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錯,我不是好人!

美文 聆雲心理 2019-03-17

不,我不是好人

前段時間,在電話中和朋友聊了一陣。朋友突然跟我說:“你真好,聽我說這麼多,陪我這麼久。”突如其來的誇獎,讓我有些意外(畢竟幹這行,總會有去傾聽的“職業病”):“不,其實我不是好人!”

這不僅是朋友間的玩笑,其實這句話的背後有另一層意思……

如果讓朋友覺得是我是好人,而忘了我為何成為“好人”(即我這一刻對他的耐心傾聽),會讓對方給我按上“好人”的標籤,並且對我的期待“無限拔高”,以至於有朝一日我無法滿足他的某個需求時,就會變成那個“壞人”。

能你會說,我是不是有點過於敏感,甚至有點“上綱上線”了。其實仔細回想自己的一些經歷,我們就能找到這樣的例子。比如:

“你越來越摳了,以前找你借錢都可以的……”“你變了,你越來越沒耐心了……”“這點小事都不幫,沒意思啦……”(有類似遭遇的請默默“評論”)

彼時彼刻,我們出於真心去關心朋友,是因為對方是我們的朋友,而我們自己恰好能夠“伸出援手”。但絕不是想自己在對方的心目中成為“好人”。因為也許下一次,我們就無法去關心他,去幫助他了呢?

這無關於我是“好人”還是“壞人”,而是因為我是我,我想,我是流動的,我是變化的,我是活在當下的,我是真實的。

沒錯,我不是好人!

你是否在為別人而活?

我們長久以來,從小到大,總是要經歷被人丟來許多情緒與傷害(比如上面說的那樣,充當一個傾聽者)。當我們無法接受,或沒能力接受,我們便會經歷被怪:自私、只顧自己、沒有用、養你做什麼….等等。於是,我們習慣性的產生愧疚、自責與自我批判。甚至強逼自己不要理會自己的感受,壓制自己的感受,然後強求自己應該去做符合對方需求的事情,去接納不想接納的情緒垃圾,好避免別人的責怪和由此產生的愧疚與自責。

沒錯,我不是好人!

我們不自覺的會認為“非黑即白”。只要當個“好人”,就不會成為“壞人”。也不會再被批評生命沒有對他人有所貢獻與幫助。我們因此被制約,要為了別人的需要而活,要為了別人的舒服而活,要為了讓別人高興而活(有沒有覺得這與我們一些從小所受的教育不謀而合?)。於是“你不是好人”這句話似乎就成為了一個“緊箍咒”,讓你被迫行事,動彈不得,必須屈服。

雖然這讓我們避免了“被攻擊”,也得到了不錯的評價。但你在為誰而活呢?

拒絕“偉大”

為了拿“好人”的獎牌,我們付出了不少。現在看完上面的內容後你是否有想過摘下這塊沉甸甸的“獎牌”呢?這時你可能需要兩隻“手”來幫你。

沒錯,我不是好人!

第一隻手,叫拒絕。很簡單,你需要去拒絕自己無法做到的東西。除非你是萬能的神,或者你試圖成為萬能的神,不然就請拒絕對方的要求。可能這個要求是在你非常忙碌時提出的“協助”的要求;可能是在你窮的愁下一頓吃什麼麵包時提出的“支援”的要求;只要超出當下自己所能承受的,就請拒絕。即便對方會對你有些不好的評價,甚至詆譭你。這時,你會有另一隻“手”來幫你。

第二隻“手”,叫自信。同樣簡單,自信就是相信自己是個“好人”,這無需別人認證,也無需反覆檢查。我們相信自己是好人,是個能幫就幫,不能就拒絕,始終秉持一顆善良之心的“好人”,這樣就好了。

讓彼此都更活得更像自己

假設,我們還是成了別人口中的“好人”。相應的就有人會愛你、肯定你,喜歡你。但我們沒有看見的是,自己付出得來的東西(別人的在乎與肯定)卻不是自己可以控制得來的。請還給自己自由,我們不用去努力付出企圖控制評價;也給別人自由,別人能夠自己學會解決問題,不至於成為一個“無能的人”(沒人想變成這樣吧)。

沒錯,我不是好人!

在這世上,人都是一樣,有無助、有脆弱、有失落、有恐懼、有各式各樣的困境與壓力。停止想像你要拯救誰離開黑暗,也停止想像誰該拯救你離開黑暗。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那片黑暗,都有自己內在真實的處境。我們能做的,是相互扶持,真心關懷一時片刻,但過了這一刻,你仍是你,我仍是我。

你替代不了我的生命,我也替代不了你的生命。


-end-

這裡是聆雲心理

我們不僅分享貼近生活與工作的心理學知識

還提供專業的在線心理諮詢服務

你可以點擊鏈接,找到我們!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