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子莊談藝錄

美術 書法 藝術 國畫 大道堂藝術館 2017-06-04

陳子莊談藝錄

陳子莊(1913~1976),著名國畫大師。名福貴,又名思進,別號蘭園、石壺、南原下里巴人。四川榮昌(今屬重慶永川)人。自幼習書畫,15歲後以賣畫為生,藝術上宗唐、宋、元、明、清諸家,兼吸民間技法,博採眾長,自成一格。亦工書法。生前任四川省文史館研究員、四川省政協委員,被譽為“中國的梵高”。著有《石壺論畫要語》、《石壺書畫篆刻集》、《陳子莊畫集》等。陳子莊自幼習畫,早年在成都等地賣畫,受齊白石、黃賓虹啟發。中年生活坎坷,仍作畫不輟。1988年在中國美術館舉辦遺作展轟動畫界。

陳子莊談藝錄

【陳子莊談藝錄】

事繪畫藝術要先有理論——所謂理性認識,然後再充分實踐,不斷總結經驗,不斷否定舊我,這樣才能逐漸達到藝術的高層次。

繪畫,起初是描摹大自然,然後“生化”(即提高與創造)。生化的本領得自作者內心的修養,一個畫家在藝術上成就的大小,就看其人修養之高低。

繪畫須通“心靈”,須得“機趣”,此四字,論及者寡,能做到者更少。

我的繪畫最大的特點是描寫大自然的性格。在理論上,一幅創作是作者全人格、全生命力的表現,我努力想做到這一點。

繪畫一道有兩個要素,一是性靈,二是學問。無性靈不能駕馭筆墨,有學問才能表現思想。

必須於性靈中發揮筆墨,於學問中培養意境,兩者是一內一外的修養功夫,筆墨技法是次要的東西,繪畫光講技法就空了。有人光講意境,無學問來培養,則是句空話。然而如沈石田、文徵明,學問雖好,但缺乏性靈,筆墨也會落空。八大、石濤有學問有性靈,可稱雙絕。性靈是根蒂。治學當治本,不應治末。

畫畫友兩種境界,一是“畫”,一是“寫”,“畫”是描畫,“寫”是表現,寫胸中逸氣。繪畫藝術離不開“寫”,但觀古今畫人之作,大多是“畫”而不是“寫”。

“我死之後,我的畫定會光輝燦爛,那是不成問題的。”

“徐悲鴻的馬過熟,都是那一匹,畫窮了。”

“關山月畫的梅花,像是從窗口看出去的景,等於照相機鏡頭的功能。畫面有些像過去村姑剪紙梅花,一個方框框填滿,無佈局,無組織,無境界,無意趣,無動人的內容,無驚人的技能,不是內心先想一種情景再來畫,而只是濃、淡兩層點起就是了。無意境不能成一幅畫。” 

●《石壺論畫錄補》

對物寫照,不論山水、人物、花鳥,均宜描寫具象,個別特徵,形質俱肖,不宜太抽象,普通泛泛為之,此為一定律。

大膽揮寫,細心收拾,能得奇趣。

寫意畫,是在寫字,不在畫,要量寡而質高,寫是寫其意趣耳。

用色不宜多樣,一幅之中青黃雜沓,失去韻致和樸實,華則易俗。色以輔筆墨,不可依靠色彩而惑人自惑。要色與墨兩無礙,色有深淺明晦,以求色之變化,使山水增輝。

屢改者面貌,不變者精神。人工熔爍,技術尚焉,掇景發興,胸臆尚焉。二者相濟,方臻美備。

●《石壺論畫語錄》

學畫之法,初起時當棄其粗心,養其耐心,而能取形準確。若粗心未去,步法步驟,必失其真形,成之表面,久之落於形式,流為習俗,深入於心,難於救棄。反之,自矜其手腕明敏,心眼慧聰,一當動筆則弊端百出,而為終生之害,縱令老年知之,悔之固已晚矣。假使初學之時,有耐心去粗心,不求速效,從根基上下死工夫,筆筆到堂,處處用心,看自己習作較諸別人,看別人之作證諸自己,何處為是,何處為非。

雲林以渴筆取妍,餘以溼筆取拙,昔人有云:“渴者清,溼者濁。”餘以為寧拙濁而勿清妍,拙濁渾厚華滋,清妍淺薄枯窘。平淡蕭灑,能意氣宏調者為上,不如此不足以言筆墨之妙也。

