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耀偉班主任工作室:“非常5+7” 不走尋常路

美術 藝術 教育 中國教育新聞網 2017-06-16

5月16日,星期二。蘇州市吳中區城西教育聯盟的40多位老師,早上六點乘大巴趕往上海,他們的目的地是上海市閔行區浦江一中。浦江一中是一所普通的初級中學,普通到許多上海人都沒有聽說過。但是這所學校裡有一顆閃耀的星——洪耀偉,他的榮譽多得數不過來:全國優秀教師、上海市勞模、上海市教書育人楷模、上海市優秀家庭教育指導者、上海市優秀班主任……去年6月,洪耀偉到蘇州交流訪學,一場關於如何做班主任的報告吸引了蘇州的同行,他們一定要到浦江一中來看看。

5年前,上海市閔行三中的朱超要準備他人生中的第一堂區級主題教育課,區裡幫他安排了洪耀偉做指導老師。“浦江一中?不是名校啊,那老師又是何方神聖?”這是朱超接到通知後的第一反應。於是,他帶著懷疑和忐忑走進了浦江一中。沒想到,自此他與洪耀偉的師生緣分一直延續至今。

2016年初,朱超成為洪耀偉班主任工作室的第二期成員,與洪耀偉的接觸比之前多了很多,隨著對洪耀偉的深入瞭解,他對洪耀偉的佩服和尊敬,早已超越了他身上的那些榮譽。他的無私與奉獻、他的智慧與努力、他的低調、他的以身作則……

這個班主任是美術老師

19年前,剛剛大學畢業的洪耀偉來到浦江一中。那時的浦江鎮還是農村,一中就是一所地道的鄉鎮中學——被許多年輕人認為是“惡劣”的生存和成長環境。洪耀偉是教美術的,在農村學校,那個年代美術是最不受重視的學科之一。然而,年輕的他被任命做班主任。

“至今,我仍然記得第一次做班主任時的尷尬。那是新生入學時的家長會,許多家長得知自己孩子的班主任是美術老師後,由最初的竊竊私語發展到大聲質問:美術老師怎麼能做班主任,把我的孩子調到別的班級!”突如其來的發難,洪耀偉蒙了。他向家長承諾,給他一個學期的時間,如果學期結束時不滿意,他自己要求“下課”。其實,當時說這話的時候,他心裡是沒底氣的。晚上躺在床上,想著白天家長們的議論,20歲出頭的他第一次失眠了。

第二天一大早,洪耀偉開始家訪,6天時間他到了所有學生家。許多家長為他的誠意所感動。

在許多人看來,班主任工作很瑣碎。但洪耀偉不覺得瑣碎,在他這裡,從來沒有一件一件的“事”,而都看作是機會——孩子一舉一動和喜怒哀樂的背後,隨時都是介入他們成長的機會。他總覺得自己有責任用心去體會他們幼小而豐富的內心世界,儘自己最大的可能給他們的成長提供正確而適時的幫助。因為這樣的工作初衷,決定了他的工作方式和工作內容從來都不是學校的規定動作,也不是跟哪個名師學的,而都是根據學生的個體需要和自己的思考而產生的“原創”。

洪耀偉不但自己家訪,還約上學科老師一起去,他說這樣更有針對性;他開家長會,不是所有家長一起開,而是根據學生情況把家長分成幾批——分層家長會。然後把不同的學科老師與家長組合,分批分次進行,一開始大家還不理解,人家開家長會一會兒完事了,而他的家長會要持續一個上午。後來,學科老師理解了——這樣的家長會效果特別好。

洪耀偉和學生一起“追星”,讓明星也成為教育資源;他結合自己的美術專業,把許多在家長看來都沒有前途的孩子送進了美術院校;他把畢業生請回來與現在的學生進行交流,命名曰“學長駕到”。

他的班級管理要求全員參與。他千方百計挖掘孩子身上任何一個微小優點,有個叫小雅的學生說,老師,我沒有任何優點,洪耀偉說,你有優點,你的頭髮梳得很整潔。於是她就成了圖書角的管理員,圖書角因此命名為“小雅書舍”。洪耀偉是學美術的,長得文質彬彬,當他發現自己班的孩子體質不好時,竟然帶著他們打籃球。他說,當老師的幸福就是“來的時候,有些男生只到你肩膀高,而走的時候你只到他們肩膀高”。

