。著名詩人白居易便是彌勒信徒。他組織了“一時上升會”,希望這個會的成員都能往生兜率淨土。他本人在《畫彌勒上生幀記》雲:“願當來世,與一切眾生,同彌勒上生,隨慈氏下降。生生劫劫,與慈氏俱;永離生死流,終成無上道。”他在晚年的言志詩中也說:“吾學空門非學仙,恐君說吾是虛傳。海山不是吾歸處,歸即應歸兜率天。”

笑笑笑笑笑笑笑笑笑笑笑笑笑笑笑笑笑笑笑笑笑笑笑笑笑笑笑笑笑笑

在中國民俗中有關“彌勒佛”的有趣傳說

傳說,夏王治世,風調雨順,國泰民安,人們豐衣足食,安居樂業,日子過得很是後來,不知過了多少年,也不知到了哪個朝代,世上亂起來了。天有時候旱,有時候澇,有時颳大風,有時下大雨。人有的窮了,有的富了,有的成了財主,有的成了奴隸。那時期,村裡有戶財主,家裡僱著幾個覓漢(即長工)。一天,吃過晚飯,人們祭灶神。小覓漢見了,便悄悄地跪在灶王爺跟前禱告說:“灶王灶王顯顯靈,天陰了不要晴,黑了不要明;大小給個病,可別要了命。”不想,這話剛好叫財主聽到了。等小覓漢走後,財主也跪在灶王跟前禱告說:“灶王灶王顯顯靈,天陰了就暗,黑了就明;要病叫他閒時病,忙時不誤做營生。”

當時,灶王爺正在打瞌睡。沒有聽清楚;迷迷糊糊記得 “陰、晴、雨、風、病、痛……”幾個字,便牢牢記在心上。

說話間,一年過去了,臘月二十三的晚上,各路神仙都要上天,朝見玉皇大帝,灶王爺當然也去了。他比誰去得都早,因為他心裡一直惦記著財主和小覓漢禱告的事。見過玉帝,二話沒說便奏道:“玉帝陛下,小神有一事申奏,眼下人間陰陽錯亂,風雨成災,人們無法生存,應該趕快派一位大神前去治理……” 玉帝聽了,不禁大吃一驚:“此話當真?”“當真。”“不假?”“不假。”於是,玉皇大帝連忙降下一道御旨:要派一位大神當職,去管理民間的衣食住行。御旨一下,各位神仙都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誰也不肯接旨。 這時候。忽聽南天門外,一聲吆喝:“諸神退後,這差事我幹啦!”抬頭看時,只見是一位光頭頂,胖乎乎,腆著個大肚子,眯縫著一雙眼,笑哈哈的尊神——彌勒佛。這彌勒佛心胸寬,度量大,整天在南天門外觀賞風景,也覺得無聊,正想給人們辦點好事,便自動擔當了這一重任。 卻說這彌勒佛來到人間,第一件事就是讓人們過一個痛快年,吃好的,穿好的,不幹活。於是,人們便遵照他的意願,逢集上會辦年貨,實打實地忙開了。彌勒佛還具體規定: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蒸饅頭;二十七,買東西;二十八,把豬殺;二十九,打黃酒;三十,吃扁食…………。同時,要把各路神仙都請到,香箔紙錁,準備齊全。到了初一,也就是新年的頭一天,家家都要起五更,放鞭炮,穿戴整齊,相互祝賀,盡情吃喝玩樂。同時,還要走親訪友,上墳祭祖……

這樣一來,人間真的太平無事了。玉皇大帝撥開雲頭,俯視人間,一片歡樂景象,心裡自然高興。這樣又過了幾天,到了初五,天剛矇矇亮,忽然傳來一陣吵吵聲。原來是姜太公的老婆(人們稱她為髒神,專管茅房,糞土),正在跟大肚子彌勒佛吵架呢。