破墨法與臥筆皴為古人所無,是我自創之法,對於西昌、西藏、茂汶等地山形恰到之皴,生等須當緊記。

染山水不宜用筆刷,只宜用筆點染或皴染,刷則使墨氣有損,點、皴可以增其渾厚,亦無損於墨色也。

用色宜細心思考後方行,不可盲目亂作一通,用色不在多,而在於一色之中能有變化,有深淺明晦。一幅之中用色以助其山川之靈活,不當反而成為贅疣也,要色不礙墨,墨不礙色。

凡最高境界,不但在筆墨之內,而且要在筆墨之外。而意趣深厚,原不是依色量和墨量之多寡而定,然筆墨之內是有窮盡的,而筆墨之外是無窮盡的。

中國畫為什麼不叫風景畫而叫山水畫,是著“智者樂水,仁者樂山”故山為靜,水為動,因之山水講動靜陰陽,而不叫風景畫者在此。

畫之雄強、超逸,能手而已;至於平淡、天真、無跡可尋,故曰淡然無極象而美從之。

文以達心,畫以適性,適性而真畫出焉。

古人忌用溼筆,以為溼則掩其筆鋒。若能畫大畫用溼筆積水法,則層次深邃,韻味無窮。

●《石壺畫跋選》

超詣之境,可望而不可及,遠遠招引好似相近,俱為由踐之途。   ——扇面山水

崚嶒兀岸中,自有秀逸之氣,當於筆墨外求之。   ——立軸山水

寫蜀中山水,險峻易得,淡遠至難。餘去年遊九頂山,燕子巖,南行百餘里,群山萬變莫測,惜老病之人,不能多行,歸而默染此景,得一淡字。   ——斗方山水《燕子巖》

取景雖佳而不能揉磨入細便是粗材,揉磨之功在於思者幽深而定。   ——斗方山水《晨牧》

平淡天真,跡簡而意遠,為不易之境界也。餘寫雖未稱意,而心嚮往之。  ——四尺三開立軸《竹林水榭》

畫種有聲,不在筆墨而在意度,觀者可以目聞也。   ——斗方山水《秋興》

蜀山玲瓏巧峭,為難狀之境,不明山意無從下手。   ——斗方山水《蜀山圖》

若妙合天趣自是一樂,不以天生活潑為法,徒窮紙上形似,終為俗品。   ——斗方《芭蕉水鳥》

不讀書,雖埋頭作畫,磨穿鐵硯,斷難得其彷彿也。   ——題畫

古之畫梅者甚多,餘獨喜冬心、嶽翁、白石之家,甲寅遇一凡齋中,問畫梅法,因意牡丹紅點之示範,工、拙非所計也。   ——題小條幅《紅梅》

孤融情景於一體,會句意於兩得,其畫自有妙境。   ——題單條《柳杈翠鳥圖》

多讀書養成豪闊氣度,東坡海上詩有云:“九死南荒吾不恨,奇峰幽絕冠平生。”能有此胸懷,其才智必有過人之處,學東坡當師其襟懷也。   ——題山水畫

多寶寺在彭州丹景山之巔,懸巖斷壁皆生牡丹,蒼幹古藤,天矯尋丈,倒葉垂花,絢爛山谷,有豐碑書“唐時舊窠”四字,則知其事久矣。予曾到其地,故為圖以記之。   ——四尺中畫《紅牡丹》

吾蜀丹景山有祥雲青花,大如碗口,開時絢爛奪目。   ——四尺三開《綠牡丹》

吾蜀丹景山產牡丹,不在洛京下,餘三十年前與盲禪師到此。今寫白玉盤,能得其天趣。   ——四尺中堂《白牡丹》

吾蜀天彭山中產牡丹,多從岩石間出,有墨牡丹一本,為世所罕見也,餘三十年前見之,今寫其意。   ——立軸《墨牡丹》

彭州丹景山多寶寺前,有唐時牡丹,以狀元紅最佳,皆從巖間出。今寫其意,為三十年前所見。   ——四尺單條《牡丹——狀元紅》

青城後山金華庵,有牡丹色若丹砂,形似錦團,先花後葉,棠棣之花,翩其反而者,其或似也。   ——題無葉牡丹《即枯枝牡丹》

彭州丹景山盛產牡丹,有唐時舊窠,高者八、九尺,而狀元紅風致飄逸,獨得天趣,蓋山中絕色也。   ——題《蜀中牡丹——狀元紅》

疏或雜亂而無章,野或庸俗而少姿,當進之以清奇,作詩如此,畫亦然。   ——題《扇面山水》

吾蜀邛崍山,峰巒靈秀,谷中澗水清明見底,澗邊多幽篁,密處遮蔽雲天。餘於壬寅之夏由平樂入山遊,得數十稿,皆先後散失,今寫此約略似之,用筆雖草草,自謂得其機趣,明眼當不以我為妄也。   ——題《邛崍山水長卷》

詩中沖淡惟陶元亮居其最,畫之沖淡獨倪雲林得之。沖淡之境界、神韻、機格俱高,乃為涵養幽微所至,非力所能求也。   ——甲辰題畫語

●陳子莊畫語錄

我的思想體系是同意“物我一體”、愛己愛人的。無仁心,一切皆無。學藝術不為自己,也不只是為愛好。初則以之陶冶自己,然後逐漸擴大,想到國家、民族、人類。

最美的是真實,違背真實則虛偽,則不美。繪畫是無聲的語言,我們要畫真畫,講真“話”。

繪畫,起初是描摹大自然,然後“生化”(即提高與創造)。生化的本領得自作者內心的修養,一個畫家在藝術上成就的大小,就看其人修養之高低。

 學畫要深究哲學。初成“畫家”,後來要脫離畫家,否則,最終只是畫匠,最多“巨匠”而已。不學哲學則不能振拔,將永陷魔窟之中。畫到窮時,要能閉關兩三年,從思想上省悟,畫還會變。這樣常常自省,就能不斷提高境界,最後達到無人相,無我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

我的思想體系是同意“物我一體”、愛己愛人的。無仁心,一切皆無。學藝術不為自己,也不只是為愛好。初則以之陶冶自己,然後逐漸擴大,想到國家、民族、人類。

最美的是真實,違背真實則虛偽,則不美。繪畫是無聲的語言,我們要畫真畫,講真“話”。

繪畫,起初是描摹大自然,然後“生化”(即提高與創造)>o生化的本領得自作者內心的修養,一個畫家在藝術上成就的大小,就看其人修養之高低。

陳子莊談藝錄

藝術家的心量是無窮的,一個小小印章,一幅小畫,往往可以窺見其心量之浩大。

如論國畫的優良傳統,最可貴的,是畫家的毅力與獨特見解。一說“傳統”,世人僅知有筆墨、顏色,不知有毅力。為何不討論有成就的作者之獨特風格從何而來?法則固然需要了解,不瞭解傳統法則的研究者是盲目的研究者。但是,傳統不在法則內,藝術中法則一旦形成,便只是新的藝術的枷鎖。

相關推薦

推薦中...