一次,他在食堂碰到一個學生拿著一堆香蕉要去扔,這個學生不是自己班上的,但他還是把他叫住了,把香蕉留下來,一直吃到黑了皮才吃完。洪耀偉說,雖然現在條件好了,即便不講艱苦,但也不能浪費。“生活即教育。如果自己都不能被生活感動,不能傳遞給學生真善美,就不是合格的老師。”洪耀偉對學生要求什麼,總是以身作則。暑假裡,他給孩子晒自己的暑假生活:他幾乎每天都過著“朝8晚5”的生活,因為平時工作忙,沒多少時間顧及自己的美術專業,所以假期裡他每天都到學校辦公室裡寫字畫畫。

2015年,洪耀偉獲得了“上海市教書育人楷模”。面對這一榮譽,一向謙卑的洪耀偉幾乎把所有獎金都拿出來,給學校的教職員工每人買了一個禮物,包括門衛和清潔工師傅。“離開了老師和學生,我什麼都不是。”洪耀偉總是這麼說。

前幾年,校長希望他能夠做點行政工作,雖然冒著“得罪”校長的風險,但他還是拒絕了。至今,他還只是一名美術老師,一名班主任。不同的是,如今每當他接手一個新班級時,總有不少學生家長指名道姓要孩子進他的班。而且,他不再是孤單作戰,他有了“小夥伴”。

洪“教主”和“非常5+7”

“小夥伴”,是洪耀偉工作室成員之間的稱呼。“不在特別官方的場合,我從來不說‘學員’,大家都是相互學習,我也不是什麼導師。”洪耀偉解釋道。同樣地,只有在非常正式的場合,工作室成員才稱他為“洪老師”。私底下,他們喊他師父,覺得他有著長者的厚重、智慧與深沉;男老師則喊他教主,因為他擁有讓他們膜拜的魅力;還有的喊他老大,因為他總是時刻為他們著想,為他們搭建各種展示的舞臺。

工作室一共12個人,包括洪耀偉在內,他們自稱“非常5+7”。

說起這個“非常5+7”,背後也有故事。眾所周知,初中女班主任多,女老師有優勢:對學生有天然的親和力,語言表達能力好。許多人認為,工作室成員多招幾個女老師將來好出成果,女老師會說嘛。但洪耀偉卻千方百計招了4個男老師,其中有一個是材料交晚了,他也“撿”回來了。“我就是覺得好的男班主任太少了,能多帶幾個就帶幾個吧。對於出成果,我也沒想那麼多。”

這些成員,都是洪耀偉精挑細選的,除了教育行政部門組織的面試,他自己都要一一打電話再進行面試。

“請問陳老師,文件中有這麼多帶頭人,為什麼會選擇我的工作室呢?你方便回答嗎?”“陳老師,我注意到你住在松江區,距市區比較遠,我們工作室一個月至少會有一次活動,到時候你能克服距離上的困難保證參與活動嗎?”“我們以後的活動和任務會比較多。你一邊帶班一邊要完成工作室佈置的相關作業,你能保證時間嗎?”三新學校的陳偉至今還能複述當時洪耀偉提出的一系列問題,當時他就得出一個結論:洪耀偉工作室不是給大家“貼金”的地方,是要真幹活的。對於女教師,洪耀偉甚至會談到是否打算近期要孩子的問題,他希望來的人都能真心投入時間和精力,學有所成。

進入的門檻不低,但只要進來了,洪耀偉不會放棄任何一個。

郭傑,一個沉默而倔強的年輕人。進入工作室不到半年,就因為個人原因從原來的學校離職了,因為自信心和自尊心受到傷害,一度曾不願意再做老師。離職後的第二天,他給洪耀偉打了一個電話,電話裡他滿是無奈和歉意;但電話那頭,滿是擔心和關切。“電話那頭似乎有一隻強有力的手臂一下子伸了過來,一把拉住了我,‘工作室你就參加著,這對你也是很有好處的,你沒有必要放棄!’”郭傑雖然離職了,但洪耀偉總是有意無意地安排他一些任務,說是因為郭傑有“空”,“我知道,那是不希望我失去前行的動力。”郭傑說,“因為洪老師,我開始挽留自己,於是重新回到了學校,回到了教師崗位。”經歷了這件事,郭傑對“非常5+7”的感情格外深,洪耀偉在他的心裡已經不再僅僅是老師、教主,而又多了一個身份——摯友。