原來,大年三十,人們請神時,把髒神給忘了。她氣不過,便找彌勒佛鬧事。彌勒佛滿臉堆笑,就是不答腔。這髒神氣得捶胸頓足,七竅生煙。眼看事情要鬧大了,彌勒佛才開口說:“這樣吧!今天是初五,讓人們再為你放幾個炮,包一次餃子,破費一次吧!”——這就是“破五”的來歷。 不想,這幾聲炮傳到天宮,玉皇大帝正在那裡下棋,聽到炮響,以為人間又出了什麼事。便派財神到人間察看。財神是天上主管金銀財寶的神。他來到人間一看,到處都是香箔紙錁,高興得就忘了回去了。 玉皇大帝又派倉官下凡、倉官是專管倉庫的神。他看到家家戶戶堆滿了饅頭供香,也不願迴天了。 玉帝又派了幾位神仙下凡,仍然沒有迴音。說著時間已經過去半個月了,玉皇大帝的棋也下完了。他忽然想起派下去的幾位神仙都沒有回來,便親自到人間察看。當他看到人們穿得新嶄嶄的;吃著大米白麵加肉菜,啥活也不幹,心裡十分生氣,便召來彌勒佛喝道:“我叫你掌管民間諸事,誰叫你儘讓人們吃好的,穿好的,不幹活?”彌勒佛笑嘻嘻地說:“陛下息怒,你要我管人們的吃穿住行,可並沒有叫我讓人們幹活呀!”一句話,說得玉帝閉口無言。玉帝一想,也對,既然已經這麼辦了,那一年也只能有此一次,開春以後就要下地幹活。所以,從那以後便留下了舊例,一年有一次春節。

笑笑笑笑笑笑笑笑笑笑笑笑笑笑笑笑笑笑笑笑笑笑笑笑笑笑笑笑笑笑

布袋和尚為彌勒菩薩世間的表法形象

大約在五代以後,江浙一帶的寺院中開始出現笑口彌勒佛的塑像。其實這是按照布袋和尚的形象塑造的。

布袋和尚,明州(寧波)奉化人,或謂長汀人,世人不知道他的族氏名字,自稱契此,又號長汀子。世傳為彌勒菩薩之應化身,身體胖,眉皺而腹大,出語無定,隨處寢臥。常用杖挑一布袋入市,見物就乞,別人供養的東西統統放進布袋,卻從來沒有人見他把東西倒出來,那布袋又是空的。假如有人向他請問佛法,他就把布袋放下。(隱喻佛法就是要人們把世間的一切慾望和煩惱統統捨棄、放下)如果還不懂他的意思,繼續再問,他就立刻提起布袋,頭也不回地離去。(隱喻只要人們放下所有慾望和煩惱,就會得大自在!)人家還是不理會他的意思,他就捧腹大笑。

笑笑笑笑笑笑笑笑笑笑笑笑笑笑笑笑笑笑笑笑笑笑笑笑笑笑笑笑笑笑

布袋和尚應化事蹟不勝枚舉。他常常揹著布袋,雲遊四方,人們每次看到他都是樂哈哈的樣子。向他提佛法問題,他都是以偈作答!若有人問怎樣做才不可墮他人是非,布袋和尚就以偈回答:

是非憎愛世偏多,仔細思量奈我何。寬卻肚皮常忍辱,放開泱日暗消磨。

若逢知己須依分,縱遇冤家也共和。要使此心無掛礙,自然證得六波羅。

有人問和尚有法號否?布袋和尚又以偈答:

我有一布袋,虛空無掛礙。打開遍十方,八時觀自在。

問大師有行李否?又以偈答曰:

一缽千家飯,孤身萬里遊。睹人青眼在,問路白雲頭。

曾有居士恭請和尚再留齋宿,以盡弟子恭敬之意。翌日一早,大師復書一 偈於居士之門上曰:

吾有一軀佛,世人皆不識。不塑亦不裝,不雕亦不刻。無一塊泥土,無一 點彩色。

工畫畫不成,賊偷偷不得。體相本自然,清淨常皎潔。雖然是一軀,分身千百億。

笑笑笑笑笑笑笑笑笑笑笑笑笑笑笑笑笑笑笑笑笑笑笑笑笑笑笑笑笑笑

布袋和尚有歌曰:

只個心心心是佛。十方世界最靈物。

縱橫妙用可憐生。一切不如心真實。

騰騰自在無所為。閒閒究竟出家兒。

弘佛法睹目前真大道。不見纖毫也大奇。

萬法何殊心何異。何勞更用尋經義。

心王本自絕多知。智者只明無學地。

非聖非凡復若乎。不疆分別聖情孤。

無價心珠本圓淨。凡是異相妄空呼。

人能弘道道分明。無量清高稱道情。

攜錫若登故國路。莫愁諸處不聞聲。

他在後樑貞明二年(916年)三月三日,示寂於奉化嶽林寺東廡下石凳上,留有辭世偈:“彌勒真彌勒,分身千百億,時時示時人,時人自不識。”偈畢安然而化。其後在其它州有人見和尚亦負布袋而行。於是四眾競圖其像。今嶽林寺大殿東堂全身見存。

之所以示時人,時人不識,因為他“日日攜空布袋,少米無錢,卻剩得大肚寬腸,不知眾檀越信心時,用何物供養;年年坐冷山門,接張待李,總見他歡天喜地,請問這頭陀得意處,是什麼來由?”(清·王廷諍題福山湧泉寺聯)有人曾贊其像曰:“行也布袋,坐也布袋;放下布袋,多少自在”讚語反映出作者及大眾的心聲。

五代後梁時期,奉化人布袋和尚曾屢上雪竇弘法,他圓寂後被世人奉信為彌勒轉世。是故,雪竇寺被信眾廣泛尊崇為彌勒道場,漸有佛教第五大名山之盛譽。

北宋元符元年(1098年),哲宗皇帝賜號布袋和尚為“定應大師”,北宋崇寧三年(1104年)嶽林寺住持募建閣時,將彌勒菩薩佛像安於寺內,宋徽宗賜閣名為“崇寧”,因此天下寺院才開始供奉布袋和尚為表法彌勒尊佛像。

杭州靈隱寺前飛來峰上五代、宋元時所刻的各種佛教表法像中,就有這樣一尊彌勒尊像,所雕的彌勒尊佛像倚坐于山崖上,光頭現僧相,雙耳垂肩,臉上滿面笑容,笑口大張。身穿袈裟,袒胸露腹,一手按著一個大口袋,一手持著一串佛珠,樂呵呵地看著前來遊玩進香的人們,人們見此佛像,常常受到表法尊像的坦蕩笑容感染而忘卻五濁的煩惱。

很多寺廟的彌勒尊佛殿還有這樣一副對聯:“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開口便笑,笑世間可笑之人。”

現奉化雪竇寺的露天彌勒尊佛大佛像為全球第一大彌勒尊佛像。打破了中國世界紀錄協會、世界最大露天彌勒大尊佛的世界紀錄。

笑笑笑笑笑笑笑笑笑笑笑笑笑笑笑笑笑笑笑笑笑笑笑笑笑笑笑笑笑笑

有關彌勒佛的對聯

無論天南海北,在香火旺盛的寺院中,總能看到一尊袒胸露腹、喜笑顏開、手攜布袋席地而坐的胖菩薩,他就是彌勒佛。

他在笑什麼?為什麼笑?給人們留下了豐富的想象空間。古往今來,許多文人墨客針對彌勒佛肚大過人、笑容滿面這兩個特點大做文章,寫下了不少語言詼諧、飽含哲理的楹聯,點撥人生,給人們留下了有益的啟迪。

北京潭柘寺的彌勒佛兩邊有一副寓意深遠的楹聯:“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開口便笑,笑世間可笑之人。”此聯把彌勒佛的形象刻畫得淋漓盡致,趣味盎然。妙的是作者巧借彌勒佛之像來鍼砭“天下難容之事”,嘲諷“世間可笑之人”,可謂用心良苦。

四川峨嵋山靈巖寺彌勒佛殿兩側也有一副令人回味無窮的對聯:“開口便笑,笑古笑今,凡事付之一笑;大肚能容,容天容地,與己何所不容。”此聯與北京潭柘寺聯有異曲同工之妙,它蘊含著人生哲理,告訴世人要達觀豁朗,淡泊名利,與人為善,團結和諧。

與上述二聯寓意相近的彌勒佛聯甚多,如杭州千佛禪院有對聯曰:“終日解其頤,笑世事紛紜,會無了局;經年袒乃腹,看胸懷灑落,卻是上乘。”又如蘇州某寺一對聯:“大肚能容,了卻人間多少事;滿腹歡喜,笑開天下古今愁。”