“共患難,同擔當”的美妙體驗

上海市班主任帶頭人工作室的培訓內容有兩部分,一是通識培訓——上海市工作室學員一起學習理論知識;二是自主培訓,即各工作室結合自身特點確定研究方向後,開展一系列實踐活動或學習。

到了自主培訓階段,小夥伴們關於“是循規蹈矩還是不走尋常路”展開了激烈的討論。最後,他們將自主培訓主題定為:班級佈置和空間設計利用。確定各類研究子項目後,每位學員選擇自己較感興趣的方向展開研究。

小小的三尺講臺,方方正正的教室,該如何讓其生出“教育之花”?因為該項研究比較獨特,有出版社邀約洪耀偉把研究成果整理成一本公開出版物。這對大家來說,當然是好事。

原本,他們都認為出書很簡單,實際操作起來才發現,困難很大——大家拿出的初稿距編輯的要求甚遠,因此就一次次“磨書稿”。小夥伴都是身兼數職的班主任,平時根本沒時間,只能利用晚上或者週末,磨誰的稿子就都到他所在的學校。工作到深夜是常有的事,一週時間寫下的稿子,大家一碰頭可能又要被推倒重來。這讓上海市蒙山中學的管紅絹幾乎處於崩潰的邊緣。管紅絹是個很努力的老師,之前參與編寫過好幾本書,但就是在這次磨書稿的過程中,她第一次產生了想放棄的念頭。

洪耀偉特地找管紅絹聊了聊。“洪老師,我怕我是武夫弄墨。”“管呀!你放心,這個項目大家都是盲人摸象,但只要我們一起研討,一步一步走踏實,肯定能弄得很好!”“但我怕文筆不夠優美,拖團隊的後腿。”“你已經有較為成熟的構思了,不要焦慮,到時候大家一起研討,靈感就來了。”就這樣一來一回的交流,讓管紅絹心中的顧慮少了許多。洪耀偉自己也承擔著兩個章節的撰寫任務,而且不管磨誰的稿,他都必須參加。洪耀偉說,他要做小夥伴們的工作,其實自己心裡也沒有什麼底氣,只是咬定一個信念——一定要走下去。

管紅絹堅持下來了,雖然書稿寫完後她病了長達半月有餘。也許是這件事對她影響太深,說起磨書稿,她竟然忍不住流下眼淚,但她說,現在回憶起那段時光,心中竟有絲絲的甜蜜。

兩個多月下來,大家不知因為書稿爭吵過多少次,但也因此變得無話不談,幾天不見就會感到想念。現在書稿已完成,擬在8月份由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什麼時候再磨稿啊?”大家竟然有了這樣的念頭。

“我們工作室12個人,就像一個尼龍袋裡裝的大閘蟹,你的爪子搭在他的肚子上,他的鉗子敲打著你的背,聚在一起吐著泡泡,抑或是誰掙扎著想要爬出去,而不斷踩著大家組成的‘蟹梯’”。郭傑的一句話,把大家之間的那種親密與矛盾、依賴與競爭,把共同成長過程中的種種艱辛甚至不堪,都表達出來了。

“以前參加過許多培訓學習,請來專家,大家集中在一起聽課、鼓掌,最後再寫寫心得體會,培訓就完成了……但當我們回顧這段工作室經歷時,會有‘共患難,同擔當’的美妙體驗,在不斷地思考和智慧地碰撞中,一次次衝擊心靈,一次次正視自己的教育,使自己清晰地認識到作為教育工作者所要承擔的責任。” 上海交大二附中的錢坤說。

名師工作室究竟應該給其參與者帶來什麼?它不應是簡單的具體知識和方法,而應是一種學習的態度、一種思維的方式、一種獨立思考和刻苦鑽研的精神。成長,是讓不同人有不同的思考,但歸根結底是對教育本源地追尋。

《中國教師報》2017年06月14日第8版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