四川樂山凌雲寺彌勒佛殿上有一副對聯,以詼諧幽默的語調寫出了彌勒佛的內心獨白:“笑古笑今,笑東笑西,笑南笑北,笑進笑出,笑自己原無知無識;觀事觀物,觀天觀地,觀日觀月,觀來觀去,觀他人總有高有低。”下聯一連用了九個“觀”字,堪稱觀盡天地日月與人間萬物。上下聯的一“笑”一“觀”,通俗易懂,讀來琅琅上口,趣味無窮,細品發人深思。

四川成都新都寶光寺的彌勒佛像兩側有一聯雲:“你眉頭著什麼急,但能守份安貧,便將得和氣一團,常向眾人開口笑;我肚皮這樣肥大,總不愁吃憂穿,只因可包羅萬象,自然百事放心寬。”此聯巧藉笑佛之口,勸誡世人要心胸寬闊,樂觀開朗。

山東濟南千佛寺的彌勒佛堂有一對聯:“笑到幾時方合口;坐來無日不開懷。”聯語幽默含蓄,把古代文人那種憤世嫉俗的傲氣、知足常樂與世無爭的思想用俏皮話的形式表達出來,亦莊亦諧,別有情趣。

福建白雲峰湧泉寺彌勒佛前有一聯雲:“笑呵呵坐山門外,覷看去的去來的來,皺眼愁眉,都是他自尋煩惱;坦蕩蕩的布袋中,無論空不空有不有,含脯鼓腹,好同我共樂昇平。”此聯勸告世人莫自尋煩惱,要少私寡慾,樂觀豁達地去做人處世。

在湧泉寺彌勒佛前另有一聯雲:“手上只有一金元,你也求他也求,未知給誰是好;心中尚無半點事,朝來拜夕來拜,究竟為何理由。”此聯譏諷了那些求神拜佛者的貪財心理,告誡人們勿貪不義之財,只有勤勞儉樸才是發家致富之路。

湖南衡陽的羅漢寺彌勒佛前一聯雲:“大肚能容,問人間恩怨親仇,箇中藏有幾許;開口便笑,笑世上悲歡離合,此處已無些須。”

臺灣江喜祗園的笑佛殿上有一聯雲:“大肚皮,千人共見,何所有,何所不有;開口笑,幾時休息,無一言,無一不言。”

浙江鄞州天童寺的彌勒佛前有聯雲:“大肚能容,斷卻許多煩惱事;笑容可掬,結成無量歡喜緣。”

笑笑笑笑笑笑笑笑笑笑笑笑笑笑笑笑笑笑笑笑笑笑笑笑笑笑笑笑笑笑

淌下來看上去,垂流趣在仰觀,高瀑似含禪意。

裝進去倒出來,廢物並非無用,布袋也有佛心。

——雪竇山·資聖禪寺

大肚能容,容天容地,於人何所不容

開口常笑,笑古笑今,世事付之一笑

——杭州·上天竺寺

峰巒或再有飛來,坐山門老等

泉水已漸生暖意,放笑臉相迎

——杭州·靈隱寺

青山之高綠水之長豈必佛方開口笑

徐行不困穩坐不跌無妨人自縱心遊

——昆明西山·華亭寺

日日攜空布袋,少米無錢,只剩得大肚寬腸,不知眾檀越信心時用何物供養

年年坐冷山門,接張待李,總見他歡天喜地,請問這頭陀得意處有什麼來由

——江西雲居山·真如禪寺

笑笑笑笑笑笑笑笑笑笑笑笑笑笑笑笑笑笑笑笑笑笑笑笑笑笑笑笑笑笑

彌勒佛楹聯中警示的聯句令人感嘆,世間萬物芸芸眾生,人間情仇悲歡離合,榮華富貴貧窮貴賤,地位官階燈紅酒綠……都付之一笑。大肚能容常人難容之事,忍得住心中煩惱,耐得住歲月寂寞,不爭一時之氣,方免百日之憂。忍為高,和為貴,縱然世事如棋變幻無常,悠悠萬事都

笑笑笑笑笑笑笑笑笑笑笑笑笑笑笑笑笑笑笑笑笑笑笑笑笑笑笑笑笑笑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